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教三大寺
2014/9/5   热度:293
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拥有六大著名寺院,即拉萨的甘丹、哲蚌、色拉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而六寺中,拉萨的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最具盛名。
黄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大同小异,但其中最完整典型的是拉萨三大寺。 拉萨的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有时也合称为“色哲甘松”或“丹萨松”(松为三之意)。拉萨的三大寺,从远处望去是一片楼阁重叠的建筑群,进入寺内,就会觉得与其说是寺院,不如说是个城镇更合适。在寺院的范围内,除了殿堂、僧舍、佛塔、经幡外,还有街巷、有私人宅第,有一个个的小院落。三大寺的规模宏大,就是最小的甘丹寺,在未遭“文革“毁损前,用一天的时间也不可能走遍全寺,它们都是由一些单独的小建筑群合在一起构成的。 在旧西藏,三大寺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宗教范围,在政治上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丹寺 甘丹寺在达孜县境内,距拉萨有七十多里路程,公路一直傍着向东的拉萨河谷延伸而去。当行完河谷里的七十多里坦路后,公路突然向南面的山谷里直插而去,盘山绕上了一面大坡,盘山的公路陡峭且路况极差,汽车如同转圈儿似地在鸡肠缠绕的盘山路上旋绕着。最后,由于山路陡峭,汽车实在难以行走,只好停在了一片平缓的山坡上,这剩下的通往山上的坡路只有靠两腿攀行了,好在这时坐卧在旺古日山南面阳坡山凹里的甘丹寺已遥遥可望了。 上得山来,甘丹寺便展现在了眼前,但一种期望值过高后的失望油然而生。后来才知道,这座被誉为黄教发源地的著名寺院,在“文革”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文革”后,附近的牧民自筹资金自备建筑材料重新修复甘丹寺,寺院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但除了主殿和另外一些附着殿堂,许多惨遭破坏的建筑还未重新修复。 据说,甘丹寺创建于1409年年初的拉萨毛拉姆大法会刚刚结束之后。当时,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和他的追随者来到了旺古日山,对这座山进行了详细的勘测,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里的地面及天空的预兆都非常吉祥,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的传教和讲经布法活动,并拥有进行这些活动必需的财富。之后,宗喀巴便对弟子札巴坚赞和达玛仁钦指示了建造佛殿和大经堂的位置,以及自己住舍的地点,还拟定了僧舍的建筑计划。 于是,札巴坚赞和达玛仁钦便按照老师的嘱咐和安排,开始了大规模的建寺工程,并于当年完成了建寺任务。 因为刚好赶上了甘丹寺一年一度的晒佛日,所以往日寂静的寺院便有了一种节日的热闹气氛,到处涌动着来拜谒的信徒和游客。从停车场的坡上至寺院的山道上,扯上了一条人的涌流,而寺内通往每个殿堂的门里,挤满了一群又一群的手执酥油灯、哈达、煨桑物的信徒。这一切,给坐落在偏僻山坳里的甘丹寺增添了一种少有的热闹景象。 按青海藏区有些寺院的晒佛规矩,佛像一般是迎山而展,即将沉重的佛像卷筒由僧人们扛抬到晒佛的山上,然后顺坡面展开。但甘丹寺的晒佛场地则是面朝南的主殿的殿墙。殿墙呈赤红色,高约数丈,墙下是一片并不坦阔的堆放着建筑石料的场地,场地上挤满了观看晒佛的信徒和游客。由于场地狭窄,容纳不下太多的人,所以寺院南面的山坡上也布满了人。 殿墙根两端的地方,煨着两大堆浓烟滚滚的桑火,从展佛殿墙所在的主殿里,不时地传出一阵阵呜呜的法号声。人们在感受着这浓烈的宗教气氛的同时,在静静地等待着那激动壮观的场面的出现。 天空里,始终淡淡地布着一层灰云,太阳挣扎着从云层里挤撒出一点微弱的阳光。这样,三千多米高的旺古日山上的气候就有点显得寒冷。 上午十一点多的时候,展佛的活动终于有了动静,首先从寺院里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法号声。不久,从殿墙东侧的墙根下走来了一个打华盖伞的僧人,打华盖伞的僧人的后面跟着一个年老的头戴黄角僧帽的僧人,僧人的走姿有点像舞蹈的样子。再后面,就是一大队浩浩荡荡的扛抬着佛像卷筒的僧人,僧人们用低沉的声音吟诵着经文。这时,就近的信徒们向扛抬佛像卷筒的僧人队伍奋力地抛掷哈达。于是,桑烟缭绕的空间里,划过了一道道的白色的弧线。此时,在悠扬的法号声和僧人庄严的走动声中,晒佛的场面显得隆重而壮观。 在扯有绳索和竖有木桩的高大的殿墙上,首先挂上了一面巨大的白布,接着,殿墙头上的僧人就将佛像卷筒缓缓地从白布后面扯上了墙面,原来,佛像隐藏在白布下面,所以,这时由于白布的遮蒙,还看不到佛像。当一切做好了准备后,殿墙头上的僧人这才飞快地抽动着控制白布的绳索,等到将蒙遮在佛像上的白布扯卷上殿墙头上后,一面巨大的佛像展现在了宽大的墙面上…… 说来也怪,从早上一直阴阴淡淡的天气,此时突然云开雾散,红日磅礴而出,整个寺院的上空阳光灿烂,一片通明豁亮。据说,甘丹寺每年晒佛的日子,天气总会有这种神秘的变化。 这时,远处的近处的所有的信徒们,如痴如狂地面朝阳光照射下的佛像开始磕头,于是,只见一片人身沸动,人头起伏,掀起了一个人海的浪涛。 佛像正中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双手合胸,神态祥和地注视着眼前的山川大地和芸芸众生;佛的四周绘有众多神态各异的小佛像,空间处是鲜艳的代表天空的蓝色,蓝色上点缀有洁白的云朵。整幅画面辉煌灿烂、光彩夺目。 晒佛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午过后才结束。拉萨的寺院,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代表本寺特色的镇寺之宝,及代表本寺特色的阐扬佛法的方式,而甘丹寺的镇寺圣物即是装有宗喀巴遗骸的金塔。 据传,公元1419年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在商讨宗喀巴圣体的处理问题时,提出了两个方案,或是火化或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结果是,采用了后一种方案,若将圣体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那宗喀巴就会永远像活着似的,这对于教义的继续延续是大有益处的。于是,弟子们捐赠了数量巨大的白银后,建造了一座灵塔。塔上点缀着用宝石、耳环、嘎乌、贝壳等各种宝物组成的装饰图案,图案镶嵌在模压了的花纹中。1420年,又在灵塔上建了座大佛殿。佛殿建成后,便将宗喀巴的遗骸搬出了他所居住的宫殿,装进了檀香木棺椁中,放入灵塔的圆形部位里,遗骸面朝东,呈坐姿。后来,甘丹寺的第五十任寺主赤巴根敦平措用锻打过的纯金为整座灵塔镶了面。因此,灵塔的表层看上去像金制作,所以后来叫它大金塔。 宗喀巴圆寂的那间屋子的墙上有幅宗喀巴的画像,据说这画像不是人为画上去的,而是宗喀巴圆寂之后自然显现出来的。当时,宗喀巴的弟子们正守着宗喀巴的遗体失声痛哭说,老师,你在哪里?我们想你呀。于是,奇迹出现了,墙面上便显现出了宗喀巴的画像,画像上的宗喀巴栩栩如生、和活着时没有什么两样。 在甘丹寺,关于宗喀巴的传说很多,这充分显示了这位黄教创始人对佛教的巨大影响和号召力。 比起拉萨的其它寺院,甘丹寺的特点是远离拉萨,规模较小,且环境幽静而荒僻。寺院处在一片岩石之中,岩石的神态活灵活现。寺院身下是一片坦阔的大坡,坡上长着郁郁葱葱的各种小树和灌木。寺院对面的山被称作神山,神山上扯着长长的经布绳,五彩的经布将神山装扮得色彩斑斓,充满了极浓的宗教色彩。神山顶上,长年煨燃着一堆巨大的桑火,浓浓的桑烟笼罩着整个神山。 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北五公里的更培乌孜山南麓,汽车行驶十来分钟便到了。入寺参观游览得买门票,这也是拉萨三大寺唯一收门票的寺院,但这是对游客而言,对朝拜的信徒是免票的,这也说明哲蚌寺是三大寺中规模最大、建造最正规的寺院。 哲蚌寺处在一座岩石山的岬形部分的保护之下,地势显高,呈递次上升的半圆形状。从远处看,哲蚌寺的外表十分漂亮,但到了跟前,置身于寺中,这种漂亮的外表便渐渐看不到了。进入寺院的路道上,铺着粗大的青色石板,石板呈梯形向上升去,路道两边是高高的多层建筑。 哲蚌寺的创始人是宗喀巴的弟子嘉央曲杰。嘉央曲杰生于1379年,逝于1449年,其名字是个尊称,意思是妙音法尊。嘉央曲杰本名扎西贝丹,出身于桑耶地方的一个大农奴主家庭。 嘉央曲杰起先在泽当寺、桑普寺学习,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便追随到了宗喀巴门下。宗喀巴在众多的弟子中,看到了这个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才能和超人聪慧,于是决定把他安排到自己身边,并赠给他一颗海螺,传说这海螺是从山岩中采掘到的。 据说,嘉央曲杰擅长于背诵佛经,而且他来自于富豪之家,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当时有钱势有门面的人。当宗喀巴创建了甘丹寺后,便命学业有成的嘉央曲杰去另建一座寺院,并预言说,你所创建的寺院将会是超过甘丹寺的。后来,嘉央曲杰终于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建成了哲蚌寺。为表示重视,宗喀巴亲往哲蚌寺主持“开光”仪式。 哲蚌寺的全名是“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简称为哲蚌寺,哲蚌寺意为“米聚”,是象征繁荣的意思。 哲蚌寺初建寺时,有七个札仓(经学院),后来逐渐合并为四个札仓,即共茫、罗色林、德央、阿巴,其中前三个是显宗札仓,后一个是密宗札仓。哲蚌寺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房屋众多,建寺初期僧人就不少。1419年宗喀巴圆寂前不久,还到过哲蚌寺,当时僧人已达两千多人。后期该寺僧人定员为七千七百人,但由于灵活性大,有时多于定额,有时则少于定额。哲蚌寺建成后,嘉央曲杰便做了寺主,至直1449年去世。 哲蚌寺的西南处,还建有一座叫甘丹颇章的豪华建筑,这是达赖喇嘛的行宫。17世纪前,布达拉宫未修建时,达赖喇嘛住在哲蚌寺的甘丹颇章。二世、三世和四世达赖圆寂后,其灵塔就建在哲蚌寺内。据说,三世达赖遗骸的一部分放进了一座花费7400两白银打造的灵塔内。 哲蚌寺的镇寺圣物,要数供在大经堂里的弥勒佛像,佛像高约三丈,是寺院的创始人嘉央曲杰在世时由尼泊尔工匠建造的。 如果数丈高的弥勒佛像是哲蚌寺的镇寺宝物,那么,哲蚌寺的神卜则以其受人敬仰的特色而名闻藏区。宗教观认为,护法神会下凡依附在神卜身上。在西藏,首次对护法神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是8世纪末9世纪初的著名传教士莲花生。到宗喀巴时代,这种祭祀活动已被固定下来。 神卜是西藏宗教生活中的一大内容,他们在上至地方政策(旧时)下至每个人的私生活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极为了解和熟悉求神者的心理,善于找到摆脱一切困境的办法,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明显的失误,但虔诚的信徒却从来不把这种失误归咎于神卜,而自我解说这是由于自己不幸的命运造成的。 哲蚌寺背面的石坡上布满了大石,石上或刻画有佛像、动物,或刻写有六字真言和经文,其景象色彩纷呈,形成了寺院背景的一大特色。石坡下的山洞里有修行的尼姑,尼姑的洞室里陈设简陋,她们靠信徒和游客的施舍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 色拉寺 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三公里的山脚下。色拉寺三面环山,地处一块坦地上。 色拉寺的建筑规模不如哲蚌寺那么宏大有气势,三座镀金屋顶的殿堂是它的主建筑。从拉萨城内朝北望去,地处低凹处的色拉寺的外貌极为壮美。 色拉寺的创始人是宗喀巴的门徒嘉钦曲杰。嘉钦曲杰生于1352年,逝于1435年。嘉钦曲杰是明朝册封的大慈法王的意译,他本名释迦也失,是经常代表黄教与其他民族的统治阶级打交道的人物。 1413年至1414年间,明朝永乐皇帝两次派专人去拉萨迎请宗喀巴进京,当时宗喀巴一方面考虑到黄教正处初创时期,自己作为教主不便离开,另一方面又考虑到需要争取中央政府对自己教派的支持,以扩大黄教的影响,于是他派遣弟子嘉钦曲杰作为自己的代表赴京。嘉钦曲杰受师之托,带自己的弟子数人同永乐皇帝的使者一道,于1414年离藏赴京,于第二年年初到京,跟永乐皇帝见了面,永乐皇帝即封嘉钦曲杰为“西天佛子大国师”。一年后,嘉钦曲杰带着永乐皇帝赠送的一部朱砂藏文《大藏经》、一套檀香木雕十六罗汉像等珍贵礼品和大批财物返回西藏。 1419年,宗喀巴建议嘉钦曲杰也修建一座专门用以研究密宗的寺院。于是,嘉钦曲杰采纳大师的建议,开始修建色拉寺。色拉寺建成后,嘉钦曲杰做寺主至1429年。这年,嘉钦曲杰应永乐皇帝的孙子——宣德皇帝之邀第二次赴京。这次,远行的嘉钦曲杰未能返藏,于1435年客死于北京,终年八十二岁。 关于色拉寺的寺名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雹子,据说建寺时曾降冰雹;另一种说法是野生蔷薇花生长的地方。色拉寺还有一个正名,叫大乘洲,不过知道这名字的人不多,叫得也不普遍。 色拉寺初建寺时有五个札仓,后归并成三个,即结巴、麦巴、阿巴,前两个是显宗札仓,后一个是密宗札仓。色拉寺是仅次于哲蚌寺的黄教第二大寺。 关于嘉钦曲杰,还有两点应指出,一是内地和蒙古一些地方的黄教最先是由嘉钦曲杰传布的,据说山西五台山有五座黄教寺院是嘉钦曲杰修建的。二是黄教与明朝建立关系,跟嘉钦曲杰两次游走内地是分不开的。直到现在,色拉寺正殿的四面墙壁上,绘有以嘉钦曲杰两次到内地传播黄教受到明朝皇帝封赠为内容的壁画。他的这些活动,对沟通藏汉、藏蒙民族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说甘丹寺是以宗喀巴的遗骸、哲蚌寺是以神卜而闻名的话,那么色拉寺则是以“日朝”为自豪的。日朝,字面可译为“山链”,但实际上所指的是山中僧人隐士修行的小修道室。据说,以前的苦行僧修行,为了远离尘世,便给自己在偏僻的山岩上建个小修道室,在修道室里沉浸于修定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苦行僧的虔诚膜拜者的尊崇下,小修道室逐渐增多,发展到后来便成了“山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别人给自己一滴水,我们要当作一碗水,修行人要永远怀着感恩的心,来报答众生,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动机如何,我们永远感激所有众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