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保的创新作为


2014/9/5    热度:216   

——台湾青年领袖促进和平论坛

主持人:萧万长先生(前行政院院长)
与谈人:圣严法师(法鼓山创办人)
施振荣先生(宏碁集团创办人、智融集团董事长)
朱云鹏先生(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张祖恩先生(成功大学环境工程学系教授)

和大自然永续共生

  张祖恩先生:台湾确实在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好好兼顾环境保护的工作。环境污染问题不论在国际上或在国内,都造成相当程度的冲击。
刚才朱教授谈到,某些产业过去的思维重点在产品,而忽略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或是排放物;而且在追求永续发展的过程中,都只注重技术改良这个部分。但是国际上这三、五十年来大家在谈的,除了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圣严法师所提倡的“心灵环保”这个部分。

  每一个人的欲求无果无限,在传统的经济社会体系,就会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然后大量被废弃,最后产生资源耗竭、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于是大家都在谈:要不要建构一个循环型的社会?要不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要不要开发可再生的资源?

  这些理念是国际上,也是我们国内需要去面对的。但我总觉得环境保护的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是“环境教育”,也就是要培养爱护环境的心,或是实践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等环境友善行为。如果不是真正从心里去感受,并且实际采取行动,光是口头上讨论、呼吁,是不太容易有效果的。

  至于永续发展课题,国际上在讨论的所谓“循环”,就是希望我们使用过的东西,能够不断循环再利用。另外,所谓的“共生”,就是人和自然界所有万物应该是平等的,而且要互相尊重,才能够共生、永续。

  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为了追求永续发展,政府建立了四十几项永续评量指标。其中和环境污染议题相关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十三项。台湾土地狭小,人口两千三百多万,但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十。这说明了我们在追其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消耗了很多能源。

  其次是垃圾量。这十几年来,国人的环保意识提升,因此在去物质化、循环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已经有了进步。一九九七、九八年,我们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平均1、1公斤;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降到每人0、7以下。曾经有人说,要看一个地区的文明或是生活水准的高低,从垃圾量的多少就可以了解,这是比较讽刺的指标。现在的指标应该改为,回收再利用的比率愈高,代表社会愈文明、愈先进。

  另外非常重要的就是,环境伦理、环境友善行为。大家都很忙,无法静下来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必须透过环境教育、社会教育,让大家从心灵上的改变,转化为积极实践的推动力量。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兼顾环境保护,地球才不会生病。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就会舒畅、社会也会很祥和,而达到圣严法师所提倡的“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萧万长先生:接下来请企业界代表施董事长,就这个议题提供看法。

  施振荣先生:主持人介绍我来自企业界,所以一开始我所要谈的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它的使命,利用有限的资源,透过管理不断地改善、创新,产生最大效益。如果从这个定义来思考,政府、公益团体都要具有企业精神。

  基本上,企业是在经营一本帐,就是以财务为主的帐,看到是“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应该是在活动中 ,创造的价值除以你投入的成本愈大于一愈好。我在一九八九年提出科技岛的同时,也提到了竞争力简单的公式——价值除以成本。如果是小于一,就表示这个组织、这个企业,或者这些计划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等于对社会没有贡献。如何肯定企业是有效的经营呢?要从它对整个社会、世界贡献的角度来看。但是在追求经济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一个结果,也就是成本的提高,包括人力成本、增多休假、提高薪资等,环保意识也会使成本提高。

  企业当然要不断地拥有竞争力,没有第二条路走。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是为了发展经济。品质提升、创新服务,也是在创造整个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是不是要开始做环保的会计帐呢?这不能只以国家的层次来思考,而要能让每个企业体有数据的估算,做为评估整个企业经营绩效、获利的指标。

  未来的发展是知识经济,希望用比较少的环境、物质资源,产生更高的价值、有利于人类福祉的一些经济活动;也就是投资报酬率高,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这些努力是永无止尽的。

  最后,我要指出,如果希望环保和经济双平衡发展,这就和圣严法师所谈的“心灵环保”有关,一切以利他为出发点。利他不一定从人开始,也必须从组织、企业开始。我呼吁美国若要领导世界,就要从“利他”的观念来思考。

  萧万长先生:刚才诸位都提到,无论是环保或是经济的问题,都是从人开始,以人为本,圣严法师多年来倡导“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接下来请法师为我们开示这个理念。

  圣严法师:提高经济发展,有些人主张回复到原始的生活、社会,大家觉得过那种生活应该很好、很安全,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能够做到吗?我想应该是不可能的!

  在地球还没毁灭之前,大家还要活下去,如果使得地球的环境适合人类生活得更久一点,大家就必须考虑到环保问题。经济与环保在某个层次上是互相矛盾冲突的,如何让这两者找到平衡点,而且能够双赢,是不容易的事。经济学家、企业界以及环保专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出家人要不要考虑?也要考虑,因为我们也生活在这个环境里。

  刚才朱教授说经济“economy”就是节省,这是我今天学到的,我的体会也是如此。因此,我提出经济和环保向前进有四要: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想要。卖一个东西之前,要先考虑一下究竟是需要还是想要?

  第三个是能要,第四个是该要。“能”的意思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请问:去抢、去偷、去骗,也算是能力吗?不算!至于“该要”,有些政治人物因为贪污而被判刑,他们拿东西的时候,可以说他们是需要、想要,也是能要,但是“该不该要”,他们却没有思考。如果不该要的,要了之后就麻烦了。

  曾经有一位先生跟我说:法师,我需要的东西很少,每天吃饭就吃那么一点点,睡觉也只有一张床铺,出门可以骑脚踏车,也可以做公车。有需要的时候我才要,所以我什么事都不需要做了。我告诉他,这种观念是错的!“需要”必须考虑到人、家族、团体、社会、国家的需要,同时为全世界、全人类的未来设想,那时前瞻性、开创性的需要。

  一般人谈到“需要”的时候,常常只是考虑到个人的需要,而没有考虑到社会大环境及整体的需要。如果能考虑到大环境的需要,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了”。

  譬如,时下一半年轻人看到同学有辆车,自己没有,就想办法也要一补;也不管自己能不能要、有没有能力要。另外,我们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究竟是为个人着想,还是为全整体着想?为个人想要,实际上很多是多余的,尤其目前电视、报纸广告都很诱惑人,好像你没有这样东西,就不是现代人,不够流行、时髦。像这样,就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心不一样,一个是有恭敬心,一个是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这是布施;有恭敬心的,这是供养。恭敬心达不到普贤的标准,还叫布施,还不是供养,要达到普贤的标准,真诚恭敬。所以普贤行,对一切众生的布施,都像供养诸佛那种恭敬的心态,这是我们应当学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