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故事——秦汉


2014/9/5    热度:358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等通幅花纹。此外,绘花和印花织物、朱砂着色织物、超级细薄织物,在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处都有实物出土,不仅种类多、式样齐,纺织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汉代法律规定,农民只许穿本色麻布衣,西汉后期允许服用青、绿色。但由于商业发展,许多禁令早为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锦绣,商人却用来被饰墙壁。《汉书》提到,被买卖的奴婢也穿镶花边的丝履,满头金珠花钗,这与椎髻、穿短衣裤的农民,形成鲜明对照。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初曾“兼收六国车旗服御”,所以服制大致本于战国。从陕西临潼出土的兵马俑、铜车马、女坐俑等文物中,可以得出秦代服制的基本印象。军服和劳动者衣装形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兵士衣长齐膝,左右两襟为对称直裾式,皆可掩玉背侧,两襟下角如燕尾,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与《礼记》叙述深衣的通用性相吻合;衣外着甲,下着裤,足穿麻履或革履(齐头方口较多见);头髻处理繁细复杂,束髻上耸而多偏右,亦有着冠子的,应为皮弁之制。军装衣甲有骑兵、步兵和车御服用等类型。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西汉时典型的深衣有:

①女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而且与领、袖、襟缘一同作斜幅缝纫。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曲裾衣,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是战国深衣的变例,成为当时妇女的一种时装,流行很广。

梳髻、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

②男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彩绘木俑)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囚徒穿赭色衣。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出土文物所反映的,则多是平时生活或一般人及奴仆的衣着情况。将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结合观察,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如冕冠,是古来帝王臣僚的冕服;长冠,以竹为胎骨,外用漆纱糊制,长7寸,宽3寸,形如鹊尾,故俗称“鹊尾冠”,是楚国旧有形式,西汉时被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漆纱冠,多为武士所戴,此后到南北朝流行600余年,基本制度延续到明代不变。而一般男子则平时冠巾约发且不裹额,或只是束发加笄。至东汉,情况略有变化,矮筒状平巾帻,不分贵贱,一律使用;平巾帻上加梁(前高后低中空如桥)的梁冠,以及平巾帻上加漆纱冠,也成为定制。

② 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秦汉开始,春秋战国时期的佩饰得到发展,产生佩挂组绶的礼俗。凡有官爵的人,还得把一条长度逾丈的经编带状织物折叠起来挂在腰后,名之为“绶”。绶以颜色、长短和头绪分等级,自东汉至明代因循相袭。

——文摘自沈从文先生之《中国服饰史》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并非外境诱惑或者侵害了我们,而是我们的心抓取了外境,以致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激起非常大的反应,然后一系列的做作……无始无终的循环即是如此陷入。毫无疑问,不在心上做功夫,任何一种充满喜怒哀乐的人生,可能最终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