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出一源 以桥相通(望海楼)


2014/9/5    热度:260   

2007年12月22日,浙江杭州灵隐寺向台湾中台禅寺赠送“同源桥”仪式以及两岸佛教界“2007和平祈福大法会”,在台湾中部南投县中台禅寺举行,来自全台各地的7万多名信众参加。这是继2007年9月苏州寒山寺向台湾佛光山赠送“和平钟”之后,又一较大规模的两岸佛教交流活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亲自率团出席。国民党前主席、现任两岸和平基金会会长连战、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等也出席了赠桥仪式。台湾各主要媒体均到场进行报道。

台湾中台禅寺由惟觉法师创立,拥有近200万信众,在台湾佛教界有较大影响。惟觉法师一贯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台独,立场鲜明。灵隐寺与中台禅寺于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结为“同源” 禅寺。 此次由灵隐寺向中台禅寺赠送的铜桥——“同源桥”,由国家一级美术大师、著名铜雕专家朱炳仁设计、铸造。桥的一侧雕有杭州西湖与灵隐寺,另一侧雕刻日月潭和中台禅寺的图样。桥上内侧刻有惟觉法师和灵隐寺已故方丈木鱼法师的诗句。

连战、叶小文在赠桥仪式上发表了简短、精彩的致词,受到在场民众和佛教界的热烈欢迎。连战在致词中说,中国佛教源远流长,灵隐寺是中国有名的古刹,这次发心向中台禅寺赠送“同源”之桥,正从文化、宗教的角度证明了我们两岸同宗同源。通过佛教之桥,阐扬佛教慈悲、包容、智慧、平等的理念,可以帮助和推动我们走向和解、和平,最终可为全人类带来和平。叶小文在致词中说,此桥名为“同源”,代表两岸佛教同根同脉、同出一源。念佛的人虽是“小桥流水人家”,却能成就大千世界的无量功德。

叶文会长的致词全文如下:

游过杭州西湖的人,难忘“断桥残雪”的“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以及“半山桥”的“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杭州的桥,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道不完的深情厚谊。杭州灵隐寺为了表达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血脉相连,为了寄托对兄弟寺庙——台湾中台禅寺的无尽思念,特地打造了一座“同源桥”,专程送到台湾。

此桥,用10吨铜铸成,桥长近10米,桥洞跨度两米。桥上108罗汉熠熠生辉,桥身一侧雕刻着杭州西湖和灵隐寺景观,以及灵隐寺木鱼法师的诗:“西湖桃柳喜逢春,燕子将归认主人。拂面和风生暖意,山光水色见精神。”另一侧雕刻着台湾日月潭和中台禅寺景观,以及中台禅寺惟觉法师的诗:“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悟时登桥到乐土,迷时寻找桥不现。”

今天,12月22日,我们随着这尊凝结着友谊和祝福的金桥,来到中台禅寺迎接“同源桥”的7万人群众大会中间。跨越一湾海峡,历览万重溪山,家国事,乡亲情,随着一桥飞渡,一起涌上心来。

中国是桥的故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尽重重阻隔,自然路路畅通。“造舟为梁,丕显其光”。水势汹汹,阻不断求通之愿。三千年前,文王造舟为桥,以断渭水,周人颂其英明。三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桥梁杰作,四通八达于神州大地。

桥,已成为一种意象,一种象征。有人处就有山水,有山水处就有桥。桥,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闻溪声,连山色,诗情画意,相映生辉。牛郎织女正是在鹊桥上相会相通的。与桥有关的诗词数不胜数。念着古人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轻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们仿佛还听到桥上的放歌,河边的踏梦。

桥之用在“通”,通东西南北,通此岸彼岸。无论关山险阻、江河阻断,有桥则可以飞津济渡、跨水行空。佛教认为,桥可以通今生来世、上下十方,所以要修桥铺路,普度众生。现在海峡两岸之间,缺的是心灵之桥,缺的是沟通、理解。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人与人相隔,族与族相别,群与群相分。族群被撕裂,民意被玩弄。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桥,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人度桥,桥度人,度尽劫波兄弟在,度尽烦恼成大觉。觉,就是要走出迷误,“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灵隐寺赠送的这座桥名为“同源”。两岸佛教同根同脉、同出一源。念的是同一本经,传的是同一个法,走的是同一座桥,拜的是同一个佛。念佛的人虽然是“小桥流水人家”,却要成就大千世界的无量功德。隔山隔水不隔音,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日月潭边听风雨,西湖影里念家国。一桥两岸通三界,直教人心出娑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的本质是使人的生活充满安详真实情趣,使人们摆脱心理和情感的困扰,看到我们自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以最真实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世事和享受我们拥有的真实自然的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掺杂挑剔的,更没有必要为自己寻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归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无人而不自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