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与禅、教合一的潮流


2014/9/3    热度:554   

  延寿与禅、教合一的潮流

  禅、教合一之禅指禅宗各个流派,教则指注重修习佛教经典的各个宗派,包括天台、华严、唯识、俱舍诸家。慧能的宗教改革以后,禅宗各派皆以教外别传自我标榜,不读经、不拜佛、不习禅,唯求自证本心,宣扬见性成佛。禅宗的兴盛可以视为佛教史上一场禅、教分离运动。汉魏以来,中国僧人盲目崇拜佛祖、迷信经文,殚精竭虑于译经、注经、读经,结果陷入繁琐的佛教教义而不可自拔,反而忽视了自身求解脱的主观能动性。南禅初创之时,慧能、希迁、道一、义玄等大师对佛教典籍持强烈的拒斥态度,并非对经典本身的否定,而是对盲目迷信经典词句的否定。义玄呵佛骂祖亦不是对佛祖的詈骂,而是对膜拜泥像木胎不能自救者的一种警醒。因此可以说,慧能的宗教改革,是对释迦牟尼创教时无所羁縻的批判精神的一种回归,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然而,矫枉往往过正。禅宗过份凸显了个体的觉悟,反对拘泥经教,结果导致禅门各种极端现象的发生。有的禅师为了说明一真法界,凡圣无碍的境界,作偈云: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YIN,无妨般若①。为了表示他们事事无碍,如意自在的行由,于是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YIN妨,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②。甚至一些著名禅师的垂示公案,亦难免引出一些误解。例如大慧宗杲,有一女弟子名无著。一次道颜和尚前去参见,无著问他以世法相见还是以佛法相见?道颜答,要以佛法相见.于是无著要道颜却去左右,单独相见。

  ①《古尊宿语录》卷四三。

  ②《续古尊宿语录》卷二。

  ③《古尊宿语录》卷四三。

  ①《永明禅师垂诫》,见《大正藏》卷四八。

  ②《续古尊宿语录》卷二《真净文禅师语录》。

  师至帐前,见著寸丝不挂,仰卧于床。师指曰:者里是什么去处?著曰:三世诸佛,六代祖师,天下老和尚,皆从此中出!师曰:还许老僧入否?著曰:者里不度驴,度马。③极度思想解放的彻论,有时也会成为某些浅薄之徒肆行无忌的凭依。五代至宋,禅门确实存在戒律松散的现象,致使沙门丑行屡见不鲜,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侧目和误解。

  需要有一套严格的戒律维系僧团的行动统一。禅门五家各自发展出一套接引学者的机锋.这些机锋、棒喝对于苦苦追求佛教解脱之途,了解佛教基本义理而又尚未升华者,确有画龙点睛,发聩振聋之效。但若不分对象,不计场合地卖弄机锋,胡棒乱喝,也会闹出笑话。如《景德传灯录》卷六《怀海传》记载了如下一则公案:因普请?地,忽有一僧闻饭鼓鸣,举起?头,大笑便归。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什么道理,便凭么?对云:适来只闻鼓声动,归吃饭去来。师乃笑。

  因禅宗以简单法门传世,故入道者多有一些没有文化,甚至仅为一餐窜籍僧门的贫苦农民。不管是什么样的机锋、棒喝,也很难从他们脑袋中敲出佛理.因此,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也必须有一批基本理论著作来维系其思想内涵,开悟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基础上。

  正是禅宗自身理论与组织发展的需要,促使永明延寿在宋初出来呼吁禅教合一.延寿虽属法眼宗人,但其师天台德韶因活动地域的关系,对天台教观深有研究。延寿在其门下也受过较多的佛教义学理论的薰陶,深知理论的重要性。延寿对五代及宋初禅门文化素质下降,拒斥经典,师心自用,盲参瞎棒的情况十分不满。他指斥说:近代或有滥参禅门不得旨者,……并此指鹿为马,期悟遭迷,执影是真,以病为法。①这些异端分子毁金口所说之正典,拔圆因助道之修行。②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③离开了佛经昭示的正因法眼,所谓的开悟只能是指鹿为马,执影是真,以病为法,越修越偏,越证越迷。为了纠正禅门陋习,延寿强调: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④他首先肯定佛教经籍的意义。经既出自佛口,必不会违背佛意。禅宗虽以传佛心自我标榜,但也没有理由反对标有佛说的经文。进而他又肯定了读经以证心的活动。

  ①《宗镜录》卷二五。

  ②《宗镜录》卷一五。

  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若因诠得旨,……直了佛心,(看教读经)又有何过?只如药山和尚,一生看《大涅槃经》,手不释卷。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⑤慧能等禅宗大师不让门徒读经,是怕他们拘泥文句,不入经意,望文生意,有失佛陀本意,并非绝对不许读经书。药山惟严大师,便一生苦读《大涅槃经》。达摩大师,以《楞伽经》为宗经传教,至道信大师,又以《金刚经》证心。其实历代禅师所示心意,都有广博的经论作为确实的依据,绝非师心自用。延寿因此得出结论: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①凡禅门大德称善知识者,所印可之心,须与教典相符合,否则便不具有终极的真理性。这样,延寿便明确提出了禅、教并重,以教证心的主张。其主张表面上看与慧能提倡的不读经,不拜师的改革主张相矛盾,实则是对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理入方法的复归。达摩讲: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者理入,二者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②延寿所言,亦是藉教悟宗之意。

  为了达到融合禅、教的目的,延寿选择大乘佛经120种,祖师语录120种,圣贤集60种,编成长篇巨著《宗镜录》100卷。关于该书的结构,他介绍说: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猜。

  后引真诠,成其圆悟。③1-60卷为第一章,正面引述佛祖经典,以阐佛教归旨。61-93卷为问答章,自设宾主,解释疑难。最后7章为证引章,以诠圆悟。在阐述《宗镜录》的宗旨时,延寿讲:今详佛祖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编联古制之深意,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④也就是说以心为宗,以佛、祖经、论为镜,相互发挥,以显涅槃之正道。

  都三百本之微言,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海,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觉;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①他自信自己一部《宗镜录》,可以尽摄300部佛教经论之微言,统领佛经无边之教海,使人读之,若灵鹫峰前亲闻佛语。

  ⑤《宗镜录》卷一。

  ①《宗镜录》卷一。

  ②《宗镜录序》。

  ③《宗镜录序》。

  ④《宗镜录序》。

  ①《宗镜录》卷九四。

  延寿编纂《宗镜录》,证引佛经、语录、圣贤集三百余部,充分显示了他知识的广博。然而他广证博引,意在藉教悟宗,而非前代经师之训诂、考释。我们知道,所谓经是佛语并不十分确切。释迦在世也是不立文字,单用口传。最初的小乘经典都是在释迦逝世后,由他的弟子在几次集结中回忆、背诵出来,笔录而成的,其中自难免加入背诵者个人的发挥和理解。至于后世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则绝非出自一人、一派之手。故浩瀚的佛教经典中,存在着空、有、性、相诸宗的矛盾,必然是岐义纷呈。因而一部语录根本无法总一佛乘之真训.然而延寿毕竟是一名崇信直证本心的禅僧,他相信一心为万法的本源,他讲:何谓一心?谓真妄、净染一切诸法无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②从真心一元论的立场看,心乃万化之源,一真之本。真妄、净染一切诸法,皆出于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圆备③。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也很简单,客观世界都存在于主体观念之中,都依赖主体而存在。以此观点看待传统的佛教经籍,那么各部佛经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本心而已。因此《宗镜录》以心为宗、以法为镜,所引诸经,皆为诠显本心。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迁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之,《华严》纯真法思,《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乘》染净圆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是以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可滞方便之说,迷随事之名。谓众生非真,诸佛是实。若悟一法,万法圆通。尘劫凝滞,当下冰消。无边妙义,一时通尽。深彻法源之底,洞深诸佛之机,优游法界,遍历道场。①由于诸经都是从不同方向阐释本心,故只要于一法悟入,便可圆通万法,深彻佛机,顿见心中真如。在这里,延寿对佛经的态度是非常中国化的,充满了实用理性精神。凡于印证本心有用,即可信手拈来,用他的话讲: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佛教徒将全部佛经按其体例、内容分成十二大类,通称十二部经)之根本,……但守一心,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②很明显,延寿广辑经文,目的在于以经注心,他提倡禅教合一,最终还是以禅为主的。

  延寿呼吁禅、教合一,在宋初的禅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宋代禅门大德,不论是否呼应他的主张,但实际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使禅、教合一形成一股潮流。在宋禅的语录、著述中,明显地表现出采纳华严、唯识、天台诸家之说,融汇禅、教的倾向。例如杨岐宗创始人方会,大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尘才举,大地全收,这就是《华严经》中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多相摄之意。又如黄龙宗嗣法传人宝峰克文,大谈目前森罗万象,……同是一真法界①。性真妙明,常住世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②在其中可以看到《法华经》的影子。

  ②《宗镜录》卷二。

  ③《宗镜录》卷二。

  ①延寿《唯心诀》,见《大正藏》卷四八。

  ②《宗镜录》卷二。

  禅、教合一的潮流,表面上看背离了南禅宗旨,但实质上则是禅宗发展史上的否定之否定运动。宋禅重提读经,不过是印证本心而已,不会再陷入经海不能自拔。同时,返回传统的潮流对禅宗的进一步发展也大有益处,它提高了禅僧的素质,以经教重新规范了僧人的言行,防止了沙门因主观意识极度膨胀而引起的蜕化变质。所以不能把宋禅的禅教合一潮流简单地视为穷途末路,黔驴技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佛常住在第一义,第一义里头,不但没有言语,也没有思惟。第一义里面是平等法、是清净法,第一义里头流出来的作用就是慈悲。佛家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不见性,这个慈悲心流不出来的,我们想学也学不到,怎么勉强学都学不像的,必须自己亲自入了这个境界才行。佛教化众生,说这么多话,都是从第一义把它变成第二义,我们才能得利益。如果第一义里头连念头都不能起,还有什么说话? 没有言语,那佛也不能教众生,众生永远都不会开悟了。佛把智转变成识,转变成分别、执着、落印象,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他受用,不是自己受用。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