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


2014/9/3    热度:356   

  禅的智慧

  今天的题目是“禅的智慧”,智慧因空而生,禅即心中无事,现代人都觉得很忙,所以我今天让诸位听一听不忙的事。

  人们处身于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都非常的紧张,非常的忙碌,忙得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要这么忙,紧张得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要这么紧张。

  一、佛·禅·佛教

  有人问:禅是不是就是佛教?禅与佛又有什么异同?

  (一)佛与觉,禅与悟

  佛的意思是觉,禅的意思是悟。觉是醒觉和彻底地了解,从烦恼中醒觉,彻底地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和人类众生的活动,不过是在做梦而已。人在非常深沉的梦里,多半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能够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话,便不是很深的睡觉。佛就是从梦中醒觉了的人。

  “悟”的意思跟“觉”相同,但是“觉”是彻底的、完成了的“悟”,“悟”则未必是彻底的“觉”,就像一般的普通人一样,醒了以后,还会再睡觉。有的人,整天都是迷迷糊糊的,你说他醒了吧,他是醒着的,你说他是真正的醒了吧,他又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在梦中。有的人,不仅人家看他是糊涂的,他自己也感到是半痴半呆的。

  “禅”可以使我们开悟。禅的开悟,能够使我们直下承当,顿悟成佛,但是,禅法的“悟”,并不等于究竟的佛。也就是说,佛之所以得以成佛,是从“禅”而出现的,但是,在完成了“佛”的悲智之后,他就用不到“禅”了。

  (二)佛是悲智双运的完人,禅悟者是定慧均等的自在人

  “佛”以慈悲与智慧来救济众生,是悲智并用的完人。而“禅悟者”的修行人,虽也有慈悲和智慧,却无法与“佛”相比。“禅悟者”有定力,所以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他有智慧,所以能够自在于现实之中;他是即定即慧、定慧均等的自在人。一个自在的人,不一定就是福慧圆满了的完人。所以,作为一个已悟的禅者,他不会说他就是“佛”,可是他已知道佛是什么的自在人了。

  所谓“自在”,并不等于心想要到哪里就能到哪里;要不去哪里就不去哪里。而是说,他已不受世间的烦恼所困扰。随时随处,对一个已悟的“禅者”来讲,日日都是好日子,处处都是好地方,所以名为自在。

  四十年前,台湾当局曾经雷厉风行地把好多和尚当作间谍嫌疑犯,关进牢里,其中有一个和尚,到了监牢里,还是很高兴。

  他说:“我们到台湾来,要找到挂单处,讨一碗饭吃,都很不容易,现在,可以等着有人送饭来吃,供养我们啦!”他感到蛮开心。

  但是,另外有位和尚就说了:“至少我们在外边还有旧床铺可以睡觉,还有老棉被可以盖身,到了牢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啦!”

  这和尚说:“唉,哪个地方不是床呢?本来我们只有小小的一张床可以睡觉,现在我们处身的,这么大一片地方,都可以睡觉呢!”接着,他发现墙角边有几十个本来是装泥巴用的稻单包,他惊喜地说:“咦,这地方,还有这些东西!”就拿了好几个,当褥子垫、当毯子盖。

  别的和尚批评他说:“你怎么用这种东西呢!”

  “为什么不?能保暖就好啊!”

  当家人都是吃素的。可是监牢里给他们送来的面条,每一碗都有几根肉丝。其他的和尚都说:“面条里边有肉,怎么能吃!”

  “你们不吃,我可要吃!”

  “你怎么吃肉呢?”

  “在外边能够吃素,当然吃素,在牢里,总不能为了几根肉丝,就连面条也不吃了,填饱肚子要紧哪!”

  那位和尚,是相当有名的法师,他被关在监牢里,既无恐惧,亦无怨尤,相反地是那样自在。

  (三)佛教是理性的宗教,禅是智慧的事实

  理性与智慧,两者是同类的异名。佛教有它感性的信仰成分,那便是相信有菩萨、有佛、有护法神等来帮助信仰的人。但是,在本质上,佛教是理性的,佛教的目标,是为开启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恼,要人们自己去努力修行戒定慧而解脱贪瞋痴。人人皆得成菩萨,人人皆可成佛道,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而能够达到目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实践佛法,才能完成佛菩萨的果位。

  而禅的方法是为了开发智慧,禅法的本身就是智慧。禅法的修证,是要靠自力的,即所谓的“自依止”;“法依止”即是依法修行,即是自修、自悟、自解脱。不能依赖外在的力量,否则就像小鸟依赖母鸟哺食的阶段,不能独立自主,便不得自在。所以“禅”是佛教里最精要的部分,也是最根本的部分。

  (四)禅与教互为因缘

  禅与教是彼此互为因缘的。一切佛,都是因为禅的悟境而成佛,成佛之后,说出了成佛的道理及方法、成为佛的教法。然后,其他的人,便根据佛的教法指导,悟得佛性真空。悟了之后,又依悟境实证佛的教法,弘扬佛的教法,来指导其他的人悟入佛的知见。可见禅法与教法,彼此间是互为因缘的。

  二、禅与智慧

  (一)禅是无私无我的智慧,智慧是无相无住的心境

  一般的人,没有私心是不可能的。所谓私心,就是主观。主观有大有小,或为个人,或为家庭,或为团体,或为自己所属的社会,只要有一个自他或内外的相对立场,就是有我有私的。人从自我的立场产生的见解和心量,是非常有限的,故称为有相。如果能够无我,便会体验到无相与无住,也就会变成无限了。

  “无相”并不是说,眼睛看到了东西说没有看到,耳朵听到了声音说没有听到,或者吃了东西说没有吃到。乃是在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或身体接触到任何现象时,心里便知道这是一个暂时的假相,不是真实的有,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因此即有即空,即有相而知是空相,叫作“无相”。

  在台湾,两年前有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由于用人不当,经营不良,不仅破产,而且吃上了经济犯罪的官司。他在进监牢之前来看我,问我怎么办。

  我说:“进监牢就进监牢喽!你就把它当作从这个家到那个家好啦!”我接着问他:“你羡慕做个出家无家的和尚吗?”

  “唉,我曾经想过!”

  “那好啊,你就把进监牢想像成暂时离家出家好了!”我又问他:“财产的确重要,但当你母亲生你的时候,究竟是你的哪一只手带了财产来的?”

  “我是两手空空地来的。”

  “现在你应该很欢喜才对。金钱如水,你在那么大的水里边洗过手了,结果,水是流走了,手是干净的。”

  “师父啊,因为你是和尚,所以会讲这种话!”

  “你现在要进监牢了,你不这样想,又能怎么办?”我又告诉他:“你知道吗?曾经有一个非常有钱的人,破产以后坐了牢,因为他一千个不甘愿,一万个不服气,觉得是冤枉的,觉得自己是受害人,结果在监牢里闷闷不乐,便气死在牢里边了,你也愿意像他那样吗?”

  “如果日子不好过的话,宁愿死啊!”

  “你被判的是有期徒刑还是无期徒刑?”

  “要坐八年才可以出来。”

  “既然是八年还能出来,你愿意把你自己判成死刑吗?”

  “唉,那还是不死的好!”

  “你既然不想死,你就得把我的话带到牢里边去用!”

  “那我出来以后,是不是还做生意、还赚钱啊?”

  “有钱赚,为什么不赚呢?”

  “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不想赚钱,要做和尚了啦!”

  “你不要骂人了,我这个和尚不是像你这样子来的啦!”

  这就是“无相”的道理,能够知道什么是无相,就能够知道什么是无住。“无住”就是不把一个现象或一桩事情当成是特别的、不得了的重要,也没有把一样事情看作是不重要的。

  我曾经遇过这么一个青年人,在他恋爱的时候,就把对象说得那样的好;失恋的时候,便把那女孩说得一文不值。我就告诉他:“再好也不可能是那样子的好,世界上的女孩子都是人,是人就不会好到那般的完美;再坏也还是人,是人也不会坏到那样子的彻底。”所以,说好说坏,都是“有住”,都不正确。

  记得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在我出家后不久,有一次问我:“圣严你说,金钱好不好?”我答:“佛说的,金钱如毒蛇,一定可怕!”我的师父又说:“圣严啊!你还有所不知,现在有很多人专门养毒蛇,取了蛇毒来做药发大财。如能善用毒蛇的毒,可以救人,可以治病,就看你会不会养蛇了。不会养蛇的人,会被蛇咬,会被毒死;会养蛇的人,蛇毒可以让你赚钱,可以让你救人。”结果我说:“师父,那我还是要钱!”他又说:“钱要取之于道,用之于道才对。如你仅仅是要钱,而不知善于用钱,那就等于踩到毒蛇身上,只会被蛇咬,而不知运用蛇毒治病了。”

  所以,世界上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没有绝对的需要,也没有绝对的不需要。这叫作“无住”,也就是“智慧”。

  (二)禅是当下即是的全体,智慧是全体即空的心相

  所谓“当下”,可大可小,大可大到包含整个的宇宙,小可小于最小的无限。一般人对于最大即是全体的观念,还容易了解;对于最小即是无限的观念,则难领会。一个人的身体是全体,没错!一个人的一根眉毛,一根头发,或任何局部,也能算是他身体的全体吗?是的,一丝纤细的头发也是全体。中国有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成语,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常识中,往往也会以局部推想到全体。记得我小时候所见的乡人,凡是看到西方人,就会说是“吃牛肉的人来了”。因为,西方人从你旁边走过的时候,你就会闻到一股牛的味道。遇到一些西方人身上有牛味,就以为所有的西方人都是那样子;只闻到一些西方人的味道,就把它当成是全部西方人的味道了。类似的以偏概全,虽然并不正确,局部不能脱离全体,则是事实。

  不过,一个人如果仅仅了解“当下即是全体”,可能会产生一种执著,认为大的也是我,小的也是我,而发生自我占有的问题。自我的占有,本来是一种获得的满足,可是,在我们占有一样东西时,实际上是已经被那样东西所占有而不得自在,不得解脱。不管是男是女,当他得到一个对象的时候,自以为是得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全体,事实上是失去了自己的一半。但是,大家还是乐此不倦!

  智慧是什么?它是发现和实证全体即是空的一种心理现象。全体,如果是真的、是实在的话,它一定是不动的、不变的。既然是不动的、不变的,那一定是死的,也就一定是不可爱的!花,如果是永远地开着不谢,便不吸引人了;孩童,如果只哭不笑,或只笑不哭,便不好玩了;淑女,纵是国色天香,也难免光阴催老。这世间的任何现象,都在变化、移动。由于它们是变化、移动的,所以是不真,是空的。即有而空,因为一切现象,皆不出无常变迁的生灭轨则。

  有一次,有对刚结婚的年轻人来见我,我向他们道喜,那位新郎却说:“师父,您就不必给我说恭喜了!”“为什么?”“诸行无常,五蕴皆空,我是跟‘空’结了婚,有何可喜!”

  “既然是空的,你还结什么婚?”

  “空跟空在一起,是正常事啊!”

  这样的话,他好像真是懂得佛法了!

  但是,我又告诉他:“空与空在一起,是没有摩擦的。你们俩结婚之后,可不要三天之后就斗嘴,四天之后又吵架啦!”这可能不容易了。

  新娘抢着说:“就是预防着吵架,所以先来见师父,到时候要请师父主持公道。”

  我说:“那很好,我会给你们无理三顿棒,有理棒三顿。”结果他们两人向我道谢后,欢喜地走了。

  (三)禅是超越的存在,智慧是无碍的心量

  所谓“超越的存在”,就是比存在的事实还更存在,也就是不能说它是不存在,可是它不等于存在。唯有如此,才能够心无障碍。

  我常常以一则禅宗的公案作例子说明这道理:曾经有两位和尚去行脚,路过一座无人的荒庙。其中一位和尚,看到庙里没有人,便在佛殿上解急,他的同伴责怪他:“你!怎么可以在佛前小便呢?”这位和尚说:“那么,你告诉我哪儿没有佛,我去解!”

  我们前面说过“当下即是全体”,任何一点,都是佛身所在,即使是一粒尘沙,也都是佛的全体。既然是有佛的地方都不能小解,那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解呢?这位和尚并没有否定佛的存在,也知道佛是应该尊敬的。可是,正如人吃饭是正常的事,解小便也是正常事;佛是值得尊敬的,人解小便,又有什么不尊敬呢!

  不过,全体遍在是佛的理体、佛的法身,这是悟后的境界,而且是在这座荒庙里,无人也没厕所的情况下,所以对他来讲,佛殿跟厕所都是一样的。凡夫尚未见佛性,未明佛的理体、法身,则不应该效法。

  悟后的智慧是灵活的,是无碍的;一般人的常识和知识是有阻碍的,是无法自在的。因此,普通人总是被常识及知识所困扰而处处惹烦恼,常常不自在。

  (四)禅是无得无失的事实,智慧是黑白分明的心用

  我们理解到空的事实,因为是空的,所以明白“失去”和“得到”是同样的事,因此是无得亦无失。得与失,只是一种过程、一种现象,现象的本身,正在有所得的时候,同时也有所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一般人认为,得到的越多,自己的安全感越大。其实,从禅法的立场来看,有所得者未必是实质的保障,有所失者也未必不是好事。而且应该得的才可得,不应该得的不能得,得了反而累赘;应该失去的必须失,不失则很麻烦。何况应该得到的得到了,不算是得;应该失去的失去了,也不是失。

  例如,有人做工一个小时至少要赚五块钱美金,拿到钱时,不必欢喜地说:“我得到了五块钱。”因为那是以他做工而换取的五块钱呀!转过身,买了牛奶、面包,吃完了也不必叹道:“我的钱又丢掉了。”因为那也是交换呀!数小时之后,上个洗手间,吃的东西通通跑掉了,则很少人会说:“我失去了它们。”因为谁都知道,那是应该排泄掉的,不叫作失去。

  既知应该得的不叫得,应该失的不算失,正常的人,正常的生活,便是无得无失。得到的时候,不用欢喜;失去的时候,不必悲伤。

  也许有人认为“禅”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观念,“禅师”可能是疯子、傻瓜。大家不要因为刚才我讲了佛殿上小解的故事,而以为所有的禅师或开了悟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其实禅悟者是智者,智者没有烦恼、执著,但对于现象的存在是清清楚楚的,比一般人更清楚,而且是绝对的清楚。

  禅画的“十牛图”中,最后一图是一个和尚拿着一个布袋,袋里装满了东西,见到不同的人就给予不同的东西。那表示说,一个大彻大悟、有大智慧的禅者,他会以无量的佛法来适应所有的人。依不同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佛法,而对于各人的需要,他是绝对的清楚,不会弄错的!

  “禅”是从“佛”而来的,我们必须要尊敬“佛”,学佛“法”,亲近“僧”。要知道能够传授成佛方法的老师,必出于如法修行的清净僧团。我们必须跟着老师学习而得智慧,如果不依照老师的指导,而想自己依佛法自修、自开悟、自解脱,虽有可能,可是极其困难,而且易入歧途,极其危险。

  ——摘自圣严法师《禅的世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佛弟子他一天吃一餐就够了,我们三餐还不够?原因就是他那个机器省油,我们这个机器耗油。大家要知道,我们能量消耗到哪里?消耗在妄念上,你妄想愈多,你所消耗的能量就愈多。从前出家人没有妄想,他不要攀缘,他一天到晚没想头的,他只有入定,因此他消耗量少。阿罗汉得九次第定,他没有妄念,他消耗得少,他一个星期吃一餐饭,够了;辟支佛定功比阿罗汉更深,消耗更少,半个月吃一餐就够了。我们不行,我们妄念太多,你又不肯给它加,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决定不是充面子的事情,不是搞好看的事情,是看我们自己能力能不能做到,对于日中一食不要勉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