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村的低碳生活梦想


2014/9/5    热度:190   

  ●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其中心议题。而在万里之遥的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几百名村民正做着同样的事情。

  ● 生态民居、生态生活、低碳经济……一年多来,在这个龙门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里,进行着一场让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轨道的变革。

  ● 也有质疑的声音:即便是“乐和家园”项目完全成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呢?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得主廖晓义说,不管再苦再难她也要坚持下去。

  12月1日,在成都处理完一些杂务后,廖晓义又出现在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廖晓义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出现在这里了。

  “廖孃好”、“廖孃来了”,一路上,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环顾四周,一幢幢蓝瓦木结构的川西民居散落在树丛中。“漂亮吧?是廖嬢领着我们修的”,村民谢启成得意地说。

  一年多来,在这个龙门山深处、海拔1600多米的偏僻小山村里,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态民居、生态产业、低碳乡村……村民第一次听到这些新鲜的词汇。

  “中国多数人口在乡村,如果我们忽略减碳的潜在压力来自正追随城市生活方式的乡村,那么无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都不堪设想。”廖晓义说。

  来大坪村前,廖晓义的正式身份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作为一个大众环保宣传教育民间机构的创始人,廖晓义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环保奖项,其中包括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

第一件事是设计生态民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廖晓义和许多慈善组织、环保人士聚在一起,探讨灾后重建如何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话题。“那时,我们意识到只是谈论是不够的,应该共创一个让灾后重建走上生态文明轨道的实例。”廖晓义说。

  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廖晓义花了近一个月,在重灾区跑了五六个乡镇。2008年7月8日,在时任通济镇党委书记钟大均的引荐下,廖晓义第一次来到大坪村。

  从山下的通济镇到山顶的大坪村,有一条4公里多长的机耕道相连。这样一个平时鲜有外人上山的地方,却让廖晓义一见倾心。

  “这里虽然很贫困,却山清水秀。最重要的是,除了有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外,这里的村民外出打工的很少。我们的理念是自己动手,如果全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做起来就很困难。”廖晓义说。

  与村民的沟通也让廖晓义非常满意:“他们热情,淳朴,善良,非常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廖晓义在大坪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村民成立生产自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协会,并请来著名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先生,为村民设计传统生态民居。

  对这个理想中的家园,廖晓义取名“乐和家园”,意思是“敬天惜物、乐道尚和”。

  2008年8月13日,北京地球村申请的中国红十字 “乐和家园”建设项目得到批准,第一期和第二期资金共365万元,用于支持100户生态民居、两座公共空间、两个诊所、一个手工作坊,以及配套的环保设施。此外,李连杰壹基金资助100万元支持乐和书院项目及产业发展,南都公益基金也有15万元资助款。

  这就是廖晓义的全部经费。而她要撬动的,则是一个异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大坪村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生活从低碳生态建筑开始

  第一次见到廖晓义,大坪村村主任何家辉既充满感激,又有些好奇。很快,这种感激和好奇变成了肃然起敬。“我陆陆续续听说了一些廖 以前的事情,真的太了不起了”,他说。

  更重要的是,廖晓义的一些想法和村两委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她是一个干实事的人,只要她提出的事情,我们都全力配合。”何家辉说。

  建房,是廖晓义和大坪村村两委协作的开始。

  大坪村90%的砖混结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而具有当地特色、全木结构的老房子竟安然无恙。这给了廖晓义很大启示。

  “环保建筑也能抗震。在农村,房屋是最能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的40%。”于是,乐和家园的低碳生活从低碳生态建筑开始。

  在她的邀请下,刘加平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经过和村民反复协商,义务设计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抗震节能的新型生态民居。

  与其他建筑不同,这种生态民居用轻钢为骨架,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为主,充分利用了因雪灾倒伏的木材,以及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回收材。

  “要知道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出一吨二氧化碳,从使用的材料上我们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减少运输带来的能耗。”廖晓义说。

  刚开始,不少村民还持怀疑态度。然而,2008年12月底样板房落成后,村民迅速跟进。目前,全村200多户人家,已有80多户建起了这种生态住宅。

  “其实,想参与的人很多。但按照我们的规划,只有在原址重建的,才能得到补助。另外,我们鼓励大家以人均35平方米为标准,以降低建筑能耗及日常能耗。”廖晓义说。

  在村民谢启成看来,这样的房子不仅实用,造价低,而且冬暖夏凉,住进去非常舒服。他说:“在山上修这样一栋150平方米的房子,砖混结构至少需要八九万元。而这样的木房子,只要六七万。我家5口人,国家补贴2.2万元,乐和家园每人补贴差不多5000元,自己再掏一小部分就够了。”

  这种木房子改进了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并采用轻体墙设计,用聚苯板填充墙体,两侧用薄木板或竹胶板封闭。以前到这个季节,家家户户烧炭取暖。现在走进房间,暖暖和和的,里面的温度起码比以前的砖墙房子要高两三度。

并不平坦的低碳经济之路

  “乐和家园”,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一幢幢生态民居,更有其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大坪村,记者见到了在农村难得一见的分类垃圾桶。大坪村设立垃圾分拣中心,配备专门清洁员。廖晓义说:“我们的目标是使70%以上的垃圾得到回收。”每家每户都有沼气池,清洁能源替代了过去以烧柴和烧煤为主的燃料方式。

  “作为一个包括生态民居、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山体保护、水源保护的环境管理系统,乐和家园帮助这些原来追求和模仿城市高碳生活方式的村民,走上了另一条更明智、更经济、更时尚的低碳生活之路。”廖晓义说。

  最让廖晓义感到头疼的,是大坪村的生态经济建设。

  作为通济镇最贫困的村之一,大坪村村民靠种植粮食、中药和开采石灰矿为生,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

  生态经济的实现是生态乡村模式获得成功的关键。廖晓义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完成产业转型。北京地球村开始了“乡土农艺师”培训和生态产业的启动,目标是把大坪村以石灰矿开采和化肥农业为主的产业,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4个有机农艺园成了廖晓义的实验场。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不再喷洒杀虫剂和农药。“村里的蔬菜,有虫了我们都是用手捉的”,何家辉在一块生菜地旁向记者介绍。

  这样种出来的蔬菜看起来毫无卖相,一些村民望着菜园难过得直摇头。然而,这些蔬菜却卖出了大价钱,价格是同种类蔬菜的2到3倍。

  “我们的有机土豆,只有土鸡蛋那么大一点,运到成都去卖到六七块一斤。”何家辉兴奋地说。

  “北京地球村出钱,联系市场;生态协会出地,负责生产;村支两委全程监督。”廖晓义希望以这种模式,为大坪村闯出一条路来。

  然而,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廖晓义很清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乐和家园放养的生态土鸡,目前在成都市场上还找不到认购的渠道。廖晓义亲自去推销也多次碰壁。廖晓义和村民们商议,最后定下来的方案是将土鸡腌制之后真空打包运到北京去卖。

  土鸡的销售,只是乐和家园开拓市场的一个缩影而已。现在积压的是鸡,以后会不会是中药、蔬菜?然而,廖晓义对生态农业的未来还是很乐观:“最稀缺的奢侈品是什么?是健康!我们的东西是最安全的,相信用我们的坚持能将市场拓展开来。”

  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彭州市和通济镇党委、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

  “这里山清水秀,是避暑的好地方,我们规划了发展乡村旅游。然而,路这么烂,游客怎么上得来?”令她高兴的是,去年底,彭州市领导了解情况后,专门拨了100万元支持村上修路。

  对乐和家园,廖晓义也听到不少质疑的声音。近500万元的投入不是个小数字,即便是将来乐和家园的项目完全成功,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呢?对整个中国乡村建设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对这一点,廖晓义并不否认。“大坪村是一个正在试验中的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我觉得其中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探索。”廖晓义说,也正是为此,不管再苦再难,她也要坚持下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想去极乐世界的人,要常常想着这三个条件,真信、真愿、真念佛。真信,决定没有疑惑;真愿,那是万缘都放下了,我只有这一个愿望,就是求生净土;真行,我一天到晚就这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什么念头都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