气象万千 人为几何
2014/9/5   热度:148
天气这种东西,只有当你不介意它时,才算是好天气。一旦构成话题,多半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 全球变暖“人为”之争 2005年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几乎将新奥尔良夷为平地,这让环保组织看到了说服美国政府的希望。在“卡特里娜”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就有记者和政府官员发表看法,将飓风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资深记者罗斯·格博斯潘在8月30日的《波士顿环球报》撰文称:“国家气象局把这场飓风叫做‘卡特里娜’,但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全球变暖。”
今年1月出版的国际著名科普杂志《发现》(Discover)把“卡特里娜”飓风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列为2005年头号科技新闻。大部分气象学家和环保组织都认为,全球变暖是人为造成的,人类过度使用石化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2005年这场飓风和两张与雪有关的照片却让老百姓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两张照片一张是飞机航拍的乞力马扎罗雪山的峰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山顶积雪已经开始融化,露出了黑褐色的岩石和土层。《今日美国报》更是把乞力马扎罗雪山列为人们最应该立刻去看的景点,因为该报预测这座非洲最高的山峰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永远变成黑色。另一张关于雪的照片是卫星拍摄的北极圈冰盖照片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005年北极的白色冰盖面积比1979年有了显著的减少。那些生活在沿海的人,尤其是一些小岛国家的人,可能会因为北极冰融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永远失去家园。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日前发布的年度报告中说,2005年的世界地表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这30年的平均值升高了0.48摄氏度,是自1861年有记录以来仅次于1998年的世界最热年份。
但气象学界争论的早已不是气候是否变暖,而是这种变化是不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和许多自然现象一样,地球的气温本身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要想知道近年持续高温的真正原因,必须仔细研究地球的过去。
好在地球上发生过的事情都会留下某种痕迹。树木的年轮、极地的冰芯和珊瑚虫的数据,都能为气候的变化提供间接的历史资料。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气象学家麦克尔·曼恩(Michael Mann)是这方面的专家。1998年他和另两位气象学家联合发表了研究报告,重构了一张600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图。1999年他们又把这一分析提前到1000年前。最后,3人将分析结果画成了一张气温变化历史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地球平均气温曲线在公元1000~1900年间几乎是平的,从1900年即工业化时代到来以后,开始急速向上弯曲,国际气象学界把这张著名的气温图叫做“曲棍球杆”图。
2004年年底,曼恩建立了自己的网站www.realclimate.org,这个网站现已成为国际气象学爱好者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2005年,曼恩招来了9位合作者一起建设这个网站,这些人都是气象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撰写了超过100篇气象学研究报告,内容几乎涵盖了气象学的所有领域和热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篇批判小说家迈克尔·克莱切顿(Michael Crichton)的新书《恐惧之国》的文章。
克莱切顿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他的《恐惧之国》将支持全球变暖“人为”说的环保人士描绘成一群环保恐怖主义者,并暗示全球变暖是环保组织制造出来的大阴谋,目的是为环保工程公司牟取暴利。有意思的是,这一指控原本是环保组织批评对手的要害所在,只不过针对的幕后者是石油公司罢了。
这场原本纯粹的科学争论,由于政治和文学的介入,正在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曼恩等人的科学分析如何有理有据,他们的读者注定不会比克莱切顿的拥趸来得多。《恐惧之国》这本小说首印即达170万册,在全球培养了几百万个“气象学家”。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网站上可以看到800多个读者留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克莱切顿的观点,他们是布什环保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正是因为布什政府的变脸,美国政府退出了联合国制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协议《京都议定书》。虽然这项议定书历经磨难,终于在2005年初正式生效,但由于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1/4以上的美国没有参加,致使《京都议定书》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很多人都怀疑近年来北美飓风频度的增加和全球变暖有关,但气象学界普遍认为,飓风频度本身有一个自然周期,目前北半球正好处于上升期,这一变化与全球变暖无关。不过,以MIT气象学教授凯利·伊曼纽为代表的一批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导致了飓风强度的增加。凯利于去年8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声称北美飓风强度比上个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这种变化与海平面温度上升有直接的联系。根据伊曼纽早年的计算,海平面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飓风风速就会增加7%。2005年北美的几次飓风的强度不但证明了他的观点,而且比他预期的还要强出许多。
可是,这篇研究报告同样引来了反对意见。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气象学家威廉·格雷公开表示:“伊曼纽的文章很差劲,是我读过的最差的文章!”另一位资深飓风专家克里斯托弗·兰西指出,伊曼纽的研究充满了漏洞,主要原因在于测量飓风风速的方法一直在改进,以前的测量方法误差太大,得出的数据不可信,因此无法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对比。
科学的争论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基于道德的指控就不那么简单了。现就职于美国“国立飓风研究中心”的兰西公开宣布退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他觉得IPCC干涉了严肃的科学研究。美国独立智囊机构“凯托研究所”甚至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IPC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机关,而是被政治家左右的一个宣传部门。“凯托”预计美国下一个财政年度将会为气候研究拨款40亿美元,为了保证拨款强度,必须保证“全球变暖”这杆红旗不倒。
到底谁对谁错呢?目前还未见分晓。但是气象学界存在的这种争论却让布什政府找到了一个听上去非常充分的借口,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两项最新发现支持“人为”之说
让我们暂时抛开政治,关注一下气象学研究在2005年的两项最有趣的发现。一项是来自“欧洲南极冰核”(EPICA)计划的最新报告,科学家们在南极洲钻取到了65万年前的冰芯,比以前得到的数据又提前了21万年。这项研究可以追溯到1990年,那一年科学家开始从格陵兰岛的大冰原上开采冰芯,这些巨大的冰柱有的长达3000米,其中的气泡完整地保留了过去11万年的气候数据,比任何间接的分析都更加精确可信。“欧洲南极冰核”计划把目光转向更加古老的南极,使得人类对远古时期地球状况的了解又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分析显示,在过去的65万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未超过300PPM(百万分之三百),而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则达到了380PPM,比工业化前的最高值还要高27%。这项新发现清楚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到温室气体的含量的。
另一项新发现其实并不新,却终于在去年引起了大众的注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科学家提出,燃烧矿石燃料(尤其是煤炭)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会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强度下降。飞机尾气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9·11”事件给了气象学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整个美国的民用飞机全部被停飞了3天。测量表明,在这3天时间里,美国的气温上升了大约1摄氏度。这种被称为“全球变暗”(Global Dimming)的现象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2005年1月英国BBC电视台探索频道播出了一个特别节目,普通百姓才第一次知道有这回事。
这两条有趣的科学新发现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前者指出,人类对矿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在短时间里极大地改变了地表温度。后者则暗示,这种改变还会引发全球变暗,从而导致全球变冷。初看之下,人们也许会认为两者相互抵消,没什么好担忧的。其实不然,造成全球变暗的大气污染会给人带来各种疾病,无论如何必须治理。而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气污染,因此老百姓才会忽略它们的影响。许多气象学家都认为,2003年欧洲创纪录的酷暑就是因为欧洲近年来致力于减少空气污染,降低了“全球变暗”的程度,却没有相应降低二氧化碳含量所致。换句话说,因为空气污染造成的“全球变暗”很可能暂时掩盖了全球变暖的真相,全球变暖的程度比目前观测到的更加严重。
这两个新发现告诉我们,气象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涉及的因素太多,很难准确预测。比如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欧洲严寒,就让很多人惊呼: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今年的冬天这么冷!其实,这次严寒归根结底也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因为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冰雪融化,降低了北大西洋海水的盐度,从而减缓了赤道附近的温暖海水向北方的流动速度,而这股暖流是欧洲的冬天之所以不至于像西伯利亚那么冷的主要原因。
因为温室气体能够带来许多预料不到的结果,国际气象学界流行用“气候变化”这个词来代替“全球变暖”。正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艾利曾经说过的那样,气候的平衡是有临界点的,当气候变化超越某个临界点时,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也许全球变暖本身不足以造成2005年北美夏天的飓风和欧洲的严冬,但是全球变暖正在让地球气候加速向临界点逼近。一旦超越了临界点,人类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几场飓风,而是一场真正的大灾难。
要想减缓甚至避免大灾难的来临,人类必须立即动手。2005年11月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年度联合国气候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次会议讨论了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新的减排计划。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签署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起码这次会议让各国领导人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为今后的谈判制定了一个框架,这就是最大的胜利。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去的人很少。这次大会和中国的关系很大,2012年后中国的企业能否吸纳到上亿美元环保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会上的谈判结果。
中国因CDM机制将成为《京都议定书》最大受益国
《京都议定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专门针对发达国家的环保法律,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设定排放限额,甚至2012年之后的新版《××议定书》也不大可能这样做。但是中国还是因为一个叫做CDM的灵活机制和《京都议定书》发生了密切关系。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全称是“清洁发展机制”,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在发展中国家做减排项目。当然,发达国家这样做是因为CDM机制允许他们把在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减排数量用于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为发达国家减排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个CDM是多年艰苦谈判换来的成果。按照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之一、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的话说,《京都议定书》以及CDM都是中国老一辈谈判专家留给我们的财富。尤其是中国代表团第一任首席谈判代表钟述孔老先生,他曾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是一名外交高手,他曾经说过,全球变暖问题的国际谈判不是气候谈判,而是政治谈判。今天看来此话非常深刻。因为与世界各国能源战略关系密切,这场谈判已经变成了各国政治家角力的舞台。
有人说《京都议定书》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邹骥教授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这场谈判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之间在较劲,尤其是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较量。欧盟确实在环保领域比美国做得好,他们想利用这一优势,在经济上与美国较量一番。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态度强硬,绝不是因为美国科学家不相信全球变暖的危害,而是不愿在经济上输给欧盟。
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使中国在CDM项目上损失很大,因为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全世界的1/4,如果美国加入,CDM项目的总资金将比现在多出好几倍。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发展中国家之间暗中较劲,互相竞争得很厉害。一些国家为了不让中国获益太多,在规则上设绊,阻挠中国的CDM项目。由于中国谈判专家和科学家的努力,联合国最近通过了煤层气项目的“减排核查基准线方法学”,从此,合理利用煤层气的减排机制能够被划入CDM项目了。众所周知,中国是产煤大国,如果煤层气项目被纳入其中,中国在CDM项目上将成为国际环保资金的最大受益国。因此有人将CDM称作“中国发展机制”(Chinese Development Mechanism)。
不过,邹骥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毕竟是整个地球的问题,它超越了国家的概念。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没有错,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等于是捍卫了整个世界的利益。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舌头,这个器官虽然小,只有三寸,可是它能够闯最大的灾祸!言多必失,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所以佛教人,十善里面,身讲三条,意讲三条,口讲四条,你才知道口过的严重。《无量寿经》说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首先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随随便便的妄言,不知不觉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全都烧掉了,“火烧功德林”,剩下的是罪业,极重的罪业!那一点小小的善事,都从口业里头抵消掉了,“善不能积,恶天天增长”,不知道口过的严重。佛菩萨“教我们多闻,没有教我们多说”,人还是木讷的好!任何场合当中言语少,得到别人尊重,诸天善神更是尊重你,为什么?言语少,过失少。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