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与“易简”修炼法


2014/9/5    热度:404   

司马承祯一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养生理论家。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据日《唐书·司马承祯传》载:“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日‘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 为陶氏二传弟子,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逝世于太山逍遥谷。其后司马承祯遍历名山,隐于天台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及将归还,遣麟台监李娇饯行于洛桥之东(《旧唐书·司马承祯传》)。景云二年(711年),容宗令其兄子承祎到天台迎司马承祯入宫, 问以道术。

玄宗即位,深好道术。他与承祯称兄道弟,关系十分亲密。《衡岳志》说玄宗对承祯“加深礼待,呼为道兄,御札批答,表书往来不绝”。开元十年(722年),又召至京。玄宗以天台山幽远,迎请不便,令“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宇以居之” 《云岌七签》卷五《真系》。遂建阳台观,玄宗亲为题额。又令睿宗女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韬到他的住处修金篆斋。司马承祯博学能文,攻篆、隶,自为体,号曰“金剪刀传”。玄宗令以一休写《道德经》,并刊正文句,定著5380言为真本。

他隐居山中修真撰述,不求显达。年近百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有弟子七十余人,以李含光、薛季昌、焦静真最为著名。

其著作近20种,主要有《修真秘旨》、《修真秘旨事目历》、《坐忘论》、《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采服松叶等法》。这些均为炼养著作, 收载《道藏》之中。

在这些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内炼理论。首先,人有长生成仙的可能吗?这是自秦汉以来,神仙家道教徒们经常议论的重要话题。司马承祯认为,人人都有长生成仙的可能,神仙与浴人的差异,唯在于能修炼自己的“灵气”,使它还其本然,不受世浴邪见的污染。所以,人们本身和神仙的距离是并不远的。他说:“人生期,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少内,遗照二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虚气,勿为世浴所沦折;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显然,在司马承祯看来,神仙就是勤于修炼的养生家。这种“神仙亦人”的观点,把人和仙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得道教养生内炼的理沦更容易被人接受。

解决了这个问题,司马承祯提出一条到达神仙境界的“易简”道路。他说:“凡学神仙,先知易简,苟言涉奇诡,适足使人执迷,无所归本, 此非吾学也” (《天隐子·易简篇》)。所谓“奇诡”,是指不明大道,迷执于术,“故学气者仅为气所病”,“学仙反为仙所迷”(《道枢坐忘篇中》)。因神仙之道与天地之道一样,“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开目尽见,无假繁巧而言,故日易简。易简者,神仙之德也”(《天隐子·易简篇》)。

易简的核心在卜修心主静,去知去欲。他说:“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也,静而生慧矣,动则生昏矣。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入于虚无,则合道焉。若夫执心住空,亦非所谓无所也。住于有所,则心劳而气废,疾以生矣。有闻如不闻焉,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共名曰虚。心虚则安,心安则道自来矣”(《道枢· 坐忘篇上》)。

易简的方法则为“三戒” 、“五渐” 、“七阶”。所谓三戒,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他说:“简缘者,择要去烦也。经曰:少则得,多则惑矣。无欲者,断贪求也。经曰:常无欲则能观其妙矣。静心者,止游浪也。经曰:除垢止念,静心守一,其斯之谓欤”(《道枢· 坐忘篇上》)。三戒俱行,即可收心入定,入坐忘之枢要。

司马承祯认为,在人修道的路径上有“七情” 、“八邪”等因素作为阻碍,因此,去邪近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成仙。他说:“《易》有渐卦,老氏有妙门,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故设渐门。” 学人依次渐修,由低到高,则成仙道。渐门共分五个: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见《天隐子》。以下所论五渐门之说,均引自此书。

第一斋戒,是指“澡身虚心”,身心修持。他说:“斋戒者,非蔬茹饮食而已;澡身,非汤浴去垢而已。盖其法,在节食调中,摩擦畅外者也。” 所谓“调中” 是指饮食卫生而言。他说:“食之有斋成若,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慎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大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 所谓“畅外”,是指导引按摩。他说:“手常摩擦皮肤,温热熨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立,久劳役,皆宜戒也。” 此法着重调理形骸,形全身健则气全,是以置于渐门之首。

第二安处,所谓“安处” ,并非高居“华堂邃宇,重初广榻” ,而是指“深居静坐”。包括坐寝的方位,房屋的高低都要得当。他说:“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则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坐,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合其内映;太阴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 同时还要省事节欲。他说:“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故学道以安处为次。”

第三存想。他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 则存想之渐也。” 这是收视返听,内视存想的功夫。

第四坐忘。这是在存想的基础上产生爪结果。他说:“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共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 在存想阶段,要求达到忘物;至坐忘阶段,则要求“彼我两忘,了无所照”。即通过物我两忘,进入一个完全寂静的内炼静定状态。这是修炼仙道的最后一关,因此最为紧要。他说:“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者矣。夫真者道之元也。故澄神以契其真。《庄子》曰:“宇泰定,发乎天光。”宇者心也,天光者慧照也。先定其心,则慧照内发,照见万境,虚忘而融心于寂寥,是之谓坐忘焉”(《道枢·坐忘篇下》)。

第五神解。他说:“一斋戒谓之信解,二安处谓之闲解,三存想谓之毖解,四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渐通神,谓之神解。” 这里所说的“神解” ,是指玄妙莫测的阴阳变化。“神之为义,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阴阳变通,天地长久。……动因万物,静因万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动静邪真,皆以神而解之。”也就是说,修炼到此,就可长生久视,通灵变化,“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五归一门。”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承祯的“五渐”学说并不属于思辨哲学的领域,事实上,这套理论是他自己亲身炼功的理论总结。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后序口诀》的一段话,即为可靠的说明。他说:“夫人之根本,由丹田而生,能复则长命,故曰归根复命。夫人之灵识,本乎理性,性通则妙万物而不穷,故曰成性众妙。然而呼吸由气而活,故我有吐纳之诀;津液由水藏而生,故我有漱咽之诀;思虑由心识而动,故我有存想诀。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然后每日自夜半子时,至日中午时,先平卧舒展四肢,次起身导引:喘急均定,乃先叩当门齿,小呜,后叩大齿,大呜,以两手摩面及眼,身觉暖畅, 复端坐盘定,以舌搅华池,候津液而漱之,默记其数,数及三百而一咽之。凡咽津,候呼定而咽,毕而吸,如此则吸气与津顺下丹田也。但子后午前,食消心空之时,频顿漱咽,无论遍数,念尽则止。凡五日为一候,当焚香于静室中,存想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膂入于泥丸,想其气如云,直贯泥丸。想毕,复漱咽。乃以两手掩两耳,搭其脑如鼓声,三七下,伸两足,端足俛首,极力直颈,两手据固;又于两胁下接腰胁骨傍,乃左右耸两肩甲,闭息顷刻,气盈面赤即止。凡行七遍,气从脊膂上彻泥丸,此修养之大纲也。……倘三百六十日内,运气适合真气,三两次,则自觉身体清和,异于常时矣。况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

为了使其内炼理论更加完善,司马承祯以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直观、泰定、得道作为七条“修道阶次”,并在《坐忘论》中予以祥尽的阐述。

第一是信敬。即对修道成真充满信心,毫不怀疑。他说:“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因则德可茂。” 他举坐忘为例,说:“如人闻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以勤行,得道必矣。”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信念坚强与否,这直接关系到炼功的成败。

第二断缘。即断绝一切世裕尘缘。他说:“断缘者,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呼?”以求达到“旧缘渐断,新缘莫交,醴交势合,自致日疏, 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第三收心。在他看来,心为一神主,百神之帅,故当收敛心志,固守元神。他说:“听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第四简事。他说:“任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比如酒肉、罗绮、名位、金玉等, “此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拘之,自致亡败。” 因此自当断绝。有些事物,虽然于生有用,但亦不可多取,“有余者亦须舍之” 。只有这样,才能“处事安闲,在物无累” 。

第五真观。他说:“夫真观者,智士之先鉴,能人之善察,究傥(tǎng来之祸福,动静之吉凶,得见机前,因之造适,深祈卫足,窃务全生,自始至末,无遗累理,不违此者,谓之真观。” 这种超越常人的观察能力,是由炼功而产生的。即通过“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 。

第六泰定。这是得道的初阶。他说:“夫定者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日泰定” 。即处于内功入定的一个高级阶段。

第七得道。他所说的修道阶次,到此完成。他说:“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得道以后,可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六根洞达”,通晓天地事理,显种种奇迹。

七阶、五门、三戒互相补充配合,构成了司马承祯的“主静去欲”的养生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渊源于老庄与道教,并且大量地吸收了佛教天台宗的学说。用来解决修炼过程中炼神入静的问题。这样一来,第一次把传统养生入静功夫和精神心理训练由笼统的禁欲辟害、清静无为,转变为有步骤、有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就此而言,这是超过以前的任何一位道教内炼理论家之处。

当然,司马承祯的内炼理论的主体仍然是道教传统的。他用以修炼的具体方法也是导引、服气、符水等一类的方术。如在他的《修真精义杂论》中即有导引术式十余种,符水、绝谷法、服饵方、气法等其《服气精义论》中则有服真五牙法、服气法、服六戌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脏丘行气法。这些都是汉唐道教炼养秘法,而被司马承祯继承运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要想在这一生道业圆满成就,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有把握,一定要严守五戒十善,一定不要去犯,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我们 一定要知道,如果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我们就是凡夫,这是迷,没有觉悟。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社会的安全、人民的福祉、世界的和平。真正觉悟的人,彻底觉悟“一切法无我”,对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不会做,他不会说,他连想都不会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