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自我的消融


2014/9/3    热度:571   

  禅——自我的消融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人人都知道用自我中心的观点来衡量人、要求人、评断人、指责人、支配人、改造人,却很少想到其他的每一个人,也有各人的自我中心。因此就产生了种种的对立,彼此之间摩擦不断,也争辩不休。可是,从禅修的立场就有办法使得自我消融。

  或许你们会问:“圣严法师,你是不是已将自我消融了?”可以这么说:从小时候起我就是常想到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人,但未想到我是个施予者。如同现在,仅考虑到如何将我所知道的佛法,以何种方式来供养诸位;却没有想过,站在台上的是位老师,应该以老师的立场来教训学生。这好比当我在某小吃店,尝到非常可口的饮食以后,只要有机缘便欣然地向人介绍,希望别人也能分享美味。然而,店中的食物并不是我的,也不是由我烹煮调配的。人们能享受到的,也不是我所给的,是人们自己拿钱购买来的。

  不过,教人消融自我比较容易,自己来做则很难。最近,我们有一个专职的职员外出受训,回来以后,自己以为学到了很多新观念,也懂得了很多新技术,于是逢人就说:“要尊重他人,能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同情、爱戴和拥护。”结果,有人立即问他:“你能不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他说:“我现在告诉你,是希望你能照做,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对方说:“你刚刚口口声声说‘要尊重他人’,如今,是不是也该尊重我们呢?”他说:“我是教你们要尊重他人,但不是教你们要求别人尊重你们。”

  我还有一位聪颖敏慧的出家弟子,他时常为常住大众做企划工作,策划某人当作某种执事,该执事应如何如何地照着去做便会做得非常好;他策划这个人应该要这样做,那个人又应该要那样做......但是,每当常住大众要求他或指派他做某项执事时,他总是说:“我是策划人,不是执行人,我只计划让别人做,至于我自己呢?还未想到要当执行人。”请问诸位,处在现今的社会上,包括你自己在内,偶尔是否也是如此的人呢?

  在座的诸位,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当你们指挥人时,又如何呢?是不是或多或少犯了这种“自我中心”的毛病而不自知呢?这次禅修营的主要课程之一,即是训练大家如何消融自我。以下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分析自我是什么,又以什么方法来实践自我的消融。

  一、自我是什么

  站在佛法的观点看“自我”,可分成两个部分:

  (一)人我

  人我包括“你、我、他”,细究之,则只有主观的“我”以及客观的“他”。《金刚经》中,以“我、人、众生、寿者”来涵盖。

  所谓“我”,是指单独的个体,也就是自己。“人”是指与自己相对的另外一人“你”。“众生”即是包含“他们”,也就是多数的“你”。至于“寿者”的意思是因不断地遇到“你”和“他”,而在时间上是延续的;换句话说,在时间之流的你、我、他,都称之为“寿者”。

  (二)法我

  “法”是指统一的东西。“法我”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五蕴总称为“我”,就是法,所以五蕴也称为五蕴法,它是三界之内的生死之法。

  小乘观察到五蕴假合的我,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种基本元素所形成。四大调和,便会身体健朗;四大违和,便会产生疾病。所以,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应执取色身为我而这种种的生死业。换言之,小乘看到五蕴所成的我虽假,五蕴法则不空,故不希望再受生死。也因为畏惧生死,所以希望求人涅槃,一旦修行成功,便不再处于生死之中,离开了现实世界。这种将生死与涅槃分为两截的执著心,便是法执,又名“法我”。

  大乘菩萨是住于生死而不着生死,虽在生死之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如《心经》中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即度一切生死苦厄,既然五蕴皆空,虽有生死,也是空的,于是便不怕生死了。

  二、“我”的消融方法

  “我”的消融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1、观念思想上的消融,2、方法技巧上的消融。

  (一)以观念思想消融自我

  为何而有“我”的存在?“我”的事实又是什么?由于有了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等心理活动,便产生了“我”及“我所”的执著。

  1、我贪:是指贪欲。贪吃、贪睡、贪名、贪利等等的五欲,都是贪的现象。什么是五欲呢?通常分有两类:(1)通俗地说,是财、色、名、食、睡;(2)正规的说,是色、声、香、味、触,此为佛经中常用的观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所接触到的一切感受,如:冷、暖、滑、涩、轻、重等。

  2、我瞋:贪不到、求不得、丢不掉、摆不脱,便生瞋;或者已贪得却又失掉了也会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称心、不满意的皆会引生瞋心。

  3、我痴:不明因果,不识因缘。为求私心的满足,希望不合理的事情成为事实,就是违背因果;如果不种善因而盼得善果,或种了恶因而欲拒绝恶果等,就是不明因果。本来可以努力尽人事的事,而未尽心力、未能成事,或者已经尽了心力,成就了事业,便以为全出于自己的功劳,便是不懂得众因缘所生的道理,就是昧于因缘。

  4、我慢:可分为四种:(1)骄慢,自觉了不起,不一定有理由。(2)过慢,自觉强过别人而起慢心。(3)增上慢,在修行上得少为足,有了一点小小的经验与成就,便自觉已获无上的圣智、圣果。(4)卑劣慢,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很差劲,没有出息,却见不得别人好,不但不赞叹,甚而鄙视别人的优点及成就。

  5、我疑:不但怀疑自己,同时也怀疑别人。这是与信心相对的,凡自信心薄弱者,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人应该相信自己,才能除疑,否则就不会做成任何事了。另一方面,若怀疑别人则会树立很多敌人,以致发生四面楚歌的情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论于己于人,疑心即生暗鬼。当然,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三宝弟子,对三宝师僧,切切不得怀疑,否则便是惹魔了。

  6、我见:包括五个项目:(1)身见,是对身体的执著。(2)边见,是执有永恒的常见及不信三世因果的断见。(3)邪见,颠倒善恶,错乱因果,拨无因果的看法。(4)见取见,以下劣的知见为好为上,执持不舍。(5)戒禁取见,以不合因果、不合佛法的思想行为,作为必须遵守的戒条。

  以上六点,是由观念上来分析构成“我”的因素。而“无我”,就是将上述六点渐渐除去,或顿时放下。没有以上六类心理现象,也就没有“我”了。

  很多人希望能够由开悟而得解脱,使得自己得以自在。但要开悟的是什么呢?必须了悟“我”是虚妄的,除了“我的”之外,只有以上六种根本烦恼,并没有真正不变的“我”在。我的五欲,我的贪、瞋、痴、慢、疑、见等,皆是心理现象,除去这些现象,就无处可寻“我”了。能够了解这些,就可知道“无我”是什么了。

  过去禅宗寺院,接纳新进禅者,进入禅堂之初,便会被执事者告以两句话:“色身交与常住,性命赋予龙天。”也就是唯有不管身命的死活,通身放下,全心放下,才能死心塌地地用功修道,亦即兵家用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要诀。对常人而言,这个虚幻而又麻烦的“我”,不容易丢,舍不得丢,也害怕丢掉,所以也就不容易开悟了。

  (二)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

  仅仅在观念上分析“自我”的结构虽有用处,却没有大用,必得身体力行,用方法来实践,才能得力。目前在市面上介绍禅的书已很多,但都限于写禅、说禅,甚至是以禅宗的公案语录,当作文艺欣赏,读了之后,对想法也可能有点帮助,但其用处不大。

  亲自实践,在佛法中称为修行。一定要经过修行,才能实证。从方法的实践而有身心的体验,能以全生命投入之后,一旦与无我的事实结合为一,便是证悟。

  口述的“无我”,不是由生命体验得到,而是从思考、知识来了解的,故不能称为证悟,只能名之为了解。不过这一层次仍是重要的,其次第是由信而解,由信解而修,由信解修而亲自体证。

  三、实践的方法

  (一)炼心

  所谓炼心,实际就是炼“我”。平日的“我”是非常散漫不踏实的,故可称为散乱心的我。我们必须要用方法来调理身心,以数呼吸、持佛名号、观身受法等等。来达到集中心、专一心、统一心的境界。其中观身受法,是指观身体动作的感觉,“观”后,还须加上“照”及“提”的功夫。

  数呼吸时,若忘了数字,打了妄想,便不是在“观”,发觉之后,马上再将方法“提”起来,然后继续再观。“观”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照”。“观”与“照”一定要同时并用,才不会流于散心或堕入昏沉。观后一定要照、要提,然在如此用功时,切切不能急躁,不能使猛力,当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进行。否则必须有相当的心力及体力才行,而且“观”与“照”也容易忽好忽坏地交互进行,使你不能持久稳定。

  炼心的初步目标,是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对于每一个念头的活动,都要能清清楚楚。专心之后,进一步要达到“一心”,也即是从专一心,至统一心。

  统一的心念也有三种:1、自我身心的统一,2、自我与内外环境的统一,3、自我的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数息上了路时,还有三个不同的念头交互起灭:1、我,2、我在数呼吸,3、我观照数呼吸的数目。这三个不同的念头,前后次第,稳定出现,虽有统一的念头,仍不是统一心而只是专一心。统一心,则只有一个“我”的念头,清清楚楚,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已经不数呼吸,也没有呼吸的数目可以让你观照了。

  前面已经提过,炼心就是在炼“我”。常人的我,是分别、执著、散心的我,无法自我做主,无能自我驾驭。所谓心不由己的原因无他,只因烦恼重,业力重,提不起又放不下。欲由散乱心进入专一心,首先要放松身心,放松头脑,然后提起所用的方法。平时若遇境界现前时,立即放松头脑,可避免很多的摩擦及冲突,自己也较不会冲动、生气、与人争辩。

  专一心之后,进一步便进入如前所述的统一心,它有三个层次:

  1、身心的统一:身心统一,主要是由于心念稳定、落实。若在乎身体的存在,则是一项负担,不舒服。若能让心稳定于方法之上,或专注于某一动作、某一项工作之上,便可忘掉身体的存在及身体的负担。

  2、内外的统一:能够内外统一,而将“我”消融在环境之中,并不大难,譬如艺术家便可以做到,而欣赏音乐演奏、绘画等艺术品或是自然风景,也能陶然自得,浑然忘我,便属此类。宗教家及哲学家“天人合一”的体验,也属此一层次。

  禅修的人,当在面对所有人事物的情况时,若都没有对立的感觉,其感觉便已把他们的自己与整个环境统一起来了。禅修者若已真正达到内外统一的时候,便已没有优劣之分及内外之异了。统一就是无差别,若在用功时,体验消融自我,体验到没有烦恼的心境,但在不用功时,问题仍然存在的话,便只能称为统一,而不能称为开悟,因为此处未将“我”视为没有。虽说如此,有了这样统一心的经验,总是好的。至少可以不与身心之外的事物,处于紧张的状态了。

  3、前后念统一:欲达到前后念统一,非常的不容易。此时不知道有前念,不知道有后念,唯知住于现在的一念。在定中,若一直保持住“现在”这一念上,便没有时间,因为前后念已统一,出定后,时间又再度出现。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然而前后念的统一,是否就是此处的三心不可得呢?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前后念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金刚经》中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前后念的统一虽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但仍拥有现在,还是有“心”,还是有“我”,尚未超出“我”的范围,虽无分别,仍有执持。

  “我”实在是极不易去除的,除了炼心之外,第二个方法就是“破心”。

  (二)破心

  破心就是将“有我”的心粉碎,方式有二:

  1、沉淀法(默照禅):若将统一的心,止于一念,那仅是定;若能灵明廓彻,既不住于止,又不停于观,心静如止水,心明如皎月,便会“桶底脱落”,悟境现前。如在一个桶中盛水拌泥,泥沙渐渐沉淀桶底,起初搅动,泥沙犹会翻起,但沉淀到最后,水已澄清而桶底终因太重而脱落,此时桶内空空如也,水与泥都不复存在了。既无可止可定的心念,也无能观能照的心念,便成无念亦无心,而亲见无我。

  2、爆炸法(话头禅):即反复不停地参一个话头,问话头之前的究竟是什么?但是不准你替话头给答案。历代有名的话头很多,例如:“拖死尸的是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念佛的是谁?”及赵州从谂禅师“狗子无佛性的‘无’是什么?”......

  切记参话头时,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故在自己参话头时,不要有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气不断地否定自己所发现的答案。如此,到最后会突然发现大地落沉,虚空粉碎,这也等于桶底脱落。

  (摘自圣严法师《禅的世界》一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经上常常教给我们“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为别人表演,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才能够度化众生。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要历事练心,练到心里头确确实实不动心,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在生活里头练,对自己确实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对别人要演得很逼真。没有这个本事,怎么能成就自己?怎么能够帮助别人?我们真正修行人,外面要随缘,恒顺众生,里面要如如不动。外面见到人家欢喜,我们也欢喜,恭喜人家,我们自己心清净的,所以外面随缘,佛法是圆融的。遇到不好的事情,偶然也可以发个脾气,生一下气,那是表面的,里面没有,里面是清净的。所以说个老实话,学佛的人要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咱们表演依据剧本来表演,不是自己,自己根本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