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多·一·无


2014/9/3    热度:172   

  禅——多·一·无

  所谓多,是多多益善。一,是大一统。无,是了无一法当前,没有执著。我将今天的主题分七段说明。

  一、禅是万法

  万法是所有一切现象。用现代的名词解释,是自然的、物理的、心理的、生理的现象。一切可用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接触或心思考的,都是法。法也是道理、原理,由原理而产生的种种人、事、物的活动现象。

  禅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教人从踏实的生活中体验万法,净化人心,而成为觉者。觉万法是因缘所生,万法是暂时的、变易的。了解万法既然是因缘所成,则须以努力不懈的精神,改善自己和环境。也因努力改善因缘,致力修行,则成佛是可能的。所以,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人世的,是努力主义者。

  万法有虚妄法和真实法。虚妄法是“多”、是“二”,从时间的过程或空间的位置产生变化,称为“多”种现象。因未认清一切现象皆由因缘所生、变化无常,认为种种现象是永远存在,而去追求、占有或排斥,所以便产生“多”。如果知道万法是虚妄的,则易看得破、放得下、舍得掉。如此,看一切现象而不理会、不逃避、不执著一切现象,这样就是返妄归真。

  在宗教或哲学的范围,将“真”视为一永远不变的真理或真神。佛教认为所谓的真理、真神,仍然是一种执著,佛法说“一法不可得”,不论真理、真神或任何一法,都不是真实的,是属于人的虚妄执著。

  但是,修行佛法或禅,还是须从“多”的妄想分别开始,经过统一的阶段,才能到达“无”的层次。禅宗有句名言:“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万法归一,是宗教的经验,也是哲学的理论。“万法”是形而下的,到“归一”,则是形而上的,“一”是宗教与哲学共同的归处。

  宗教家看一切现象,皆是由神创造,最后仍归于神。哲学家看形而下的一切事物,皆是从宇宙的原理或原则出现,一切事、物既不离宇宙的原理或原则,便是统一的现象。

  可是,哲学家或宗教家的观念里,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既有“一”就有“二”,“一”本身不能单独存在。譬如在黑板上画一圆圈代表一,这个“一”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因为有黑板才现出圆圈的面貌,黑板和圆圈,实际上是二。如果,神是一,则此“一”是存在何处?如果原理或原则是一,则此“一”又在何处?“一”是因对立的“无”而存在,既有对立,便是“二”不是“一”。

  二、禅,一即是多

  有人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所?”

  赵州禅师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当时,禅师身穿一件在青州缝制的新长衫,长衫就是法。禅师的回答,说明任何现象皆不离“一”,万法即是“一”,“一”也是由万法而来。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一生二”,实际上,一是由二而生,一不是圆满的,一不离多,一和万法是相同的。

  若欲在现象外,追求所谓神或真理的“一”,似嫌生僻,也太抽象,除非是宗教家或哲学家。而禅却教人只做普通的人,做人的事,说人的话。

  三、禅,多即是一

  赵州禅师有一次上堂说法时,开示三句话:“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不论是金造的、木雕的或泥塑的佛像,都是代表佛。对学佛中的人而言,佛像是一种修行的工具,或礼拜,或供养。修行到某一程度,了解一切法不是真的,了解真正的佛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内,清净心即佛。到达这种层次,便是由多归一,由心外的万法(多),回归内心的佛性(一)。

  可是,如果执著有一佛性或清净的心,则仍是烦恼。禅师的第二句话:“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佛性、菩提、涅槃,既仅如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烦恼。如果真如、佛性像衣服,我们这个身体又是什么呢?如果菩提、涅槃是烦恼,什么才是没有烦恼呢?

  一般学佛的人,都希望了生脱死、证菩提、见佛性、入涅槃。紧抱着一种叫作真如、称为佛性的东西,这是尚未离开由多归一而至由一归无,是执著也是贪。因此,宗教上回归真理或神的最高层次,并未得到解脱。哲学上,回归到理念的层次,亦未解脱,仍然有执著。

  第三句:“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是统一的、不变的、经常在同一状态中的念头,即使一心也不产生,才是无念,才是离开虚妄,真正解脱。因此,认为自己得解脱,或认为自己正在解脱中的人,并没有得解脱。

  要达到一心不生,不容易。真正到一心不生,就是无念、无杂念,甚至一念也没有,这便是大自在、大智慧的人。他虽在万法中,见万法,随万法做一切事,不妨碍他的一心不生。

  四、禅,不是多,不是一,也不是无

  在修行的过程中,念佛、拜佛而能见佛,是初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净土宗的宗旨,就是要见佛,而在禅宗的修行过程中,也会见种种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当见相时,不要执著。

  赵州禅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意谓不论有佛无佛,都不执著。一般人认为,佛在寺庙、佛堂或在西天。寺院、佛堂中的佛像,不是真佛。而佛在西天,也是方便说。由《阿弥陀经》记载“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可知所谓西方极乐世界,未必就在西方。而是一切世界,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未离开西方极乐世界。凡夫未得大解脱,需要依赖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一佛即是诸佛,诸佛依愿力不同,而有诸佛国土各各方便度众,并非真正有这种世界。虽然不是真有诸佛世界,可是,不能断然否定,无有西方,没有诸佛。因此,不论执著于十方诸佛的“多”,或一切佛同一体性的“一”,都不是真。如果执这种“多”或“一”的观念者,就如同得到佛的衣服,没有得到佛的身体。

  介绍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中记载,观世音在阿弥陀佛涅槃之后,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如此可知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和缘会告一段落,极乐世界也不是永远存在,如果执著极乐世界永远存在,则与其他宗教所谓“天国永恒”是一样的。不论执著有一永恒的佛或有十方三世诸佛,皆属常见。而执著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佛或十方三世诸佛,这不是佛法、不是禅,是无神论的外道断见。

  不论执著有佛、有佛国净土,或无佛、无佛国净土,都是错的,都是烦恼。但是,初机学佛者,必要执著有,至修行到相当高程度时,烦恼渐少,则勿执著有或无,放下烦恼,才能明心见性。

  五、无住生心即是禅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不执著,“多”、“一”,或“无”都不执著。没有修行或修行者刚开始所见的世界是“多”。已修行到相当程度者,已在“一”的层次。

  宗教上,修世间定者,到达“一”的程度时,至少是无相定或无色界的“四空定”。统一的层次有三,即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到达身心统一时,感觉身心已无,烦恼不见。到达内外统一时,则“我”与外在的人、事、物是合而为一的,对任何人,乃至植物,皆生仁慈心,这是博爱为仁的爱。到时空统一时,则无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时空统一有四种境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慈悲有三层次:即生缘慈、法缘慈及无缘慈。修行到万法归一的境地,有“我与一切众生同体,要度一切众生”的悲愿,是第二层次的法缘慈。能将“一”也放下,是大菩萨的无缘慈。曾经有人对我说:“现在,我已经解脱、开悟了。”此人是否有开悟、有解脱,不予置评,重要的是,有否执著,执著于烦恼是住于烦恼,执著于开悟、解脱,也是住于烦恼。“无住”是不执著、无烦恼,是真正的解脱。真的解脱者是心无执著而生智慧心,随缘度众,应机教化。

  “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句禅宗祖师的名言,说明开悟的人,仍然和平常人一样,过平常的生活,不会有标新立异、荒诞古怪的行径。

  赵州禅师有句话:“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明珠本身没有主观色彩。以明珠喻心,对众生的教化,没有主观的成见,应不同众生的需求而给予不同的救济。又言:“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上根器者,对三宝信心坚定;中等根器者,虽认识佛法但是信心不足;下等根器者,不了解三宝,以不同的方式接待、教化,或使信心坚定,或使心生欢喜而拥护三宝。

  六、禅的修行

  《六祖坛经》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境所动,是无念。离一切外在相,是无相。有一位出家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否?”禅师答:“无。”再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为何狗子则无?”对众生而言,众生因分别、执著的业识显现而认为有佛性,对开悟的人而言,已无执著,为破除问话者对佛性的执著,故回答:“无。”禅的修行宗旨在于无,且不执著无。

  七、禅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有三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从妄念纷飞到集中于一。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由参话头开始,使产生疑团,再破疑团,即从一到无。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既不执著“一”、“多”,更把“无”也放下,回归于现实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样,以智慧心、清净心,在人间广度众生。

  (摘自圣严法师《禅与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清净心是好心,我们要存清净心。清净是一定没有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嗔痴慢是污染。我们真学佛,要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心是好心,平等心是一定没有高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向乞丐托钵,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的态度没有两样。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看一切众生看佛性,这就讲,完全看人家美好的一面。佛性是自性觉,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从这里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