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教育思想初探


2014/9/5    热度:297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必要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现谈一点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明确坚定的教育方向

  曾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与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这一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坚定。就是培养治国人才和仁德之人。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见《论语·泰伯》)

  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这里讲的是治国,是说培养治国人才,而且是生死关头不动摇的治国人才。

  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这里讲的是仁德,是说培养为仁德奋斗一生的人才。这里讲到“弘毅”,又讲到“死而后已”,这个“仁人”仍然具有相当高的标准要求。

  治国人才与仁德之人两个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治国人才必须是仁德之人,培养仁德之人的目标是为了治国理民,实现仁政。这两个目标是以仁德放在首位的。“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能够参与治国就增益国君的声誉,并减少百姓的忧愁,这实际上是说的实行仁政;如果推行仁政的愿望不能实现,就不要参与治国,就是干农活与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挨冻受饿也要坚持自己的仁爱。

  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大学》引用《尚书·秦誓》中的话:“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虽然没有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能够容纳别人,“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用这样的人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况且也有利于国家啊!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

  二、明德博学的教育内容

  曾子在教育内容上的主张,是与他的德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他强调的是以德育为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素质教育。

  在德育上,曾子倡导的是明德,即培养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善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三纲领。这三纲领是紧密相联的,它们的关系是递进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要在思想上不断革旧图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天天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改善的境界,实质上还是明德这一纲领。曾子讲的修身是明德教育,孝道是明德教育,这在“曾子十篇”、《大学》、《孝经》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智育上,曾子提倡博学。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知识。他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中多次提到博学问题,如“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习的知识不够广泛;“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君子要能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辩别好坏等等。

  孙子教授学生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教,曾子基本上也都作为教学内容,这在一些记载曾子的古籍中有所反映。如《礼记》中有曾子讲礼的记载,《庄子?让王》有曾子居卫曳縰而歌《商颂》的记载,曾子在《孝经》中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等等。曾子还以《诗》、《书》教弟子,《孝经》、《大学》多次引用《诗经》、《尚书》上的句子就是明证。曾子还传授自然知识,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这是孔子所没有的。

  曾子尊老爱幼,并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弟子,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亲自参加劳动,曾出薪于野、耕泰山下、敝衣耕于鲁。他不仅教育学生不得志就去农耕也要坚持自己的仁德,(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还对秉德之士从事耕嫁的做法表示赞同。他以禹为例说:“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从前大禹坐车行路,见到有五对耕田的人就低头抚轼表示敬意,经过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他就下车步行,这是对有道德的人表示问候。当然,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仕的,但是在曾子看来,不得志或不被任用的情况下,农业劳动也是君子的一项选择。

  三、灵活务实的教育方法

  曾子教授弟子有五大特点:

  一是原原本本地传授孔子的教导。例如,一次曾子对他的弟子子襄讲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他说:“你喜好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见《孟子·公孙丑上》)再如:曾子在回答弟子单居离关于“天圆地方”的问题时说:“过来,我告诉你,我曾经听孔子说: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叫做方,方幽暗,圆明亮”。(见《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以致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在授徒时也象他一样:乐正子春走下台时伤了脚,伤好以后,仍几个月不出门。他的弟子问他:“老师脚上的伤好了,几个月不出门,还有忧愁,为什么呢?”乐正子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从曾子那里听到孔子说的一番话:“上天所化生的,大地所养育的,人是最伟大的。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女死时也要把身体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算是孝;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才算是完整啊。所以君子即使走上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如今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后世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可能就是受曾子这一做法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开展读经活动是个启迪。

  二是注意教学相长。《说苑?反质》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公明宣跟着曾子上学,三年不曾读书。曾子说:“你当我的学生,三年不学习,为什么呢?”公明宣说:“哪里敢不学习呢?我见先生在房内,父母在,呼喊的声音不曾让狗、马听到,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见先生接待宾客,恭敬节俭却不松懈怠慢,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见先生在庭院,严格对待下人却不诋毁伤害他们,我喜欢这一点,学习了但还没做到。我喜欢这三点,向您学习了但还没有做到,我怎敢在您的门下而不学习呢?”曾子离开坐位道歉说:“我不如你,你是在学习啊!”《荀子·大略》有这样一条记载:曾子吃鱼剩下了几条。曾子说:“用米汁浸渍起来吧。”他的一位弟子说:“用米汁浸渍的鱼吃后容易伤人,不如腌制的好。”曾子流着泪说:“是我有了不专心的情况啊!”他伤心自己听到的晚了。善于向学生的长处学习,在教学中增长知识,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向曾子学习的。

  三是交谈式教学。提倡师生互动,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这也是曾子的一个长处。《礼记·檀弓上》记载,一次,曾子对子思说:“孔伋!我办理父亲的丧事,七天没喝一点汤水。”子思说:“先王制定礼制,是让做的太过分的人屈身接近礼的规定,又让做不到的人努力达到礼的规定。因此,君子为父亲守丧,不喝汤水只要三天就可以了,要能够柱着杖站起来。”《孔丛子·居卫》也记载,曾子对子思说:“从前,我跟随老师周游于各诸侯国,老师不曾丢掉做臣下的礼节,而先王的礼法还不能推行。如今我看你有傲慢国君的意思,岂不是不合乎礼法吗?”子思说:“时代改变了,世事不同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相适宜的做法。在我祖父的时候,周朝的制度虽然已遭到破坏,但君臣还各在原来的位置上,仍保持着上下的关系,象一个整体。想推行先王之道,不按礼节去寻示,就不会被接纳。当今天下的诸侯,正欲用实用相竞争,竞相召请英雄,用来作自己的助手。这是得到贤能的人就昌盛,失去贤能的人就灭亡的年代。在这个时候,我不提高自己,别人就会贬低我;我不尊重自己,别人就会轻视我。舜和禹以礼相让,商汤王和周武王用兵相争夺,不是他们故意相违背,而是时代不同了。”看这段对话,多么象两位朋友在交换意见啊。

  四是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是主张“行必先人,言必后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的,即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要在别人后边。他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弟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讲孝道,他做到至孝;讲修身,他“日三省自身”。曾子主张“不得去,不安贵位”(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不安居高位。因此,“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就”(见《韩诗外传卷一》)。他主张谨慎,又主张守身。因此,在重病的时候,他把弟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弟子们。”(见《论语·泰伯》)曾子在临终前用自己的一生慎行来教育弟子们。

  五是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进行教育。《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记载,曾子有个弟子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晋国没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说:“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称他为朋友,没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知加强学习修养,那么就是你的亲人,有谁愿意亲近你呢!”弟子临出发前,曾子也要进行一番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论语·子张》记载,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罪犯的真实情况,就应该怜悯他而不应该居功自喜。”曾子又抓住阳肤去做法官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一番爱民的教育。曾子在病中,仍念念不忘教育弟子。《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病的时候,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的礼貌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事情,自有主管的官吏在那里。”对弟子进行了礼仪方面的教育。

  四、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曾子十分关心弟子的成长,悉心研究学习方法,对弟子的学习提出了严谨科学的要求。

  一要勤学好问。他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安逸。又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沿着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他还交给问的策略:“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能亦不强求也”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问了而没有弄明白,抓住时机观察老师的脸色再问,老师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强求。

  二要自省自励。他说:“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要祛除他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去,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才称得上学习了。但反复强调自省:“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残其身,亦可谓守业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以正义为行为准则,白天从事事业,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就可说守护基业了;“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亦可谓守业矣”(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守住基业了。

  三要互帮互学。他说:“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已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人们相处,就象行船使车那样,相互帮助才能通达。自己在前就拉,别人在前就推。因为人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能成功,马离开马群就不奔驰,土堆不增添新土就不再增高,水不增加新水就不会流动。所以,“君子已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要求得相互帮助,必须注重选择朋友,“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交往,就好象时间长了,虽每天都有增益而自己感觉不到;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好象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都在下滑,能用多长时间而不陷入水中呢!怎样交往朋友呢?“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见《论语·颜渊》),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自己修养仁德。

  四要循序渐进。曾子说:“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请教问题也要讲究次序。又说:“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行动不求过急就能做好,做事不求过快就能成功。为了实现循序渐进,他为学习和修身规定了一定的程序。在学习上,“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彼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广博;学的知识广博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了。把学习分为了博、习、知、行、让五个步骤。在修身上,“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见《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把修身分解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条目。

  五要注重实践。曾子总是把学与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博学而孱守之”(均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等等。他们高明之处,已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他说:“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之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也。”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言论不离开实际去做,是言论有根本;行动离不开亲身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他还把实践分为“思考、论证、行动、检验”四个阶段:“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 (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从哲学的角度说,曾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做事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临终能不能往生,就是看我们具不具足信、愿、行。信:信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信确确实实有阿弥陀佛,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都是为度众我们发的;愿: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美好,清净庄严,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刹土去比较,没有一尊佛的世界能够超越它,你要愿意去,否则谁都没办法;行就是念佛,看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一点的品位低。差一点的也行,差到什么程度?只是在临终最后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能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