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莲仁爱心栈的6:50分——北京电视台采访仁爱心栈小记


2014/9/5    热度:555   

题记:施粥,中国最古老的一项慈善事业。在中国古代,这一善行不仅是宗教中的具体慈善行为,也是民间最普遍的慈善行为,对一个又一个时代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施粥这项善行已经渐渐淡出民众视线。然而,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努力恢复这一传统的慈善行为,力求以一种温润的平常心,传递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12月14日,星期天。清晨五点钟,四周一片静谧,大地依然被沉沉的夜色笼罩,空中挂着点点繁星,洒下冬日清冷的辰光。此时,北京电视台《第7日》栏目组的三位年轻工作人员已赶到宣武区红莲中里,准备对仁爱基金会开设的社区关怀中心——“红莲仁爱心栈”进行采访。《第7日》是北京电视台的品牌节目,开播7年来,每周日收看这一栏目已成为众多京城百姓固定的周末生活内容。此前,《第7日》栏目组接到一位居民打来的电话,介绍红莲仁爱心栈一年来坚持每天清晨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爱心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由于天色依然很黑,摄制组打开车灯,提供照明。朦胧的晨曦中,男主持人站在仁爱心栈外面,手拿话筒,轻松幽默地说:“我呀,今天四点钟就爬起来了,就是为了喝粥,全因为俩字——免费!”

走进心栈温暖的小屋,主持人的眼镜上一下子全蒙上了水汽。虽然一时看不见人,耳旁却传来义工们亲切、热情的问候。擦干眼镜,只见明亮的屋子里,五六位身穿黄马甲的义工正笑盈盈地忙碌着,每张干净的桌子上都已摆好了鲜亮的泡菜和雪里蕻,一问才知道都是义工们亲手腌制的。主持人指着贴在门框上的一张字条说:“瞧,这里是厨房重地,我们一起去看看。”正在熬粥的是高大的贾玉诚师傅,他的面前,满满一大锅粥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厨房里充溢着浓浓的粥香。

香粥秘方:真心真情

贾师傅一边熬粥,一边和主持人聊着:“今天我们熬的是‘准腊八粥’,里头有花豆、云豆、大枣、枸杞、莲子、杏仁。我们上周末就熬了一次了,今天再煮一回,让大家伙儿尝尝,征求一下意见。我们这儿粥的品种经常换,比如小米红薯粥、山药粥、南瓜粥、红豆粥、棒渣粥,平常日子,我们每天早上都熬两种粥。”

主持人:“您今年多大岁数啦?以前是做餐饮的吗?”

贾师傅:“我67啦,以前是搞电子的,熬粥的手艺是在家跟老伴儿学来的。”

主持人:“您每天都在这里熬粥吗?”

贾师傅:“不是,我们轮流值班,我负责周六日。”

主持人:“您家住的近吗?早上几点就开始熬粥啦?”

贾师傅:“家住望京,每回都是周五下午就过来,提前把豆子泡上,晚上就住在心栈,早上四点之前起来熬粥。这是第二锅粥,第一锅已经熬好了,每天两锅,得有将近两百碗粥。”

实在人,实在话:“大家伙儿爱喝,就全齐了!”

粥熬好了,盖上盖子闷着,更加香浓、粘糊。刚过6点钟,小小的心栈里回荡着整齐的读书声。“这么早,谁在读书呢?”镜头从厨房转向外屋。原来义工每日早上的晨读开始了。大家读诵的是《大学》。读诵间隙,主持人问义工蔡晓华读诵的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修身养性啊!”快言快语的晓华笑呵呵地回答。“一会儿来喝粥的人都要一起读《弟子规》呢,学习传统文化嘛!”

“看来我要想喝粥,也得读书啦!”主持人也笑了。

6点20分,天还没有大亮。心栈的门不时打开,一位位身穿厚厚棉衣的大爷、大妈们络绎不绝地走进来。他们进门时的那种安详与自在,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不少老人们手里提着布袋,里面装着盛粥的保温桶和小锅。每个人进了屋子就主动拿起摆在桌上的《弟子规》,然后安静地坐下来,跟着带动的义工认真朗读。老人们沧桑面庞上那份庄重的神情和专注的目光令人心动,让人仿佛看到几十年前他们风华正茂的年轻岁月,也仿佛看到他们风烛残年的今天,内心中对精神力量的永恒渴求。摄制组真实地捕捉着老人们读书的镜头,也许他们希望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更多地走入老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身边每个人的内心需求,更多地体悟精神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心栈的两间屋子里很快就坐满了老人,有的老人来了就直接坐到每天固定坐的位置。来心栈晨读、喝粥,看来成了他们每日铁打不变的内容。6点50分,读诵结束,义工们端出一碗碗热乎乎的粥,老人们互相传递着热粥,也相互传递着一份关爱,小屋里其乐融融。在一张大桌子上,整齐地摆起了一长溜各式各样盛粥的锅碗瓢盆,很多老人来打粥,带回去给家里人喝。住在心栈楼上的张大爷早已成为这里的“铁杆”义工,此时,他正忙着给大家伙儿盛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心欢喜的笑容。

摄制组随机采访了几位喝粥的居民。主持人问一位大妈:“这粥怎么样啊?”

大妈爽快地说:“太好了!比自个家里熬的都好喝!”

主持人:“您经常来吗?”

大妈:“天天来!这里的义工对我们照顾得特别好,也特别辛苦,为了给我们熬粥他们常常三点多钟就爬起来。”

主持人:“那您愿意读《弟子规》吗?”

大妈:“愿意啊!感觉挺有收获的!”

看到旁边一位老大爷一边喝粥,一边吃着自己带来的火烧,主持人主动和老人打招呼:“您老也爱来这儿吧?”老大爷放下粥碗,感慨地说:“我啊,家里就我一个人了,这儿对我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我在这里感受到太多的关心了,这儿让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味香情浓,尽在其间

7点钟,心栈负责人陈慧老师提着保温桶准备上门送粥,摄制组跟随前往。第一家是盲人闫福贵老人。闫大爷听出除了陈慧,还来了客人,就说:“你们又来新义工啦?”主持人连忙热情地说:“是啊!我们来看看您!”闫大爷露出了安详的笑容:“好啊!我打小从1岁就失明了,今年都74岁了,多亏大家伙儿照顾了!”主持人问:“大家常给您送粥吗?”闫大爷说:“天天来!我家的门每天早上都给他们留着,不锁,屋里的灯也开着等着他们来。平时我有事儿还老找陈师傅他们帮忙呢,能帮的他们一定帮,不好解决的也会尽力想办法!” 陈老师把保温桶里的粥给老人倒在碗里,又把街坊给闫大爷捎的一根油条递到老人手里,说:“您赶紧趁热吃吧!”大家向闫大爷告别,陈老师细心地把灯关上,把门锁也带上。

365日的贴心关怀

“第二家是唐姐家,她一直在心栈当义工,前些日子被汽车撞了,现在还下不了床呢。” 陈老师介绍说。这回,主持人主动接过保温桶决定亲身体验一下当义工的感受。

来到60多岁的唐阿姨家,只见她正半倚在床上,看到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忙歉疚地说:“哎呦,来记者啦,瞧我这儿也没收拾,之前还真不知道啊!”

兼当义工的主持人向唐阿姨嘘寒问暖地问候,和她聊起心栈。唐阿姨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仁爱心栈是今年1月15号腊八节那天正式开放的,快一年了,坚持下来真不容易啊!一开始我只是去喝粥,后来慢慢地被感动了,也当起了义工。虽说只不过是刷刷锅碗、切切咸菜,可是在心栈做义工特别快乐,成了我的一个精神寄托。我们这片的居民有福气,要是多开几个仁爱心栈,让更多的人受益就更好了!”

主持人:“快乐来自付出!”

唐阿姨:“在仁爱心栈,我找到了一种精神!”

7点半,送粥回来,喝粥的大爷、大妈们大多已经离开,在街心花园散步或打太极拳。心栈里,只见一位阿姨正埋头在捐赠记录本上登记,原来她从家里拿来了一小袋玉米面和一袋自家做的泡菜。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心栈从开办以来每天接收的捐赠,东西大多很普通,像“2斤小米”、“一袋大枣”等等,但不论多么细小,每一件物品都逐一登记。义工史香云说:“你们不在这么会儿工夫,来了好几个捐东西的居民。”只见门口的桌子上摆着两袋砂糖橘,带着绿叶,透着鲜亮,旁边还有两大包衣服。“有个喝粥的老大妈还捐了钱,虽然不多,只有5元,但她说也想表达一份心意,让更多的人来喝粥!”

摄制组忙了一早上,终于可以坐下来安心喝粥了,他们对粥赞不绝口。“当然好喝啦!”义工们笑着说:“都是用心熬出来的嘛!”

八点钟,摄制组完成采访,大家一起在心栈外合影留念。“以后常来喝粥啊!”

“也来做义工吧!”大家七嘴巴舌地说着,一片欢声笑语。

珍存一份温馨

在大家真诚的目光中摄制组离开了,而此时,心栈一天的社区关怀活动则刚刚拉开序幕。一早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二十多位义工,开始了卫生清扫、中医义诊、法律咨询等服务。


摄制组的采访只是仁爱心栈每日平凡工作的一个缩影。每一天,这里都在演绎着全心便民,真心服务,启发善良,激发爱心的真实故事。一位高僧大德曾说,一件小小的善事,坚持做十年,就是大善行。一碗爱心粥是普通的,然而长期坚持下来,背后对于和谐社会构建所能产生的价值又何以估量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 一般人都是贪生怕死,哪个人不希望长寿?长寿要健康才好;如果长寿不健康,经常生病,那是很痛苦的。如果寿命长,不知道学佛,年岁大就非常寂寞。再有就是病苦,老病缠身,这很痛苦!大家要赶紧把握有限的时光,好好地念佛!念佛现前的利益,是身心健康,万事如意,这是人生的真富贵;不是有钱才富贵,有钱有地位,身心不健康,没用处!人生第一幸福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没烦恼,没有忧虑,这是最幸福的,绝对不是名闻利养。世间人把名闻利养看得那么重,那是看错了,那是迷惑颠倒!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