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2014/9/5   热度:165
黄老之学实质是老子哲学与秦朝法家的结合,其基本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集权的有效统治,又要兼顾农民利益。代表黄老之学思想特色的“无为而治”,符合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社会主旋律,故得到上自中央政府、下及地方官吏的共同贯彻。随着汉代经济的复苏,黄老无为精神为儒家的“刚健进取”所替代,黄老之学与老子哲学重复之处自然消亡,但黄老之学的某些部分却被其他更有力的学派所吸收。黄老学派的寿命短暂,黄老思想的效应则长久。 还要看到汉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大国。统辖的范围几乎包括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大地区,南到岭南北临大漠,全国范围内民族众多,风俗语言各异。为了统治这样的大国,政府要权力高度集中,行政效率要坚决有力,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体系, 小农经济是个体的、分散的、自然经济的模式,而中央政府则要求高度集中的有效管理。如果按照农民的愿望,完全满足农民的利益,势必削弱中央的权力;同时,还要看到分散的个体农民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有了统一的政府,对内可以免于内战,对外能有效地抵抗外来入侵,遇到灾害年景,可以得到政府统筹救济。农民希望政府减轻劳役,强有力而不过分的严苛。 先秦法家主要为君主设计富国强兵的理论。秦朝用暴力统一天下之后,仍然用暴力的办法治理天下,却失败了。因为统一以前秦国管辖范围只限于今天陕西、川陇为中心部分地区。民工自带口粮应召服劳役,行程不太远,工程量也不太大。参加战争,因军功还可能有改善处境的可能。统一六国以后,辖区扩大到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东到东海,北到大漠以南。征募全国劳役修长城,修驰道,建宫殿,建陵墓,每项工程调动几十万民工。农民出工,自带口粮,从几千里外到指定地服劳役,完全超过了个体农民承受的能力。秦朝灭亡,不是外面的力量,而是内部揭竿而起的农民。 汉代第一代皇帝刘邦就是亲身参加农民起义的一位领导者。刘邦取得天下后,认识到用武力可取得天下,但管理天下不能专靠武力。黄老思想应运而生。 黄老思想的两大基本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集权的有效统治,又要照顾到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他们安居乐业,吃饱肚子。汉朝初期黄老思想的主旋律,在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一政策实行了七十年,收到实效,国家粮库的旧粮用不完又加入新粮。几十年下来,以致“太仓之粟陈腐不可食”。国家经过七十年几代皇帝的治理,国力充实了,为汉武帝创造了施展其雄才大略,建立文治武功的条件。黄老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汉建国后到文帝、景帝及武帝初期。武帝壮年以后,放弃黄老,推尊儒术,儒学(后来演变为儒教)兴起,“黄老学派”从此消失。 黄老学派的“老”是老子,“黄”指的是炎黄民族信奉的始祖黄帝。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未发现“黄老学派”,它想在思想界争得一席之地,才抬出黄帝以壮声势。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领袖。古代思想家为了增加本学派的声望,儒家孔子尊周公,墨家尊禹,孟子尊尧舜。“黄老学派”自称继承黄帝、老子的思想,实质上是老子加秦朝的法家。汉初人对秦朝的暴政记忆犹新,对法家反感。但是,为了全国统一的有效管理,又必须树立一种强制型的治国理论。汉朝有意回避它与秦朝的继承关系,于是出现了“黄老学派”。 实际上,《老子》思想中也有统治人民的愚民思想。 黄老学派退出历史舞台,它的著作没有机会流传,长期湮没,人们已不知道黄老学派有哪些文献著作。 1973年长沙出土帛书《经法》、《十六经》等四种佚书,第一次提供了黄老学派的哲学著作。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有规律可循,“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之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者谓之逆”。《黄帝四经》认为天下事物即使最细小如秋毫,也都有它的“形”和“名”,所以循名察实。这是先秦韩非思想中经常提及的君主用以考察臣下的方法。黄老思想经常把“道”与“天地”看作同义语,但不及老子的深刻。也主张虚无生有,有生于无,与老子相同,也讲到对立事物如顺逆、生死、文武、刑德、祸福等,可以互相转化,善于利用可以得益,不懂得利用即受害,与老子相同。“刑”与“德”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文武并用,“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两者虽同样重要,但应学习天道,多用生,少用杀,多用德,少用刑。天有四时,春夏秋为生,冬为杀。生为文,杀为武,文武结合,三分文,一分武,四时中,三季(春、夏、秋)为生,一季(冬)为杀,是顺乎天意的。《黄帝四经》重视平衡和调和,提出了“度”、“极”、“当”、“宜”等概念,反对过分,提倡适度。 黄老学派还强调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提出“雌节”这个概念,刚柔、阴阳、雌雄矛盾的主导一方是柔、阴、雌,而刚强的一方居从属地位。这相同于老子的思想。《十六经》中说“立于不敢,行于不能”,“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这些理论在汉初十分流行,这些思想老子思想都有,并不新鲜。因此,汉初黄老学派的哲学部分,有的被后来的更有力的学派所吸收,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部分本来是老子思想的重复。老子学派早于黄老学派,而且影响深远,黄老学派中与老子哲学重复的部分,老子讲过的,没有重复的必要,自然消亡。 唯一能代表黄老思想特色的是其中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随着汉代经济的恢复,由“无为而治”转向儒家的“刚健进取”,后来儒家成为主流、正统,黄老无为精神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汉以后,儒家发展成儒教,其他流派没有登台表现的机会,只有在儒教大旗下,夹带一些非儒教的内容。学术台面上能公开亮出的旗帜的有孔子、老子两家。孟子为孔子的辅翼。其他学派游离孔、老两家之间,说到底只有孔孟与老庄四派两家而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福慧二足尊”,他的福报跟智慧都是圆满的。但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中国人讲过乞丐的生活。每天沿门托钵,他过这个生活。他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他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对于这个世间丝毫贪恋都没有。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节俭一点,生活苦一点好!我们在六道里的时间太长,过去真的是无量劫搞生死轮回。我们凡夫烦恼习气非常之重,所以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情执也要淡一分好,太重了就产生恩爱,佛在经上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生活简单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这个身体也没有留恋,将来佛来接引,走得痛快,走得潇洒,没有一丝毫牵挂。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