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信解受持 浅议信佛、求佛与学佛
2014/9/5   热度:216
编者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胸挂佛菩萨像,腕戴念珠的人,不管他们内在修养如何,往往都自称为是信佛或学佛之人,因为他们大多都有过进寺庙烧香拜佛或求佛的经历,其中不乏还有正式皈依的善男信女。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就算得上是“有信仰”的人了。然而,若从佛教自身的角度来看,“信佛”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算是信佛?它与“求佛”或“学佛”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作者李音祚抛开表面现象,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个情境,一位自称是“信佛”之人,因严重的贪污腐败罪而落网,并面临着死刑的处罚。他的这种所谓的“信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佛真的会“保佑”他吗?如果一个自称为有某种信仰的人,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与其所信仰的“教义”背道而驰,那么,这种所谓的“信”,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引生出了一个对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及如何判定所谓“真信”“假信”“智信”“迷信”的问题。 就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们而言,他们真的明白自己所信仰的佛教是怎么一回事吗?他们真的愿意按照佛教的教义去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吗?他们清楚自己信佛的真实的心理动机吗?佛教真的能按照那些所谓“信仰者”的想象,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吗?一个正式的出家人或自我标榜的“信佛者”,他的行为举止会给周围的信众或普通的百姓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谁能代表真正的佛教?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必须从前面提及的若干基础性问题着手。 二、何谓“真信”“假信”“智信”“迷信”? 所谓“信”是指伴有多种因素在内的一种心理认同的状态,其中不乏有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和执着性的色彩。世俗之人的所谓“信”大多局限于“眼见为实”的直观判断,对不可证明的事物一概不信。他们对佛教信众的信仰状态也同样缺少冷静、客观的理性分析,大多以外在的信仰形式作为判断其是否具有佛教信仰的依据,因而把凡是烧香拜佛,求佛保佑之人,统称是信佛之人。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谓信佛者的状态,做一简要的理性分析。 从心态上看,许多信仰者确实是真信的,但在这所谓的“真信”中又有情感上的“真想信”,与现实的“真能信”之分,“真想信”不等于“真能信”。所谓“信”不仅是“态度”或思想上的“认同”,它是与行为抉择紧密相关的内在支撑力,是具有明确心理指向性的意志力。源源不断的因一念之差而锒铛入狱之人,在事前也都必然会面临着是相信因果律还是相信自己的运气这一艰难的抉择,他们是想信而又信不了,最后只能在苦果呈现后才不得不“真信”了。 若想相信真实而简明的道理,如因果律等,是需要很大福报的,佛教称之为“福德资粮”。“违法或不道德的事情,无论是否能被人发现,都不能做”,这就是相信因果律之人的基本信念。许多苦果都是由蔑视因果律的所谓“聪明人”,在种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酿造而成的。从结果上看,大多都是自己算计了自己。笃信佛教的人也会经历从“真想信”到“真能信”的跨越,因为明理之后仍需要有一个超越意识分别的自然吸收与逐渐内化的过程,佛教称之为“证悟”。 在假信之人中又有“自知”与“非自知”状态之别。所谓“自知”的假信者大多是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如为了获取某种资格,得到某些好处等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姿态,类似于城府很深的玩世不恭的“滑头”或更为阴险的“间谍”一般。所谓“非自知”的假信者一般都自认为是信仰者,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那种找不到佛法对自身的意义感,只把佛法当作谋生手段或一般知识来“贩卖”的状态,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属于非自知状态的假信者。 佛陀曾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言到,末法时期将会有许多居心叵测的外道混入佛教队伍中来,其目的就是从佛教内部毁灭佛法,佛陀把他们比喻为“狮子身中虫”。他们身着僧衣,以佛教的名义做着违背教义,毁犯戒律,误导众生,玷污佛法的勾当。很多信众因看到他们的不良行为而退失了对佛教的信心。这种自己不信因果,却能满脸佛气,满口佛话地给他人讲经说法的“假信者”,极具善于伪装的欺骗性,因而属于混迹于佛教僧团中的最危险的一类人。 怎样才算是“智信者”呢?那就是以佛教“三法印”和“四依四不依”的原则为判断佛教义理的依据,通达了义与不了义经典的使用范围及适用对象,理性地把那些玷污佛教形象的丑恶现象与佛教本身区分开来。某些学佛者之所以容易受骗,正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不能智信的缘故。通观佛教的大乘了义经典,人们不难发现,佛教是典型的智信的宗教,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佛陀鼓励弟子们质疑问难,通过理性的思辨,接受自己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佛经就是针对不同问题的质询与解答的对话集。 在智信者看来,“佛”只一种尊称的名号,他是伟大的觉悟者,是大解脱大自在的成就者,是慈悲心的化身。他通过各种方便智慧,揭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众生固有的天赋。正因为这本自具足的佛性,才使得众生具备了最终成佛的可能性,前提是需要通过正确的认知和如理如法的修行。佛就是来帮助众生成就这件事情的。他的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无非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最终证悟佛性,获得与他一样的自在与解脱。 人之生而有佛性,犹如人之天生有“水性”一般,只要按照相应的规律进行有效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成为不至于被水淹死的“会游泳的人”。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旧有很多人坚定地相信自己是“旱鸭子”,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人,他(她)们基于这种固执的信念,放弃任何尝试性的努力。与那些在水中自在嬉戏的人们相比较,当那些“旱鸭子”们一旦落入水中,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能否相信客观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命运。简言之,智信者所信的就是“规律”。 在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看来,佛教已成为“迷信”的同义词,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看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放眼望去,那些处于迷信状态的所谓“信仰者”真是太多了。那么,什么是迷信者的典型特征呢?迷信者,通常会把矗立于大殿中的庄严的佛像,当成一种可以与其做生意的无所不能的保护神,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想象做出如下的推论:只要表现出足够的“恭敬”,提供一定的“供养”,不论自己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都会得到佛的保佑。 不难想象,庙宇中殿堂内的各种佛菩萨像承载了多少贪婪之人对其索求的欲望啊!如果那些邪恶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话,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何等的一幅景象啊!迷信者最是热衷于道听途说地议论所谓超自然的神异之事,把原本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因果律,披上了一层怪异而神秘的面纱,其中不乏有居心叵测的装神弄鬼之人,打着佛门规矩的招牌,对那些不明真相的盲从者实施了所谓神秘的“精神笼罩”。迷信者大多都是那些因贪心而被笼罩的人。 三、处于不同信仰状态的人是如何信佛、求佛、学佛的? 真信佛者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智信为基础的,他们通过佛法教理的熏陶和实际生活的检验,体验到了佛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由此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认同感和纯粹的信仰意识。另外一种是虽未经过系统教理的熏陶,但却本能地认同因果报应观念,对诸佛菩萨怀有真挚的感恩之情。他(她)们也可能没有文化,但却能毫无障碍地接受佛陀所揭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道理,并很容易成为自觉地按照佛陀的教诲努力修行的实践者。 这些真正的信仰者也会如理如法地恭敬礼拜佛像,但在他们知道,寺庙中那庄严的佛像只是为了引生出自心中的那份庄严感,因为真正的佛,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他们的求佛是求心中之佛的加持,使自己获得战胜自心中那些邪恶的贪欲,获得广度众生的智慧和勇气,生起真实的清净心和慈悲心。他们的学佛就是学习诸佛菩萨的悲心大愿和普度众生的方便智慧,也就是以六度万行的菩萨道为基础,在广度众生的实践中体证佛道。 假信佛者也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拿佛法当知识贩卖的所谓“佛油子”,他们热衷于谈玄说妙地为别人讲述自己并不相信的佛教故事,类似于专演正面角色的“演员”,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笼罩性的“明星效应”,在追星族构成的崇拜氛围中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另一种是靠佛法吃饭的生意人,终日盘算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回报。他们只满足于形式上的“信佛”,用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属于世间法中的所谓“精明人”,其表现特征是对佛法所讲的真实道理不感兴趣,只着迷于所谓佛菩萨的“保佑功能”。 假信者的求佛主要是求佛保佑自己的升官发财,名闻利养,更多的是求佛帮助自己“消灾免难”,而那些灾难又正是由于他们不信因果,肆意妄为所导致的。甚至有的大毒枭在贩毒前也要烧香求佛保佑贩毒成功。他们把所求之佛当作是可以与其做生意的“生意伙伴”,并且只与“灵验”的佛像做生意,在讨价还价的所谓“还愿”中,达成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的所谓“学佛”大多只局限于学习佛门中的某些规矩,认为吃几天素,烧几枝香,磕几个头就算是学佛了。 迷信者大多是那些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的已被精神笼罩的“盲从者”,所谓“迷信”可以解释为“毫无根据地迷迷糊糊地相信自己并不清楚的事情”。迷信者一般是有很大贪心的人,他们不满足于过自食其力的正常生活,似赌徒的心态一般,固执地相信所谓的“神迹”一定会幸运地降临在自己身上,因而特别重视所谓“神通”的事情,总觉得学神通最实惠。他们不惜破费家财,东奔西走,寻访神神秘秘的所谓有神通之人,结果大多是落得病魔缠身,痛苦不堪。 迷信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想象。依据因果律的法则,特定的心态必然招感相应的事物,迷信者终日生活在幻觉般的颠倒妄想之中,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神情恍惚甚至精神异常的现象。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把这种不良结果归罪于所谓的学佛,因为这些迷信者往往以坚定的佛教徒自居。其实,这种因过分执着而走火入魔的现象完却是因迷信者的贪心和愚昧所致,正所谓“邪人学正法,正法也邪”。迷信之人,不管学什么,信什么,其结果都是大同小异。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现象与心态,都只是所谓学佛圈内诸多现象的一个缩影,从学佛的心路历程上看,许多的困惑、贪欲、迷信等状态也都是本人曾经,甚至是正在经历的,因而也深知受困于此的严重性。之所以探讨这些问题,是希望对和我一样,尚行进在过程中的人们提供一面返观自我真实心态的镜子,以便最大限度地从种种难以自知的危险境地中突围出来。佛陀通过诸多相应性的教法,已把种种的方便留给了我们,就是期待着我们能够自我觉醒啊! 四、对当前有志于学佛之人所提供的几点建议 1.莫把自私的求佛心态误认为是信佛 或许有人会说,正因为我信佛,所以才会去求佛,否则,就不会去求佛了。这就必然牵涉到那所信之佛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信佛就是相信自己所礼拜的那尊佛像的话,那自然又会涉及到所谓灵验与否的问题。把求佛心态等同于信佛的人往往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具体表现为,若灵验就信,若不灵验就不再信了。他们分不清佛与鬼神的区别,把讲求因果律的佛当作是可以任意改变现实因果的宇宙之神。应当明确的是,徒有其表的恭敬形式并不是信仰的内涵。 求佛的前提是要具备与佛相应的心态,若是以信仰者的心态求佛加持自己生起真实的清净心、慈悲心,那么自然会与所求之佛心心相应,使自己增强了完善自我、利益众生的信心。如果以邪恶的心理动机求佛保佑自己顺利地做坏事,那么结果一定不会灵验。以这种状态求佛者属于邪信、迷信之类,不管其如何自我标榜,都无济于事。所谓信佛,关键是要相信佛陀所揭示出的带有规律性的道理,它依凭的是理性的智慧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和朦胧的错觉与想象。 2.莫以执着的状态给佛教形象抹黑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破除人们的执着心理,但许多所谓的学佛之人的行为恰恰表现出非常执着的状态。他们把世俗的习气带到学佛的状态中,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自赞毁他的宗派意识。与不同宗教徒的观念冲突自不待言,即便是与教内不同宗派的信仰者之间也会产生不共戴天的矛盾冲突。他们根据自己认同的所谓“修行法门”为准绳,动辄斥责修习其他法门的人为“外道”,甚至是魔鬼,把原本是清净的佛教团体搞得很不安宁,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一种现象。 佛教是以理服人为特征的,理性、智信的宗教,是主张“六和敬”的和谐的宗教,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无论何宗何派,最大限度地破除“我、法二执”贯穿于整个佛教的修行过程之中。那些高举着佛教大旗却又严重毁犯佛法教理,执着地相互“打语录仗”的人们,岂不是在给佛教形象抹黑吗?当前,主流的社会舆论都已经导向和谐的理念了,身为佛弟子的人们,难道还不该自我反省吗? 3.避免非理性的宗教狂热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导。闻之不行非导过也。”由此可见,佛陀的作用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那种将佛神化的思想观念属于迷者的错觉。所谓的天堂、地狱,主要不是地理性的方位处所,而是心理空间的处所。在同样的地域中,有些人生活在天堂,有些人生活在地狱,也就是说,天堂、地狱都是心识依据自身的业力所幻化出的影像。学佛不是学教条,而是要认识足以令人触类旁通的规律。 所谓“规律”大多是指对有可能被人们认识的某些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季节的春夏秋冬,生命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等,都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们能够认识到的现象。所谓痛苦与解脱主要表现在能否对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较清醒的认识。认识正确即能顺应规律,破除非理性的执着,结果自然是解脱。因此,能否认识规律,相信规律,遵循规律,直接决定着人们或痛苦,或解脱的现实命运。 4.只把自己真正受益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人们信佛、学佛的原始动机都是为了使自己真正的受益,但对何谓“受益”的问题,不同的人各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贪求之人以满足自己世俗的物质欲望为“受益”的标准,但若以佛教自身的标准来看,基于慈悲心的利他精神及相应的实践活动才是导向最终解脱的正途,身心的大解脱才是真正的受益。那些终日陷在自赞毁他,论是论非的人们,是否能扪心自问,自己通过所谓的“修行”,真的受益了吗?你真的想让别人学习自己那烦恼的状态吗? 某些“修行人”把自己师父的“名气”当作自己学佛信心的基础,他们被笼罩在权威的光环之下,依据凡夫的情识,生硬地肢解、曲解佛经的义理,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不如法的非理性的行为方式,如,迷恋神通,算命打卦,敬神弄鬼,等等。这很容易给初学佛者造成严重的误导,不少人就是把这些佛教斥为糟粕性的东西当作是佛教的“精华”津津乐道地与他人分享。依据正信佛教的标准,利他性的慈悲心才是最值得与他人的分享的无价之宝。还望有缘的读者们三思。 结语 语言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挂一漏万,这也正是许多文化人产生心理执着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所谈及的所谓“真信”、“假信”,“迷信”等现象,也只是大致的分类,其程度、层次、界限等都存在着难以量化的模糊性。迷信者往往并不自知,假信者更是自以为是。严持戒律,精通教理的信仰者也并无可以自我证明的明显标志,因而决不能随意地称他人为假信者,或给他人扣上迷信的帽子。这三种状态像是三面镜子,仅供学佛者自我观照,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学佛及受益与否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也无需在意他人的评判,自己的选择就是自己的命运,那促使自己选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业力。那些叶公好龙式的学佛者,最终将痛苦地发现,他们用宝贵的生命与自己开了一个荒诞的玩笑。学佛靠的是人们的清净心和悟性,与所谓的论辩能力无关。佛教无需以论辨的方式回答为什么要解脱的问题,而是时刻为那些自己寻求解脱的人们提供一切有益的和必要的帮助。这正是所谓的“佛度有缘人”。 相对于真理本身而言,创设开放的、恭敬的、接纳真理的心理氛围更为关键。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是你是否真正因明白道理而受益了。拨开某些被人为性造成的所谓佛教的神秘面纱,人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是强调理性和智信的,它教导人们认清现实,顺应规律,锁定苦因,拔除之,明晓幸福的法则,遵循之,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有所作为的领域里完善自己,不断超越,直至解脱成佛。这才是佛教的精华所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都是因为自己有毛病才发现别人毛病,在发现别人毛病的时候,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你认为自己正确,那正是你不正确的地方,因为你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已经有相了,你已经把有相认起来。认起来的时候,你已经在起心动念了,你那个忍辱力已经在破坏。所以说,我们修行千万千万不能对别人产生一点儿想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