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乐曲的探索(一)


2014/9/5    热度:274   

我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几年来,在研究祖国历史、整理文化遗产的风气下,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的政策推动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大家展开了关于古代历史、文化各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不仅对于各代的重要人物、事件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等进行了探索,而且对于艺术史如音乐、绘画、雕刻等的发展过程也有所论述。真是百鸟献歌于东风,群芳吐艳于春日。我们面对新中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不禁跃然起舞;然而这只是此种工作的开端,瞻望将来,就令人更加兴奋!

以音乐史而论,先秦古籍中关于音乐的记载相当丰富,属于上古乐器制作的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属于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代的乐曲方面的,属于春秋战国时人的音乐理论方面的,散在各书,不可胜收。这些足以说明先秦时代,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卓越成就,也足以说明后代音乐是在先秦音乐的雄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人的音乐理论更为重要。其中诚然有些为统治阶级宣传的议论,即毛主席所指示的“封建性的糟粕”,然而也有值得我们重视的精华,例如《礼记》说: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 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乐记》)这是说客观现实(物)决定人们的情感(心),人们的情感决定音乐的曲调(声),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如: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同上)这是说社会的政治决定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的情感,人们的情感决定音乐的曲调,也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如: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怨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YIN乱。”( 同上)

这是说音乐不同的曲调对人起着不同的教育作用,是正确的,不过未免把教育作用强调过甚罢了。《乐记》作者公孙尼子不仅揭示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现实对于音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指出音乐对于社会所起的教育作用,又体现出朴素的辩证观点。郭沫若先生对公孙尼子的音乐理论,曾予以阐述。(《公孙尼子与其音乐论》,载在《青铜时代》)我们应该把先秦人的音乐理论做个全盘的清理。这不属于本文范围,这里不多谈了。总之,先秦的音乐史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我在解放前一年,对于先秦音乐曾做过一番考察,搜集一些资料。(属于音律方面的不尽懂)一九五五年利用所搜集的材料,写成《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载在山东大学学报第二卷第二期;现在又利用所搜集的材料,写这篇《上古乐曲的探索》。(前篇应该包括在这篇之内)撰写目的在于综合先秦的记载,在可能范围内说明由原始社会进入夏商周三代一个很长时期的音乐创作及其发展过程。这是研究先秦音乐史的一个初步工作。

本文所考索的包括葛天氏、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及夏、殷两代的著名乐曲,其不著名乐曲也附带述及。首先应该说明下面两点:

第一,文学艺术都起源于劳动。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进行着生产斗争,早已创造了文学和乐舞,并且制作了许许多多乐曲,这虽然不能具体考出,而是可以肯定的。例如《世本作篇》记:“庖牺氏作瑟。神农作琴,女娲作簧。随作笙作竽。”(秦嘉谟辑本)《礼记·明堂位》记:“土鼓、蒉桴、苇签,伊耆氏之乐也。”《吕氏春秋·古乐》记:“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士达作为五弦琴。”这些人都是传说中原始社会的人物,他们的时代既然有了乐器,自然会逐渐产生乐曲。但是乐曲名不见于古籍,所以本文从略。又《周礼·大司乐》贾公彦疏引《孝经纬》云:“伏牺之乐曰立基,神农之乐曰下谋。祝融之乐曰属续。”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少昊之乐曰九渊。”这些虽然有了乐曲名,但不见于现存的先秦古籍,特别是汉人纬书所说,有的是钞袭古书,而也多所臆造,所以本文不予叙列。

第二,本文所论述的葛天氏、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及夏殷两代的乐曲都是根据先秦记载,其人物多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乐曲或者是只出于传说、东周时代已经不传的乐曲,或者是东周时代仍然存在为东周人所亲见的乐曲。凡带有传说性质的材料都不可看成实录;但也不可看成荒渺无稽之谈。因为传说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史话,在流传中自不免添枝添叶,掺杂一些想象成分,可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上古的真实历史。我们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不能不凭借传说,来寻索历史的轮廓。

现在把可考的上古乐曲,依其时代的先后,略述如下。

(一)葛天氏八歌

先秦传说,葛天之乐有八个歌曲,《吕氏春秋》记: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⑴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古乐》)高诱注:“葛天氏古帝名。”张揖说:“葛天氏三皇君号也。”韦昭说:“葛天氏古之王者。”(张韦说并《文选·上林赋》李善注引)考葛天氏,先秦古籍没有旁证,当是传说中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传说中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舞容很简单,只有三个人手拿着牛尾,连跳带唱,是原始时代极其朴素的一种歌舞形式。八阕歌辞已经失传,从各阕的题目看来:《载民》二字难得确解,当是歌唱从事劳动的人民;(《小尔雅·广诂》:“载、事也。”)《玄鸟》歌唱春天燕子来;《遂草木》歌唱草木畅茂;《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歌唱遵循自然规律;(《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又《荀子·天论》:“天行有常。”)《达帝功》歌唱天帝的功德;《依地德》歌唱地神的恩惠;《总禽兽之极》歌唱狩猎。由此可见,这八个乐曲是反映原始社会已经进入以农业为主的时代的人们的生产斗争,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迷信神权的意识。《吕氏春秋》这段记载可以做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一个例证。

(二)云门

云门乐曲在先秦古籍中,只见于《周礼》。这个乐曲大概在东周时代仍然存在,汉人认为是黄帝的乐曲。《周礼》: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⑵、大武。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⑶鼓、@⑶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 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并见《春官·大司乐》)郑玄注:“黄帝曰云门。”王逸《楚辞·远游》注、蔡邕《独断》卷上、高诱《淮南子·齐俗》注、韦昭《国语、周语》注,都认为云门是黄帝的乐名。按这些都是汉魏人的说法,不见于先秦记载,未必可信。但也不无可能。《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大概是黄帝氏族原来以云为图腾,自称其始祖是云神。他的乐曲名叫云门,可能是祭祀云神的乐曲,类似《楚辞··九歌》的《云中君》。《周礼》把云门放在大咸之前,大咸是黄帝乐名,那末,即使云门不是黄帝的乐曲,也当在黄帝以前了。《周礼》两次说“舞云门”,又说“云门之舞”,可见云门是个舞曲。《周礼》又指出:“舞云门以祀天神”,及“天神皆降”,可见云门可用来祭祀天神。《周礼》写于战国时代,如果彼时没有这个乐曲,我想《周礼》作者不会凭空捏造,因此,不妨说,云门乐曲在战国时仍然存在。

(三)咸池

先秦传说,咸池是黄帝的乐曲,这个乐曲在东周时代仍然存在,又名大咸。《周礼》: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⑵、大武。”

“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

“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并见《春官·大司乐》

《礼记》:

“黄帝乐曰咸池。”(《白虎通·礼乐篇》引)

“咸池备矣。”(《乐记》。以备释咸)

《庄子》:

“黄帝有咸池。”(《天下》)

“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天运》)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至乐》)

《吕氏春秋》:

“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古乐》)《礼记》《庄子》《吕氏春秋》都明确指出黄帝作咸池。这是先秦人的传说。班固,《汉书·礼乐志》、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篇》都说“黄帝作咸池”,系采用先秦旧说。而《淮南子·齐俗》则说:“有虞氏,其乐咸池、承云、九韶。”认为咸池是帝舜的乐曲,与旧说不同。《周礼》郑玄注又说:“大咸咸池,尧乐也。”王逸《楚辞·远游》注、蔡邕《独断》卷上、韦昭《国语·周语》注、薛综《文选·东京赋》注都认为咸池是帝尧的乐曲。这又是一种异说。但郑玄《礼记·乐记》注却又说:“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郑玄注《周礼》,既以云门为黄帝之乐,以咸池为帝尧之乐;注《礼记》又以咸池为黄帝之乐;两说自相矛盾,所以提出“咸池……尧增修而用之”的说法,来自圆其说。王逸、蔡邕、韦昭、薛综等也是以《周礼》的云门为黄帝之乐,并受郑玄的影响,才肯定咸池是帝尧之乐。其实,云门是黄帝之乐,并无先秦旧说为证;即或是黄帝之乐的话,黄帝作云门咸池两个乐曲,也属可能。不必放弃先秦旧说,自立异议。至于《淮南子》以咸池为帝舜之乐,同样没有佐证,不可凭信。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先秦记载,肯定咸池是传说中黄帝的乐曲。

《周礼》说:“舞大咸”“舞咸池”“咸池之舞”,可见咸池是个舞曲。《周礼》又指出:“舞咸池,以祭地示”及“地示皆出”,可见咸池可用来祭祀地神。又据《吕氏春秋》咸池乐曲要用十二个编钟奏演,自是传说的夸饰,因为黄帝时代恐怕没有铜器。这个乐曲所以名为咸池,《白虎通·礼乐篇》:“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乃训咸为备,读池为施。刘向《五经通义》(《初学记·乐部》引)郑玄《礼记》注说略同,真是附会之谈。考《楚辞·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⑷余辔乎扶桑。”王逸注:“咸池日浴处也。《淮南子·天文》:“日出于yáng@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据此,咸池是神话中的池名,太阳初出,在这个池里洗澡。咸池乐曲,其内容或与这个神话有关,可能是祭祀太阳神的乐曲,类似《楚辞·九歌》的《君》,所以叫做咸池。据《周礼》这个乐曲在东周时代仍然存在。

应该在这里附带说明,《庄子》说:

“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天运》。《释文》:“焱本亦作炎。”)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山木》)成玄英疏:“焱氏神农也。”按这两个焱氏虽然可解做炎帝(据《国语·晋语》炎帝黄帝是兄弟。)但此乃庄子的寓言,不可认为炎帝有赞美咸池的颂歌。

【外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口字右加单
@⑵原字为江左半部右加镬右半部
@⑶原字为雨下加儡右半部
@⑷原字为找左半部右加骢右半部
@⑸原字为日右加汤右半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没有别的,他没有私心,一切为众生服务。佛法讲度众生,“度”就是今天讲的服务。能够舍己为人,无条件地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大慈大悲,这个叫大菩提心。不肯舍己为人的人,始终不能成就。众生有苦难,你有能力帮助,你不肯帮助,你想等到极乐世界学成后再来帮助,你要是有这种想法,极乐世界你去不了。那怎样是到极乐世界学成再来?现在看到众生苦,我确实没有能力帮助,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本事,这个行。你现在有能力,你不肯做,那你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相违背的。如果你有一分能力帮一分,有两分能力帮两分,那你的功德是就是圆满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