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义存一系禅密兼修僧人事迹考述
2014/9/3   热度:1372
雪峰义存一系禅密兼修僧人事迹考述 -- 谢重光 -- 雪峰义存是著名禅僧,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义存又是一位禅密兼修的僧人,其门下僧人或门人的传人也有突出的禅密兼修色彩,略述如下。 关于义存本人的禅密兼修,《宋高僧传》义存本传及《十国春秋》义存传均有所透露。《宋高僧传》卷12《雪峰义存传》叙及义存师徒辗转跋涉到达闽侯雪峰山时,记述道:“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这分明是说,义存到达雪峰山后,驱使山神效力,迅速建起了寺院。而所以能够如此,无非是他善于运用密法,或说他有奇异的神通。《十国春秋》卷99《义存传》则记载道:“义存殁后,在函中,每月其徒出之,发爪皆长,辄为落剃以为常,经百余年不废。后因兵火乱,始封而灰之。”可见义存圆寂后,并没有像一般僧人那样被火化,即所谓“荼毗”,而是按照密教高僧的通常做法,封存在特制的函中,处理成所谓“肉身佛”,而这“肉身佛”还很神奇,能够像活着一样长须发爪甲,并“经百余年不废”。显然,这两方面的神异事迹,都说明义存兼修密法。 义存及门弟子善于密法者,文献所见有神晏、长耳和尚、无垢古佛、溪源萧公、扣冰古佛等人。 神晏是义存五位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其灵异事迹甚多,最突出而至今脍炙人口的是能够喝转水流,《十国春秋》卷99《神晏传》记载道:“(鼓)山又有喝水岩,相传水穿石壁,神晏厌其嘈聒,喝转之,水逆东流,而西涧遂涸。其灵异不胜述云。” 长耳和尚名行修,俗姓陈,《宋高僧传》记其“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后来他辞别义存禅师准备到浙江求道时,“存曰:‘与汝理定容仪,令彼二人睹相发心。’遂指其耳曰:‘轮廓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双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长垂,见者举目。”既显示了义存的神通,又反映了行修的特异体质。行修到杭州后,“别无举唱,默默而坐,人问唯笑而止。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杭人号长耳和尚。”圆寂后,“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1)也就是像对其师傅义存一样,用漆布缠裹其遗体,处理成“肉身佛”。 《十国春秋》所记行修的神异事迹就多了,“生而异香满室,长耳垂肩。迨七岁犹不言,或曰痖邪。忽应声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烟楼耳。’”“武肃王天宝时,行修至四明山中,独栖松下,说法,天花纷雨。又趺坐龙尾岩,结茅为盖,百鸟衔花飞绕。宝大元年,来杭之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乏水给饮,卓锡岩际,清泉迸出。乾祐初,忠懿王以诞辰,饭僧永明寺。行修遍体疥癞,径据上座。王见大不敬,遣之去。斋罢,僧延寿告王曰:‘长耳和尚,定光佛应身也。’王趣驾参礼,行修默然,但云永明饶舌。俄顷跏趺而化。久之,益脂肤津泽,爪发复长,月必三净。寺僧恐其久而毁也,乃髹涂其骸体。”(2)概括地说,即生来就与众不同,有异人之相。出家后,神奇事迹迭出,如松下说法,天花纷雨;结茅为盖,百鸟衔花飞绕;在一向缺水的岩石间卓锡,清泉迸出等等,被认为是佛教三世佛观念中过去佛定光佛的应身。 无垢古佛是唐末建州(今闽北)的高僧。“姓黄氏,福州闽县人。年二十五,依本州岛(笔者按:建州)尸罗山西隐寺出家。后参雪峰存禅师,得佛法大意。”晚年“飞锡禅岩,灵异日着。尝于双髻岩下开田,田成而无水,师以拄杖划山,山为之裂,乃通水灌田,至今胜迹犹存。”圆寂后“里人肖像祀之,灵应如响,号无垢古佛。”(3)显然也是一位广有神通的僧人,被信徒当作佛祖崇奉。 溪源萧公,是一位传奇人物,传说他是“蜀人,生于残唐,师雪峰存和尚,行头陀行。”他主要活动在闽北,特别之处也是“大着神异”。如“古田有白蛇肆害,师驱之。溪源有毒龙为雉,师降之。至于封山打洞,无妖不剪,无怪不除”;“尤效于雨。虔礼则霈焉随踵而至”。也就是说,他神通很多,最拿手的是降妖除怪及祈雨。传说他活了三百余岁,至宋嘉熙间才去世。“闽人莫知其名,因称萧公祖师。”(4) 扣冰古佛,也是闽北人,俗姓翁,名藻光(一说名澡先),“常参义存于瑞岩院,院前有溪,遇冬则扣冰而浴,时人称曰扣冰和尚。”他能够驱虎,所住寺院前的“溪侧有伏虎岩,相传藻光驱虎于此。”(5) 在明代成书的《神僧传》中,对扣冰古佛的神异事迹有更详尽的记载: “扣冰澡光古佛。初参雪峰。峰曰:‘子异日必为王者师。’后自鹅湖归温岭结庵,继居将军岩。二虎侍侧,神人献地,为瑞岩院,学者争集。尝谓众曰:‘古圣修行须凭苦节。吾今夏则衣楮,冬则扣冰而浴。’故世人号为扣冰古佛。(圆寂后)谥妙应法威慈济禅师。自是至今,远近祈祷,灵异非一。”(6) 以上是若干义存及门弟子的禅密兼修事迹。另外,在义存及门弟子的传人中,也有以兼修禅密而著名于世者,最突出的是云门宗僧人号为定光佛化身的郑自严,以及郑自严的弟子赣州僧伽和尚。 郑自严泉州人,出家于泉州建兴寺契缘法师,(7)而在庐陵西峰寺圆净大师门下契悟得道。(8)庐陵西峰寺是一所著名的禅寺,属于云门宗,惠洪《林间录》卷下曰: “南安岩俨和尚,世传定光佛之应身也。异迹甚多,亦自有传,然《传》不载其得法师名字,但曰西峰而已。西峰在庐陵,真庙时,有云豁禅师者,奉先深公之高弟。深见云门,当时龙象无有出其右者。” 惠洪另一著作《石门文字禅》卷18有一条“南安岩主定光古佛木刻像赞”的记事,亦曰: “僧彦珣自汀州来,出示定光化身木刻像,平生偈语百余首,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真云门诸孙也。” 惠洪是宋代的禅宗史家,着有传记体禅宗史《禅林僧宝传》,对于禅宗内部的派系情况是熟悉的,他说庐陵西峰寺是云门宗寺院,而定光法师(即郑自严)属于云门诸孙,那是不会错的。此外,黄庭坚对定光佛的赞语曰:“今得云门拄杖,打破鬼窟灵床”,(9)对于定光佛出身云门宗,亦可资佐证。 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法师,曾向雪峰义存参学,此后一直奉雪峰义存为师,宣说雪峰的禅法,世人把他看作是雪峰的嗣法弟子之一。(10)庐陵西峰寺既然是云门宗的一座重要寺院,郑自严是该寺的传人,那么,自可将郑自严的佛学特点看作是间接受雪峰义存的影响。 而郑自严佛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大显神通,元人刘将孙《西峰宝龙祥符禅寺重修记》略曰: “庐陵城中诸禅现大神通道场者,西峰第一。西峰之盛,繇定光古佛。古佛之得道,繇圜净禅师。圜净则西峰之第六世也。”(11) 据刘将孙记载,定光佛早在庐陵郡时,就有很大神通,本郡士民与四方信仰定光佛的信众,对于定光佛“请药,药现五色异采;祈嗣悉应,祷雨旸、雨旸若”,所以西峰寺才成为庐陵城内诸禅寺中显现大神通的第一道场。定光法师在圆净大师处证得神足后,神异事迹就更多了。他南返渡太和县怀仁江,适逢江水暴涨,江有蜃为民害,“师乃写偈投潭中,水退沙雍。”经过梅州黄杨峡,又“以杖遥指溪源”,使溪水“徙流于数里外”。他到武平南岩后,发大誓愿,显大神通,“摄衣趺坐,数夕后,大蟒前蟠,猛虎旁睨,良久,皆俯伏而去。乡人神之,争为之畚土夷堑,刊木结庵。民有祈祷,辄书偈付与,末皆书‘赠以之中’四字,无愿不从”。此后,他不断显现神通,有着伏虎、开井、治水、祈雨、浚河等等一系列神奇事迹。(12) 定光法师实现其神通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都要书偈或口中念念有词,其偈语最后都有四个字:“赠以之中”;口中所念则变化莫定,有时是“去!去!莫为害。”有时是“快出!快出!”这些都应属于密教的咒言法术之类,反映了带有密宗色彩的法师行法术时对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视。 定光法师与波利禅师的一段因缘,也提示定光法师与密教有关。据《临汀志·敕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记载,“初,南康盘古山,波利禅师从西域飞锡至此,山有泉从石凹出,禅师记云:‘吾灭后五百年,南方有白衣菩萨来住此山。’其井涌泉,后因秽触泉竭,舆请师主法席以符古谶,师许之,乃泛舟而往。”波利禅师是佛陀波利(梵文Buddhapāla)的省称,意译“觉护”,唐代密教僧人,北印罽宾国人,约于唐仪凤初年(676年)入唐弘传佛顶尊胜法,曾与人共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密教大师预言的“白衣菩萨”,应属于密教系统。按佛教中有“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是梵文Ρāndaravāsini的意译,简称“白衣”,音译‘半拏啰缚悉宁’。因观音菩萨常穿白衣,故名。又因常坐于白莲中,而称“白处观音”。“白”表明心之洁净。《大日经疏》卷五:“半拏啰缚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以为名……白者,就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就是白住处也。”(13)《大日经》是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中的“白衣观音”是密教菩萨。旧时位于甘肃省兰州城关区的“白衣寺”,是一座供奉白衣观音的密教寺院。(14)汀州连城县冠豸山上也有座供奉白衣大士的白衣庵。(15)然则波利大师预言的白衣菩萨也可能就是指白衣观音。定光法师平日“白衣而不褐”,为应波利大师之谶记又特地从闽西到南康盘古山主法席,目的是要表明自己就是“白衣菩萨”,其本身的浓厚密教色彩于此可见。(16) 定光法师的弟子赣南僧伽和尚,“姓吴名文佑,生于五季时,家信丰”。出家后常住雩都明觉寺僧伽院,“佯狂不饬细行,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善预言,“尝持松梢行歌曰:‘赵家天子赵家王。’人莫测其所谓,皆笑为狂”。后来宋朝建立,人们才知道他狂言的深意。又能使人有子,“邑人曾德泰,垂老无嗣,异僧伽,欲延之饭。未及召,旦已先款其门。饭罢语之曰:‘当以珠报。’会果生二子。孙德俊之汀州武平,谒定应禅师。师曰:‘汝雩阳有佛,何为礼我?’德俊告归,因寄一扇与僧伽。舟还,甫舣岸,僧伽即来迎问,曰:‘吾师寄扇安在?’由是邑人皈依,号为生佛。祥符己酉六月初六日趺化,人不忍火,以金漆垩其身,祀焉,后忽有竹生其床下。(17) 上述僧伽和尚的种种神通,以及死后被视为生佛,不用火化,而是用金漆涂饰保护起来处理成“肉身佛”的做法,也明显带有密宗的色彩。 何以义存及其门下有那么多僧人禅密兼修?我们认为,首先是福建的区域文化传统有以致之。福建有浓厚的信巫尚鬼传统,这一文化背景,与密宗杂有大量道教和巫术的神秘禁咒因素之特质相契合。因而当密宗在中原内地受到严重打击和限制之时,很自然地向包括福建在内的江南社会发展。 其次,与马祖道一在福建的弘法有关。马祖道一本身是一位精通密法的禅僧,他曾在福建建阳弘法,在崇泰里佛迹岭创寺,“苦鼠雀蚊蚁之扰,作法禁止之。逮今永绝。”(18)又据载,他在福建、江西开山行道时,原先峰岫间往往“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灾衅立生。”但“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憎,即事廉让。……将归灵龛,爰泝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19)他有如此广大之神通,灵验之法术,显然也是一位精通密法的高僧。由于马祖传道的深刻影响,其后福建僧人特重密法或禅密兼修,就不奇怪了。 复次,唐末五代福建僧人的禅密兼修传统,还得益于统治者王审知的大力扶持。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在福建站稳脚跟后,即着手修筑福州城,“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以镇之。”(20)这一“天王”,就是密宗敬奉的佛教护法神,乃经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三藏特别提倡,由唐玄宗下勅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都设立其像。王审知在营建福州城时特意设立毗沙门天王像作为镇守城池的保证,体现了他对密教的崇奉。此外,他还在福州创设了“五台山”,建“文殊台,并东、中、南、北四台”。(21)文殊信仰也是密宗的重要标志,更体现了他对密教的扶持。上有所好,下必盛之。有以上各种条件,唐五代雪峰义存门下及其后学盛行禅密兼修,就是势所必然之事了。 —————————— 注释: (1)《宋高僧传》卷30《汉杭州耳相院行脩传》。 (2)《十国春秋》卷89,《僧行修传》。 (3)《建州弘释录》卷之下,“显化第二”,见新纂《续藏经》,第1606页。 (4)[明]明河撰《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高僧传合集》本,1991年12月第一版。 (5)《十国春秋》卷99《藻光传》,第1421页。 (6)[明]朱棣撰《神僧传》卷九。 (7)黄庭坚《南安岩主定应大师真赞》(《山谷集》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谓闽西定光佛“卧像出家”,即在卧像寺出家,与《临汀志》所记不同。 (8)《临汀志》“仙佛”门,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据明《永乐大典》过录的残文辑录校订本,第16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本文所引皆据此书,下文不再一一注明。 (9) 语出黄庭坚《南安岩主大严禅师真赞》,见《山谷集》卷14,本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册。《临汀志·敕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亦引此语。 (10)参见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第532页的有关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刘将孙《养吾斋集》卷1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一三八,别集类。 (12)《临汀志·敕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 (13)(14)参见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423页“白衣观音”条。 (15)乾隆《连城县志》卷9《艺文志·白衣庵记》。 (16)历史上不少密教僧人或有密教色彩的僧人喜穿俗装,不着僧衣,相对于缁衣而言,也可称之为“白衣而不褐”。如重庆大足石篆山“志公和尚龛”的志公刻像,“方脸无须,身着大袖长服,隆腹下束带”,大足石刻研究专家陈明光称之为“身着俗装、手执匠师角尺”的志公像。参见陈明光《大足石刻考古与研究》第120~122页,重庆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7)[清]鲁琪光等修《同治赣州府志》卷60“仙释”。 (18)[明]冯继科修、朱凌纂《建阳县志》卷十九杂类三“仙释”。一九六二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19)宋高僧传卷10《唐洪州开元寺道一传》。 (20)《十国春秋》卷90闽一《太祖世家》。 (21)《闽书》卷一《方域志》闽县“灵山”条。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1版,第22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地狱”,在古人翻译的经里头,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里面没有乐受,只有苦没有乐。 第二个意思:佛菩萨很慈悲想帮助他,帮不上忙,佛菩萨想救济他,都没有办法。为什么?业障太重。 第三种是愚痴,不开智慧。他居住的环境非常阴暗,他看不到日月星辰,空中就像烟雾一样,很浓的烟雾,所以才称它作“地狱”。第四是“出佛身血”。佛是天人老师,因此以恶意让佛受伤,这个罪过就重了!今天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佛的形像,无论塑造的像,或者是彩画的像,如果你是以嗔恨心恶意把它毁坏,这个罪是相等的,你决定要堕地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