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为守道的根本
2014/9/5   热度:262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第四讲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本经第二觉悟说的是多欲为生死的根本,在这第三觉悟里是说知足为守道的根本。要离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远不能有所成就。 一般人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 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贴切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无满足的欲望里。 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地度过了宝贵的人生。 世间的祸患,人生的罪恶,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 传说中的佛子吕洞宾,由仙道皈依佛教,一天想要试试人间的众生根机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个老头儿的样子降临凡间,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个小孩子,他就上前问道: “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么吗?只要你把希望说出来,我都可以满足你。” 这个小孩心想,世间最贵重的就是黄金,有了黄金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 “我希望有一块黄金。” 吕洞宾当即用手向身旁的石头一指,一块大石头忽然变成黄金,吕洞宾就说道: “小朋友你把这块黄金拿去,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这个小孩子被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会儿,就说道: “我不要这块黄金了。” “为什么不要呢?”吕洞宾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说。 “你要我的手指有什么用呢?” “刚才你说要满足我的希望,这块黄金承蒙你给我,但一块黄金有用完的时候,若是你把手指给我,当我要钱用的时候,就可以点石成金了。” 这个小孩子贪得无厌,不识好人心,让吕洞宾着实失望,他也自叹众生难度了。 众生的“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这是不容否认的,贪欲越多,增罪越多。可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在那些万贯家财的后面,不知隐藏着多少的罪恶﹗名誉高位之中,不知潜伏着多少陷阱﹗ 增长罪恶的非法多求,约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窃取他物,如小偷、强盗、土匪,专以掠夺他人的财物为主。 第二是抵赖债务,如借他人的财物,到期不肯归还,倒账、抵赖、损人利己。 第三是吞没寄存,如有人因事他去,将东西存放,待到领取时,否认其事。 第四是欺罔共财,如两人合伙经商,于共得的利润他要独占,赚了一万,他只肯说五千。 第五是因便侵占,如私取公物,或是偷工减料,假公济私等等均是。 第六是藉势苟得,如贪污舞弊,欺骗敲诈,以显赫的势力使受损的人不敢伸张。 第七是经营非法,如开设酒家、舞厅,或是屠宰为业,或是贩卖杀生用具(如钓鱼具)。 人心没有厌足,非法的贪求就不会停止。本来,穿衣服只为了遮体取暖而已,但有钱人的衣衫,力求绫罗缎帛;吃饭只为了充饥而已,但有钱人的三餐,非要山珍海味;住处只要能避风雨就好,但有钱的人非要雕梁画栋;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够,还要跳舞打牌。以有限的物质,要想满足心无厌足的欲望,这怎么能够?因此就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了。像上面说的非法多求,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实是增长弥天的罪恶。 在欲望的生活里打转,因为心无厌足,所以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但如在修道的菩萨来讲,他们就会“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了。 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功臣,晋朝的道安法师,有一天,一位护法居士郄派人送了一千斛白米给他作为寺中的斋粮,但寺中没有这么大的米仓,好不容易,道安法师腾出三间楼房,才把这一千斛白米装进去。 于是,道安法师回复了郄超居士一封信,信里说: “承蒙你送给我们一千斛白米,但却增添了我们很多收藏的麻烦﹗” 一般人总是嫌东西少,而道安法师却嫌东西多,这是圣者的胸襟,这是菩萨对世间的态度﹗ 觉悟的修道者,对于世间物欲的看法是,多求的结果是穷,喜舍的结果才是富,东西多了,心为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宁。 一个人因为不知足,使心耽着外境,因此,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手里;多求的人,自己是什么也保不住的。历代以来的富豪在哪里?多求者的结果究竟能得到什么?若是能够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乐趣可言。 过去有一个骑着骡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时,见到前面一个骑马的人,心里非常羡慕,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当他回头一看,有一个人正汗如雨下的推着车,他仔细一想,不觉心平气和了。他说: “别人骑马我骑骡,看看眼前我不如; 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若是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拿来做为比较的对象,自然会心怀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贫于我者、贱于我者拿来和我们对比,则自然会心平气和,如此就不会造业。“知足常乐”,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铭。 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觉悟的菩萨,并不是不要钱,而是觉悟的菩萨善于用钱。钱财保存得再多,并不属于自己,把钱财用于有用之处,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觉悟的人处理财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于救济为善,布施供养;十分之二用于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储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余十分之四留作经营,将本求利。 在佛法里说财富为五家共有:(一)贪官污吏可以假借权势,敲你竹杠;(二)水火无情,可使你的财富毁于一旦;(三)土匪盗贼,可强迫你献其所有;(四)战争年头,刀兵烽烟,使你反为财累;(五)财产再多,不肖的子孙,吃喝嫖赌,可以倾家荡产。这样,我们的财富不是和贪官污吏、水火、盗贼、刀兵、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的吗?能够觉悟知足的人就会知道,财富、宝藏不一定属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属于自己,把财富施诸悲敬,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战国时代的颜斶,齐宣王要拜他做老师,并且对他说: “只要 颜斶轻轻的回答道: “谢谢您的好意,我是不愿当王者之师的,我愿意吃饭时慢慢的咀嚼,等于吃肉一样;走路时慢慢的前行,等于坐车一样;安分守己,不去犯罪,当作尊贵;清净自守,凡事以理去做,当做快乐。” 像颜斶能知足,才不会受世间的侮辱。 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慧、求解脱当做事业。 像惠能大师做椿米的工人数月如一日,像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师一件棉袄能穿数十年,虚云和尚在真如寺以水当饭而不向恶势力屈服,像这种安贫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学佛法的菩萨,并不一定非要过穷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里,大富长者多的是。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只是外表装做苦行的样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里,也不是教我们有钱不要,正当的财富,用于正当之处,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当的钱财,虽一分一毫也不可取。 过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难行走在路上,见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谁遗失了的金银,佛陀就指着金银对阿难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难回答。 佛陀和阿难走过了以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的来看看是什么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银,父子二人很欢喜,暗笑佛陀和阿难见财不要的无知,于是他们就把金银运回家中,总以为自己发财了。 不久,国王知道国库里的金银遭人窃取,就下令搜查,于是在这父子家中搜出一堆金银,这是无法抵赖的罪证,因此父子俩人被判成死罪关入牢中。 父子二人想想真是冤枉,到这时他们才想起佛陀和阿难的话一点也不错,父亲就对儿子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儿子回答。 狱官一听,觉得这父子两一问一答很是奇怪,再详细审问,知道他们被冤枉了。 收藏金银害了他们,记起佛陀和阿难安贫守道的问答,又救了他们。由此可见,非分之财不可取,安贫守道才是人生真正安稳的生活﹗ 金银是毒蛇,但人生又不能没有钱,所以金银也是学道的资粮,只是看你如何处理了。 把金钱用于造福大众的事业上,把金钱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金银不是毒蛇而是净财了。(表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待人接物、一切工作都不要着相,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就是菩萨事业。而不是叫我们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当中没有界限的。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间法,为什么?堕在世间了。这个世间就是十法界,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世”,有一切界限,这是“界”。如果真的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法统统叫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是世间法。由此可知,世出世间也就是在我们一念迷悟而已。迷了,出世间就变成世间;悟了,世间就变成出世间。悟了,出世间没有了,世间法也没有了。世间、出世间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大家要好好去想这些道理,然后念经才有趣味,念了会开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