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第一山”——宝华山(下)


2014/9/3    热度:587   

  “律宗第一山”——宝华山(下)

  ◎张春蕾

  (接上期)

  三昧律师奠定了宝华山隆昌寺在中国律宗中的地位,而巩固这一地位的还有赖于他的一些杰出的传人。

  宝华山第二代祖师读体见月承继法席后,整肃道场,革除弊端,立规约十条,勒石铭记,警戒同修“一事一法,必遵毗尼”,苦心惕励,护持正法。他自己更是精进不已,曾两度静修般舟三昧。所谓般舟三昧,就是不坐不卧不依倚,昼夜壁立九十日,持续修行。宝华律风,吹送海内。顺治六年(1649年),有徒故侮僧规,见月为严肃戒规,建立木戒坛,此为宝华山建坛传戒之始。至康熙二年(1663年),他又将木戒坛易以为石,并亲自设计样式,周遭以层栏护之,承以莲座,手绘精美花纹,工匠依型镂刻。现在宝华山的石戒坛就是依其旧制复建的。

  德基定庵承继宝华山第三代祖席,他不仅律己甚严,且著述颇丰,著有《羯摩会释》、《比丘尼戒本会义》,在完善律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辑《宝华山志》十二卷,为宝华律宗有专志之始,详载了宝华律宗法脉承传的始末。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宝华山第七代祖福聚文海律师应诏入京,大开皇戒,广布天下,乞戒学徒多达一千八百一十九人。雍正皇帝又下令将京城愍忠寺改名“法源寺”,并命文海担任住持,直至乾隆十年(1745年)方得归山。文海住持宝华山戒席三十年,得戒学徒数逾十万,二十余弟子主席于南北丛林,南山律宗赖以大兴,也使宝华山一脉,不再局限于南方,从此分灯北方,成为全国性的律宗。此后宝华山一直是中国戒学的中心,法脉从古一直传承至今,当今天下丛林传戒,多依循宝华山的戒坛仪轨。宝华山戒坛是至今依然在传戒的古戒坛之一。

  三、宝华山隆昌寺授戒仪规

  授戒是律宗的重要仪规。修行人受戒后,有了可以遵循的戒法,才能戒体庄严,威仪济济,道貌堂堂,心意清净,举止有方,因而受戒是每一个佛教徒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所授戒律既有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学戒女)、比丘、比丘尼——受的三坛大戒,也有在家的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受的三皈五戒。通常在寺院中大规模举行的即为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

  宝华山传戒轨范依其二祖读体见月的《传戒正范》而来,近代中国南北丛林之传戒,无不以此为规范。按此书规定,受沙弥戒的第一步要由传戒师询问有无障碍受戒的种种恶习,若无,才可受沙弥戒。第二步是明戒体,即随传戒师说三皈依,以接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证悟。第三步是授沙弥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观听歌舞、不涂饰香鬘、不坐高广大床、不蓄金银宝物。传戒师每说一戒,即问受戒者“能持否”,受戒者须答“能持”。这叫明戒相。接着再宣说沙弥五德,最后由受戒者将受戒功德回向众生,受戒完毕。

  第二大戒是比丘(尼)戒。由于各部律藏不同,在戒条的具体数位上也各有不同,《四分律》中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其重戒有四弃法(YIN戒、盗戒、杀人戒、大妄语戒,一旦触犯,即被弃于佛法大海的边外)、十三僧残法、二不定法、羯磨法(用于僧团日常管理的议事法)、忏悔法(比丘、比丘尼触犯重戒之外的戒条后求忏悔的方法)等。

  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祇有出家的佛弟子可受,而菩萨戒则是修大乘的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皆可受。菩萨戒有重戒和轻戒之分,轻戒内容很多,重戒主要有杀、盗、YIN、妄、沽酒、说过、赞毁、故悭、故嗔、谤三宝十条,在寺院中举行授戒仪式的主要是授十重戒。

  授戒仪式中的登坛对答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戒坛大殿香烟氤氲,僧众肃立在戒坛四周,双手“合十”,诵念佛经。在高高的戒坛上,端坐着十位资深的老僧人,戒坛正面中间坐着的是衣钵传灯本坛坛主,一般由寺院方丈或主持僧担任,其左侧是羯摩阿阇黎,右侧是教授阿阇黎。在戒坛两侧,右四、左三坐着七位尊证阿阇黎,以上坐次就是佛教里的“三师七证”。受戒者身披袈裟,跪在坛主对面,恭听坛主传讲戒律要求。坛主向受戒者说戒后,羯摩阿阇黎也要对受戒者讲些要求。问答仪式完毕,七名尊证阿阇黎齐声说“成”,以证明受戒者已经“得戒”。受戒者受戒后,即由寺院发给“度牒”,度牒上写明僧人受戒日期,“三师七证”的法名。凭此度牒,比丘或比丘尼可到全国各地寺庙“挂单”(即留住)。

  见月祖师所建宝华山石戒坛在“文革”中被彻底毁坏,现有戒坛是在一九八七年宝华山第二期修复工程中重建的。一九九二年秋季,宝华山重新开坛授戒,迄二○○五年已传戒六次,受戒徒众达三千四百多人,使南山古律在新世纪得以继续传承。

  从元代开始,出家佛教徒在“削发”之后、登坛对答之前,要举行“烧戒”仪式,就是在佛教徒头上烧几个戒疤,以表示佛教徒“愿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最大诚意。戒疤数量有三、六、九、十二个不等。其实烧戒祇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种风气,并非佛教原有的仪规。为保护僧众的身体健康,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作出决议,明确规定废止烧戒环节。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利人,所谓“人成即佛成”,戒律从外相的修持清净,到内心的不动念,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规约。经云:戒如良师,可以指导我们;戒如城墙,可以保护我们;戒如轨道,可以规范我们;戒如船筏,可以帮助我们渡过生死大海。戒就是学习做人的根本,清净的戒行,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获得圆满的人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诚心能感动诸佛菩萨,我们谚语里常讲:“诚则灵”,什么是灵呢?智慧开了,而真诚心就能开智慧。《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识字,老老实实晒蜡烛的香灯师,拜了三年舍释迦牟尼佛舍利,一天拜三千拜,拜到心清净了,烦恼消了,业障消了,智慧现前,世出世间法他一接触就通达,他真正开悟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