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和谐自然


2014/9/5    热度:232   

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骤减。人类社会在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生态系统被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洪水、旱灾、空气污染、珍稀物种濒危……来自大自然的危机,正潜伏在我们身边,向我们频频发出警告。

毫无疑问,生态环境的破坏,元凶就是人类本身。茂密的森林毁于一旦,使水土严重流失;辽阔的草原逐步沙化,使荒漠向城市逼近;多少良田正在被摩天大楼所取代;多少江河正在变成污浊的死水,甚至断流、干涸乃至永远消失;而多少野生动植物,也正在人类的杀戮掠夺之下,永远离开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大自然在哭泣!气候在异常变化!如果到这时,我们还不能醒来,不能对以往的行为进行深思和检讨,我们又如何对得起子孙后代?迄今为止,人类生态演替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靠自然生态系统谋生的游牧生活阶段、靠农田生态系统谋生的田园生活阶段、以及靠城市生态系统为主来谋生的城市化阶段。而自从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化过程中,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耗损以及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和粮食危机等都无一不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密切相关,并已威胁到了每一个地球上的公民。因此,建立生态平衡的城市环境,重新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和理想的境界。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早就有保护环境的思想,注意从区域、用地结构、建筑风貌等多方面来创造优美的环境,保持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践方面,古人也有一些自己的做法:如《商君书·徕民篇》说:“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大意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地方,需要使山地、沼泽、河湖、城镇道路各占地1/10,荒地占2/10,良田4/10,就可以容纳5万居民。这就是古代帝王的国土人口政策)。这段话其实就是古代先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理念。

古代的很多思想家都把自然、万物和人联系起来。两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了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他提到水的例子,说:水的性质是向下冲流的,看起来水很随和,但是,正因为它的随和,它才极其有力量,你根本不应该抵抗它,否则会自食恶果。这是多么正确的观点,因为人类现在还是深受水灾水患之苦:华东几年就会发一次大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因严重缺水而导致地面下沉……由此可见,整个自然都是欺负不得违反不得的。“人定胜天”可以是伟大的理想或一个浪漫主义的口号,或者说,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限定了特定含义才能使用的口号,否则,毫无前提地大提“人定胜天”,只会带来更多的对城市建设中的天人对抗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度的破坏。但最终,对自然的胜利,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不是“人定胜天”、天人对抗,而是“人定顺天”、天人和谐、尊重自然、减少对抗。



在今天,保护地球的呼声越来越急迫,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当务之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从人们的思想上做文章,自然生态的保护才能行之有效。

人类居住的这颗在茫茫宇宙中已经经历过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的小小星球,生生不息着一代又一代人,但如今,这个人类在宇宙间的家园,由于人口失控和过度开发,已经造成了无以计数的问题和危机。

而且随着人类的潜在物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期待一夜暴富。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

事实上,人类的生态文明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能力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因此,从思想上下功夫,通过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生态体验,发展生态经济,教育人类饮水思源,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强人类的生态道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好,更美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慈悲引导,往往容易走上错路或会绕远路。因为在修行的路上,半路风光其实就是一重又一重考验我们道心的关卡,而善知识的智慧慈悲引领,能启发我们领悟自心幻化梦境的虚妄本质,直指究竟的归家之路,令修行人真正烦恼尽除,回返清净的自性。阿弥陀佛,六时吉祥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