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杂病论》看医圣之医德


2014/9/5    热度:543   

忠诚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医疗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今天的优秀医德,正是在继承前人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伤寒杂病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在行医治病的生涯中“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崇医师道德。

  精心诊断 细心观察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之魂”,就是他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证”是病人的客观存在,有了“证”才能辨明原因,确定治法和运用方剂,所以张仲景在13404个字的《伤寒杂病论》原文中就指出了“证候”,同时明确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这些都是仲景在充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以后得来的宝贵信息,有些“证候”和“症状”还是通过与病人近距离的临床观察而获取的。如《伤寒论》397条原文中,涉及“汗”的字就有128处之多,有全身出汗的,有半身出汗的,有背部或腹部出汗的,有头上出汗到脖颈而止的,有自汗、盗汗、药后发汗,有微汗、多汗、大汗等,所以一个“汗”字还引出了《伤寒论》的两大名方,就是初得伤寒本身已有汗的桂枝汤,本身无汗的麻黄汤。这些精细微妙的观察辨证,既是张仲景精湛医术的写照,也体现了医圣一切为了病人的良苦用心。

  处方简练 用药精当

  东汉末年,频发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张仲景在治病中特别体恤民众的贫苦。他在《金匮玉函经》中明确指出:“珍贵之药,非贫家野居所能立办……”为此他尽量使用常见和便宜药物,且组方力求药味少而精。他所留下的375首名方中,绝大多数方剂的药味不过五六品,有的三两味,亦能治愈危重大症。如治疗“四肢厥逆,亡阳虚脱”的“四逆汤”为三种药物组成;治疗心脏动悸脉搏间歇的“桂枝甘草汤”就只用了两味药;治疗“急性咽痛”证,更专用甘草一味而名曰“甘草汤”,即便是五六味药物的处方也多选便宜的甚至是不用花钱的随处可寻的药物。在《伤寒论》所载112个处方中,生姜就使用于59个处方中,大枣使用于56个处方中,治疗“妇人产后腹中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更是体现了药食同源之妙。仲景所制的这些药方,使贫寒之家都能使用,并且药专力宏,有相当高的疗效,从而成为传之千古的“经方”。这些“经方”既体现了仲景精微深妙的医术,又凝聚着医圣处处为大众着想的苦心。

  深入探索 医嘱细微

  张仲景不仅认真精确地诊断疾病和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变化,而且对方剂配伍,药物制作、煎服方法,服药数量、时间和服药后注意事项都一丝不苟地嘱咐病家,以求获得最佳疗效。如《伤寒杂病论》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在煎服法方面,张仲景就详尽地说明了8条注意事项:1.五味药口父咀三味(用口咬细),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2.服药片刻,再喝热粥一升,以助药力;3.服药后复盖衣被,微微发汗;4.不可发汗太过;5.如服一次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6.若服一次,不发汗,继进第二服,又不发汗,可缩短给药时间,半天之内把三服服完;7.如汗不出,可连服二三剂,直至病愈;8.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并列出应忌物品。此类医嘱,论中不胜枚举,从这些谆谆的医嘱中我们可见张仲景为了普救苍生而苦求良法,他不但出入茅棚寒舍给病人诊疾,而且还亲自为一些病人煎药喂汤,以探索和掌握用药规律。张仲景以自己的实践为后世树立了高尚的医德典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万法是心的现象,心的本性则是清净、安详、圆满的。我们要知道,心只要不受外界的干扰,我们就可以变得安详、开放、自由,那才是真正禅坐的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