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食诫”


2014/9/5    热度:328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死后溢贞白先生,月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关于他的年寿,史书上有两种说法,《南史》说他卒年81岁(公元456~536年),而《梁书》说他活了85岁。两书对其卒年(梁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的记载完全相同,唯《梁书》对其生年未作具体交代。但不论怎么说,陶弘景已经年逾八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里,要算是高寿者。

据《梁书》记载,陶氏“幼有异操,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志。”他“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不到20岁,就在刘宋王朝任职。他虽然身居宫阙却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唯以披阅文献典籍为务。朝廷有关礼仪及典故之类的疑难问题,往往质询于他而得到解决。南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上表辞禄,诏许之。”从此辞去官职,隐居于江苏句容县之句曲山即茅山。据《南史》及《云笈七签》等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书问不绝,并常遣入咨询其政事,就连梁朝的“梁”字,也是陶弘景以谶纬之词命名的,在某种意义上起了梁朝顾问的作用,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笃信佛道,终身不娶。性爱山水,喜听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陶氏文学素养很高,尤其善于描写山水。《梁书》说他“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医术本草。”陶氏毕生的著述十分丰富,其他学术著作姑且不谈,单是医药学著作就有《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养性延命录》及《养生方》等。其中《养性延命录》后世收录在《道藏》中,是我国古代一部有重大影响的珍贵养生文献。

《养性延命录》分为两卷,共收养生论文六篇,除了《食诫篇》专论饮食之外,其他如《教诫篇》、《杂诫篇》等,也都涉及到饮食问题。

陶弘景曾经指出“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这段话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也经常被人引用其意思是说,人们如果先天察赋优厚,小时乳食充足,长大能够控制饮食,壮年时能节制房事,不放纵情欲,这样的人身体就强壮,自然可以长寿。倘若先天察赋单薄,小时乳食不足,长大后天天太吃大喝,壮年时肆意行房,放纵情欲,势必使人赢弱多病而夭折短命。

陶弘景是主张节制饮食的,尤其反对过于饮食。他曾明确写道:“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陶氏认为少食即限制食量可以长寿,而经常饱食必然减损年寿。陶氏此说非常正确,并且为后人的科学实验所证明。公元1930年,国外有人曾拿老鼠做实验,先将老鼠分成两组,一组天天任其饱食,一组每天只喂半饱,以便观察其健康状态和寿命长短。实验者原来以为饱食者肯定长寿,半饱者必然短命。然而实验的结果却与他的估计完全相反,竟是饱食者早死而半饱者多活了很长时间。据《益寿文摘》报道,美国在长达15年的时间内,曾对10万只白鼠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自由进食(即任其饱食)的自鼠平均寿命为24个月,限制食量而又不使营养匮乏的白鼠平均寿命为36个月。这些实验一再证明,老鼠经常饱食者短命,而坚持限食者可以延年。

老鼠是这样,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事实上国内就有因经常饱食而引起肥胖症致死的报道。北京有一对夫妻,结婚几十年没有小孩子,女方40岁时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全家之喜悦,难以笔述。中年得子、自然视为珍宝明珠,穿的固不待说,吃的更是堆积如山。从小牛奶、巧克力、牛肉干等,象填鸭似地喂个不停。孩子刚刚9岁,体重已达62公斤。不久,其父母发现儿子嘴巴四周发青,不但呼吸困难,而且呼吸暂停,呼吸停止的时间由开始的5~6秒,逐渐发展到近1分钟。眼看有窒息的危险,于是赶快送医院治疗。入院的第2天,医院紧急采取限食措施,严格限制孩子的食量,每餐只给少量的米饭和一大碗蔬菜。尽管医生反复宣讲了必须限制饮食的道理,而家长见此情景却很心痛,生怕孩子难挨饥饿,孩子亦用乞求的目光向家长索求高档食品,家长便背着医生和护士,偷偷地送进巧克力、香肠和火腿等各种食物,让孩子大吃大喝,继续饱食不停,致使医院的限食疗法失败,终于导致孩子死亡。这是应当深深地引以为戒的。民间常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话确实很有道理。

人体限制食量有利于长寿,同样有例为证。在中国的长寿老人中,就有一些是限食的。据一位老年医学专家调查,有个姓柯的老太太,在娘家是长女,家里重男轻女,男孩可以饱食,而女孩不让饱食,于是限制她的饮食,每餐只准吃一小碗米饭(约70克)。久而久之,每餐吃一小碗便成了她的进食习惯,即使往后食物再丰富,她也只吃这么多。结果她已活到95岁,至今还基本健康,而在他的父母及弟妹中,其年寿最高者也未能超过70岁。这位老太太可说是因祸得福,她从被动限食中获得了高寿。在此也应指出,限食一定要适当,并非越少越好,要吃七八成饱,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如果因限制饮食而导致营养不良,引起体质下降,就会起相反的作用。事实上这位柯老太太由于过分限食而出现了营养不良的体征,势必影响她今后继续攀登长寿的高峰。因此节制饮食一定要适度,做到去害存利。

陶弘景又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蠹,以其劳动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当行步中庭如数里可佳。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善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这些都是养生的经验之谈,饮食可以少食多餐,不可少餐多食。应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防止因过于饥渴而使饮食过量。尤其是夜晚不可饱食,以便防止深夜发生急性胰腺炎之类的病症。饭后应当摩腹、散步,不可立即睡卧,防止造成积食不化。

陶氏认为,饮食最好是热吃,尽量少吃生冷之物。他说:“凡食,皆热胜于生冷,少胜于多。”“凡食,欲得恒温暖。”并且指出,食物的温度要适宜。既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冷,要做到热食勿“灼唇”,冷食勿“痛齿”。陶氏又说:“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没有盖好被子),多霍乱死。时病新差,勿食生鱼,成痢不止。……新病差不用食生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不复。”这就说明,久饥之后不可骤然饱食,否则更容易损伤肠胃;饱食后寝卧一定要盖好被子,不可受凉,否则易患上吐下泻一类霍乱病;大病初愈不可嗜食生冷及肥腻之物,否则容易引起旧病复发,甚至酿成新的疾病。

陶氏还说:“饮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饮酒一定要适量,酒少饮能行气活血,可谓有益,多饮则造成酒精中毒,非常有害。醉卧当风容易造成中风偏瘫,不可不慎。陶氏特别指出:“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左黑右干),咳嗽,不幸伤绝脏脉,损命。”这就是说,醉饱之后不可过性生活,醉饱行房不仅严重摧残身体,损伤寿命,而且对优生优育也很不利。

综上诉述,可知陶弘景的“食诫”至今还能给人许多启迪,非常值得重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众生还这么多,还在受苦受难?不是佛菩萨不度他,是他的缘不成熟,这个时候要给他讲佛法,他排斥,他不能接受,这就是佛度有缘人。什么是有缘?相信的人,能理解的人,能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度了。能相信、能理解是有缘,未必能得度;能依教修行的人,这叫根熟众生,他必定得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