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无他唯求见性,欲求见性必须观心
2014/9/5   热度:1981
学佛无他唯求见性,欲求见性必须观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障的根本,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行为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一、学佛无他,为明心见性而已
心中心密法三祖元音老人在《略论明心见性》里说:“我等众生,无始以来,迷失本来,认妄为真,唤奴佐郎,妄起贪嗔痴,造业受报,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而不求解脱;智者知生死事大,苦海无边,于求解脱而苦无其门……释迦文佛,悲悯众生,出苦无由,应现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九年随顺时节机宜……委屈开示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原清净体,以阐明人生宇宙之奥秘,揭示生死轮回之根由,俾众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回复真常,出离生死,息灭苦轮。”
正象《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人人本具的智慧觉性。《华严经》曰:“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楞严经》说:“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大日经》亦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以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经论,八万四千所有法门,无不为围绕着这一中心——明心见性——来阐扬发明,使众生得以觉破迷情,消除无明,离妄归真,就路归家。是故明心见性,实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脱死之重要关键。《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故佛说:“未知真实法,不名为布施;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
刘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领》里说得好:“真实法者,吾人之心也,此心以有觉性,故谓佛性;为万法之本,故谓之法身;永不变易,谓之真如;性非虚妄,谓之实相;无所不知,谓之菩提(菩提正智,无所不知);寂静不动,谓之涅槃;万法之性,谓之法性;凡此种种,皆是吾人真心之异名。人人本有,个个圆成,近在心内,不劳远求。成佛作祖,是此一心。宗门谓之明心见性。心即性也(心性是一,出华严经),所谓真实法者,即此心也。我辈人人有心,而不自知,长劫受苦,岂不可怜!学佛无他,唯明心见性而而已,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烦恼不待断而自断,业障不待除而自除,诸苦不待灭而自灭……先德云:众生依业有,业依惑有,惑依识有,识依心有。心是最终究竟处。不通此一着,意识常在,烦恼旋断旋生,业障旋消旋萌,苦果永远不除。譬如伐木,去其枝叶,来年又生,有何了期?若断根蒂,永不再发。”
又说:“学佛不求见性,皆是附佛外道。志求见性,方是佛子。” 是故佛子学佛应发心!何为发心?即发起自性清净心,开发自性清净心。即发明心见性之心是也!(《佛法要领》)
二、欲求见性,必须观心
求明心见性,非从观心入手不可。刘洙源先生曰:“吾人之真心,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真如,亦名实相,亦名涅槃,亦名法性,亦名法界。妄念依之,而成三界,为世界成立之本,人生缘起之源。众生不知,无始以来,从未观照,妄造轮回,沉沦生死。佛法教人返观内照,即是入佛性,入法身,入真如,入实相,入涅槃,入法性,入法界。顿断轮回,速出生死。是故佛法根本在心,行法根本在观。”(《佛法要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佛赞叹道:“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佛金口大声疾呼:“此法难遇过优昙,一切世界应渴望;十方诸佛证大道,无不从此法修成。”又云:“一切有情闻此法,欣趣菩提得受记;一切有缘得记人,修此观门当作佛。”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华严经》云:“虽尽未来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这妙法是何法?观心法门是也!
为何欲求见性,必须观心?为何观心便得见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惠能大师曰:“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刘洙源先生说:“古德云:‘若不观心,法无来处。’盖佛法都在清净心上,返观内照,始能引出佛性,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门,一切解脱门,一切神通门,一切具的显现。故知心处是妙法来处。若不观心,如何引得出来?是以观心为佛法第一妙行,诸行莫及。” (《佛法要领》)
心中心密法二祖王骧陆居士曰:“不由观心入手者,难以悟见本来面目。”又云:“盖修之一事,岂在两小时,昼夜六时,恒居愿海,时时警惕,随境观心,斯名正修……觉照功夫,是修行人唯一目标,亦断苦证真唯一方法。” (《王骧陆居士全集》)
元音老人在给心中心行人说法时,经常强调观心非常重要:“我们修心中心法,不只是上座结印持咒修持,更须于下座秒秒不离观照(观心)。我早就告诉过诸位,观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针对对学佛修法不观心的现象,元音老人在《楞严要解》里分析“七处征心”时说:阿难错就错在执着在妄念上,不知道回光返照(观心)。比如修禅宗参话头贵在起疑情,当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时,这个“念佛是谁”的念头一直在心里转。在此疑情中,妄念“啪”一断:这时并不是死人,而是了了分明,这是什么?这时要回光返照!当下一觉,便可亲证真如实性了。你要是在那念:“念佛是谁,念佛是准……。”没有用!既使念上几十年也不得消息。对于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同样如此:“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心行路绝,心念停止的时候,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时脱落。这个时候,也是要回光返照,当下一觉,便可亲证真如实性。这就是净宗人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些人不懂,当念佛念到恰到好处时,身体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他倒惊讶了:“哎呀,我怎么离开佛了,空了,不行,不行”,这样妄念一起,就错过亲证本性的时机了。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用功的诀窍啊!我们念佛要念到无能念,无所念,这才是念佛三昧。真正证到三昧之时,既无能念,也无所念,赤裸裸地悟出来了,不需要再废口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有很多修行的人就是不知道用功的诀窍,不知道时时回光返照(观心),反被各种外境迷惑。
是故元音老人反复强调:“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反观今人欲成佛,未曾观心,却驰心外求,修杂观行,只得升天果报,不得出离轮回,岂不哀哉!
因此,刘洙源先生大声振喝:“凡学法而随境界流,不以观心为主,皆是外道。观心与不观,是为学法生死关头。学佛不发心,只得人天因果。” (刘洙源《佛法要领》)
三、祖师大德论观心法门
观心法门乃我佛金口所说,故不待多言。历来祖师大德亦是贯彻佛之宗旨,向学人传授观心法门。
宝志公《大乘赞》说:“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傅大士《心王铭》说:“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五祖弘忍大师曰:“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六祖大师《坛经》里说:“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
可能有人会问:参话禅不是观心吧?
黄壁禅师以悲切婆心,首先提出参“话头”的方法作为参禅的敲门砖。他在示众时说:“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采,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磨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看个无字,不向心看,向哪看去?这不是观心么?
宋朝大慧宗杲禅师大力提倡参话禅,他说:“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今即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
“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的消息。”
又说:“但自时时提撕,妄念起时,亦不必将心止遏。只看个话头,行提撕,坐也提撕,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后来参话禅又有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参究念佛是谁,或参须弥山,或参庭前柏树子,或参死了烧了,或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等。
中峰和尚《坐禅论》说:“坐禅别无用心处,只十二时中,放下一切尘劳妄想,常令自己如虚空,毫发计使无他念。若得自心清净,还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如何是我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如是看,若工夫一片成,自然得有悟入。”
其实,参话头方法,各有不同,总而括之,不外参一则无义味语,使学人不随妄念流转,制心一处,净净地参究,大发疑情,力求透脱。如咬铁丸相似,定要咬碎,嚼不碎,拼命嚼。如是回光返照观心,久久久久,忽然把无始无明照破,囫地一声,洞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
虚云和尚云:“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故知参禅即是观心也。”(虚云和尚《参禅的先决条件》)
不但禅宗如此,密宗亦是这般。莲花生大士应藏王太妃之请,开示即身取证简要之法曰:“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颂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禅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着,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恶,不起爱憎。唯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即身取证简要之法──莲花生大士应藏王太妃之请开示》)莲花生大士谈到密宗修持时说:“我的密宗法本,好像毒蛇的头,用得巧妙,可得蛇的珠,否则,反被蛇咬伤,听本师的话,自观本心用功。”他又对当时的西藏新王开示说:“人命无常,勤学第一。成佛法门,观心最为重要。心无所住,如如不动,宇宙万象,非有非空,勿忘勿助,持之以恒。慈悲为怀,度生为念。随愿修学,差不多了。”
四、如何观心
我们学佛修道首先要知见正,要明白什么是佛性,然后要时时觉照观心,才能证成佛果。
所谓观心,就是回光向内,返观自心。观心功夫怎么做呢?
《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光三味经》云:“制之一处,众缘断灭。”
《大乘入楞伽经》云:“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如入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
《华严经》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庞居士云:“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
初祖达摩来中国传法,唯传观心法门。神光问达摩祖师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要二祖返照观心)曰:“觅心了不可得。”(一观即知,不劳问人)师曰:“与汝安心竟。”(此时心有宁与不宁么?故祖师曰安心竟)光由是有所契悟,祖遂易其名曰慧可。觅心,即观心是也!不向心内观如何得出“觅心了不可得”此句。
六祖在五祖弘忍大师处得衣法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六祖大师得衣法后第一次讲法,就是教惠明观心而悟本性。
月溪禅师云: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即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囫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囫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月溪禅师《禅宗修持法要》)
刘洙源先生曰:“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着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刘洙源《佛法要领》)
元音老人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讲义》)
五、元音老人关于观心功夫的精辟论述
元音老人对如何观心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下面将元音老人在散落其著作和开示中有关观心功夫问题的论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么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么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么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2) 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于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克承当。
3) 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4) 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像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5) 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么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么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于无形,“囫 ”(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6) 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么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7) 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于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于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于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YIN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余,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YIN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YIN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8) 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9) 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么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么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么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10) 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11)元音上师海口开示
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弟子问:猫鼠何喻?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弟子问:观心时看得太紧怎么办?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很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注: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
当然,用功要善于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傅相六公说,做功夫就象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奏,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于调和。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见念头来了,就叫它停下来。有时一停下来,什么念头也没有了,这时怎样做功夫?
师答曰:就看着它!什么念头也没有时,就看着它!
弟子问:看那没有念头的吗?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忽"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常常忘失,怎么办?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头不动,就睡着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
六、徐恒志老居士关于观心
人们平时的心念,都是终日外驰,从不曾一念回来返观自心,以致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涅盘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法中所谓“止观”,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圆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圆顿的三种。《释禅波罗密》所说的是渐次上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门》所说的是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是圆顿止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圆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无从。
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
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力越是,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便能破小我之执,而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观心方法。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那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来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妄想无性,其本空,既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不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其他念头,必继续生起,那时仍照前细细静看。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由定发慧)。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著无住,却了了觉知,便与般若自性相应。《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我们能观的智,即是般若,所观的境,即是无明,以般若熏于无明,无明便分分脱落,而消归于自性,所以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以后不论行住坐卧,就常常从这寂定的性体上,起用观照,这叫做圆照觉相,也叫做正念真如,古德所谓:“如珠吐光,还照珠体”由于觉照的时时在前,妄念起时,便能如片雪洪炉,才现即灭;即使有较强的习气现前,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观心到这一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光独耀,可谓达观心的极功。上面所说的观心,是圆顿法门,离心、意、识,无境可缘,直见本性,妙契实相。虽暂时摄念观照,也结般若因缘,留菩提种子,何况精勤熏修。《楞伽经》说,“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能所俱忘离诸见”。《大乘起信论》说:“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都是此法的证明。不过修学的人,在行持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三须常与自己的习气奋斗,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不成功的。
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佛在《八大人觉经》里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法华经·譬喻品》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又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临济禅师也说:“大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处。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择贵贱老少,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
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粗略说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忧悲恼苦,是为八苦也。今生不度,更待何时?
元音老人云:“我们习气重,既有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更有俱生我、法二执,纵然一旦打开本来、亲证佛性,还有俱生二执未脱。法相意识颂三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悟后不经一番艰苦锻炼,不在事境上将俱生二执磨尽,是不能轻易到达究竟地的。古来所有成道的圣贤,都是历尽艰辛,吃大苦耐大劳,经受了种种磨练,才成道的。如果怕苦怕累,经不起逆境的磨练、考验,就不能成道了。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历尽艰辛,受尽种种磨练,最后坐在菩提树下发大誓愿:若不证大道决不起座!方于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证大道。释迦佛的前生,纵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也不动心,这是多么伟大的道心啊!他老人家是给我们做个榜样:修道须有这种艰苦卓绝的耐心,方能成就。讲到磨练身心的环境,其实用不着刻意寻求自苦,我们现在就常处于种种的逆境当中。谚云:‘不如意事常八九!’现实生活中时时都有与自己意愿相违的逆境。现在世界上灾难很多,人我竞起,是非纷呈,加以众生各各的业障,家家都有烦恼的事。有一些人,还不知道苦,这就是‘苦苦’啊!现在所幸我们知道修道了,须脚跟站稳,不为这些梦尘影事所动,不怕吃苦,勇往直前。不成道誓不罢休!”
老人又云:“修行不成功,就是没有护持好这天真佛性。所以说‘须决定护持相续’,这极为重要。决定,就是痛发大愿、下大决心;护持,就是不随念转、不为境迁,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秒秒不离自性;相续,就是时时刻刻不能间断。假如断断续续地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一步退两步,不能相续不断,就不能成道了。譬如我们修心中心法,若每日一座,才两个小时,还有二十二小时。若二十二小时放野马,只有两小时修定,时间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那怎么能成道啊?更若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就更不能成道了。所以我们说,观照是正行、打座是助行。”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讲义》)
黄檗禅师所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生死事大,岂可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