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倡全民读书 推荐《道德情操论》


2014/9/5    热度:17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8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温家宝表示,毫无疑问,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世界的先进文化,但是如果连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都没有能够学好,就很难增强对世界的了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线交流。“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网友“天天向上”问总理:“总理,您好。我感觉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真是重视得不够,能不能设立全国读书节,提倡全民读书,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温家宝回答说:“我赞成他的意见。方才我讲,我们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

温家宝总理: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当唐尼问温总理:“你一定读了很多有关美国的书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温家宝回答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谈到读美国的书,我可以跟你讲一个故事,就是我见韩国总统卢武铉时,他说他的就职演说引用了林肯1861年的一段演说。我回去翻我书架上有关林肯的书,发现在同样的一段话下,我用铅笔画满了红线。林肯说,记忆的神秘琴弦,从每一个战场和每一个爱国者的坟墓,延伸到这些广阔国土上的每一颗跳动着的心和每一个家庭,它一定会被触动,它一旦被我们天性中善良的性灵所触动,必将奏出联邦的大合唱。我想林肯处理南北战争的态度影响了卢武铉,他希望朝鲜半岛南北和解。 ”

温总理推荐的书: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温总理推荐语: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全文》,2009年2月2日

  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重庆晚报》两会报道,2005年3月10日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从“小康”到“和谐”》,《人民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8版

【内容简介】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目录】

译者序

告读者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

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克己

 结论

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存好心、做好事、修善行,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称赞。 我们尽心尽力,不求果报,果报不可思议;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我们行善不必要别人称赞,我们要希望别人称赞,就已经不善了。为什么?存心不善,心地污染不清净。 我们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积阴德。我们做好事,不让人知道,这个福德愈积愈厚,将来果报就殊胜。如果你做好事,到处去宣扬,到处让人知道,你的善就报掉了。 我们造的罪业,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人批评我几句,那人指责几句,我们的罪业就报掉了。所以善,要积阴德,不要让人知道,我们的德就厚;恶,希望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恶就报掉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