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长大:家庭教育需“精雕细琢”
2014/9/5   热度:304
“陪孩子长大”是一句很深刻的话,却总被我们把它给浅薄化。如果我们用心,我们自然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我们心血的成果。 看到别人夫妻恩爱时,我们常常只是羡慕别人“好命”,而很少去揣摩他们到底花了多少力气;看到别人孩子成材,我们往往又艳羡他们“好命”。好像一个家庭好不好,就全看运气似的,跟人用不用心没多大关系。于是,男人专心忙“事业”(太太像一组不需要人关爱的家具,小孩像会自己吃食的宠物,只要把钱拿回家,他们就会幸福快乐),女人忙着打扮自己、伺候丈夫,而小孩子则送给才艺班、补习班、贵族学校、家庭教师(好像小孩子只要有得吃穿、有书读,就该怀着感恩的心赶快长大,而不需要亲情和亲子时间)。 儿子小的时候,我做对一件事,犯了一个大错:以为小学以前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对大自然的感情(这倒是对的),却误以为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小孩子才能在长大后有较强的担当能力(也不能算全错,却做得太过火了,以致后来要花十几年来改善父子关系)。 女儿出世后,误以为可以在培养儿子的经验基础上,吸收错误的教训,修正过去经验,自然可以较轻松地找到带女儿的方法。但是,在女儿长大的过程才发现:每个小孩各有一种个性,根本没办法把老大的经验直接转嫁到老二身上。结果,带老二的方法还是要重头摸索起。 不过,带老二到底比带老大时不紧张,又从亲戚的小孩成长过程发现:孩子从幼儿期(刚学会简单日常生活语)到初入小学的期间,行为模式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因此,幼儿期虽然也要有最基本的管教,但却只要坚持是非,而不需要体罚。刚带老大时太紧张,偶而会体罚。有一次体罚留下指痕,就从此放弃。错的时候,顶多只有罚站。带女儿的过程,虽然在她最别扭的一段时间内曾经用手掌打过她手心,但其它时候也都顶多只有罚站。总结这些经验,小孩如果从小有管教(主要的是是非的坚持,而不是处罚),大体上应该是不需要体罚的。小孩如果会别扭到非体罚不可,通常是因为从小太纵容,是非不分。积错既深,要想在一时一刻内急速矫正,就只好用最严厉的手法。但是,与其小时纵容过度到大了再来体罚,还远远不如从小是非分明,而不需要严厉体罚。 大致上说起来,体罚是最粗糙而成效最差的教育模式。罚站和体罚对小孩子来说,都表达了父母同等程度的坚持。假如用罚站还改不了小孩的行为模式,体罚并不会在实质上更有效。因此,他需要的将是深度的沟通,甚至要从父母的关爱和倾听做起。一般而言,小孩如果无法靠罚站改变行为模式,问题出在:亲子情感关系有问题(过度溺爱、纵容,或者孩子在情感上没有安全感,或者父母情感表现冷热无常使小孩子不知道如何拿捏),小孩子不清楚父母期待他的行为模式或底线,父母的要求被小孩子误解而使小孩无法接受,小孩觉得父母的关爱与要求太莫名其妙而完全不顾及他的心声,小孩心里的不平从来没被了解过因而造成小孩子的沮丧和反叛。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的沟通与彼此的了解,把小孩给打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小孩子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有限,但对于非语言性的亲子情感和情绪却远比大人敏感。亲子沟通模式最常有的错误,就是大人情绪无常(因此把小孩子给搞糊涂了),却老爱用抽象语言(尤其是“理所当然”不加丝毫解说与沟通的训斥)去说明或要求,而完全没注意到:自己的身体语言正传递着与口说语言相反的讯息。我为了解除长子对我的害怕,曾花了一整夜和念小学的他促膝长谈,用的都是成人高度抽象化的措词,但是却从来不肯让他在走路时握着我的手。结果他在谈话过程中只是很惶恐地同意我所说的,却无法分辨我言词中的关爱和肢体语言上的隔阂究竟哪个才是我的意思。另一方面,女儿长大后也常抱怨我每次教训她时表情轻松而措词坚定让她摸不清我真正的意思。 和小孩子沟通,就要先是揣摩小孩的理解(而不只是思维)模式与用语(包括口说与肢体语言),并且先认真弄清楚他们心里的意思与不解。但是一般父母都早已忘记小孩子的理解模式,只会用大人的模式和小孩子沟通,小孩不懂(或勉强装懂)时,又只会用不同措词一再强调自己的意志,而没有耐性从头揣摩小孩子的困难所在。因此,小孩子最后迫于形式而勉强不解地同意,到时候做错了却又被大人责怪是“顽劣成性”。假如我们自己在家一对一和子女沟通都还使用最粗暴的教育方式,如何要求老师在学校“一人对众人”时能够进行细腻的教导与沟通? 小学以前的学童教育,是一种“精雕细琢”的事业,因此家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至少和学校教育一样重。学校基本上在提供小孩“社会生活初步”,但小孩子的价值观与人格型态却有一半以上的因素是由家庭教育造成的。从大人习惯的功利观点看,花在子女教育的心力经常是“成效不彰”。但是,一旦小学以前的人格型态有偏差(势利、欠缺安全感、把情感当作一种可以用成绩或其它东西交换的对象),后头她的学习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再复制,以致愈错愈牢固,即使还有机会校正,都要花千百倍力气。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都是大错已经铸成后才开始想要找校正的偏方,或者在情感上将“不成才”的小孩遗弃,毫不遮掩地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其它子女身上。这样子地被父母遗弃的小孩,是很可怜而无辜的。 最糟糕的是:绝大部分父母对人的养成教育只看到知识和技艺的部分,而完全看不到小孩子的情感特质(对自己的自信、对家庭成员的信心、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或无情)、价值观(快乐的方式与情感的来源是“自得其乐”或“条件交换”)与世界观(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友伴,或把自己孤立成一个用成绩或小聪明取悦别人的工具)。因此,小孩长大以后除了成绩好,喜欢竞争(把别人踩在脚下)之外,在情感上却空虚而无聊,对别人没有温情与信任,当了父母以后又如法炮制地把小孩当作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完全没有“人性”的最起码考虑或感觉。 我在年轻时对这些道理也没有完整的了解,许多错误的教育方式都是逐步用后来的努力去校正。还好我对孩子的期望一直是一种“人格型态的培养”,而不是“知识和技艺”的竞争,所以许多错误都可以在事犹未迟的阶段就察觉到,并且尽快寻求可能的弥补方法。这些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其实花了许多心力。 (节选自彭明辉:《一个真实世界里的愿景》,经过了编辑删改。)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如果天天念着财产,念着家亲眷属,将来到哪里去?到饿鬼道去。为什么?贪心。瞋恚,天天想着这个人得罪我,那个人跟我过不去,念着这些,到地狱道,瞋恚、嫉妒、报复,这都是往地狱去的。愚痴,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黑白颠倒,这是愚痴,愚痴堕畜生道。这叫三恶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