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建设精神家园 培养民族精神
2014/9/5   热度:160
站在全球文化的高度,杜维明先生以横贯中西的开阔视野来审视中西不同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他认为,美国的许多高等学府在重视科技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文素养的发展。鉴于此,杜维明先生认为,中国本来就拥有古老的文明传统,因而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学院制当中加进去一些伦理价值,形成以现代科技为主同时兼及人文学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人文学在传统上就是文史哲,现在应该还包括社会科学,特别是重视文化领域的研究的学科,比如文化人类学、生命心理学以及宗教研究等。人文学从我们非常浅显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人对人的自我认识、自我了解和自我定义的最直接、最确切也最难分难解的学问,因此它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理解。 对于综合性大学的价值取向,人文学是可以突出一所大学的特色和自我认同的。因此有人说,人文学可以体现一所大学的灵魂。比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是以物理学研究为主的,是爱因斯坦创立的,但是高等研究所最近也在发展人文学特别是历史学。为什么发展人文学呢?这和现在世界的趋势和全球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全球化只当作西化和现代化的最近距离的发展,那我们就把全球化的问题看得简单了。世界经济论坛在过去二十多年基本上是讨论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近5年才开始注意到21世纪的宗教问题乃至文化问题。波士顿大学的一位社会学家,他在主持一个文化全球化的研究,涉及了10个大国,包括中国、巴西、印度、日本,还有欧洲、美洲一些国家。他们有一个预测,认为文化全球化也可能是一体化的过程。特别突出美国的大众文化,也突出新教伦理,这是原来的设计。可是经过研究以后,情况变了。他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Many Globalizations(《多样的全球化》)。里面有一个提法很有意思,就是“现代社会中的文化问题”,完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叫做“文化地图”。从世界不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文化的分布情况来看,“文化地图”粗浅地说就是:新教的文化,当然包括北美和西欧、西欧特别是德国和英国;天主教的文化,包括法国和拉丁美洲;东正教的文化,就是俄国和中欧的一部分;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包括中欧、亚洲,特别是印尼和马来西亚;印度文化;同时还有儒家文化,这里边包括日本和四小龙,以及中国内地、越南、朝鲜。从这里看得很明显,不同的文明发展和不同的教育制度,科学技术、经济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则是完全趋同的,中国的物理学和美国的物理学不可能不同,经济管理有趋同的趋势,但是从文化的多样性来看,怎样突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文化特色及其经济、科技的一体化,成为大家所关心的课题。美国学术界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一个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除了经济资本以外,必须培养社会资本。这是哈佛一个影响非常大的观点。经济资本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社会资本基本上通过对话、讨论而产生。一个大学如果没有横向的跨系科的对话、没有辩论、没有研讨会、没有各种不同的沙龙、没有各种不同的咖啡馆提供给学生,它的社会资本就不够。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印度教授做的研究:某个印度的城市周围经常出现种族和宗教的冲突,比如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但是这个城市一百多年来是和平的、安定的。他对此做了很多研究,发现不是经济发展得好,也不是政治组织比较好,最重要的是它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伊斯兰教的长老和基督教的长老每十天聚在一起喝茶谈天,在喝茶谈天的过程中很多可能造成矛盾冲突的事情都得以解决,通过这种对话、这种沟通积聚了足够的社会资本。在哥本哈根1995年的社会发展高峰会议以后,丹麦政府组织了四年一次的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研讨会,其间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市场经济可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但是市场社会是悲剧。一个社会的大学、教会、家庭从质的意义上是一种价值和文化的载体,市场经济的出现对它们是一种冲击,这种冲击是现在每个社会都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最先进的发达国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美国的大学,他们认为大学生是消费者,教授是服务单位,这种思想使美国大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个方面,除了科技能力以外,必须培养文化能力,这个文化能力基本上是通过人文学的文史哲来培养。文学让人了解人的感情世界,哲学是对人所思辨的问题后面所带来的价值的再思辨。我从比较文化学了解到,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内地、台湾、港澳,甚至新加坡,主要是由华人组织的文化,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精神资源比较薄弱,价值领域突出的是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价值的多样性不够,很多的领域没有开拓。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看日本的《朝日新闻》,它每一版有五、六页全面讨论书的问题,讨论文化的问题,讨论工业的问题,讨论地区的问题,而华人的很多报纸都是讨论明星的问题、歌星的问题等等很庸俗的文化,而不是有品位的文化。媒体在文化方面不仅不能提升文化的能力,反而助纣为虐,在商业大潮中起了不好的作用。另外,除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能力以外,在发展智商以外要发展伦理智慧(或者情商)。再有就是精神价值,也就是说能够在钱和权、权势和经济的力量之外开拓一些有影响力的价值。如果整个社会由钱和权来掌控,那开拓出来的一些文化能力就会很薄弱。在这个情况下,我提出一个在国内有争议的观点。从五四以来,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强,向北美、西欧甚至日本学习,很少顾及别的国家,对拉美、对伊斯兰、对许多其他的地区不太清楚,因为他们比我们发展得还慢。现在看,中国如果能够把印度当作一个参考,就会开发出很多别的资源。印度有一亿以上的中产阶级,有数百万、上千万使用英语与国际接轨的人口。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威胁到波士顿、威胁到硅谷。印度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有音乐、哲学还有艺术。当然它的贫穷、它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我们不要学。美国的大学有一个意愿,就是培养领袖人物,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于通识教育(大陆叫素质教育,香港叫博雅教育)比较重视。几年前,美国曾经举办了10个中国大学校长和10个美国大学校长的对谈会,美国的10个大学校长除了加州理工大学校长外,其他的全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专业的。美国的精英大学和有影响的大学,重点都是在素质教育,学生将来到了研究院才开始研究医学或者建筑或者法律或者神学,但是在大学是以素质教育、以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为主,这些大学大概有一百多所,它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非常多,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在1960年,加州大学校长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不为社会服务的就不是真正的大学。比如说加州大学,如果加州要发展农业,那么就应该向农业发展。就是说大学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各种社会的需要服务。这种观点当时就引起了全国的讨论,多半的人认为大学应该为社会服务,这很重要。但是大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假如说为社会服务是惟一的目的,而社会服务是当时社会需要所规定的,那么所有的文史哲人文学都是无用之学,它的存在价值会因此受到威胁;但是在文化传统和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积累方面,大学人文学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方面我觉得也很重要,就是怎么样帮助学生,把每个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有极大潜力的个体,使学生自我完善,突出个人的才智,打破现有的科学界域或者不同的学术训练所造成的习俗。这中间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学四年什么课你都可以去选,当时在美国社会里引起了很大的反思,这样就不是教育。法国就总结了一个中心课程,这些课程你去选,但是中心课程满足了以后你还要去选系,还要选专业。 第四方面,在美国学术界提到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实际上是和历史的反馈、社会的反馈相关的,大学因为其多元多样,每一次进来的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反思的能力特别强,他们的批判精神不是政治批判,而是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他们的这种精神事实上是提供给我们咨询,有些英国人讲这是忠诚的反对。他的目的不是要去冲垮既有价值,而是使这种既有价值各方面能够看到不同的参照,所以如何面对这些最有才华但是又最捣蛋的学生,这是现在学术界里边比较关切的课题。从这些地方来看,我觉得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意义和21世纪我们所碰到的大的挑战有密切的关系。到底21世纪所碰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许多其他的国际组织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21世纪最严峻的挑战就是人的问题,因为是第一次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了解到人作为一种知识存在来讲,自然环保的问题,杀伤性武器问题,社会解体的问题,各种不同的冲突,不仅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有文明内部的冲突,各个不同的社会内部的矛盾。以前担心的大概是宗教与宗教的冲突,比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非常担心宗教内部的冲突,包括保守基督徒与自由组织基督徒、保守的犹太教徒与改革的犹太教徒。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里边,会有复杂的问题,他们怎样面对这些问题。以前康德认为哲学上有三大问题,第一是如何知,就是认识论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行,就是伦理的问题;然后是希望,这是神学的问题。可是海德格尔说除了这三个问题之外还有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如何为人的问题。这个如何为人的问题使21世纪不管是哪一个专业的人都要面对人的自我反应、自我定义的问题,也就是人文关怀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以前认为的许多二分法,传统和现代,西方和非西方,全球和地方,中心和边缘,基本上被打破了。不是现代化把传统给基本上否定了,而是传统一直对现代化进行某种牵制但是又有某种促进,是各种不同的文明发展不同的现代化。最近在美国的伦理学的专刊上提出了多元现代化。和全球现代化的意义一样,各种不同的民族对现代化能够作出不同的导引,这里面就牵涉到价值冲突的问题。美国的发展基本上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道路,你说它没有道理,它有些道理,但是大家发现东亚社会有它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势的政治在东亚社会被普遍接受。大家认为自由经济发展和政府是矛盾的。整个东亚社会,都有政府和知识精英对经济的调节,对社群的重视,对关系网的重视,还有其他的因素。东亚社会所体现的是公益、责任和团队精神,现在要做的是使自由的理念和公益相配套,理性和同情配套,法制和礼仪配套,权力和责任配套,个人的尊严和团队精神配套。看起来,大概有几个重要的领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展开。一个是个人,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一个是社群,从家庭一直到国际社群。研究个人与社群之间怎样进行良性的变化互动,人类整体和自然如何能够发展一个持续的和谐的关系。 最后我想谈一下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全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儒家的思想所发展起来的,梅贻琦校长曾经诠释这个观念为修己以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意味着大学除了培养专家学者,除了培养有志趣、有前瞻性的学者将来能够在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外,还应该培养公共分子,也就是关心政治、能够参与社会、重视文化的人。我们学术界有很多专家学者只愿意搞他们的自己学术,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工作必须有保障,他绝对有这样的权利。但是还有一些学者,比如在清华,有一些学者除了物理学对其他的东西也有兴趣,这也是他们的权利。一些专家学者除了学术以外还有更宽广的关切,比如对人文学的关切,这应该鼓励,不仅在学术界,在政府、媒体、企业,在各个不同的专业,都有这种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美国现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通过他们的横向沟通,提高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培养伦理智慧,发展精神资源。在这个方面,其实中国有古老的文明传统。中国传统的学院制的一些伦理价值加进去,形成以现代科技为主同时兼及人文学的理念,我想大学文化发展的前景是很可观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有 “三 福 田”: 第一福田:是供养佛 、法 、僧 ,这叫敬田; 第二福田:是供养父母 、师父 、老师 ,叫做供养恩田; 第三福田:是供养贫困的人 、贫苦的人 、生病的人 、残疾的人 ,是属于悲田! 所以 ,有三福田的人,就能很快地得到回报…… 敬田 、恩田 、悲田,称为“三福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