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德宝法师:为什么要禅修
2014/9/3   热度:285
禅修并不容易,它需要时间与精力,更需要胆识、决心与自律。它要求许多个人难以做得到的特质,而那些特质又是人人常会找机会逃避的。我们可以用Gumption(精明能干)这一美国字来概括那些特质,禅修就需要这个字的内涵特质:即机智、应变力、魄力与进取心等可令人成功的要素。靠坐在椅子里观看电视,肯定比禅修轻易千万倍。那么,干嘛要自找麻烦?干嘛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去禅修,放弃眼前垂手可得的享受?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你是人,就因为你是人这一简单事实,你发觉自己必须承受生命中内在的、挥之不去的缺憾与不满(Unsatisfactoriness) ── 例如: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令人苦恼、不安、逼迫等不如意事情。你可以在意识中暂时把它压抑住一阵子,或令自己分散注意,在几小时内都意识不到它,可是,它总会走回来的,而且,往往是在你最不想它出现的时候!到时你会突然间坐起来,评估一下现状,然后意外地了解到自己的人生实况。
就这样,你惊觉自己的一生,只是勉强应付过去罢了。你的门面装得好,勉强可以维持生计,表面上你过得去,可是,那些绝望、沮丧的时刻,那些感到一切都与自己作对的时刻,你就秘而不宣了。其实你是一团糟,自己也知道的,可是,你把它掩饰得天衣无缝。同时,你虽身陷困境,仍能确知:一定还有其他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是一种更能全面接触人生的方式。偶尔你会走运,例如:你找到一份好工作、遇上情投意合的对象、或是赢了一场比赛。这一阵子,世界转变了,生命显得非常有趣和清晰,过去的坏日子与枯燥无味也消失了,你的感受也全然变了质,于是你对自己说:“好了!现在我成功了!以后我快乐无忧了。”可是,这亦会消逝的,就像风中的烟雾一样,最后只留给你一片迷惘的记忆,你模糊地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你感到实应另有境界,那里的人生更为有深度和灵敏度;由于诸种原因,你就是看不到。结果,你感到与世隔绝,感官好像被棉纱罩住,令你无法享受到甜美的经验,你接触不到人生,于是,你又失败了。到那模糊的意识也消失时,你又回到往日的现实之中,世界一如往常的不净和恐怖,它像一列惊心动魄、急转突变的过山车(Roller Coaster),你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斜坡的底部,期望着再闯高峰。 那么,你出了什么问题?你是怪物吗?不!你只是一个凡人,与其他人一样患上相同的弊病。它是一只妖怪,躲在所有人的内部,它有许多手臂:如慢性紧张、对人(包括自己或亲属)缺乏真诚的慈悲、冷漠、无情等。谁也不能完全摆脱它,我们可以否认它、尝试抑制它、在周围建立起一套文化来躲避它、假装着它并不存在、甚至不断为自己设立目标、实践计划、或追求重要的身份/地位/资格来分散注意力。可是,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它是一股断不了的潜流,存在于每一个念头和知觉之中,它是心底里的一个细小声音,经常在说:“还不够好,得要更多!做好一些,要不断改善!”它是一只妖怪,一只以微妙方式显现在所有地方的妖怪。 去参加一个聚会,听听里面的笑声,在谈笑风生的表面乐趣中,实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再感受一下那里的紧张和压力,没有人是真正轻松的,大家都在假装而已。去观看一场球赛,留意一下看台上的球迷,看看那些非理性的愤怒表现,留意一下在热情与团队精神的伪装下,不时冒出的那些失控的挫败感。例如:喝倒采、嘲骂、在忠于球队名义下的自我放纵、酗酒、在看台上打架等球迷,全都是不顾一切地想缓解内在紧张的人,全都不是内心安稳、和平的人。看看电视新闻,听听流行歌曲的歌词,你会发现,同样的情况:嫉妒、苦恼、不满和压力,正以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在重复着。 人生好像一场无休止的挣扎,一场极端不利自己的奋斗。对所有这些不满,我们有解决的办法吗?我们往往陷于“只要…… 我就……”的想法而不能自拔,例如:只要我有多一些钱,我就可以快乐了;只要我能找到真正爱我的人就好了;只要我能减少 经验的本质是变化,永无间断的变化。生命时刻流逝,从来就不会重复,永恒的变动原来就是感知世界的本质。在脑子里冒起的念头,半秒后即会消失,随后生起的念头,同样也会消失。一个声音敲击你的耳朵,跟着便沉静下来。张开你的眼睛,世界顿时涌入,眨眼间,它又消失了。人们进入你的生命后,很快就会离开── 朋友会离开,亲属会死亡。你的命运时好时坏,有时候赢,有时候输。它总是永无休止地变化、变化、变化…… ,从未有两个片刻是相同的。 这情况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宇宙的本性就是如此── 不断的迁流变化,只是人类的文化教我们对之作出奇怪的反应而已。我们将经验分类,试图把变迁中的每个感受、每个心理变化塞进分类架中的三个分类小间隔内:好的、坏的或中性的;接着视乎不同的分类小间隔,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一组习性心理反应。如果某感受是好的,我们就在那里冻结时间,抓住那个心念,爱抚着它、紧握着它、不让它逃跑;如果失败了,我们就会竭尽全力去重复产生那个念头的经验。让我们称此心理习性为“执着(Grasping)”吧。 心内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坏的分类小间隔。当我们感受到坏的东西时,我们会尝试推开它、否定它、拒绝它、甚至用尽方法去消除它。我们与自己的感受搏斗,想离开本属自己的那些部分。让我们称此心理习性为“排斥(Rejecting)”吧。好与坏之间有一个中性的分类小间隔,在这里我们会放进不好亦不坏的东西,它们是不冷不热的、中性的、没有趣味的,我们把感受放入中性的分类小间隔内,让我们可以不理它,然后回过头来,继续照顾那些无休止的爱憎活动。因此,这些感受并没有得到应得的注意。让我们称此心理习性为“忽略(Ignoring)”吧。这些愚蠢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单调乏味、无休止的追求快乐与逃避痛苦、以及忽略我们约百分之九十的经验。接着,我们质疑:“为什么生活如斯乏味!”分析到最后,这些反应方式是行不通的。 无论你如何努力争取快乐与成功,总会有时候失败的;无论你逃跑得多快,总会有时候被痛苦追上的;而处于两者之间的生活,又令你烦闷得尖声大叫。我们的内心又充满种种主张与批评,在自己周围建造墙壁,把自己困在自建的爱憎牢狱之中,从而令自己苦恼不堪。 在佛教思想中,“苦”是一个重要的字眼。它是一个关键词,必须被彻底了解。它的巴利文是Dukkha,不但包括身苦,还包括内心深处隐微的不如意感(Dissatisfaction),此不如意感念念都有,是心念不断生起的结果。佛陀曾说:生命的本质是苦。乍看起来,这说法似乎极为病态和悲观,甚至不可能是真的。毕竟我们有很多时候是快乐的,不是吗?不!没有,似是而非而已。随便选一个你真正感到满意的时刻来审查吧,在喜悦底下,你总会找到一些潜伏、隐微、普遍存在的不安,即无论任何美好时光,总会有消逝的一天。无论你刚得到多少(名利、成就等),总难免会损失一部分,或要用下半生日子去守护着它,同时计划着怎样可以得到更多。到最后,你总会死去的,到最后,你总会失去一切所有的。一切事物就是那么无常,转瞬即逝。 听起来很凄凉,不是吗?幸运地,不,一点也不凄凉。只有用世俗人的眼光去看才会觉得凄凉,因为那是世俗人的惯常心态。在世俗见解底下,实有另一层次的看法,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这层次的心理运作,不会试图冻结时间、不会试图执着无休止流逝的经验(感受)、也不会排斥或忽视它们。这层次的体验,可超越好与坏、苦与乐,它是一种体会世界的美妙方式,它是一种可以学得到的技巧,虽然并不容易,但可以学得到的。 “快乐与安宁”的确是人生两件大事,所有人都在追求,但我们通常不易察觉,因为,在这根本目标之上,常常覆盖着许多表层目标。例如:我们需要食物、财富、性欲、娱乐以及别人的尊重等。我们甚至对自己说:“『快乐』的概念太抽象了,看!我很实际,只要有钱,便可买到我想要的快乐。”不幸地,这种态度是行不通的。只要审查一下这些目标,你就会发觉它们都很肤浅。举例说:你需要食物,为什么?因为肚子饿了,对!你是真的饿了,那又怎么样?嗯!我吃了东西,就不饿了,我会感到舒服。啊哈!感觉舒服!真正重要的东西出现了,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那些表层目标,它们不过是为达目的之手段而已,我们想要的,实是本能需要获得满足后的那分舒缓感觉── 即缓解、松弛、紧张结束、平静、快乐──无欲(不再有任何欲望)。 那么,这种快乐是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完美的快乐是:万事如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唯我独尊,天下为我一人所支配、役使。同样,这是行不通的。看看历史上曾经拥有那么大权力的人士吧!他们都不是快乐的人。可以肯定,他们的内心并不安宁,为什么?因为他们想完全、绝对掌控天下一切的欲望并没有成功,仍然有不少人不受其所控;这些有权势的人,仍然无法控制天上的繁星,他们仍然会病、仍然会死。 你怎么可以万事如意呢!那是不可能的。幸运地,你还有另一个选择:你可以学习控制自心,走出爱与憎的恶性循环。你可以学习不随心之所欲,认知生起的爱欲而不受其所控制。这并非要你躺下来任人践踏,它的目的是要你继续如常生活,但要用一全新的观点来生活。你做常人会做的事,但不会让自己再受欲望的迷惑与驱使,作强迫性的反应;你仍需要东西,但不会追逐它们;你仍会有恐惧,但不会颤抖。这类心智培育是很困难的,要多年努力才有成就。但是,试图控制一切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选择做困难而会成功的事,岂不更为明智吗?等一等!快乐与安宁!那不是人类文明所关注的吗?我们兴建摩天大楼与高速公路,我们享受有薪假期与电视机,我们提供免费医疗与病假、社会安全保障制度与社会福利等,一切都是为了提供某程度的安宁与快乐。可是,心理病患的比率正持续攀升,而罪案比率飙升得更快,街上充满极具侵略性与心态失常的人,若把手伸出自家屋子安全范围之外,很可能手表即时被人偷去!一定有些地方出了问题,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偷窃的,一个内心安宁的人是不会想杀人的。我们总喜欢一厢情愿地以为:我们的社会正全面利用着人类每一领域的知识,为人类谋求快乐与安宁,但事实并非如此。 至今我们才开始了解:人类物质生活的过度发展,已经深深伤害了内层的感情与灵性,现正因错误而自食苦果。谈美国今天的道德沦亡与精神素质低落是一回事,做点事去补救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应从自己内部做起,仔细向内观察,如实和客观地看,大家将不难在瞬间发现:“我原来是一个流氓”,以及“我原来是一个疯癫的人”。我们将学懂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清楚地、纯净地看到,没有责备,那么,我们就可逐渐好转与摆脱现况了。 除非如实地看清自己的现况,否则,要根本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是不可能的。一旦你做得到,改变将会自然流露,不用你强迫、挣扎或遵守某位权威制定的规条。那是自动自发的,你只是改变。不过,要达到此初步领悟亦颇不容易的,你必须在没有错觉、判断与抗拒的前提下,看清楚“你是谁”,以及“你的现况如何”;你要看到自己在社会里的角色与功能;你要看到自己对人类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要看到,与别人一起生活时对自己的责任。最后,你要清楚地把上述一切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听起来似很复杂,但事实上,是有可能在瞬间发生的。通过禅修来培育心智,对于帮你达到此等领悟、安祥与快乐,实是无与伦比的。 《法句经(The Dhammapada)》是一部很古老的佛经,它比佛洛依德还早出二千几年,其中有言:“你现在的情况是你过去所作所为的结果,你未来的情况是你现在所作所为的结果。行恶之心所带来的恶果,就像牛车的轮紧跟着拉它的牛一样。行善之心所带来的善果,也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你的。没有人比自己净化了的心更能带给自己福乐!你的父母不能,你的亲属、朋友也不能,没有任何人可以!一颗训练良好的心,才可以带来福乐。” 禅修是用来净化心意的。它能清理折磨人的内心烦恼,如贪、瞋与嫉妒等,这些烦恼令你处于不断咆哮的情绪束缚之中。禅修能导致心境安宁与觉醒── 一种定与慧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十分信奉教育,我们相信知识可令人文明起来。可是,文明只能修饰人的表面而已,不信的话,可派遣我们高贵、老练的绅士到有战争与经济崩溃的地方去,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即可得知。因为,知道犯法要受惩罚与害怕后果而守法是一回事,而由于清除了内心可导致偷窃的贪心、以及可导致杀人的瞋心而守法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抛一块石头到河里,流水会把它的表面磨光,但内部是会保持不变的;若把同一块石头丢进熔炉的烈焰之中,石块从内到外都会改变,它会完全溶化。文明只会改变一个人的外表,而禅修则可把人的内心彻底转化。 “禅修”被称为“伟大的老师”,它像清净内心的炼火,稳健地通过理解起作用,慢慢令心通达诸法实相。理解力越高,你的灵活性与容忍力也会越高;理解力越高,你的慈悲心也会越高;你变得像一位完美的父母或理想的老师,你随时可以宽恕及忘记,你对众生充满慈爱,因为你了解他们;而你了解他们是因为你了解自己,你已深入地看清楚和了解到“自我”的谬误与自己本身的人性弱点,你已了解自己的人性,并学会宽恕和慈爱别人,当你学会对自己慈悲时,对别人的慈悲自会油然而生。有成就的禅修者已对生命达致甚深的了解,而且不可避免地以一种深入、无私的慈爱与世间一切建立起关系。 禅修很像开垦荒地。在树林中要开辟一块耕地,首先你要砍倒一些树木、拔掉剩下来的树根,然后锄松土地、施放肥料、散播种子,最后才可收割谷物。同样,要开垦自心的荒地,首先你要折服那些令你烦恼的障碍树木,然后根除它们,不让它们复活,跟着在心田施肥,即是说要持戒精进,之后才可播种和收割你的信、戒(道德)、念力(静观力或留意观察能力)和智慧等谷物。 值得一提的是,信与戒(道德)在这里有一特殊的涵义。佛教不太鼓吹源自书本、先知或导师等权威言论的信(Faith)。在这里,信的意思较接近信任(Confidence), 一种知之为真的心态,因为你见过它的实际效用,且在自心的观察中得到验证。同样,戒(道德)不是对权威人士所订定的、强制性的行为准则作仪式上的顺从,而是因为你认识到它比自己的行为较为殊胜,从而自动自觉地选择的一种健康的行为习惯模式。 禅修的目的是个人的自我转化。经过禅修之后,你会判若两人。禅修改变你的性格是藉由一连串令你变得更为敏锐、更深入觉知自己思想言行的过程。你的傲慢被蒸发了,敌意也枯竭了,你的内心变得平静、安宁,你的人生问题也会慢慢消除。因此,做得恰当,禅修可令你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时有备无患,它助你减少压力、恐惧与烦忧;不安减退,情欲适度。情况变得井然有序,你常要挣扎的生活变得顺畅起来,这一切都是通过悟解而生。 禅修增强你的定力与思考力,然后逐渐让你清楚地,看到自己潜意识里的动机与诡计;你的直觉力也增强了,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渐渐地,你会直接如实洞悉事物的现实状况,没有偏见,也没有幻想。 那么,上述理由足够令你关注禅修吗?相信不够,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只有一个方法能令你确知禅修的价值与效用,那就是:学习正确的方法,然后不断实践,亲自去体会和了解。 相关链接: 南传德宝法师:美国的佛教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修行从哪里修起?从消除对立修起,从这里下手功夫真正会得力。我们从内心深处把跟人对立的念头化解,本来没有对立,哪有什么对立!因为你有执着才有对立,你有分别才对立,你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对立!所以我们要知道,阿罗汉没对立。所以我们,于一切事没有对立,于一切物没对立,于一切人没有对立。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