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泉:弟子规简说(二)
2014/9/5   热度:323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莫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陀所说的“离苦”不是苦乐之苦,所说的“得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是相对的,苦乐忧喜舍,佛全都放下了,佛得到的是真乐,不过我们现在的人很难体会到佛陀的这种真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航脏不雅的辞句及无赖之徒粗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凡出言,信为先。’人与人之间,能做到‘信’,就能显示恒常不变的安定状况,彼此都能安居乐业,所以‘信’是‘五常’之一。孔子曾说过:‘假使一个人没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有甚么可以算是人的了。’也就是说,即使具备了许多才能学问,若没有了‘信’,在社会上就行不通!就像一部性能优越的汽车,具备了多项顶尖的功能,但是不给它加上油,那也只能展示在橱窗里,是无法在道路上行驶呀!一个人有‘信’,正如车有‘油’。
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子路说:‘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
‘诈与妄,奚可焉。’诈和妄都是存心不正,想以不实的内容欺骗别人。以诈妄欺骗人,失去了别人的信赖,别人怎会再和他一起办事呢?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说话只要能表达正确的意思就可以了,尤其今日工商业社会,人人生活忙碌,说话简单明了,才不会耽误彼此的时间。‘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表现在外的声音,必须实在,不讲求巧言,就不会滋长好名好利的谄媚习性,一个人常保朴实的本质,内心就能常保清净!
‘奸巧话,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当我们听到别人无理的强辩、不雅的字句和狂妄自大的口气时,心中都会感到受不了!而反唇相讥,恶言相向。例如在竞赛中,遇到冲突时,双方如果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用尖酸话指责对方,用污秽的言词诅咒,甚至表现出狂妄的口气,就会失常演出互殴而受伤的下场,失掉了竞赛切磋的意义。
平常学会了分辨言语的好坏,不说‘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的劣质言辞,遇到事情就能克制心中的怒气,把情遗况化险为夷!进一步留意从自己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句句都要不失信于他人,这样,立身处世的重要课题,你就完成一大半了!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已 莫闲管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是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有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于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常礼举要云:‘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可见言语的影响是很大的,说话前一定要先考虑后果。不要靠言语来得到别人的重视,或是想以花言巧语煽动别人,炫耀自己的口才。这样的人,眼光所看到的只在自己身上,忽略了言语可能造成的伤害。
一般人所见所闻,难免有所偏失,不容易顾虑到整体,也没有深入事情的核心,所以不宜轻率的发表看法,或者道听涂说就传扬出去。孔子的学生子张才高志广,有一次请教孔子如何当好一位公务员?孔子教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见闻要多方面地探讨,遇到有疑问的就先保留下来,等到需要发表的时候,把清楚的部分,小心说出来,便可避免错误,这样就掌握了发言的要领。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平时要养成是非好坏的观念,对于不合法、损害别人的事,绝不答应;也应衡量自己的时间、能力,实在做不到的,虽然是好事,只好随喜赞叹,婉言推辞。因为办不到的事如果轻易答应,会造成双方的因扰,弄得自己进退两难。例如:我们要参加一个活动,答应主办的同学要准备某一样东西,可是这实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事到临头才告诉同学无法办到,就耽误了活动的进行,以后对我们说的话,谁还会有信心呢?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言语是要表达内心的意思,说得太快,别人听不清楚;说话的字句、意思模糊不清,也容易让人会错意。所以说话时,咬字、断句必得清清楚楚不急不躁,流利自然,这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礼貌。古人说:‘大凡富贵长者,说话必定是稳重而且持守不变。’正是这个道理。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告诉我们不要好奇凑热闹,而庸人自扰。一般人对别人的是非长短,都很感兴趣,经常随便播送临时听来的马路消息,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损害了自己的德行。
古人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言语真是祸福之门啊!一句得当的赞叹,一段爱的鼓励,往往能让意志消沉的人,重新燃起无限的希望。一个人要说出得当的好言语,这是可以培养学习的,雪公老恩师有一幅春联说 ‘经书涵养心如镜,福德薰陶语似兰。’多读经典的人,藉着经典把心镜磨出光亮的智慧。多做好事,常反省的人,说出来的话不伤人,像幽谷的兰花散发扑鼻的芬芳,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清净了众人的心地。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看见他人的优点好行为,心中就生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了。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事,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了同样的过错,就立即改掉 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就应该自我砥砺,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忧闷!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能的人,心中生起向他看齐的心,看到不好的恶行,反过来自我反省,约束自己不犯同样的过失。这样不断求进步,就可渐渐步上圣贤的大道,这是进德修业的原动力。
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力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忽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为之。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遇见人正在做恶事,不论有没有能力去劝告,首先省察自己,是否也犯了相同的过错?‘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有,就要赶快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多加警惕,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总之,要时时觉照自己,提升自己,把精神用在自身的改过迁善之上。一般人遇到他人做坏事时,往往是指责怒骂一番,却忽略了检讨‘他为什么会做恶事?’的诱因,有些不好的诱因,有时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能够自我警觉、自求改进的人,可以防范于未然,减少许多意外的灾难。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要涵养高尚的道德,必须改掉贪心、忿恨、嫉妒等等的坏习气,代之以正大光明的心念。对真正的学问,如孔子所讲的论语及五经等是利人利物的大学问,若能努力研究学习,得到其中的真义,就能安定个人的身心,促进社会的祥和。‘才艺’包括了各种知识技能,只要是利益人群社会的才艺,就值得多多学习。德学和才艺若比不上别人,自当努力迎头赶上。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戚是忧愁,心中一直担心放不下。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所以,在食衣住行的物质享受上自然家家不同,即使比别人差,也不值得忧愁,真要忧愁的是德学和才艺不如人。
我们中国人讲求‘五福’──福、寿、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的‘攸好德’是指所好乐的是道德,就是为将来培福。从事德学和才艺的培养,是很积极的作为,其余四福则是前世培福得来的。今生享有大福报,应该再培植未来福报的种子,否则只出不进,这份福报很快就耗尽了。
好衣服、好饮食都是前世修来的,得到了,自当好好珍惜,不浪费!吃的、穿的、用的不如人,不必埋怨,现在正应好好培福呀!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每个人都会有过错,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过错,才能进德修业呢?
听见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了。
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深怕自己没有那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了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闻过怒,’每个人都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是优秀,受人尊重的。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为了维护好的形象,就很容易产生愤怒。‘闻誉乐’,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知不觉就高兴起来。所谓‘忠言逆耳’一点不错,朋友忠实的劝告,往往不容易听入耳里。这个盲点自己若不察觉,那么用甜言蜜语讨人喜欢的坏朋友,就会围绕在身旁,姑息我们的过错,颠倒是非。那些肯给我们忠告的益友,又怎么愿意接近我们呢?所以说是‘损友来,益友却’。这样‘闻过怒,闻誉乐’的人,很容易沦为吸毒、夜归、打架、飙车的一群,损害身心,误入歧途,甚至犯下大错而后悔莫及!
想在进德修业上获得实益 必须针对自己的过错,不断地改进。‘闻誉恐,闻过欣’,听到人家声声的赞美,先不要太得意,心里要先省察一下‘自己真有这么好吗?’当有人指出我们的过失,也别一听就皱眉不悦,要学着虚心接受,并且由衷感谢。这样‘直谅士,渐相亲’,所谓物以类聚,那些正直诚信的朋友,就乐于和我们交往,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的益处。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左传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小到大,那个人敢说自己没有过错呢?‘无心非,名为错’,不是故意去犯的过错,例如不留意得罪人了,或者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等,这算是无心的过错。如果是处心积虑做坏事,那就罪恶了。把‘进德修业’当做人生第一大事的人,就得时时警觉当下这个念头是否偏差了,然后选择对的去做,才不会一错再错,陷入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
‘过能改,归于无’,自身的作为有重大的过失而遭到别人无情的辱骂时,要能勇于面对,先承认自己有过失,再检查自己是不是有心违犯。能够这样‘提高警觉’,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改过迁善就像天上的乌云散尽后,必有雨过天青的美景。‘倘揜饰,增一辜’,揜,是掩饰的意思。如果犯了过错,却故意掩饰,就如沾了墨渍的白布,愈是用力清除,愈造成污点的扩散,失去了白布洁白的本质。
东晋时,有名的‘周处除三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中除了猛虎和大蛟二害外,最难除的第三害反而是周处本身。他平时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危害地方。起初他自己不知道被列为三害之一,后来知道了,就很惭愧,决心改过,不只除了猛虎大蛟,更拜师求学,从军报国。周处‘过能改,归于无’一发觉自己的罪状,决不掩饰,立刻拜师改过自新,这真是大智慧大气魄啊!
要如何塑造全新的自己?‘改过’是一把利器。要改过,必须先觉察过错,然后闻过而心生欢喜,有了知过能改的勇气,愿意帮我们改掉过失的忠告良言,自然蜂拥而来。那时,在圣贤的大道上,必然愈走愈光明!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不论是甚么人,我们都要爱护不伤害他。学天地一般的博爱,天覆盖着万物,给他们滋润;地承载着万物,让他们生长。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好说大话的人。
‘泛爱众’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富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凡事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有人问:‘对于坏人及自私自利的人,还要保护他,岂不天下大乱?’其实坏人大部分是后天学坏的,他做了坏事危害大众,应给予适当的处罚,但是我们应该怜悯他因控制不住自己,未得到好的教育,应让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人何尝喜欢犯错而让社会大众所唾弃呢?试想,以一个父母的心情,何尝不愿看到学坏的子女步上正途呢?天地好比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学天地的博爱无私,也体会天下父母心,关怀每一个大地子民,天地间自然呈现祥和的气氛。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帝王在世间是最高的名位,当今的各国领袖及超级强国的大总统,在位时也是高高在上,似乎人们最重视的还事外表的名位。可是经过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评断,令人怀念的,还是那些德行高尚,替大众着想的人。古代圣君尧、舜、禹、汤、文、武,或是美国的华盛顿、林肯总统,都是注重德行的修养而留芳百世,让人怀念不已。
至于一般百姓,果真能注重德行,也能成为令人敬仰的有德君子。如孔子及其弟子们,虽然一生颠沛流离,可是一直追求品格的完美,为利益天下苍生而周游列国,整理圣贤学问传之后世,至今仍被世人奉为万世师表,连外国人也纷纷向往中国文化。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抱持服务大众的热忱,不管先天资质是聪明或愚笨,只要尽力去学,锻炼自己的才能,工夫下得深,小者可自立持家,大者可贡献社会国家。
至于有些缺乏真才实学的人,平时虽能言善道但遇事就乱了方寸,纵然知名度很高,却时时露出破绽,损害名声,往往一夜之间就成为人人唾弃的小人,怎能长久得到众人的信服呢?唯有实至名归,心中才能坦荡荡。平时好学,沉潜于各项才艺,遇事能实现救人的悲心大愿,如此,声望自然不求而来。
泛爱众的仁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 关怀大众,展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风范。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清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自己有才能,不要自私自利,要肯为大众服务。别人有才能,不可轻易批评,应该多加赞美肯定。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遗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
‘已有能,勿自私。’每个人的际遇本来就不同,如果自己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得许多才能,岂可傲视一切而自私自利?应该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帮助身处痛苦困难的同胞,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和谐。为了炫耀才能,博得掌声而塑造出的耀眼英雄,真能减轻苦难者的创痛吗?
‘人有能,勿轻訾。’能拆掉自私的樊篱,扩充人我一体的公心,则见到别人发挥才能,有所成就时,自然乐于敞开‘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的宽广胸襟,而加以赞美肯定。如果一见他人有才能,就故意批评诋毁,则内心所增长的,恐怕只有损人不利己的嫉妒心吧?
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非常欣赏,恨不得早日相见。直到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秦王和他谈过话后,更加欢喜。李斯自知才能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故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冤情,可惜没有机会表白,就这样枉死狱中。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同样没有机会申冤,被腰斩而死。常言‘天道好还’,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
‘勿谄富,勿骄贫。’骄傲及谄媚,是不知不觉就会染上的毛病。谄媚迎合富有的人,虽获得他人的钱财好处,却失去了固有的志向,贬低了人品。甚至助纣为虐,作奸犯科,结下日后无穷的怨业。富有的人一骄傲,就会养成奢侈浪费的恶习,为了满足欲望,更加贪取不义的名利,视损人利己为平常。怎知天道忌盈,心生骄傲时,就埋下可怕的祸苗,一旦福报享尽,灾殃怎不降临呢?
‘勿厌故,勿喜新。’物质、人情皆有新旧,喜新厌旧,就会造成浇薄寡恩的风气,所以古人曾说:‘与其结新交,不如敦旧好’。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妹妹湖阳公主的夫婿刚去世,她就看中了朝中另一位大臣宋宏,要光武帝为他作媒说亲。宋宏回答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慷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了,就知婚事难成。宋宏的不攀权贵,正是一位念旧的厚道君子呀!
至圣先师孔子教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再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语干扰他。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有一次子张请问老师孔子说:‘一个知识分子怎样才能做到通达事理呢?’孔子回答说:‘资质正直而且爱好正义,能够察言观色,并且谦卑待人。这样在各种团体中一定通达无碍 ’当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时,最怕别人不必要的干扰。心里有事担忧不安,多么希望静下来,想办法解决,这时若有人在旁讲多余的言语,反而是忙上加忙,无补于事。所以,多察言观色,多为对方着想,不以自己的方便,或为满足一吐为快的私心,而增加他人的痛苦,这便是一种仁慈的涵养,也是畅通人际关系的法宝啊!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力行善。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是自己作恶一样。如果过分地憎恶,就会招来不必要的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互相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揭发别人的缺点或秘密,有伤厚道,会损及阴德,带来祸害。古人说:‘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然确见实闻,不可搬上口边;凡一语而伤我厚道,虽然闲谈酒谑,应谨慎不要溜出口。’确应谨记。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他人行善,我们广为宣扬,听到的人,会见贤思齐,当事人也因赞美而愈发积极行善,风俗自然就变得更纯朴善良了!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论语泰伯篇里,孔子说:‘一个失去仁心而作恶的人,如果过分厌恶他 使他受不了,他的情绪就会被激怒而变本加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平时谨言慎行,养成隐恶扬善的习惯,不仅可以避开祸害,更有助于风气的敦厚。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好友有了过错,若姑息他的过失,就失掉‘以友辅仁’的道义,使好友陷入过错的泥淖里无法自拔。但规过的方法也要讲究,所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怕好友受到损害应诚心诚意提出劝告,并善加诱导。如果好友一时无法听从,就先暂停规劝,留住这份友谊,等待适当的时机再来挽回。
朋友的劝谏,可帮我们扫除心里的盲点,才有机会纠正过错,也唯有在一次一次的改过中,才能琢磨淬砺出完美的人格来。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已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财物给与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则应少取一些。
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着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尽早忘掉仇恨。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愈短愈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财物是资生的必需品,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要清楚分明才不会产生误会,破坏彼此的信用和情谊。一般人往往吝于施舍却乐于接受别人的财物。如能舍得布施,就能减轻吝啬的心态,以欢喜心加惠大众,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愉快。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替人设想,往往感情用事,说话中伤对方,办事时刚愎自用,因而众叛亲离,陷入苦闷无助的黑洞里,实在是损人不利己呀!当人际关系有了磨擦,出现危机时,就应反省是否曾给人难堪?更进一步,省察自己,是否怀有怨恨之心?有修养的君子应当培养同情心,以恕道待人,以怜悯的心看待对方,才能淡化怨恨,超脱自我。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欲’就是心中时时想着。受人之恩要时时想着回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对别人一滴水的恩惠,愿以不断涌出的泉水来回报才感到心安。怨恨犹如损人伤己的火苗,若不克制情感而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必定卷入怨恨的火窟里,双方都将深深地受到伤害。孔子教我们要‘以直报怨’,对人要克制内心的怨恨,依礼行事,照平常心来处理,报复的念头愈来愈弱,甚至消失。
战国时代,赵国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智勇双全完成外交任务,功劳很大。赵王便封他为上卿的官职,位居武将廉颇之上。廉颇自认出生入死,为赵国攻城野战,功劳更大。而蔺相如只不过逞口舌之能,怎能和他相比呀:所以廉颇心中忿忿不平,故意为难蔺相如,但蔺相如却躲着他,不和他起冲突。有一次,蔺相如的部属看不过去,就说:‘廉将军故意为难您,一般人都觉得无法忍受,而您却处处让他,好像很怕他的样子,实在一点尊严都没有呀!’蔺相如却说:‘现在赵国正受强秦威胁,如果赵国文武大臣冲突,国家将会分崩离析,外强必然入侵,那时赵国就危险了!’消习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认有错,立刻背着责打用的荆棘,登门请罪。蔺相如一见,赶快解去他所背负的荆棘,两人不但和好,还结成生死不渝的刎颈之交。这则‘将相和’也成为历史上传颂不朽的美谈。蔺相如不怀藏私人怨恨,以大局为重的言行,值得我们来学习。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对待家中的婢女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迫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惟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婢仆是负责劳役的工作,在家中地位最低,供主人差遣,要服从主人的指示。主人的行为如果轻浮随便,好的婢仆自然纷纷求去,围绕在身旁的,多是心术不正的小人,家庭就会招来许多误会和冲突,闹得鸡犬不宁。所以有品格端正的主人,才能留住正直的婢仆。
婢仆一样具有人格尊严,只是境遇不同,地位低下而已,要视为一家人,照顾他们,教导他们。有了困难,为之解决;偶有犯错,抱着爱护的心教导训诫,培养他们良好的人品。孔子说:‘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居上位当主管的人,宅心如果不够宽厚仁慈,孔子说:‘ 我找不出他的优点,可向他学习!’所以,一家之主如果缺乏宽厚的德行,家庭要想能够维系得和谐,大有困难!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中国文化讲究摒除虚假,真诚待人。若只用武力、财势、地位使人服从,虽然效果显著一时,但是维持不久。当势力消失时,团体组织就纷纷离散。反过来,若讲求真实的道理,用仁德感化对方,彼此就能建立深厚的信心。
古代开国圣君如商朝汤王、周朝文王,在尚未统一天下前,封地都很小,势力也不大。汤王七十里见方,文王百里见方,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县市。但是他们推行仁道,人民受到道德的感化,打从内心真实地信服,一旦获得人民拥戴时,他们的仁德便能普利天下苍生。而夏桀王及商纣王虽位居天子,势力无人能比,却丧失仁心,放弃人民,一旦失去权势,竟然连自身都难保了!
虽然现在已很少人用婢仆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多为大众着想,不管他是富贵贫贱,或是亲疏新旧,彼此规过劝善,贡献一己的才能,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人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都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
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小人会趁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对于大众,不管贫富贵贱,贤与不肖,我们都一律心存爱护,但也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的仁者,才能进一步亲近他,并且向他学习。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真正的仁者不会标新立异,他存心仁厚,言行端正。孔子说:‘一个人说话时,如果故意在言辞上修饰得很巧妙,脸色也显得格外美好,一味向人谄媚示好,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心的呀!’礼记也说:‘礼不妄说人。’合于礼的君子是不会随便取悦于人的。从平常言行中,我们就可以学习观察,一位仁德的君子,必然是心口合一,绝无暧昧求荣的态度。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认识有仁德的君子,我们不要错失良机,应更进一步亲近他们,或者尊为老师;或者交为好友,在品德、学问及办事上,向他们求教请益,自然能改过迁善,有助于自己进德修业。但也不要因熟识而言行随便,相反的应尊重恭敬,才能谦虚受教,随时受益。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没有眼力看出谁是仁德的君子,而和仁者擦身而过,那就非常可惜。但是,认识了仁德的君子,而不肯把握机会学习,埋没了仁慈的胸怀,渐渐失去自我觉察的能力,那更是可悲!成天和不仁的小人一起打混,自己还感到趣味相投,便不自觉的做出各种坏事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可是智慧的经验啊,不由得我们不信!
一个肯做到孝弟,言行谨慎,讲究信用,更能开阔胸襟,爱护大众的人,实在难得。如果能进一步得到师友的指导改正,德学自然增长。难怪孔子要告诉子贡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把事情做得完善,首先要有良好的器具。孔子更进一步要子贡学习‘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想要办好利益大众的仁德事业,就要恭敬对待有贤德的在位大夫,并结交有仁德的知识分子。如此一来,有贤大夫的全力护持,又能获得仁人志士的协助,好事怎能不成就呢?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求,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
相对地,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所求,就容易执着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们人类需要过着群居的生活,所以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是必备的常识。因此,从小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就要把握机会练习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等基本德行,才不会变成只是学业成绩很好,却不知道如何关怀别人、如何待人接物。这好比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如果盘踞的树根腐烂了,必然禁不起风吹雨打而猝然倒下,这是多么可惜啊!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文是学习各种有益的学问才艺,学问可以帮助力行,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开阔淑世济人的胸怀。论语中提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每一种行业,都有各自的专业场所办公经营,才能成就事业;何况是淑世的仁德君子,更应虚心好学,藉着师友的指导切磋,才能认清仁德大道,一步一步行抵目标。
可惜!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呆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
孔子曾指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立志自利利人的君子,要广博地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行为就不致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里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
这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我们是否感到纳闷,为何自己已经很用功了,老是不长进,常常落在人后呢?是不是自己天分不够,还是读书的方法需要改进呢?每个人的天分本来就不同,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如果能掌握好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学习必能事半功倍。这段弟子规里告诉我们读书常要留意的方法,虽然常常听到,却是容易疏忽而不能坚持到底。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体会这些方法吧!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没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柬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部就班地读完。
读书时,要有规画,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余裕,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画好,就要赶紧用功,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工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覆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到’是到达的意思,三到就是读书时,心、眼、口都一起用到读书这件事情上。‘信’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肯用心思惟、肯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肯用口清楚地念出字音来,这就是实实在在地心到、眼到、口到了。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无论读那一本书,一定要从头到尾按顺序看过一遍,如果只是乱翻几页,摘录几段,对于整本书的精义,就会茫茫然而不知其所指了!清朝平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先生,他读书有个习惯,所谓‘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书桌只摆一本现在要读的书,则注意力全都会集中在这本书上。有很多人,书桌上摆满了要读的书,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两个小时下来,每一本书都翻过了,好像摆地摊一样,通通摊在眼前,结果没有一本是读完的。古今善于读书的人,一书在手,通本读完,正是把握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的读书原则。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一般人常犯‘紧为限,宽用功’的毛病,把功课排得密密麻麻,无法专心用功,怀着应付的心态,因循拖延,最后草草交代,就谈不上什么工夫了。所以‘紧用功’告诉我们一开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等待了!遇到困惑不了解时,不必苦求强记,要从容涵泳,今天研读几遍,明天研读几遍,心中常常思惟不忘,时间一到,便有豁然通达的光景。因此,读书好比‘煎药’一样,一开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滚沸,接着就必须用小火慢慢熬炼,药材的药性才会渗到汤液里,发挥出药效。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札’,原是短薄的木简,犹如现在的小纸片。用小纸片把心中的疑惑记下来,一方面提醒自己反覆思索,一方面可以很明确地向人提问题。古人常用这种工夫,所以学问扎实而不肤浅,值得我们效法!
老生常谈的方法往往是我们容易疏忽的,当我们读书的成效不彰时,就让我们试试上面的方法吧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现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偏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恭敬,就是心里先有了病。
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后才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几案’就是书桌。‘笔砚’,中国自古以来使用毛笔写字,所以书桌上经常摆放毛笔及砚台。这段话是指导我们读书的场所要整理干净。置身在清净的读书场所,心很容易静下来,沉静的心就像清澈的湖水,任何影像都可以清楚显现。在窗明几净的书房用功,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写毛笔字前的磨墨训练,一则是为了准备墨汁,一则是为了让心静下来。所谓‘磨墨磨心’,所以磨墨时,墨条要拿端正,速度要均匀,要像‘ 磨墨如病夫’有气无力,缓缓地磨,养成中正和平、沉着稳重的习惯,到了实际习写时,就能迅速进入最佳状况。初学毛笔字的人,最好能用砚台磨墨,现成的墨汁虽然方便,却少了写前的准备工夫。至于其他写字练习,包括毛笔字、铅笔字、原子笔字、钢笔字,都应笔画工整,不要潦草随便,所谓‘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工整的好字,就会予人恭敬不苟的印象。
唐朝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先生,他的字挺直苍劲,有一股正气澎湃的气势,这跟他安守本分,正直不阿的个性有关。有一次皇帝唐穆宗问他:‘如何用笔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他回答说:‘用笔的重点在心,心如果正,用笔自然就能正。’穆宗平日生活散漫,施政邪僻不正,听了柳公权的一番话后,穆宗知道这是劝谏自己的意思,便立刻端正仪容,这就是有名的‘笔谏’。正说明写出来的字,和内心是息息相关的!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自己用的书籍,平时要分类,排放在固定的地方,让书房内的空间有条不紊。使用完后,留一点时间,把用过的书籍用品,一一归回原处,等下次要用时,才能很快地找到。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若临时有急事,必须离开,也要先将桌面上的书籍用品做整理,免得回来时,一片混乱 如果遇到风大,把资料吹散损坏了更是无法弥补。先总统蒋公有一次在办公室,见部属未将桌上文件收妥就离去,部属回座后,蒋公便叮嘱他:‘离开座位前,要把文件收好,否则让人看到不该看到的机密,便是泄密。’从小养成‘虽有急,卷束齐’的好习惯,对于处事待人有莫大的帮助。
书籍用品损坏时,若不立刻修补,用不了多久就报销了,所以‘就’补之,是提醒我们一过缺坏,就要立刻处理好。
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分恭敬在其中,一分恭敬自有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述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屏除一旁不要读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白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今日社会到处充斥商业气息,市面上贩卖的书刊杂志,所发行的各种影带、光碟,多是偏向声光享乐,商人藉此谋利赚钱,更助长了暴力及色情的猖獗。我们从小阅读书刊,应该选择正当优良的读物,为我们的心灵,补充适当的营养,让良知能充分滋长。如果迷恋不当的刊物,使心灵浸YIN于毒素之中,生起许多妄想邪思,久而久之,良知良能被蒙蔽,就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坏事,那将后悔莫及!
‘蒙以养正,圣功也。’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用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行谊,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地反覆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及行为的指标。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一个人的言行不合礼义,就称为‘自暴’。又云:‘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虽然知道仁义的内涵很好,却不能行仁义之道,这就是‘自弃’。
孔门弟子中,年长的子路初次见孔子时,头上戴着雄鸡毛,腰间佩戴母猪皮,一副野人的装扮,散发率直勇猛的个性,有一股凌人的气势,不知圣贤学问的高深,也无视孔子的存在。后来经过孔子的教化,放弃了粗暴的行为,努力求学,勇于改过,成为孔门中优秀的政治人才,名列十哲之一。
另外,孔门中多才多艺的弟子冉有,他跟随孔子学习仁德大道,曾经感叹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再往上进步了!孔子指出他是犯了‘自我设限’的毛病,教他只要肯承担、不自弃,就可突破学习困境。后来冉有果然在政治上也有杰出的表现。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尧舜是中国的圣人,他们传下的道统文化,正是孔子集大成的五经,也是令我们引以为荣的文化宝藏。所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圣贤的境界并不是尧舜的***,只要我们肯去除‘自暴’的毛病,虚心开卷,从中学习圣贤仁义之道,并避免‘自弃’的心理,勇于担当,渐次力行,那么一介凡夫也能发入圣贤之域,和往圣先贤把手同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