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与如来禅 之二
2014/9/3   热度:170
祖师禅与如来禅 之二 九十二年元月十八日 图说:梦参老和尚与晓云导师 2003年元旦 华梵大学 观照你的心念,就是从一早起来睁开眼睛之后,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照顾你的心,看它生起的是什么念?有的禅堂,或者因为师父不同、或者是传授的宗派关系,要你注重心念的起处,心念是从什么地方起的?一念一念地追寻,它又止于何处?一般学教观的人,就叫追踪,从他那念的起,不管你善念、恶念,只要一起念头,念头起处,是从什么地方起?在你注意追究之后,念头就好像没有了。 曾经有位老师父告诉我一个方法,在你昏沉的时候,就大声地呵斥,自己呵斥自己!但是他这种方法,只能是一个人修行,或是三、五个道友修行的时候使用;要是像我们禅堂这么多人,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打妄想时说:“不要打妄想!”“不要打妄想!”那样不行!你会影响到别人!这种法子你用不上,这是你住静的时候,或是独处的时候,要是起了念头,“走了!”这就警告自己,如果昏沉的时候,“不要昏沉!”、“不要昏沉!”自己跟自己说!最起码你能管得住一、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确实不昏沉。我用过,但是集体的时候就不行了,像大家共同的坐,这个方法就用不上。当你制心一处的时候,要找这个念头的起处,昨天我也这样说,“参话头”,参它的起处,从什么处生起的?那你找它的起处,那起处没有了,换找落着点,念头止、止在什么地方?这样就没有了。这就是一起一念,这样子,久了就能达到无念。无念并不是像沉寂、睡着!那无念是心里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这时候你就提起来观照,或者提起你所怀疑的问题:“生从何处来?”、“这一段的报身,断灭之后,流到何处去?”要这样子去找原因。来无来处、去无去处,那你就断了这来去之念,在这个来去的中间,你观照所有的生活、学习,一个一个地分析,分析完了你就知道,了不可得、来也没个来处、去也没个去处。来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去? 我记得有一次,虚云老和尚,他教我们这些未满二十岁的小和尚,我们总共有十几个人,有的是学堂的、也有的是在老和尚身边的,他就教我们这么一个方法,小孩子感觉到好少,“来是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无来处、去无去处,行云流水、止于何方?”这样子去观照,观照久了,跟你那个心,不思善、不思恶,有思没有思。 这些方法,结合我昨天晚上最后讲的“禅净双修”这个方法,用完了之后,你再指点你的归处。我们说学净土的,说我这个禅净归于极乐世界,在这个来无来处、去无去处的时候,你提起念头吧!你观想阿弥陀佛也好、观想极乐世界也好,用用试试看,效果非常地好,念阿弥陀佛、观阿弥陀佛,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能绵密到好长的时间?能绵密到三分钟就已经很不得了了,以后渐渐地再增加。 这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用?或者是在一间精舍静坐,有几位专修的道友,有一点社会活动都不行,否则的话不能相续、不能绵密。如果在精舍里自静,三、五个道友这样行,你就能绵密修不断。在修禅的时候,出现一切境界相都不要管它、不要执着,一执着、一注意就是魔业。但是这跟“禅净双修”的人就不同,“禅净双修”是不同的,当你这个功夫做得绵密有个圣境,有的会现圣境,不是魔业,因为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或者菩萨现前,这是圣境、这不是魔业,如果你参禅的,从来没这样想过,这是魔业。 过去有个历史的公案,有一位老修行在山里修行,他是修禅的。他有一位在家的弟子,自己则在半山中间没做什么事。他这位弟子是女弟子,母女俩人,离他住的地方不很远,天天给他送饮食,一天当中只给他送一次。他就在那修行、修行,但是他感觉自己没有功力,只有生起一种惭愧心,感觉要下山去参一参,再住下去也没什么好处。他就跟他的弟子说:“我想下山,到别处去学学,将来有缘了,我再回来。”这对母女不能婉留他,师父要走了,天气还很寒冷,她们就做一件绵袄送给他,还供养他四个小元宝,那时候的钱并不是纸币。就在这天晚上,这位老修行坐禅的时候,突然间在他的座前出现一朵大莲花,他心里就想:“我不是修净土的!我是修禅静的、修禅功的,这不是圣境、不是接引我的!”就把他的引磬丢到那莲花座上,莲花就阖了、没有了。这是在山上的事。就在这同时,他那弟子家里的母马生了一匹小马儿,一生下来就死了,这个小女儿说:“妈妈!妈妈!您看那小马儿肚皮上怎么露出了一个角?”这个角就是引磬的棒子,她妈妈一看:“这不就是师父的引磬吗?怎么会跑到小马的肚子里头来了?” 她们母女俩人就上山来请师父开示,并请问说:“师父,您那引磬还在吗?”师父说:“那引磬不在了!昨天出了个境界相,我把引磬丢了!”她说:“您这一丢,丢到我家的马肚子里头去了。”她们母女就跟她师父说一说这匹小马的情形。她师父听完就说个了偈:“一张绵袄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要非老僧定力好,险些变了你坐骑。” 这句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境界相的。你修行的功力就在辨别你的境界相上,有功力、没功力、或有定功、没定功,就在这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依平常的用功这样修行,你也不知道你的功力如何?一个在你作梦当中、睡觉作梦当中,经常有梦中现的境界相,那就是考验你的功夫。这个老修行功力如何?当前的一念之间能生出智慧否?如果他要是没有智慧,要是投了驴胎、马腹,我们说驴胎、马腹就是要还债了,就转了。所以说在你用功的时候,不论“如来禅”也好、“祖师禅”也好、修静功也好,你先认识你自己的烦恼重不重,完了你再就所有的境界相加以辨别,有的是你作梦,有时候是你在用功的时候,突然出了个境界相,或者是在你静中出现的境界相,你怎样去辨别?这很不容易识破。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问题,以现代的知识来说,还是没有辨法来解答。比如说:“冬虫夏草”是一种药草,到了冬天它是个虫子,到了夏天它又是个草,它究竟是植物呢?还是动物呢?到夏季长草了,一点生命都没有,到冬天它又是虫子了,这也就是我们吃补药的“冬虫夏草”!这是一种。还有“翠色”,“翠色”就像我们那竹子,很绿的,它的中间有花纹,在中医来说就是“接骨丹”,这种大多数长在山林里头的树上,像手指头那样的形式,在树上它是植物,但是你把它碰到地下,它就是动物了!因为它一到地上,就变得好多段,一节一节、一段一段。那采药材的人,他从中只取那一段,你想把它全部捉住是捉不住的,它很迅速,如果你不取这一段,它自己逗合了、自己跑了,你就逮不到了、没有了。但是你得到这样东西的时候,如果是那粉碎的骨折,可以把它拿来捣碎,和其他的药一和敷上,那碎骨就都拼成长在一大块,长了起来,这叫“接骨丹”。 说这些比喻的意思是什么?当你认识一切事物,很不容易,就是有形、有相的,像你在坐禅的时候、参禅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有好多境界相,你并不知道。但你修定的时候,必须得有定力,就是不随一切外面的境界相转,我们在这里头参禅的时候,当你用禅功,因为它平常不会现,就像那一池的水,你搅和得很浊,它什么境界相都现不出来。当你一用功夫,它把你过去的历史、前生、或者再前生,你以前就用过很多功的,当你一用功,一有这因缘,好多境界相现前,我们说着魔!着魔!魔没有啦!都是你一切心里自己的变化,因为你心里有追求,你还没有坐禅就想得到些什么?有证、有得、有求,你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都是魔业。 我跟大家讲,你修净也好、修禅也好,不论修什么法门,要从你心里头,先把贪、瞋、痴欲,清除一下,不然你夹杂在心里头,那你所修的都会变成是魔业,会现种种相。为什么我们同学到了佛学院,不论男众、女众,读上三年的,能安住不动的,这位道友就不错了。我们在大陆好多佛学院,有的住上二、三年就跑了,即使你三年、四年住下来,乃至住六年住下来,我们且不说学得如何?能够沉静住下来,能够住下几年,有他一定的功力。尔后毕了业,再去教人家,能不能够运用,又是一回事。在佛学院里头代代课、教人,还看不出来,感觉很好;但是一到外头、一接触群众,就不行了。群众就不像佛学院里一般的学生,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但是一给群众讲、摄受大众,就不行了,就不对机了。这只是说教的,你禅堂住上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变成老皮禅了,进也进不得,退也没什么退,今天功力如是、明天功力如是,一点没有进步,像这种情况,就要从你自己本身的懈怠开始。还有,就是你的贪、瞋、痴业障。我们经常说“业障”、“业障”,在你坐禅的时候,假说你功力不进步,本身就是业障,你精勤了,你愈是精勤愈压紧,功夫进得愈快,障碍来的也愈快。 这有几种情形,第一种就住不下去;第二种,大的环境出了问题。反正是缘不具、道不成。还有,缘很好也来修禅,但是你自己的内障,内障就是自己起障;其他像害病,你没有办法!病苦是业障,是宿业的因缘,看你能不能克服,这也是障。在你修道的时候,示现你的思想,遇到这些障缘出来,你能把它冲破、或者能把它降伏,这个就叫“道”,那你修行的功力就已经有了。像我们说:“大彻大悟、顿开直入、直至成佛。”每一位历代祖师都是入世的,都经过很多的磨难,就我所知道的那些大师,年龄不大就走了,那他们又去换跑道了,有因缘再来吧! 像我们一般的修行者,障道因缘非常多,你怎么样排除这个障碍,你这个觉悟的悟性才能够前进,但是你排除障碍,你这觉悟的悟性,才能够前进,但是你排除障碍的时候,就靠你禅定功夫的悟性。除了你自己本身的禅定功夫,还有你的家族的因素、在寺庙里头的师父等等,这也有很多因缘,有的是你想不到的,例如同参道友间的嫉妒障碍,这个每个人都可能体会的到。 但在你没有修道之前,你要是不认识这些障碍,没有方便善巧加以对待,你的道就修不成。要是像这里,打个三天七、念上三天佛,这样无所谓,这叫做种善根,这能说是修道吗?这是修不成的,而是培育我们的福德,培育我们的善根,消消我们的业障,如此而已!如果修行要有个成就,“克期取证”,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这回一定要修下去!这里跟那个不同!这里是因为佛学院给我们安排了,我们大家练习着学习,学习将来怎么用功,如此而已!你要是真正的想修行,想坐禅,不能像这样很多人,明白吗?如果你现正坐得好,你进入了,时间到了,一打板,你必须起来。这在丛林当中、随众之下,那种用功的方式,跟你自己自修的时候,是两样的。“随缘消旧业”,随着你的因缘,消你的旧业,你要训练你这个心,这个心像野牛、像野马一样,要训练成循规蹈距的,能够想用到那里,它都能用得上,你能把你的心调伏到这样,就很好了。 我感觉像我们四众道友当中,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是副业的,他们有这个机会来这里学习的因缘;像我们这出家二众的就是专业的,我们专业的都有这么多障碍了,副业的能够没有障碍吗?因此我们的这个时候就叫“末法”,但是在这个情况之下,诸位道友,你是怎么样运用你的心?怎么样调伏你的心?怎么样伏住你的心?把你的心调伏得能适合外面的环境,随缘,能够做到这一步,我认为很好了。 假如你想真正再进一步,真正想求解脱、了生死,在这种客观现实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的,你要改变一下环境。如果我们将来这个道场,能够单独再辟一间闭关中心,再修几间房,专给真正想要了生死的四众弟子,给他们护持,护持他们的衣、食、住、行,还要请一位大德来指导。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啊!不然像大家这样,种种善根而已,我说的对不对?大家思索一下,不对的也可以给我提一提,让我也增长增长知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知识到哪里去求?愈是真善知识愈谦虚,决定不可能自赞毁他,说“别人不如我,我什么都行”,这种“善知识”古时候没有,现在很多。现在的“善知识”,都是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我们要晓知道,凡是自赞毁他的,一定不是善知识。善知识都非常谦虚,处处都忍让,不会说是任何场合站在别人前面,要争着出风头。真正修道人,说老实话,他们的态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极清净的,所以只有我们凡夫去找他,他不会找我们。自古以来,世出世间法,大家都说“求学”;学,是我们要去求的,他不会主动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