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行思禅系在晚唐五代前期闽中的传衍
2014/9/3   热度:280
青原行思禅系在晚唐五代前期闽中的传衍 王荣国 行思和希迁都曾是六祖慧能的门徒。慧能去世后,希迁秉承慧能的遗命投庐陵青原山参谒行思禅师,成了行思的单传嗣法弟子。对于行思、希迁之作为慧能的门徒尽管存在疑议,但学界的多数人还是承认了。对此,吾从众。毕竟石头希迁弟子的繁衍而形成青原行思禅系(以下称“青原禅系”或“青原系”),从而构成后代南禅宗的两大支柱之一,晚唐以降南禅宗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青原与南岳两大禅系的历史。本文试图就晚唐五代前期(即闽国时期)青原禅系在闽传布与繁衍的历史进行梳理,从一个侧面揭示这一时期福建禅宗对南禅宗发展所起的作用。现陈述之,以就教于同行。 青原禅系传人闽中始于石头希迁的法嗣碎石和尚人闽。有关碎石和尚见诸文字记载的似乎仅《景德传灯录》,但《景德传灯录》没有立传,原因是“无机缘语句”。不过据卷第十四目录可知,“碎石和尚”为石头希迁法嗣,[1]并由此知道碎石和尚传法于“福州”,“碎石”可能是禅院的俗名,至于它位于福州何处,待进一步探讨。由于记载过于简略,有关碎石和尚传法的年代,我们只能进行推测。据《祖堂集》记载,石头和尚卒于贞元六年(790)。[2]《宋高僧传》所载与此相同。[3]笔者认为碎石和尚出世开法的年代应在德宗朝。据此推测,碎石和尚在闽传法的年代应在德宗朝至宪宗朝时期,与南岳禅系马祖道一的法嗣水塘和尚在汀州传法的时间差不多同时。[4]南岳禅系传人闽中始于天宝初年马祖道一在建阳佛岭迹传法。按谱系论,碎石和尚和惟宽、水塘和尚分别属于青原系和南岳系的第三代。显然,青原系传人闽中要比南岳系晚一代。就绝对年代而言,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惟宽“唐贞元六年(790),始行化于吴越间。八年,至鄱阳山……”[5]据此推算,青原系要比南岳系晚30年左右传人闽中。据僧传记载,惟宽“行化于闽越间,岁余而回心改服者百数。”[6]又据灯录记载可知,水塘和尚虽然驻锡在福建偏僻的汀州,仍不乏参学者,说明他在丛林中有影响,而青原系仅碎石和尚一人在福州,灯录不载其机缘语句说明其影响可能不大。此时闽中青原系与南岳系的盛衰状况不言自明。 继碎石和尚之后,青原系人闽传法的禅师则是石头希迁的再传弟子义忠和普光。义忠出自希迁法嗣大颠宝通的门下[7],普光和尚则出自希迁的另一法嗣大川和尚门下。据记载,义忠的祖籍是陕西,因其父人闽为吏,义忠从小生长在闽中,可算是个福建人。义忠出家后参怀海、怀晖、石巩等禅师,最后是在潮州大颠宝通处得法。据唐王讽所撰的《碑铭》记载可知,义忠于“宝历初(825),到漳州”。[8]据《灯录》记载,普光和尚传法于福州。[9]普光禅师人闽的时间与义忠人闽似应差不多同时,而他们传法的年代下限大致为懿宗咸通年间(860—873),与南岳系神赞、灵训、智真、正原大致同时。[10]以谱系沦,他们分别属于青原系和南岳系的第四代。然而,青原系第四代仅义忠、普光二人在闽中传法,一在福州,一在闽南漳州;而南岳系第四代则有6人在闽传法,他们大都集中在当时福建最发达的区域福州。据记载,智真和正原于穆宗长庆二年(822)结伴人闽来到当年马祖道一盛化的建阳,所不同的是他们二人不是在佛迹岭弘法,而是驻锡东禅院,前后弘法达13年之久。[11]后于开成元年(836)移锡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开创龟山。[12]智真、正原分别为龟山第一、二代住持。大致在宪宗元和年间,与智真和正原年龄相近的无了禅师则在泉州莆田龟洋创庵传法。[13]笔者对黄滔的《黄御史集》和《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关于无了师承的记载有疑议,无了禅师究竟师承何人待考,但可以肯定属于南岳系。据《黄御史集》记载可知,无了在莆田一带影响相当大。而神赞、灵训则驻锡于闽城福州,在丛林中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咸通七年(866)秋,闽城福州又增加了从湖南沩山移锡回闽居怡山弘法的大安禅师。据记载,大安“大化闽城”。[14]至于青原系普光禅师,从《景德传灯录》本传简略的记载判断,他在福州的影响不会太大。[15]与普光相比,义忠禅师的影响要大些。但因经受唐武宗会昌法难,宣宗复寺兴教后,仍然“竞绝玄侣”[16]。至咸通七年秋,大安禅师在怡山弘法,禅侣云集,“众中好事者十数人,往彼(指义忠——引者)请而方转玄关。”[17]义忠的禅侣“常有三百余人”,[18]而大安则是“尝有千僧”。[19]二者禅侣的数量相差悬殊。青原系第四代和南岳系第四代在闽中彼此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继义忠、普光之后人闽的约禅师是名声显赫的丹霞天然的法孙,嗣法翠微无学,属于石头希迁的三传弟子。约禅师曾经驻锡江州东禅院,后来移锡入闽,弘法于闽北“建州白云”,其传法的年代当在宣宗朝至昭宗哀帝时。[20]以谱系论,约禅师属青原系第五代,而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南岳系第五代禅师人闽则更多。嗣法怀海的灵枯下出的弟子慈慧、双峰和尚、志勤相继人闽卓锡福州;嗣法怀海的希运下出的灵观也人闽,卓锡福州;[21]怀海法嗣大安在闽城弘法,其下出的文矩和师解都留在闽中弘法,文矩传法于泉州莆田[22],师解传法于福州寿山[23];道一的另外两位法嗣普愿与齐安也有后代法孙人闽,普愿法嗣利踪的弟子浮石和尚传法漳州[24],齐安法嗣道常的弟子罗汉和尚也传法漳州[25]。显然,南岳系共有8位禅师在闽分布于福州、漳州、泉州等地传法,而青原系希迁的三传弟子只有约禅师1人传法建州。 继约禅师人闽之后,青原系石头希迁的弟子共有4支向闽中传布。其一,石头希迁一天然丹霞一翠微无学一大同旺一系。大同旺的得法弟子微禅师人闽传法于“福州牛头(山)”。[26]其二,石头希迁→药山惟俨→道吾宗智→石霜庆诸一系。庆诸的得法弟子洪荐、普闻、僧一相继人闽。洪荐传法于“福州覆船山”[27],僧一传法于闽城福州,[28]普闻传法于邵武。[29]其三,石头希迁一药山惟俨一云岩昙城一洞山良价一系。良价的弟子休静、蚬子和尚人闽,二者都驻锡福州,休静住“福州东山华严(寺)”,[30]蚬子和尚卓锡福州东山白马庙[31]。他们两人(属于曹洞宗)后来都移锡长安。其四,石头希迁一天皇道悟一龙潭崇信一德山宣鉴一系。宣鉴的得法弟子慧恭、义存、瓦棺和尚相继人闽。慧恭先后弘法于福州长溪和泉州,[32]瓦棺和尚传法于泉州“瓦棺(寺)”,[33]义存传法于福州。[34]以谱系论,上述9位人闽的青原系禅师属于第六代,与其同时的南岳系第六代禅师在闽传法者减少,他们都是怀海法嗣灵佑的法孙(属于沩仰宗)。一为福州双峰和尚下出的古禅师,古禅师留在双峰山继承其师的法席。[35]一为灵佑法嗣仰山慧寂的弟子慧茂、道崇。慧茂传法福州东禅院,[36]道崇传法福州明月山。[37]显然,青原系第六代人闽的禅师数量猛增。不过上述蚬子和尚“混俗于闽川,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常日沿江岸采掇虾蚬以充腹,暮即卧东山白马庙纸钱中”,[38]没有开法。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僧一禅师“初居末山,后闽帅请开法于长庆禅苑。卒,谥本净大师。”[39]就是说,僧一先驻锡闽城福州附近的末山,后来因闽帅王审知之请移锡怡山长庆院,最后卒于怡山。而普闻禅师大致于中和、光启年间入闽至邵武龙湖山,“住山聚众三十年”。[40]前述大部分禅师中要数慧恭和义存在丛林中的影响最大。慧恭大致于咸通十年前后从江西信州移锡人闽,先后至“福州长溪马冠山”和“泉州富阳山”。景福年间,移锡天台山。据记载,慧恭在福建所到之处“檀施臻集,徒侣解钵,禅坊立就。”[41]义存于咸通六年从湖南德山宣鉴处回闽,止于福州“芙蓉故山”,[42]直到咸通十一年秋,才往雪峰山结庵,至乾符二年(875),54岁时才开始扬名,“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赴召。”景福二年(893),王潮、王审知家族开始占据闽中。此后,雪峰义存受到乇审知的倚重,“雅隆其道”。雪峰义存一门获得迅速发展。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统计可知,义存共有55位得法弟子。在福建境外弘法的有35人,这些在福建境外弘法者分布广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河北、山西等10省。而在福建的有20人,其中师备年龄比较大,他大约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就往福州普应山结庵,后移锡玄沙。光化元年(898),因王氏之请,64岁的师备移住安国院。师备于义存去世的次年也相继去世。其他人大都在唐末五代之交出世传法。玄通禅师在福州大普山,皎然禅师在福州长生山,神晏禅师在福州鼓山,行蹈禅师在福州仙踪山仙宗院,弘蹈禅师先住福州困山后迁福州安国院,契墦禅师在福州南禅,如体禅师在福州芙蓉山,元俨禅师在福州古田极乐,道溥在泉州睡龙山,高丽僧玄讷禅师在泉州福清院,怀岳禅师在漳州报恩院,绍卿禅师在漳州隆寿,从展禅师在漳州保福院,超悟禅师在漳州保福院(第二代住持),梦笔和尚在建州。慧棱先住泉州招庆院,后移锡闽城福州怡山;从弁禅师先住漳州报恩院,后移锡福州莲华山永福(院)。此外,还有福州永泰和尚、泉州东禅和尚。与义存同师承于德山宣鉴的岩头全豁也有得法弟子道闲、从范、圣寿岩禅师人闽传法。道闲禅师在福州罗山,从范禅师在福州香溪,圣寿岩和尚在福州罗源。而曹山本寂的得法弟子行传禅师则在泉州卢山小溪院。 这批禅师大多在五代闽国时期传法,他们大多受到王氏家族以及地方官吏的支持。如慧棱住泉州招庆是“受泉州刺史王延彬请”,“后闽帅请去长乐府之西院(按:在今福州市怡山),奏额曰长庆,号超觉大师。”皎然禅师“闽帅署禅主大师”。弘蹈禅师先住困山,后闽帅“命居安国寺大阐玄风”,神晏也受到闽王的倚重,雪峰义存归寂后,“闽帅于府城之左二十里,开鼓山创禅宫请扬宗致。”“闽帅礼重,常询法要”。行蹈禅师“闽帅清转法轮”。从展禅师住保福,“闽帅礼重,为奏命服。”玄讷禅师住泉州福清院,“泉守王公”向他问道。道闲禅师“闽帅饮其法味,请居罗山(按:今福建省佛协所在地福州市罗山)”。这些青原系的禅师中,慧棱、弘蹈、行蹈、从展等法席都相当盛。如慧棱于泉州招庆和福州怡山“两处开法,徒众一千五百。”弘蹈在福州安国寺开法,“徒余八百”。行蹈在福州仙踪山开法,“玄徒奔至”。从展住漳州保福院,“学众常不下七百”。而灯录却不载南岳系第七代禅师在闽弘法,而且福州的怡山、芙蓉山、九峰山原来都属于南岳系的道场,此时相继转为青原系的道场,如慧棱主怡山、如体主芙蓉山。其后,慧棱的弟子可隆在驻锡福州东禅之前曾一度主九峰山。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统计,青原系第八代在闽传法的禅师共有50位,其中全豁的再传弟子4人,雪峰义存的再传弟子达46人,南岳系则无一人。说明闽国时南岳系在闽中已风光不再! 综上所述,在唐末,南禅宗的禅师遍及福建的福、建、汀、漳、泉5州,福州则是福建南禅宗发展的重心区域。青原系大约从唐德宗朝起先后有4代12位禅师相继人闽,而南岳系则自唐玄宗朝起先后有5代20位禅师相继人闽。在唐昭宗朝以前,南岳系在闽中一直处于优势,到了昭宗朝,青原系在闽中走向兴盛。五代闽国时,青原系在闽传法的禅师达70余人,其中雪峰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多达60余人。闽中成青原系的天下,某种意义可以说是雪峰义存一门的天下,正是在这种佛教文化氛围下孕育了云门与法眼两宗,既壮大了青原系又光大了南禅宗。 (原载《曹溪禅研究》(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午) 注释: [1]《景德传灯录》卷14卷首目录,《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1994年,第74册。 [2]《祖堂集》卷4,《石头和尚》。 [3]《宋高僧传》卷9,《唐南岳石头山希迁传》。 [4]拙作《道一禅师与中晚唐福建禅宗南岳禅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5]《景德传灯录》卷7,《京兆兴善惟宽禅师》。 [6]《宋高僧传》卷10,《唐京兆兴善寺惟宽传》。 [7]《景德传灯录》卷14,《漳州三平义忠禅师》。 [8](唐)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唐文粹》卷6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景德传灯录》卷14,《福州普光和尚》。 [10]拙著《福建佛教史》,第98—99页。 [11]《景德传灯录》卷9,《福州龟山智真禅师》。 [12]《景德传灯录》卷9,《福州龟山智真禅师》。 [13]据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黄御史集》卷5)记载可知:慧忠禅师9岁时投无了为童子,其时正值宝历元年(825)。据此推算,无了开创龟洋应在元和年间(806—820)。 [14]《景德传灯录》卷9,《福州大安禅师》。 [15]笔者在拙著《福建佛教史》中说:“因普光和尚生平机缘语句不详,道原在《景德传灯录》中仅列于卷首目次,不立传。”为疏忽所致,现予以更正。 [16]《祖堂集》卷5,《三平和尚》。 [17]《祖堂集》卷5,《三平和尚》。 [18]《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唐文粹》卷64。 [19]《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 [20]《景德传灯录》卷15,《建州白云约禅师》。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与约禅师同辈的鄂州清平山令遵禅师卒于天佑十六年正月,寿七十有五;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卒于乾化四年(914)甲戌四月,寿九十有六。天佑年号没有“十六年”,不过,参照大同禅师的卒年,从天佑元年(9N)顺推“15年”,即“贞明四年,,作为约禅师的卒年,还是可信的。据此推算,约禅师在闽传法的年代当在懿宗朝至昭宗哀帝时,甚至延五代初。笔者曾在拙著《福建佛教史》第98页中依据义忠禅师的生活年代推测,提出约禅师的传法年代“大致在唐文宗朝至僖宗朝之间”,现在予以修正。 [21](景德传灯录》卷12,《福州乌石山灵观禅师》。 [22](景德传灯录》卷11,《泉州莆田崇福慧日大师》。 [23](景德传灯录》卷1l,《福州寿山师解禅师》。 [24](景德传灯录》卷11,《漳州浮石和尚》。 [25](景德传灯录》卷11,《漳州罗汉和尚》。 [26]《景德传灯录》卷15,《福州牛头微禅师》。 [27]《景德传灯录》卷16,《福山覆船山洪荐禅师》。 [28]《景德传灯录》卷16,《河中南际山僧一禅师》。 [29]《禅林僧宝传》卷5,《邵武龙湖闻掸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景德传灯录》卷17,《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 [31]《景德传灯录》卷17,《京兆蚬子和尚》。 [32]《景德传灯录》卷16,《天台瑞龙院慧恭禅师》。 [33]《景德传灯录》卷16,《泉州瓦棺和尚》。 [34]《景德传灯录》卷16,《福州雪峰义存禅师》。 [35]《景德传灯录》卷12,《福州双峰古禅师》。 [36]《景德传灯录》卷11,《泉州莆田崇福慧日大师传》。 [37]《景德传灯录》卷12卷首目录。因无机缘语句,不立传。 [38]《景德传灯录》卷17,《京兆蚬子和尚》。 [39]《景德传灯录》卷16,《河中南际山憎一禅师》。据《八闽通志·地理·山川》记载可知,侯官县一都有“末山”,在怡山附近。《闽书》卷之二《方域志》侯官县“东悌孝乡”条所载相同。 [40]《禅林僧宝传》卷5,《邵武龙湖闻掸师》。 [41]《宋高僧传》卷12,《唐天台紫凝山慧恭传》载:慧恭于“鉴公(按:指宣鉴)顺世后,游玉山,至信州,刺史营西禅院而礼之,其徒数百人。居岁余,以郛郭喧繁,复人福州长溪马冠山。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宣鉴卒于咸通六年(865),照此推算,慧恭游玉门至信州(信州在江西)的时间当在咸通七年或八年,在信州西禅院驻锡“岁余”,即移锡人闽,其时间当在咸通十年左右。慧恭先后驻锡长溪马冠山和泉州富阳山等地弘法,前后达20余年。 [42]《宋高憎传》卷12,《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困难、不顺、疾病、灾难等,都是我们累世业障的果报,是一种具体化的结果。我们平时家里小孩不听话、夫妻矛盾、婆媳关系不好、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好、我们身体不好、与单位同事领导关系不好、努力工作却不得好报等等,这些都是恶业显现,对我们家庭、生活、工作产生的阻碍,也就是我们的业障。所谓业障,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因为业力而产生的障碍,这里的业力是指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形成的对我们现在产生影响的作用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