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弟子规讲解 第五课


2014/9/3    热度:1179   

索达吉堪布:弟子规讲解

 

第五课

音频MP3 / 配套文本 (55'28” 26M) 视频WMV (159M)

 

思考题

  19、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该如何落实这一精神?

  20、与兄弟姐妹共处时,为何在钱财和语言方面尤为值得注意?你以前为此发生过冲突吗?

  21、儒教要求日常行为中做到长幼有序,佛教中有这些要求吗?此颂对你有何提醒?

  22、请引用教证说明,儒教对杀生怎么看待?这与佛教有何不同?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弟子规》第一段内容“入则孝”,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二段“出则弟[1]”,也就是出门以后,如何与兄弟姊妹及外人和睦相处。

  对兄弟姊妹应该关心爱护,这种教育要从小抓起,否则,一旦长大后,再扭转会比较困难。所以,这样的国学教育很重要,你们有机会、有因缘时,不管到哪里去,都应把这些内容传递给他人。自己有能力办学校的,更应当强调这些。

  现在人这方面的观念非常缺乏,由于过去的迫害比较严重,一下子捡起来难如登天。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有种责任感,对这些内容除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外,还要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中尽量传授。

  这次学习《弟子规》,我们是要求大人先学,先了解传统道德的重要性,之后再传播给子孙。这样做了,有智慧的人应该会思考这些道理,如此一来,也许会对这个时代起一点作用。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兄道友”:兄,是兄长,泛指年龄大的哥哥姐姐,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甚至抢夺他们玩具以上的东西。

  “弟道恭”:弟弟妹妹则要恭敬哥哥姐姐,对他们要有礼貌,不能经常吵架、打架。长幼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相处。

  我们若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由于父母没灌输过这种教育,故这方面的观念比较薄弱。如今虽然过了那种年纪,但对兄弟姊妹仍应爱护,而且,这种理念也可用于金刚道友的团结和合上。按照佛教的观点,所谓的兄弟,包括总道友、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总道友指所有的众生,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则是趋入佛教的道友[2]。因此,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过去我总以为,儒教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一切众生,包括陆地、水里的动物。这样一来,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较高了,因为是兄弟的话,就不能互相啖食,所以人不能吃动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解释。他们认为,只有天底下的“人类”,才是兄弟,“人类”之间才该互相友好,不要发生争斗——当然,如果这样去做,也能消除一些争论和战争。

  “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若能和合、没有争执,就不会让父母操心,整个家庭其乐融融,所以,子女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但我们这个时代,独生子女居多,下无弟弟妹妹,上无哥哥姐姐,父母当他是天上派下的小公主、小王子,他自己也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人敢惹、没人敢说。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生活能力往往很差,而且,由于没有其他兄弟姊妹,一旦他不孝顺了,父母就会很可怜。古代时一家会有好几个孩子,一个若不孝顺,其他孩子里还有孝顺的,而现在就完全不同了。

  关于“兄弟睦”这个道理,历史上有很多故事: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在现在人的身上,这种事很难看到了。即使兄弟姐妹病了,有些人也以“我现在工作忙”为借口,让别人替他打电话、发信息;好一点的,会给卡上打点钱,但不可能亲自去照顾。因此,现在的社会退化得很厉害,外在物质条件虽然不错,不像古人一样用瓦罐做饭、住的是土房,可在科技进步的背后,人心不再像古人那么善良了。如果你连兄弟姐妹都不关心,那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就更不会去出手相助了。

  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共处。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古人讲过:“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然而现在的人,说还是这样说,但行为上却充斥着自私自利,助人的心少得可怜。

  可能你们也听说过,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女士,她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凡是可怜的人都尽量帮助、护持。前几年她106岁时,一位记者采访她:“您为什么对所有人都这么好,都要帮助?”她说:“我哪里是帮助别人?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这种理念,如果放在人类上,那就是儒教思想;如果放在所有众生上,那就是大乘教义。所谓大乘教义,其究竟宗旨就是要以无私的心,关爱天下一切生命。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不要说大乘教义,就连儒家对父母、兄弟最基本的感情,可能也没有做到,的确值得惭愧。有些人好像突然来到这个世界、跟谁都没有关系一样,对家人始终非常冷漠、不理不睬,这种态度确实不好。假如你有佛法上的境界,泯灭了亲怨分别,通达了自他平等,那倒值得随喜。可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只是像块石头一样麻木不仁、没有感觉,那就成了《二规教言论》中经常呵斥的“无惭无愧者”。

  其实,孩童时代建立友爱观念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弟妹,那他长大之后,跟同学、同事、道友相处时,也会帮助并尊重别人。《小学生手册》和《中学生手册》中,都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字眼,但如何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很多学校却并不关心。所以我每次去学校时,经常强调:“孩子分数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做个好人。”

  当然,要让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师都有责任,都值得努力。否则,孩童时代教育不好,长大以后重新再来,那就非常麻烦了。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从小搞不好兄弟关系,后来在单位里待人接物会捉襟见肘;不但如此,倘若他想修学大乘,对天下父母观慈悲心,或者修学密乘,对金刚道友观清净心,就更是举步维艰了。因此,大家应该知道:要想学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后才能学好佛。

  上师如意宝也常讲:对下者应慈悲爱护,对平等者应和睦相处,对长者应恭敬有加。这个教言,与此处的内容完全相同。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

  “财物轻,怨何生”:父母教育孩子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不能让他看得过重。其实,儒教这些少欲知足的道理,讲得非常好。若没有这些理念,孩子小时候会为了玩具打架;大了会为了钱财杀人。现在社会上这种现象特别多,有些人打麻将仅仅为了五元钱,坐出租车为了省一元钱,就会杀人夺命,非常可怕。若能从小断除对财物的贪执,就会止息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西汉有个人叫卜式,他弟弟长大成人后,他把家里的房屋田产全部留给弟弟,自己赶着一百只羊,上山放牧去了。十几年后,卜式的羊达到一千只,弟弟却把家业耗尽了,卜式又分出一半羊给弟弟……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现在人若也教育子女不贪财,那孩子将来不管在社会上做事还是学佛,都会有一定的前途。否则,对一点蝇头小利都死执不放,冲突定会在他身上频频发生。就像汉地的很多地方,子女为争夺父母的家产,打官司会持续好多年。有一个老人,他很有钱,平时生病子女都不来,后来他病得非常严重,子女一个个都赶来了。老人十分聪明,清楚他们的来意是为了遗产,但不愿把钱留给这些不孝子,就故意全部捐给政府了。

  所以,每个人小时候最好不要养成自私、贪财的习惯。我认识一个老乡叫才让嘉尼,他家有七口人,所有东西都是分开的,故家里有七个箱子:父亲的箱子、母亲的箱子、大儿子的箱子、二儿子的箱子……但平时吃饭是一起吃。后来这些孩子长大后只为自己,对一点财物就斤斤计较,所以都没有特别好的前途。可见,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形成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因此,大家有这个机缘时,应该给孩子灌输良好的教育,只有这样,对他的将来才有很大帮助。

  如果一个人德行非常好,即便是诸天也会经常护佑。以前有个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后,三个儿子决定分家。他们将家产分为三等份,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他们商量了半夜,议定次日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这树好像有灵性,第二天去截时,它已经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惊,认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会招致不详,于是决定不再分树,紫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可见,人与自然之间,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奥秘。假如人们彼此不和,引发纷争与战乱,外境上也会出现风雨不顺、五谷不熟等恶兆。所以,人类要想快乐地生活,并非希求钱财就能得到,而要从自身修养、随顺天龙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调整,许多缘起不能破坏。倘若随便砍神树、挖神山、移江河,则容易引发各种天灾人祸。所以,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很多方面的因缘要处理好,否则就会出现不妙的缘起。

  话说回来,兄弟之间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帝王子孙中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实在少得可怜。当然,家族的世代相传,如果是因你出家而终结,这并不可惜;但若不是这样,是由于兄弟不和而分崩离析,那就是大不孝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生存在这个世间,而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你不懂,那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你想要的生活。所以这个规律,大家一定要牢记。

  “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姊妹之间说话不能过激,否则,一旦说了刺耳难听的语言,就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古人言:“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耿于怀。

  当然,对他人所说的难听之语,我们没必要记在心上。《弟子规》后面也说:“报怨短,报恩长。”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报怨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道友之间有一点摩擦,应早点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作为一个修行人,当场接受不了别人辱骂,这还可以理解,但若很长时间后仍念念不忘,就该值得惭愧了。虽说若没有一定的修证,对讽刺、挖苦确实难以忍受,但我们还是要尽量串习。《法华经》中云:“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即使有些人像恶魔附体一样,在公共场合谩骂我、侮辱我、诽谤我,我也要“忍一时”,以保“风平浪静”,披上安忍的铠甲,把他当作佛一样对待。不过,许多人此时来不及披安忍的铠甲,到处找,却不知道放哪里了。结果——心被刺伤了,争斗也开始了。那时候,安忍的铠甲忘了,大圆满的宝剑也丢了,什么修行境界都没有,最终弄得遍体鳞伤,非常可怜!

  所以,修行人平时一定要学会宽容,面对他人的恶言相向,儒家教诫我们要修安忍,而佛教的大乘六度中讲得更为清楚。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可一遇到外境,许多人因为“肚子”太小,很多事情没办法包容。如果你有汉地弥勒佛那样的“大肚子”,那什么事都会容得下。记得有一副描写弥勒佛的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家也应常以此对照自己。

  有时候人为了一点小事,便争得头破血流,回头一看,也会觉得羞愧、后悔。常言道:“气后后悔,醒后后悔。”有些人生气的当下口不择言,骂的骂了、说的说了,过后又后悔不已;有些人发酒疯时,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说了,醒酒后也悔不当初。既然如此,当我们难以控制自己时,就要尽量学习弥勒佛的大肚[3],装下别人的攻击与侮辱,行持世人行持不了的安忍。

  安忍有多种,像上面这样耐受怨害,是一种安忍;而我们为了佛法苦行,也是一种安忍。不说其他的,单单是听法,有些人总抱怨太累了、太冷了,其实不能这么想,我们为了佛法,再寒冷、再辛苦也值得。1987年,上师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后,开始传讲《释量论》,那时候我辅导是露天的,地上也没有坐垫,地全冻了,大家就这么坐着,一个冬天都是如此。不但是那四个月,以后三四年中一直都这样。现在想一想,我们那时的安忍心很强,不像现在的人:“地上太冷了,什么都不垫,我得风湿怎么办?”不说城市里的人,包括学院的有些道友,现在像那样听一堂课,也不一定能做到了。

  此外,听法、修法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也应该多加忍耐。我们居士林的老堪布(可能七十多岁了),修法非常精进,每次讲法也是三四个小时,下面若有人叫苦连天、疲惫不堪,他就批评道:“你们搞世间法不觉得累,听三四个小时的法有什么累的!”有一次,老堪布和我弟弟几个人去朝神山,一大早就出发了,下午五点左右才到。大家一路上都没吃饭,饿得不行,到了那里很高兴,觉得终于可以吃饭了。但老堪布早把这事给忘了,一到山下就说:“走,转神山去!”他们只好硬着头皮、饥肠辘辘地先转山。神山特别高,他们暗想:“走一圈可能花很长时间吧?”没想到,老堪布又语出惊人:“这次机会难得,好,我们磕大头转!”他们虽然又累又饿,但看到老人家像朝拉萨一样磕大头,自己也没办法,只有跟着磕。结果,很晚了才转完一圈。

  这些老修行人,修法不怕时间长,安忍心也特别强。不像现在很多人,修法、听法方面一点耐性都没有,而对世间法的忍耐力却很强,为了家庭、工作,什么都能忍下来,这是一种颠倒行。所以,作为修行人,理应行持真正的安忍。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不管吃东西或喝饮料,都要请长辈先用;就座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可能有人认为:“这没有必要吧!现在人人都是平等的,长幼可以一起吃、一起走、一起坐。”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其实,长幼有序、尊卑有次的理念,不仅儒教中提倡,在佛教僧团中也一直存在:以全体佛弟子来说,所受的戒越高,地位便越高。以同一种戒来说,受戒的时间越早,地位就越尊。因此戒腊长的人应先坐、先吃,比丘、比丘尼都是如此。

  可现在人不注重这些,一家人吃饭时,都是先让宝宝吃,这完全是错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尊重长辈,让老人先坐、让老人先吃。假如从小懂得尊重老人,他自己老的时候,子女也会孝顺他。所以,做人要明白先后次第,《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即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也都有始有终,若能明白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这也就接近于“道”了。

  然而,如今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前段时间我去学校时,强调“礼”很重要,有个老师反驳说:“学点知识就可以了,礼是多余的,现在人不需要。”当时我很不高兴,狠狠说了他一顿。其实,人如果不懂礼,跟动物就没有差别了。《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在这个世间上,人和动物怎么区分呢?很多人以能不能说话来分,实际上并非如此。鹦鹉会学人说话,但终究是飞鸟;猩猩会学人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人如果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之心吗?如同所谓的“人面兽心”、“衣冠禽兽”,外表上是人模人样,内心却犹如禽兽。人不知礼的话,久而久之,就没了父子的差别,也没了上师与弟子的差别,长幼之间全部平起平坐……这跟动物又有什么两样呢?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荀子也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人若没有礼节,则不会有立身之地;做事不依礼节,那不可能成功;国家没有礼节,就不会有安宁之时。

  古人处处用到“礼”,而现在人却非常缺乏。有些人鼓吹西方文明很先进,但西方却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有位教授叫钱宾四(钱穆),他在清华、北大教过书,1949年去了香港,后来又移居台湾。他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一位美国学者曾就中国传统文化编了本书,书后引用钱教授的话,写了一篇文章:《上一堂中国课》。文章中说:“钱教授讲过,中国的‘礼’字,在西方文字中根本找不到同义词,只能把它的音译出来。”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假如把自家的如意宝丢弃,而到西方的知识海洋中去摸索,恐怕找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礼”对我们非常重要。孔子教诫儿子道:“不学礼,无以立。”的确,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孔子的儿子叫孔鲤,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他出生时有人送来一条鲤鱼。儒教不以吃鱼、杀生为恶,有时候我很看不惯。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就是供养父母鲤鱼;现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在表示孝顺父母时,也是在盘里放一条鱼……儒教提倡“以时杀焉”,认为遵循时令[4]则可以杀生,这一点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讲到这儿,不由得想起有些佛教徒的极端,他们声称:“大乘佛教不用学,它跟儒教一模一样。我对《三字经》、《弟子规》更有信心,对佛教没信心也可以。”这一番言论,正说明了他连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国学老师更可悲,上课时谆谆告诫孩子:“你们一定要杀鸡宰羊,以孝父母。”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所以,有些人的话太过分,口口声声说:“儒教思想最殊胜,以后不用学佛了,《弟子规》远远超过《入行论》和大圆满。”这种思想非常狭隘!

  儒教在世间法方面有很好的传统,这一点我们非常认可,但除此之外,他们对来世的研究一片空白,在有些话、有些事上造下很多罪业,这从有些文章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次讲《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以供大家作为参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1] 弟:通“悌”,应该读成tì。

  [2]远道友是所有佛教徒;近道友是入密乘者;密道友指一位上师摄受的一父之道友,间接说明一坛城所摄一母之道友。

  [3]大肚:通“大度”。

  [4]《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

相关链接

弟子规讲解(目录)

索达吉堪布:弟子规讲解(视频版)

----------------------------------------------------------------------------------------------------------------

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推荐

索达吉堪布佛教问答

索达吉堪布佛教文章大全

索达吉堪布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从听经闻法上开悟的,占很大的比例。听经闻法,大多数人能得利益、能觉悟,但是还有少数,听十几年经,听一辈子经,还干一些破戒的事情。你提到经教,他也懂,他也能言善道,为什么他破戒?恶习气太重,烦恼习气太重。俗话所谓“看得破,忍不过”,他忍不过,他还是要破戒,还是要犯罪,还是要搞自私自利,欺骗别人,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损人利己,利是暂时的小利,实在讲害自己,将来三途恶道去了,哪里是利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