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启嵩居士: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2014/9/5    热度:133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这是许多朋友都很关心,也很希望了解的问题。事实上,"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这个题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题目都是:你要如何学佛,而不是在家或出家。如果问佛陀,也不会有在家、出家的问题的。因为原始佛教的时代,在家居士和出家众的不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抉择,出家只是一种比较贴近专心修行的生活型态,在家居士是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型态。出家的生活,每天几乎整天都在专注的修行,所以他成就的机会是比较大的。但是,大家想想,出家众能专心修行,他们日常生活谁来照料供养护持呢?是在家居士。但是后来很多说法,把出家和在家划分成两种不同的阶级,这是很奇怪的。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在法上并没有在家众、出家众的差别。虽然出家专修成就的机会比较大,但这并不代表在家人就一定比较慢,给孤独长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给孤独听闻佛陀说法就证悟了,是成道的圣者。当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具足财富的大居士,又善于弘法,各方外道都来争取供养权,希望得到他的护持。当时耆那教的外道甚至带著五百眷属来访,想说服给孤独长者归信耆那教。他们质疑佛陀的修行境界,并叫给孤独长者不要相信佛陀,没想到给孤独长者的回答出乎外道的意料之外。他说:“我并非信仰佛陀而来。”他更提出“信仰”与“智慧”的优先与殊胜的次第,并示现佛法自证、自悟的自在。换句话说,给孤独长者是由于佛陀的教诲亲证了法,所以并没有信不信的问题。同样的问题,我现在问大家:大家今天有没有吃饭呢?有吧!那你需不需相信你会吃饭才能吃饭?所以给孤独长者这样回答的意思是:我并没有信佛。是佛陀告诉我,如何修行就会成佛,我修了,也得道了,所以根本没有信佛的问题,而是佛陀所说的,他亲证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始佛教的核心命题并不是“信佛”,而是“学佛”,是证量的问题。所以各位,“信佛”好不好呢?当然好,但这只是学佛的前行方便,重点是要学佛。学佛是什么?是学习佛,跟佛陀一样。由于给孤独长者是悟道的圣者,所以当时不论是在家众、出家众都向他学习。所以,在家出家并不是重点,佛法是以“法”为核心的,这才是重点所在。各位,虽然我们在家众,并没有办法像出家众具足一心专修的福报,但是,只要愿意,一样可以证道,只要有正确方法,都可以证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何学佛?”这才是问题的重点所在。千万不要生起下劣的心想:“我是在家人,我没有持戒。”佛法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持戒,而是在于有没有烦恼。在家人没有办法像出家人一心专修,在家人的生活环境各种烦恼和挑战也比出家人多,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大家获得的各种智慧会更具足,你所面对的问题越多,所必须具足的智慧也更多。所以,重点在于我们什么时候能修行,就好好修自己的行,让自己远离烦恼。快快乐乐成佛佛法讲的是“离苦得乐”,这是佛法的精义所在。


很多人学佛学了半天,老是以为佛法都在讲苦,就说佛教是“苦教”,其实这是对佛教最大的偏见和误解,佛法如果是苦教的话,那世界上最苦的人是谁?应该是苦教的教主─佛陀。但是我们看看:佛陀是苦吗?他被称为“永远的微笑者”,为什么要微笑呢?因为他离苦得乐,离苦即得解脱。“解脱”是没有痛苦的意思。佛陀得到的乐是没有痛苦、没有负担的自然喜乐。所以他永远那么安详自在的微笑。佛陀只是告诉我们,苦是什么,让我们不要堕入苦中,是教我们免于苦痛。所以佛法是教大家离苦得乐的,而不是故意要大家这个也苦,那个也苦。


佛陀是说,如果我们不解脱的话,不管所行是乐或苦,结果一定是苦的。所以,佛陀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苦是来自烦恼。远离烦恼,即得自在解脱。所以佛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让我们的心得到自在解脱。一切的法门、一切的方法、我们每天的功课,都是让我们离苦得乐、解决烦恼的。有一个简单检验修行的方法,就是我们每一天临睡前,可以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快乐?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更慈悲?今天的我有没有比昨天更自在?”如果这几个指标都是正面的,这才叫做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们今天选择一个法门,一天没做功课就好紧张,反而造成身心的压力,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曾经教一个朋友放松禅法,他每天练习,每天都放松放松就是放松了。他有一个朋友,去别的地方学放松,也是很努力练习,结果有一天,我们三个人在一块聊天,他那个朋友忽然紧张的惨叫一声:“糟了!我今天忘记放松了!”我很奇怪的问他:“你学放松怎么学得那么紧张呢?”结果放松反而变成他的压力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其实,放松就是放松,千万不要一想到放松就紧张。同样的,学佛也是如此,学佛是来解决烦恼的,不是来增加自己压力的。精进是努力去用这个功夫,不是压得你透不过气来,我们当然可以自我要求、努力精进,但是用的方法、订的目标,千万不要变成生命中的负担。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这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是出家人怎么样、在家人怎么样,就我看起来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问题的核心是在于如何有效的修行。希望大家都能“高高兴兴学佛,快快乐乐成佛”,这不是很好吗?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感觉很不自在。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这样愁眉苦脸,压力很大,你会喜欢他、尊敬他吗?如果我们不希望如此,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子呢?不只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也是这样,你看他的样子,也是很欢喜、很放松。我讲的放松禅法,放松其实是对世间人方便的说法。我教大家练习放松,其实是“放空”,没有执著不就是“空”吗?对一般人讲放松,他很欢喜接受,于是他不知不觉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佛法是要我们在生活中自在解脱的。

大家要努力精进,但是不要精进的痛苦;功课要做,但是功课不能成为生命的负担。有些学密法的朋友,一天没有持某个护法的咒,修这个护法的法,就很紧张,担心护法晚上会来处罚他。这是莫名其妙,怎么会这样子呢?为了怕护法而修法。佛法是让你解除烦恼的,不是增加烦恼的。我们选择的修行法门,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生活中直接得到利益的,这才是最有力量的法。和诸佛菩萨签约药师佛在因地时曾经发了十二大愿。愿是什么?就是一个菩萨发心,他很主动的去跟诸佛签约,直到履行这个契约的时候,才能成佛。

我们在早晚课里读到的四弘誓愿,就是一切菩萨的共愿。菩萨的弘愿基本上是两个系统:一是庄严诸佛净土,这是“圆满净土愿”,二是圆满众生成佛,这是“众生成佛愿”。一个佛要成就,一定要完成这二个愿,一个是要使这个世间成为净土,一个是帮助众生成佛。四弘誓愿的内容是:第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缘于大悲心;因此,第二个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众生,也救我们自心,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要修习法门,对治自己的烦恼,也来帮助众生对治烦恼;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是无上菩提心。这边我们所说的菩提心是“无上菩提心”。因为菩提有分“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阿罗汉证道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证悟则是“缘觉菩提”,只有圆满成佛是“无上菩提”。菩萨的誓愿本身有二个面向,一个是广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然后要帮助建设世间圆满成为净土。

 

“四弘誓愿”就是我们在佛前,对佛发愿,请佛陀为见证,这称为“披大誓铠甲”。你的誓愿就是你度化众生的铠甲,菩萨就是生生世世穿著这宝甲,在人间游行,不为人间的杂染所迷惑。愿的力量是最大的,十方一切诸佛也是依誓愿而行的。在密教中,誓愿叫做“三昧耶”,当如来发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是一般生死轮回的身,而是三昧耶身,又叫誓句身。从此以后,我们的生命就是无上菩提的命,随顺愿力而行,这样的金刚心发起了,就不断了。因为诸佛会不断的提醒你,菩萨也会策发你,所以你发了菩提心就是真的发了,这时候就如同穿上金刚铠甲,不会被烦恼所障碍。

 

“四弘誓愿”是菩萨共同的基础,称为共愿,特别的愿则是跟自己的生活背景相契合。药师佛在过去是一位医生,所以他就发愿用医药来圆满他的净土,他不只医众生的身,还医众生的心,最后还让大家圆满成佛,这是药师佛特别的愿。这个愿跟他的生命相应,跟他的生活相应,所以是极有力的,他每天就是在生活中实践他的大悲誓愿。所以医生、医护人员都可以以药师佛为学习典范。像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说明了药师佛是怎么成就的,这是他圆满众生成佛,庄严净土的基础。阿弥陀佛的法门,我们下星期会讲到。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却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意义,阿弥陀佛发起四十八大愿,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的地方。

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发起四十八愿,发愿创造宇宙中最庄严美好、快乐的世界。他参考了两百一十亿个的佛土,经过五劫那么长远时间的思惟,把这两百一十亿佛土中最庄严、最美好的地方,全部总结出来,然后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可以说是超级的宇宙法界学校,让法界所有的众生都能来这边学习。这所学校在宇宙的名声,就像哈佛在世界一样有名,大家都希望能去就学。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成佛保证班,来这里的众生一定要让他圆满成佛。如果有烦恼比较重的人,到了极乐世界,就先让他在莲花苞中居住修行。这莲苞就像无菌室,完全没有病毒染污,而且用身历声的教学,让他念念皆是念佛、念法、念僧,每天有化佛到里面来教他,教到最后整个心的病毒都消除了,这时就“华开见佛悟无生”,才能真正见到如来。极乐世界宝池的水,可以随我们的心意温度自动调节,就算在池水中睡著了,水池也会调降到适当的高度,不会把人淹死。平常如果要上厕所,也不用厕所和抽水马桶,地面会自动裂开,上好了就自动闭合,多好!极乐世界连音乐都是精心设计的,水声、鸟声、树声都会让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如果我们地球上也以这种建筑观念来设计,那就太好了!地球上也可以有“极乐社区”、“药师社区”,依照阿弥陀经、药师经来设计,让住在里面的人,自然而然观想极乐世界、药师净土,这不是很好吗?这样看来,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建筑师佛”,是所有建筑师的典范,他创造了整个法界最圆满的生命环境。一个佛陀,他从发愿到成佛,他不一定出家或在家,重要的是,他的修行会跟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跟他的文化合在一起,用他的文化和生活来实践,这才是最究竟的佛法。网路中的觉性像有的朋友从事网路资讯的工作。网路上能不能修行?当然可以!现代人的生活和网路几乎密不可分,但是这样深入每个家庭的网路,传播的核心系统却是无明、原始的。彼此都想:“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做什么事都无所谓。”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次上网和国外的网友通信,谈恋爱,谈得很高兴,对方的自称是一位女士,在书信交流间也流露出文化气质,结果两人一见面,他才知道那个“女生”原来是个长满络腮胡的男人。他想起那些肉麻的e-mail,呕吐了好久。他直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这是事实啊!因为网路是每一个人都隐藏身份,就像把脸蒙住,所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网路就是这样,所以整个网路是个无明系统。一九九九年,微软总裁比尔盖兹到台湾时,发表了一篇“数位神经系统”,我就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觉性在数位神经系统中的地位”来回应。文中提到:“现在的网路系统都是模仿人类的内在系统,因为它跟人类越类似,我们用起来越方便,所以是向我们内在系统学习的。但是网路系统是没有智慧的,因为生命的内在系统是无明的,所以网路系统也如此。”我一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拥有使用电脑的聪明,却还未具足使用电脑的智慧与悲心。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力量一旦被开启,就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了,无法再回到从前。既然这是无法反逆的潮流,我们就要在网路之流中,丢下觉悟、觉性的因子,让它不断的被复制。所以,许多好的、善的想法、事件,无我、空性的文字就把它丢到网路上去,让它去发展。因为这个地方,有创造的东西,人家就会不断的复制,那就让大家复制,所以要尽量把觉性的种子丢到网路上去。在《华严经.世界品》中,就记载著各种不同的世界,有些世界是光聚成的,有些甚至是声音形成的,有些是意念形成的。可见的意念上是有众生、有世界的。网路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世界的因缘,比我们印象中的世界,复杂繁复得太多了,佛经里都已经清楚的记载。生活即修行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可以让其安住在觉性发展。这不是叫大家不要做生意的的意思,否则整个公司的员工怎么生活呢?相反的,这是让你能赚更多的钱,但是更有智慧。换一句话说,这是让你不只是想赚钱而已。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你上班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办公室就是你的道场,虽然你可能很讨厌你的老板或某些同事,但是想想看,释迦牟尼佛碰到这种人要怎么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此外,我们也可利用一些小道具;譬如,学阿弥陀佛的人,身上除了带一张佛卡之外,后面可以写著:“阿弥陀佛碰到这种情形时会怎么办?”例如有人跟你吵架,当你气得要死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把佛卡拿出来“阿弥陀佛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你想想看阿弥陀佛会怎么办?因为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你就请阿弥陀佛教你念这部经吧!修观世音菩萨的人也是一样,想想观世音遇到这种情形时怎么办?有人说,这是不是太过贡高我慢?其实这不是说我们像阿弥陀佛、观世音那么伟大,我们是很渺小的,但是我们做他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千百万分之一的化身也好,学佛就从这里开始。当我们经常这样思惟,事情一定会更好。不管老板、同事对你好不好,问题是,我们还是要帮助他成佛。上班时,我们可以想像自己的办公室就是极乐世界,观想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甚至想像老板是阿弥陀佛。当我们真的这样做时,人生完全不一样了!极乐世界那么大,你就把公司当成其中的一块净土,忘了也没关系,随时可以再提起,这一念提起,力量就产生了。除了公司之外,家里面当然是极乐世界了,从佛陀的立场来看,谁不是佛呢?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故事就很有趣,苏东坡看佛印像一坨牛屎,佛印看他却是一尊佛。所以我们不要把佛看成屎嘛,否则自己就是屎了。所以先生们要把老婆看成佛,你看她越不顺眼的话,你就是看自己不顺眼。外境是我们心意识的显现。不但公司家庭如此,这个讲堂也是现成清净净土了。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自然跟佛法完全结合在一起,跟修行结合在一起。不论大家在生活上或修行上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我提出这样的观点,给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增长,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受用。我一直认为“一生一会”,这不一定代表我是对的,但是我是很真诚的这样想的。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居士,像《华严经述论纂要》的作者李通玄,就是一位唐代的在家居士。这部书是《华严经》最完整、最好的注解本。李通玄是在家居士,为唐朝帝室之后,后来他开始研究华严,他的讲法跟法藏、华严宗都不同,但是他的重要性却是不可思议。此外,李通玄也有许多玄奇,据说他要注解华严经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碰到了老虎,他就叫老虎帮他背经书,跟老虎一起步行。他在晚上注写注解,有时没有亮光,他的口中还会自然放光。经常有天人去供养他,种种神异的事迹,说也说不完。李通玄不仅对后代的中国佛教影响很深远,对韩国佛教的影响也很大。

在韩国最大的宗派是“曹溪宗”,曹溪宗的开宗祖师受到两个很大的影响,一是禅宗的《六祖坛经》,另一个就是李通玄。甚至到了明代,佛教都还受到他的影响,他自己没有收什么弟子,但是他的著作影响深远。再讲到近代的太虚大师,他甚至曾经想还俗,为什么想还俗?他说不还俗不能弘扬佛法。可见他也认为在家居士是比较容易弘法的。而伟大的译师唐朝鸠摩罗什法师,他也是在家人。虽然他本来出家,但是由于国王认为他的基因太优秀了,而被强迫取了十个太太,务必要他留下后代。我曾写过一首<叹罗什>:“惭愧此身亏妙德,但取莲花莫染泥。忍将千载传家业,一生苟活有谁知?”这应该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吧!举这些例子,不是在比较出家好或在家好,出家、在家是因缘不同而已,我比较担心的是各位在家居士认为:“在家很难修行”,我们要想的是“在家怎么修行”,而不是“在家很难修行”。无论出家、在家,都是因缘法,真正学佛的核心,是将心中的烦恼去掉了,就开悟就解脱了。我们把这个因缘法,好好运用在生活中,好好让智慧升华,这是修行的核心。(文:洪启嵩)

 

 

编辑:百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