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佛国五台山


2014/9/5    热度:307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的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此次申报的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群峰历尽到巅峦,极目清凉境界宽。山入雁门真设险,地藏佛国即长安。雨来绝涧自成响,云渡远溪时作团。花落经台钟梵寂,袈裟香霭翠云蟠。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与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还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

地貌掠影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

五台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层峦叠蟑,峰岭交错,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佛国圣地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关于文殊菩萨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台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坐骑为上青狮,表示智慧威猛,帮助佛点化芸芸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

佛教兴盛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经大量出现在北齐史籍之中了。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也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695),又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工峻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

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挟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存在物,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这样,五台山就成了佛教徒们竞相朝礼的圣地,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唐代就有印度、口本、斯里兰片等国高僧不远万里前来朝台。不言而喻,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名扬中外的。

清朝康熙皇帝曾朝台五次,乾隆皇帝也曾六次游山,并住宿在菩萨顶上。现中门匾上的“灵峰胜境”为康熙御书,乾隆所题的御砷高6米,四面刻有汉、蒙古、满、藏四种文字。佛教最盛时期,全山留有寺庙360多处,僧尼多达2000多人。

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古刹深幽

由于五台山接近内蒙、青海等蒙、藏少数民族地区,自清代起,佛教中的喇嘛教(黄教)也进入五合山。由此形成了黄农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和尚的青庙并存的格局,这在我国各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无二的。台怀镇上塔院寺中的白塔就是喇嘛教的象征。这座大白塔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802年),由尼泊尔工匠来此设计建造的。白塔高60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悬挂了252枚铜铃,顶部铜制的大宝瓶金光闪耀,清风徐来,铃声余音不绝。喇嘛教信徒朝山多在此叩头念经,虔诚备至。与塔院寺隔路相望的罗眠寺也是一座黄庙。寺前一对石狮雕工精巧,传为唐代遗物。寺内正殿里有一座木制的活动莲台,喇嘛可在暗中操纵轮招,牵动绳索,使莲瓣张开,现出菩萨:称作为“开花现佛”。

从罗眠寺沿山坡而上即为圆通寺,其前身就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一一灵鹜寺。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占地120亩,共有七重殿堂,气派非凡。寺内有一口重9999.5斤的大铜钟和一座精巧玲珑的铜殿,均为明代铸建。寺内的无量殿是一座全部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人的高超技术。藏经殿内珍藏大量珍贵佛教文物,令人大饱眼福。

在这附近还有许多古刹依山旁谷而筑,有广济寺、圆照寺、广宗寺、万佛阁、殊像寺、龙泉寺、竹林寺、金阁寺、镇海寺、普化寺、南山寺等等,不愧为佛国天地。

离龙泉寺不远处的令公塔,是宋朝爱国名将杨业的葬身之地。相传杨令公战死沙场后,其予五郎收骨建塔,葬于此地,杨五郎即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传说杨五郎在此操练三千僧兵,帮助杨六郎大破水牛阵。至今在显通寺年还存放一根传为杨五郎用过的铁棍。重81公斤,因打韩昌而成两截。

五台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台环抱之内称为台内,五台之外称为台外。散布在台内、台外的历代所建的寺庙不胜其数。有不少古刹因地处偏僻,一般游人踪迹难至,历代战乱时期却能逃避战火,因此保持了古朴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其中地处五台山之西南的南禅寺和五台山之东北的佛光寺乃是国内少有的两大唐代古寺。赵朴初先生曾赞道:“二唐寺,瑰宝世间无。”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唐代建筑,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1200多年。大殿古朴典雅。单檐歇山顶,殿内无立柱,斗拱层层叠架,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殿内17座佛像,其形态、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雕塑如出一辙,堪称唐塑佳作。

佛光寺的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所建,规模比南禅寺大,宽七间深四间,单檐庞殿顶,斗拱宽大,出檐深远,造型雄浑优美。寺内的塑像、墨迹、石刻均为唐代原作,是极为宝贵的文物珍品,这两座古刹在我国以及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游人能亲睹唐代古刹风貌,乃不虚此行。

相传文殊菩萨在农历六月十四诞辰,所以五台山的六月大会盛况空前。这一传统从隋唐时期一直流传至今。每年会期,四方僧尼香客蜂拥而至,各寺庙灯烛辉煌、香烟绦绕。尤其在六月十四、十五两天,喇嘛教要举行特有的“斩鬼”、“跳鬼”宗教仪式。喇嘛们头戴鬼神面具,穿着奇装异服,手持各种宗教器具,手舞足蹈,引八方来客争相围观,热闹非凡。自古以来,每逢五台山六月大会,汉、蒙、藏、满各族牧民还在此举行骡马大会,进行牲畜交易,商贩也纷纷前来做生意,宁静的台怀镇一时摆满各种货摊。这一风俗沿袭至今,每年六月之前,当地政府作好精心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盛大的节目。六月也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来五台旅游的高峰季节,他们在这一佛国圣地领略了五台山人民特有的风俗民情。

其他景点 

黛螺顶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距台怀镇不远,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凳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

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


菩萨顶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7层,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堪称五台山一绝。站在佑国寺最高层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显通寺的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为砖砌结构,里面供奉有铜铸毗卢佛,该殿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是罕见的铜制文物。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

塔院寺
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

其它寺院
台内:寿宁寺 碧山寺 普化寺 栖贤寺 十方堂殊像寺 广宗寺 圆照寺 观音洞 龙泉寺 罗睺寺 金阁寺 镇海寺 万佛阁 观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 等
台外:延庆寺 南禅寺 秘密寺 佛光寺 岩山寺 尊胜寺 广济寺 等

五台之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仰天大佛有多大:1996年在峰峦起伏的弓步山(普化寺南)发现的仰天大佛,长达3000余米。

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像:殊像寺文殊驾狻猊像,总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像:金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17.7米。

五台山最长的石台阶路: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全长508米,共有1080个石台阶。

五台山最重的铜钟:显通寺钟楼内悬挂的幽冥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铜锅:菩萨顶大铜锅,锅口直径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师塔,建于北魏。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狮:罗喉寺建于唐代的石狮。

给五台山撰写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现存150多篇碑文中,写有20篇。

游览五台山留下诗作最多的人:清乾隆皇帝,在搜集成册的诗作中有他的39首。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阁寺观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塑的最好的塑像:吉祥寺灯笼文殊菩萨。

五台山最负盛名的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禅寺大佛殿内的唐代彩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导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什么叫“了义”?了义是对于自己这一生有真实利益的,这叫“了义”;对我这一生没有真实的利益,这个对我就是“不了义”。佛法了义里头有更深一层意思,就是决定要帮助我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才算是真正了义;我现前得利益,将来不能帮助我在这一生脱离轮回,这个经教对我就是不了义。这是教我们选择的标准。净宗法门是究竟了义,这一生当中不但你超越六道了,十法界也超越了;不但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阿惟越致的果位,所以叫究竟了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