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善
2014/9/5   热度:166
汉语中“慈善”这个词就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与慈善有关的内容与思想,在传统儒家典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根深蒂固。所有这些言论与行动,均表明儒家文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源泉。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绵竹灾区建立第一个学堂。学生们正在朗读“弟子规”。 世界上凡是传之久远的文明无不含了慈善的因子,儒家文化也无出其右。《礼记》说:“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 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又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还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说法,并把这么一种理想的状态称之为大同。 至于人人耳熟能详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教无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济天下”等,都包含与透露出与慈善有关的思想。 这并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除了呼吁政府实行仁政之外,早在宋朝年间,就出现了完全由民间乃至个人兴办的慈善事业。最著名的有范仲淹的“义田”和刘宰的“粥局”。前者是以庇护和造福宗族为旨意的家庭扩大化模式的慈善事业,后者则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社区组织的方式进行慈善活动。到明朝年间,更出现了最早的民间互助慈善社团“同善会”。 所有这些言论与行动, 均表明儒家文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尤其注重社会效果。 下面两个和孔子有关的故事,就都颇有意味。其一讲,当时每国有一种法律,凡是鲁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有钱,经常救赎那些被抓去的人,却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本意在表明自己纯粹是帮助他人,并无私念。但孔子听到后却很不高兴地说:这件事你做错了。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大家都学习你,以清高为风尚,那么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贪财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都不肯或不能去赎人了。 其二讲,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有次救了个落水者,那人送了头牛答谢他, 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后很欣慰地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个品味极高的人,非常在意个人形象, 不屑于名利。子路接受礼物出于什么具体原因不那么好揣测,但决不会想到以此来提供让人学习的榜样。孔子的说法表明儒家不但看重个人修养,更看重建立一个务实的社会管理体系与一种激励机制来扩展慈善的风气。 由仁的思想所支撑和滋养着的慈善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超越哲理范畴而广泛进入世俗生活,深刻影响着我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仁人”就成了一种高境界的人格标准,“仁政”就成了人们拥戴颂扬的从政标准,“仁义”、“仁爱”就成了人们崇尚的为人处世的美德,而寓于仁之中的爱人思想,也从人们各种对善的理解出发而被赋予崇高的意义,以致许多文史典籍、文化著述、包括一些文艺作品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讴歌、宣扬。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疑就属于推己及人的爱人思想。还有诗人白居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诗句,也展现着慈善的含义。这两首诗被人们代代传诵,在汉文化圈里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这说明“子美(杜甫)千间厦,香山(白居易)万里裘”,已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慈善情怀的一种典范、一段佳话而深入人心。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使得这种滋润人的心灵、保障社会在健康的状态下平稳发展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发扬光大,则是政府、公民、尤其是慈善机构应倾全力来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浊是心理染污,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般人根本就没有善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全是恶念,心里面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杀盗YIN妄,身语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念佛法门,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一定堕三恶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