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下集)D
2014/9/5   热度:370
生命的那个能源犹如阳焰一样,它“它熠熠清扰”像闪电一样,闪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扰乱。 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哗哗闪的意思。这个生命能源是“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生命的中枢有个动力在动,这个动力,或者说这个行阴很厉害,这个东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净,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经脉还在转动,心脏还在跳动,这个作用就是行阴区宇,就是动能。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六度第三条就是忍辱,忍辱决定有好处。我们受了人家的欺负、侮辱,不必怨恨,冷静地去想想,他来害我,为什么不害别人?一定是我们过去生中有过节。他来害我,我心里明白,这是我受报,我们的帐正好到这里就结了。心开意解,这个结化解了,没有怨恨心,我来生也不报复他,他也不再找我麻烦,帐了了,这是真正有智慧的做法。如果受别人侮辱、陷害,心还不平,还怀恨在心,这就是恶的种子、恶的业因,将来遇到缘,就是遇到适当的机会,一定报复。这个报复绝对不会报复得恰到好处,总是过头,生生世世都过头一点,累积的时劫久了,那就不得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这个中文翻译得实在是太美了。翻译这部经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广东,就翻译了般刺密帝带来的这本经典。
庄子之所以用野马这个词,也是有道理的,野马这个东西是会乱跑的,尘埃也是用来形容野马的。
讲到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为浮根尘究竟枢穴”,佛在这里讲得很隐晦,但很有道理。我们人类的整个生命在脑部,所以我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书中讲,人参就像我们人一样,它的俩个根根在土里,两只脚从上面长出来,人参一千年会变成人形。对我们人来讲,我们的土是头顶上的虚空,两个脚就是人参两个叉子,所以我们一切都在这个脑部。下面男女生殖器是神经末梢,整个中枢神经在头部。佛讲那个动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个生命的动力与我们的脑子关系很大。究竟枢穴大概等于我们现在讲的间脑,所以道家讲灵魂是从头顶上出去,但这个并不是肯定的。
第二点是,对应行阴区宇也有十种魔障。前面讲过色受想阴,每一阴都对应有十种岔路,十种魔障。有人说怕打坐,因为怕走火入魔。告诉你们,你不用功的话,魔还不屑来看你呢,这些魔障你不用功还出不来呢。就好像一个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还不容易呢!讲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话: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认为那些境界没什么了不起,心里不执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这四句话是要点,佛讲到每种魔境都要重复说一遍。所以我经常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都要记住《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换句话说,你若用得好,对魔境不执着,不被它骗走,魔境是你进步的一种考验,是一种好事情。等于我们做人、做事业,如果没有艰难困苦你就不会有进步。受到艰难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脱了。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有动力的行阴很清,可是也很扰乱,它无形无相,可是又有一点形象,有一点影子,好象黑夜里一点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这个根本源头的性质不动了,好象没有波浪的,永远干净,一澄到底的水那样,就是行阴尽了。这时候没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这时可以超越众生浊了,他要发愿来这个世界就可以来,不发愿就可以不来,可以定在那个境界。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这个念很难懂了,等作结论时再说。“幽”就是看不见的,“隐”就是人世间看不见的,这个妄想有这么一个功能,看不见也摸不着。在这种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脱了。光理论懂了还不行,还要功夫到,上面讲到行阴,其实想阴、行阴,识阴都讲了,说到底,五阴就是一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阴检查出来,那就不得了啦。
识阴解脱 超越命浊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二○四页)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页)
识阴区宇前的行阴尽现象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这里前面一样的,你都还在那个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现在新的翻译也叫三摩钵地。现在讲到行阴尽了。其实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就知道,也无所谓尽与不尽,行阴也是本体的功能,重点是你要转化它,就好象一个机器在转动。所谓转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实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静态的意思。慢其实就是很快。好比说以物理学的原理来讲,宇宙运行速度很快,可是我们感觉起来却很慢。所以行阴尽是这么个意思,当然无所谓尽与不尽,这里之所以用“尽”这个字,是为了讲话方便。
世间万有生命的就是行阴的作用,“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是形容行阴的动性。所谓“幽清”是说它是看不见的,但有个东西在起作用。所谓“同分生机”就是说在没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这么个东西,这就是业力,也叫业气,也就是投胎、转胎这个东西。“同分”就是共业。显教一般叫业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较注重形象,叫业气。
这时,行阴“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开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讲的爆炸开了,与虚空合一了。这里这个倏然用得很好。
“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是说,行阴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细,像螺丝钉钉在那里,无法转动,都生锈了。
“补特伽罗”就是生命一出来,就有的那个我执,我们入胎觉得有个我,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觉得有个我,双胞胎也会抢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
为什么叫“酬业深脉”呢?这个我执是天生俱来的,也就是业力形成的第七识这个我,在世界上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善不恶有不善不恶报,都是业力,所谓轮回就是还那个业力。这个东西像脉络一样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并不是说真的一条脉,是形容它像一条脉。现在倒转来讲,中阴身其实就是业力形成的,中阴身就是幽清扰动,沉细纲纽的那个东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业空掉、切断的话,死了以后还会反复,还有报应,该投胎你就躲不掉,还是要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一感应就把你吸过来了,你就入胎了。
这里是说你修行到这一步,行阴尽功夫到了,“感应悬绝”,能够隔离开来,自己作主,不受业力影响了,这时你“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快要开悟了。
修行到这里最难了,行阴难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识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谓功夫到,并不是另外产生个什么,那个清净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个境界,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讲教理的人说:禅宗有人参话头开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个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阴不可。
当然五蕴里最重要的还是想阴,想阴一念空了,行阴慢慢跟着就上了,所以五蕴中想阴在中心,很厉害。想阴与第六意识有关,你要第七识无我,还是要靠第六意识来转,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凡夫叫染依,会染污一切善恶,第六意识想阴转清净了,才能转成净依,才能进入行阴,把第七意识转了。
从行阴到识阴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佛讲到这里给大家作了一个比方,说修行到这个时候“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我们先看这个文字,现在年轻人翻译这种经典,一定会错。这里为什么会用“如鸡后鸣”呢?鸡叫不就天亮了吗?你们全错了!因为你们没有听过鸡叫,鸡第一次叫大概是夜里三四点钟,天还没有亮,等最后一次叫快天亮了。
修行到这里就好像被鸡最后一声叫醒那个时候,看看东方已经有一点亮了,这时行阴快要宁静,快要转过来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现,快要见道了。这一段是讲行阴到识阴境界的过程,下面就要讲到识阴了。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这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随时随地都在宁静定境之中,外界来的事物都知道,但不会跟着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们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见一个影像就会跟着跑了,眼识也跟着转了。耳朵听到一个声音,意识也会跟着跑了,有人喜欢音乐,身体都会跟着摇起来,要跳舞了,像马一样奔驰放逸掉了。
这时你“内外湛明,入无所入”,身心内外像水一样湛清,清到极点,内外似水晶一样透亮。此时外界境界通过六根进来,等于没有进来一样,没有被黏住。
这时你就能够“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达十方世界,知道十二类众生的“受命元由”,知道为什么有的会变人,有的会变狗,变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
“观由执元”,我们生命的来源都是因为起心动念来的。“由”就是“因”,“执元”就是本来的源头,我们把它抓得很牢。“诸类不召”,修行到这个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转世入胎了,即便是马上晓得自己一念动可以生在无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会笑自己怎么会动这么个念头。这时,六道轮回、十二类众生,对你已经没有那个吸引力了,已经不能感召你了。
这时,“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虚空无尽,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静了,想阴也不起,受阴也无关,色阴变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里很明白),行阴也宁静了。此时,你才会发现有一个东西,叫唯心,那个心意识动了会变成物质的,返本还源,那个物也归到精神。这时,你才发现生命那个看不见的秘密,你才晓得心意识的功能有这样的厉害,这才算进到了识阴区宇。
识阴区宇也有十个岔路,十个魔境。识阴里面的魔境就很严重了,以这个来讲,声闻、缘觉,罗汉,也都还属于外道。声闻缘觉都是佛的亲传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没看到“有”。
其实准确地讲,这十个并不是魔,前面的四十个都是魔境,这十个是外道,门外汉,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本原。
识阴尽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澈。名识阴尽。”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时的定更清净了。所谓定,就是把混乱的水变得清净又清净,等于化学提炼到达清净的极点。这时的定已经进入慧中,知道一切众生是共同一个东西来的,一个本体来的。这个东西在凡夫叫阿赖耶识,对大彻大悟的人就叫如来;如来藏就是涅槃,我们现在就叫它本体吧。
我们一般人习惯的会用自己的六根(六门),眼睛会看,耳朵会听,鼻子会呼吸闻香臭,舌头会尝味道,身体会感觉,意识会思想。但到这个时候,“销磨六门”,无所谓分成六个作用了,就是一个“合开成就”。所以《楞严经》上面提到,很多众生无目而视,不用眼睛就可以看东西;不用耳朵就可以听声音。比如蝙蝠在夜里飞,它没有眼睛而是靠感觉(声觉)就能分别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后,“合开成就”六根合拢一起用,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鼻子闻,就不受我们平常习惯约束了;可以分开来用,也可以合拢来用,随便你选择,这是大神通了。其实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来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后就可以随便用了。功夫到了,“见闻通邻,互用清净”,眼睛不用开已经看到了,耳朵不用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互用清净。这个时候,“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整个空间、法界、无量的虚空,以及我们个体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样,“内外明澈”里头外面通明。这个时候才到“识阴尽”。所谓“尽”,是形容,无所谓尽与不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到了识阴尽的人,心意识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浊了。我们的生命很浊,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无法命令他来;孩子来投胎,也没有办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里糊涂就进来了。所以生命很浊,一切无明,而且来的时候,还要靠精虫卵脏,靠基因的演变。
据密宗讲,莲花生大士(释加牟尼佛转世)再来的时候,不经过男女关系不经过娘胎,是在莲花苞中间,嘭的一声,就出来了一个小孩,这就是超越命浊,可以自己作主了。
这也等于道家有两句话:“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 气”也还是形容,意思是说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它散到虚空之中;但只要念头一动,就马上可以有个形体,要变人或者菩萨,或者癞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阴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么个作用。比如我们的思想,一生下来就有了,你说它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科学研究都说思想是脑波的反应,过去大家讲是心的作用,都没有一个定论。你不要以为思想一定是脑的作用,它这个东西是“罔象”没有现象,没有个实体,是虚无的,但它有这个作用。思想其实就是心意识的作用。
众生都被这些东西给骗住了,“颠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当真的,不晓得真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现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实的,所以当空真的来的时候就害怕起来了,认为没有了,所以是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啊!
这里为大家补充说明一点。佛学总称这个世界为五浊恶世。这个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这是见浊。这个世界的众生到处都在争,这是众生浊;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每天都在痛苦烦恼之中,这是烦恼浊;我们的命本来不好,靠精虫卵脏,现在甚至用试管婴儿,都是脏东西做的,所以叫命浊;这个世界几千年来随时战争,随时死人,随时有问题,这是这个时代的劫数,这是劫浊;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一样是好的,到处都是烦恼、痛苦、病痛。学佛修行本来是要解脱这些痛苦,但现在很多人是越学见越浊,烦恼越浊,命越浊,不学佛修道还好一点。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蕴讲完了,佛接着说:你们要发心啊,抓住我讲的佛法道理,五蕴解脱法门。当我死了以后,把它传给后代众生,让众生普遍懂得这个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为有些特别功夫,你们要帮助那些众生不要见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沦造孽。注意,这里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业”,业有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坏的。所谓“见魔”是指见解上的错误,这里是说要帮助众生得到佛的正知见。
你们要“保绥哀救”,保护大家平安,要救他们啊!“绥”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销息邪缘”,要帮助他们不要走错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使他们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从始成就”,从一开始就走这条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阴解脱总结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想心计度。(二一一页)
这一段,佛讲本体起用,讲体与用的关系,很精要,等于密宗里红教的《大圆满》,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
他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实的。精真是形容词,不要误以为真有个什么东西。这是说众生本来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只是他迷糊了。众生的本来自性是能够成佛,本觉的,是圆满清净的。“非留生死”,生死没有留痕迹,“及诸尘垢”,一点尘埃都没有,就像《心经》上所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虚空,本觉里头也没有什么虚空,虚空也是个假象,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虚空都是假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这些假象都是众生自己妄想生起的。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斯”,就是这个,“元”就是根本的。这个根本的本来是佛,是“本觉”的,本来就是觉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来明白,来本就是精致的,真善美的。“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妄想一动,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质世界,乃至这个宇宙。“器世间”就是物理世界、物质世界。唯物是唯心变来的。妄想心怎么会变成物呢?这就要配合现代科学哲学来研究了,人类正在往这方面走,但还没有研究通。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演若多是一个人的名字。《楞严经》上讲到,佛在世的时候,城里有个疯子叫演若多,他早起来照镜子,越照越觉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头没有了,就变疯了,到处找:我的头呢?我的头呢?他的这个疯病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好呢?佛说,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镜子:我的头原来就在这里啊!他就又好了,不疯了。
这里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说众生都像演若多一样,以为真的有个什么,是迷头认影。大家都像那个活宝演若多一样,自己头本来就在身上,却对着镜子照影子,自己以为头掉了,就疯了。也就是说,众生本性本来就在那里,却拼命修行啊,明心见性啊,向外找一个东西,所以叫“迷头认影”。再比如说那些练气的,你生命中本来就有气啊!你没有气就死了,还要外面的气做什么?这也叫“迷头认影”。
讲到这里想到密宗有个修法是对镜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镜子,用眼睛盯着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见自己是个影子,慢慢地看见自己没有头了,也没有身子了。这个方法不能随便修,容易得离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灵魂可以自由了。这个不能多讲,只露一点点给你们。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众生的这个妄想是没有原因的,你们常问:“哎呀!我的这个是什么原因来的?是没有原因来的,本来就这样,本来没有原因,但为了表达给大家听,就讲一个因缘,说许多因缘凑合拢来就有思想啦!现在心理学分析一个人的心理,会牵扯到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学家说的,其实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
佛法认为因缘分两种:亲因缘和疏因缘,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是很多因素构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事物,那把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后,不就没有个东西了吗?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个因缘的道理。缘生本空,靠因缘凑拢来的本来就是空的。比如说一个木头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头等等因缘而变成了一个桌子;木头本身又是靠种子、泥巴等等许多因缘凑拢才有的。这些都是因缘的现象。其实因缘本身是个方便,佛是为了给你分析问题才提出来的。
从哲学学派的角度来讲,有的人不懂因缘,走的是唯物论的路线,认为这个宇宙是自然的,万物是自然生出来的。宗教家则认为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这个宇宙、生命、虚空,其实没有个东西。你说没有吗?它也有。好比说电灯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电配合我们的眼睛这个因缘才有光可以看见,实际上分析起来中间没有任何东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灭,能生能灭的那个东西是本来清净,没有动过的。所谓因缘所生,或者自然来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论。“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都是众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学问、道理、修道,其实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里估计、推测。“度”就是推测,“计”就是计算,佛自己讲因缘,又推翻了因缘,也推翻了自然。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页)
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二一二页)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佛接着说:“阿难啊!我告诉你啊,因为知道有个妄想起来,你们拚命问妄想是怎么起来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说妄想就是因缘所起。但“说妄缘无”妄想本来没有啊! “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妄想哪有什么因缘啊?妄想就是因缘,妄想本来空的嘛!我说妄想是因缘所生,那也是为了方便,理论上说说而已啊!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佛问阿难:现在你懂了吗?你还是不懂啊!更何况那些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呢?他们推测有个自然的作用,以为生命是自然来的。自然又是个什么东西呢?你说是自然,虚空能掉下个人来吗?你还不是要经过精子、卵子结合才变成一个人!其实自然是个假说,因缘也是个假说,都只是名称而已。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诉你,五阴的本原都是妄想来的,你真正懂了这个,就悟道了。
“是五阴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五个阴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进一步为我们分析它的“因界浅深”,它的成因与范围。色与空是色的边际。触就是接触、感觉,离就是分开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触痛的感觉,分开来触受就没有了,所以触与离是受的边际。记忆与忘记是想的边际。所以禅宗祖师讲,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丢掉。这个“忘”字加个心不好,应该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丢掉,没有了,不记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边际。灭与生是行的边际。识阴的边际最难明白了,“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你不动念,本来就清净,能回到那清净的本位,就是识阴的边际了。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都是一念来的,没有次序的,他们互为因果,重重叠叠,我们的生命来的时候,就是靠那么一念动了,阿赖耶识变成中阴身来投胎,然后又和精虫卵子一起,像搅牛奶一样这么一搅,就进去了。但你要解脱的时候,嘿,你还是要从“色除”,还是要从四大身心变化,气脉,拙火处着手,你还是要转化色阴。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这个道理就空掉了,就进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并销”。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虽然懂了,但力量还不够,你还要“因次第尽”一步步,一点点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也是这个问题:“师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转动了,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力未充”道理你虽然懂了,但上起座来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渐修,你要一点点做功夫才行。
附录
说明
讲课期间,根据平常的习惯,课余我们还经常就课堂上不清楚的问题继续请教怀师,有时包卓立同学甚至还用他半生不熟的中国话,直接与老师沟通,说出几个关键的字,用身体作一个动作,然后问老师:“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个意思?”有时候,我们旁边的人不是很明白他在说什么,但老师会笑着告诉他对或者不对。那种情形也真是十分的有趣,当然,这种沟涌方式也可能导致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老师课余的开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长篇系统的论述,而且也没有录音。我们根据这些课余开示,以及我们自己平时修持的心得,就上下册分别整理出两篇附录,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裨益。文字内容多是拾老师牙慧,并非完全自己的发明。但如有不准确的地方,咎在我等,敬请各位先进不吝赐正为感。
包卓立 赵海英(佩瑜)
二00三年九月四日晚于北京
关于五蕴
掌握五蕴的道理对修行非常重要,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学习五蕴。觉得很枯燥。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如何把五蕴的道理应用于实际修持,用于理解自己修行的各种经历,判断自己修行进步的程度,而把它当成了纯粹学术的理论探讨。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发光动地的境界,都没有超过五蕴的范围,甚至都没有超过色蕴与受蕴的范围。生命就是一个五蕴,那些现象也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功能,没有什么神秘的。那些脑海里出现的光啊、佛啊、身体感觉的暖啊、乐啊等等,不过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互相交感的影像反应而已。且不说一般人修行打坐的身心感受,即使你得了各种三摩地的境界,那也不过是五蕴的作用,意识的幻象而已。放下对五蕴的执著,方能寻得本心。
一切现象和境界都是暂时的存在,如梦幻泡影。但大家太执着于修行路上的风景线,因此迷失了本心。佛在《楞严经》上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佛苦口婆心,把五蕴的道理做了仔细的分析,把各种境界和现象的范围作了详细的分类,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心外之物,别受骗上当,正所谓“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关于净色
五蕴的理论中提到净色一词,现代科学还不知道净色到底是什么,净色是比基因,DNA更基本的物质,它也是由四大及空大组成的。净色只存在于生命组织中,像其它生命那样,它也有生老病死。通过静坐,使净色更充满和健康,所以身体感觉会更加灵敏。现代科学一直在寻找心与物的连接点,净色即是这个连接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五根的生理组织弥漫着净色,因此五根才能与五识一起配合起作用。
以后,科学会知道到什么是净色,目前,只有那些得到很高三摩地境界的人,才能认识到什么是净色。譬如说,当修持者感到全身细胞都在喜乐境界的时候,就等于说他全身的净色都启动了。净色弥漫于我们的色身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变成一个佛,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修持报身成就就是把每一个细胞都转化成净色,这是修行的一个大秘密,西藏密宗也没有把这点指出来。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前面介绍的很多三摩地境界和现象,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实不管你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神道。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显教、密教、道家、儒教,或者任何其它宗教,只要你专心修持,都可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种三摩地境界的概括,代表不同的心的清净程度。所有宗教的圣者都有三摩地,否则他们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圣人,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只要你进入一定的禅定境界,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色身的变化,这些现象并不神秘,生命本来就有这些功能。譬如前面提到过的神尼传中的故事,入定以后,手可以像面筋一样越拉越长,西方天主教的修女也有类似的记录。譬如说拙火,其它宗教描述的没有佛学这么详尽。但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印度教叫“SHAKTI”,也就是精神力量的意思;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叫分离之火;基督教则叫神火。再譬如说轻安的境界,在基督教神秘学里,也有与轻安类似的概念,他们叫“洗足”,因为当轻安从足部发起时,感觉就像清风或柔软的清凉之气从脚上飘过。这种境界与性交所产生的喜乐截然不同。
轻安境界开始出现的时候,脑下垂体会分泌有点甜味的荷尔蒙,有利身体健康。在希腊古文化中,这被称作“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称为甘露;在中世纪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为圣酒;在密教经典中称为神酒;在伊斯兰的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教派,称为甜酒;还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纪的炼金术,都称此为长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义的《奥义书》这样描述这种境界;当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的气息已经自在可控,甘露已经在身内流动,这时心才出生。这里描写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将到达三摩地的炼精化气的过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细程度不同而已。
再譬如说空无边处定的境界,这是一个有形的空的境界。一切思绪妄念都没有了,只有一个无障无碍、无量无边的虚空。印度教大师阿什塔夫(ASHTAVAKRA)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境界,他描述说:“我就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宇宙就像一个大容器,被虚空围绕,被虚空充满;不须放下、接受、或销落什么,这就是智慧;没有黑暗,没有光明,也没有停止,这里根本就是空无一物;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甚至也无所谓解脱。修道人眼前无有一物。
唯识五位
以唯识的分类,修行有五大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积累功德智慧的资粮本钱就像开公司赚钱,首先要投资一样。至少要积德行善,严守戒律,不放纵欲望。
积累了足够资粮,然后才到加行位。到了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精进的修持气脉拙火,修持各种三摩地及智慧,为见道位打下基础。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打基础,还没有见道。
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见道以后,才知道如何是真正修行。当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现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直接见道,而不需经过前面的气脉修持。
有的人有很高的气脉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种神通,他们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后可能会转到很高的天人境界,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见道。见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独有的。
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清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欲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个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无色界则好比是一个更高层的精神世界。欲界众生最根本的烦恼之一是性欲,色界天天人已经没有性欲的缠缚。
我们人类属于欲界众生,当你修行达到四禅定的境界时,你的心就跳出了欲界,与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当你达到四空定的境界时,你心的境界就与无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达到这些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他们身在这个世界,但心的境界已经与天人相合一了。
初禅境界与道家的精气神修行次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初禅已经超了欲界天,所以,要想达到初禅境界,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
密宗说,精不降则乐不生;道家说,炼精化气,精满不思YIN。把这些说法与我们上面讲的联系起来,那么初禅的境界与精、气、神的转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双修的目标必定是通过修持拙火、空乐双运,从而达到以欲除欲,并进一步进入初禅境界。注意。初禅境界已经超越了欲界天,属于色界天了,所以不同的宗派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一个智慧的修行人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根据历史记录,古时的基督教圣人和一些其它修行者都曾经进入到一种“极喜”的境界,事实上,众生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抓得很紧不肯松手,如果能够一念放下,放下对身心感受的执著,甚至放下身体这个念头,身体内部气的流动将更加通畅,你自然就会体验到身心的喜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身心是一体的、合一的。达到初禅境界并不见得能够解脱受阴,因为还有喜乐,只是说此时是乐受,不是苦受了。
如何修持达到二禅的境界呢?熟练掌握初禅境界后,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慢慢把这些微细的烦恼也放下,就能进入二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其实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不执著于初禅的境界,不断的精进下去,就是黎明,就能到达更深、更细、更清明的二禅境界了。
从色身转化的角度来讲,初禅境界对应的是道家“炼精化气”阶段,二禅境界对应的则是“炼气化神”的阶段,此时已经可作到气住脉停,气已止,脉已通,已经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谷(禁食)最好是差不多达到初禅以后。当然,佛家与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绝对的一一对应,我们只是想说明,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互相有关联的。
同修持二禅的境界一样,要想达到三禅的境界,需要在二禅的基础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在初禅和二禅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乐受。到了三禅境界,智慧已经能够观察到“喜”亦是尘,放下“喜”之束缚执著,即进入一个更清净的境界。三禅叫“离喜得乐”,仍有生理的乐感,仍是色阴与受阴境界,但这种乐比初禅、二禅更加微妙,非欲界众生那种粗乐感可比。三禅境界对应道家之“炼神还虚”阶段,心境更空灵了,此时甚至脉搏都会停止了。
四禅境界比前面三禅更清净,初禅到三禅仍在色阴与受阴境界,四禅已经跳出色阴与受阴的束缚,开始修持想阴了。一切喜乐境界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到四禅境界,只有极细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执,很多阿罗汉由此境界证得解脱。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初禅是“有寻有伺”境界;到二禅与三禅是“无寻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禅则是“无寻无伺”境界,下面要讲的各种空定境界也是“无寻无伺”境界。不过,这些仍是小境界的“无寻无伺”不是大境界的“无寻无伺”(编按:此段所说为别部传承)
前面讲过,四禅的定的境界是分层次的,越到高层,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从较粗的初禅、二禅、再到三禅、四禅逐步达到更微细、更广大的禅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们都是属于无色界,不能说哪个定境更高,只能说他们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修持时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顺序。当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有微细的不同,起观的物件目标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强按清净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禅对应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对应的是无色界天的境界,因为无色界高于色界天,我们可以说四定高于四禅,但从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能机械的说无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们就像盐与糖,只是不同而已。
成道的障碍
障碍我们得定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碍。这五毒是众生基本的习气结使,会时时刻刻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与障碍。正是这些烦恼与障碍将众生紧紧束缚,使众生不能得定。譬如说,打坐有进步,身体会生出乐感,但众生对身乐感的贪恋会障碍你进入更高的定境,使你无法进步。有人甚至因为身体好了,反而生更强的欲念,身体积累起来的一点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上面讲的五毒以外五见也会障碍我们得定,进而得道。所谓五见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要想得定,进而得道,需要有正确的见地,见地对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的欲念了。
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则很容易走入处道,所谓外道就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现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状态以及萨满教的“出神”状态都是外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识,与修道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人追求灵魂出窍(OOBE)、通灵等等,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态的边缘,对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玛吉瑙准等西藏大师都修习过各种禅定法门,得定以后,他们继续精进,三摩地境界不断深化,直至亲证无上道体。其实,自心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过是本心清净的自然流露,众生来来在定中,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证得空定,然后以此为基础,粉碎一切束缚,证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础,《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没有空定为基础免谈修行成就。
五见也叫见惑,会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见地;五毒也叫思惑。《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般人即使见地对了,也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当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大禅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历过那些身体的变化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积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许多大师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达(YOGANANDA),目坦那达(MUKTANANDA),他们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们没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 STEINER,EDGAR CAYCE,他们有精神特异功能,但他们没有上面讲的禅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 ECKHART,PADRE PIO,他们从未见道,但有一定的禅定工夫,圣经里面的许多先知也一样,虽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还没有悟道。
也有人的我执少一点,不会到处标榜自己悟道了,但却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说,很多人静坐以后身体比较健康了,气机比较充满了,就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的境界等等。其实他们都还在色阴里面打转,那些境界只不过是身体气脉摩擦在意识境界里的折射而已。
反过来讲,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见得马上就有在空中飞行或者穿透墙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时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却不见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简单从一个的神通判断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说伟大的圣者孔子 ,他从来没有示现过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现过各种神通。当然我们不敢肯定说孔子就一定没有神通,也许他只是不愿标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为教导众生,以免社会大众误入歧途。所以,当弟子问孔子鬼神之事时,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大儒王阳明也一度很热衷各种神通变化,但他后来领悟到这并没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据柏拉图《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预见未来,但他也从未滥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样,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智慧与行持才是他教导的重点。
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师指导, 如日本和尚HAKUIN开始修行时,第六意稍清净了一点,得到了一点空的境界,但他以为自己悟道了,没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忆说“我的自我意识膨胀的像山一样,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淹没了我的觉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见的,因此修行路上要处处小心,观察清楚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心理结使。幸运的是HAKUIN有一个好老师,DOKYO大师没有印证他的经历,后来HAKUIN还有很多境界,并多次以为自己悟道了,但他从来没有得到DOKYO大师的印证,大师称他是山洞里可怜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难的。
当你修持到很高的禅定境界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些歧途总结为五十种阴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验过,耶酥被考验过,移喜磋嘉被考验过,密勒日巴被考验过,任何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被考验。所以要切记佛讲的:“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