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修行思想
2014/9/3   热度:300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修行思想 李海峰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虚云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虚云法师是身承五家法脉的禅宗大师,然而他的佛教思想十分圆融,强调佛教无二法,佛教界内部要团结,每一种法门都是平等无有高下的,念佛法门中亦蕴含许多高深道理。虚云法师的禅净双修不同于普通人的理解,他提出念佛为缘起,参禅为究竟,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之后再进行参禅就较易得证,动中念佛、静中参禅是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时他也指出念佛法门中一心不乱之修证境界与参禅无二,本文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来阐述虚云法师的禅净双修之思想。 关键词:虚云 禅净双修 信解行证 念佛 参禅 虚云法师是近现代禅宗泰斗,他是大家所公认的开悟大德,身承禅宗五家法脉,他亲传的弟子一诚、净慧、本焕、佛源、传印等法师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虚云法师悲愿深重,恢复众多禅宗祖庭,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他的禅净圆融的修行开示给众多参禅、念佛者灯塔般的指引,因此本文从信解行证四方面对于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的修行思想作以总结,以期深入了解虚云法师禅净圆融的佛教修行思想。 一、 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虚云法师强调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也应该相信依法修行能够决定成佛。虚云法师特别强调信的重要性,无论修行哪一种法门,信心都是修习的前提。“但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1]]只要有坚固的信心,无论修持何种法门都能深入成就,这段开示显示出虚云法师的虚怀若谷,没有法门的偏执,禅、净、密法法皆可成就。他由于参禅而开悟,因此他在开示参禅法要时,提到在参禅的整个过程中,有四个先决条件: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决定行门,其中与信心相关的有两个先决条件:相信因果,坚固信心,从中可以看出虚云法师对于信的重视,不仅深信因果,更重要的坚固信心来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依法修行会决定成佛。对于修习净土来说,“信、愿、行”更是往生西方极乐的条件,净土的修持更需要信心作为前提。 二、解 圆融的见地、禅净不二、禅净相同的终极目标和不同的入手方法。 1.圆融的见地,禅净不二。虚云法师强调解要圆,行要方,强调对于佛教教理的理解要圆融,不能有门户之见。“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2]]法师这段话真是证悟者的境界,指出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不同的法门对治不同众生的心病,原无高下之别,也无门户之争,应机即是最好。 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曾经讲过“夫对病而裁方,病尽而方息。治执而施药,执遣而药已。为病既多,与药非一,随机进修异,所以方便不同。”[[3]]这段话表明佛陀说法是根据众生的种种病来说法和给出药方的,如果众生的种种病都好了,那么药方也就可以不需要用了。为了对治众生的种种执著而施以种种法药,执着遣除干净后法药也就可以停止了。由于众生心病众多,佛陀施与的药方也非一种,按照众生种种不同的根基来进修,给出的方便法门也就不同,其中参禅和净土就是适应不同根基人的两个很好的法门。 2.禅净不二,禅净有相同的终极目标。虚云法师认为念佛和参禅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后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没有高下的不同,都可以到达佛境。“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4]]因此,各宗各派都是通往佛境的大路,佛教界内部应该团结一致,而不应该互相攻击,禅净作为两大重要法门,更是应该互相团结扶持。 虚云法师认为佛教界各宗各派都是为了成佛,无论参禅还是念佛都是名相上的差别。。如同《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要是最适合众生根基的就是最好的。“参禅也好,念佛也好,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实际都是不二的。六祖不是说过吗,法无顿渐,见有迟疾。而石头希迁说得更为直截: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法门,法门,法虽只有一,门却有许多。所以我认为,每一个法门皆可修持,你与哪一个法门相宜,便修持哪一个法门。[[5]]”虚云法师认为参禅与念佛法门是不二的,重要的是同自己的根基相适应的法门。 虚云法师最痛恨那些参禅者毁谤念佛,念佛者毁谤参禅,特别提出禅净不二的主张。“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哪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时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悯的事吗?”[[6]]虚云法师这里强调每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法法互通圆融无碍,特别提出,禅是净中之禅,净是禅中之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念实相佛,与参禅参到能所两忘的境界是不二的,学人如果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就是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 3.禅净是根据相异的根性选择不同的法门。参禅与念佛的不同主要是相对应的众生根基不同,虚云法师认为“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唯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实之谓也。句句著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知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7]] 虚云老和尚的观点是根利智的人,可以直接参禅悟道。末法 障碍深重的人需要念佛法门得了生死,而上因此针对不同人的根性,虚云法师看着对方的根基来给与合适的教法,“有参学者,先试以禅,不契,则召以念佛三昧。”[[8]] 在对居士们修行指导时,虚云法师也是根据居士的根性来建议,对于陈缨宁居士修学的建议是“汝自审,果能处烦恼而不乱,住禅定而不寂,则可以参禅;若未能做到,则当一心念佛”。[[9]]他指出对参禅者的要求会比较高一些,要在烦恼中而不乱,在禅定中而不寂寞,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夫,那么就一心念佛。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念佛和参禅的法门选择顺序上,一般来说,念佛在先,参禅在后。“殊不知念佛法门,兴于禅宗之前,因时人但知口念,不识其心,故教一念佛带参禅。”[[10]]这样念佛法门兴于禅宗之前的顺序的抉择,对于普通人选择念佛法门有积极的作用。 4.无分别之境界和有区别的方法。 在念佛参禅的究竟上,虚云法师认为并没有分别。 “要知道一个话头,或一句佛号,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着它的。为什么?因为动静一如,好比月印千江,处处明显,无有障碍。”[[11]]参禅和净土都是具体的方法,真正工夫到家的人是动静一如,处处没有障碍的。 同时,虚云法师指出了一般的念佛人的问题,那就是不应该太执着,如果太执着的话就成了毒药:“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柱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12]]念佛号的目的是借助佛号来使得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佛号也是柱杖子,不应太执着。 禅净入手处在具体参禅和念佛的方法有些不同。念佛的方法虚云老和尚认为有多种: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而念佛的方法这一门就已经具足六度,而认为念佛是浅近法门的人为自陷陷人。本来实相念佛与参禅证得万法实相本无二致。而参禅的方法主要是参话头,看着一句话头如鸡抱卵,猫捕鼠,不急不缓,持续不断。 三、行 以戒为基,禅净并修,一心不乱,动静一如。 1.以戒为基。 在行持上,无论哪一宗虚云法师都坚持以持戒律为根本。“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13]]这里把戒律比喻为成佛道上的资粮,在行路中没有资粮作为保证路必然走得不长远,而学佛的行路上没有戒律的资粮也不可能走完漫长的修行之路。 在教导初学者修学时,虚云法师非常强调戒律的重要性:“戒为持身之本,成佛之基,单精于持戒,不修余门,可以成佛;若修余门,不持戒律,则事倍而功不半。所以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为释子者,守戒为先,切要切要!”[[14]]虚云法师认为在佛法的修行上,守戒为先最为切要。成佛最重要的是以戒为基,不修其他法门也可以成佛,而戒律失去的话,不要说修行,连生为人天都是不可能的。戒律是持身、成佛的根基,虚云法师崇尚严持戒律,将其列为修行的首要。 2.禅净并修的用心方法。 虚云法师特别提出禅净并修的方法:“若是上根利智之师,便能直下承当。倘或钝根渐次之人,必须先要念佛,待念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再向无念之中起一参究,且看这个念佛是谁。要看谁字话头者,先当以念佛为缘起,后以参禅为究竟,缘念佛儿参禅,是故名曰禅净并修。”这段话针对的是根基不同应用的方法故不同,上根之人直下承当便参禅,而钝根之人必须先念佛念到不念而念才能参禅,这即是以念佛为缘起,参禅为究竟,念佛念到不念而念再向无念之中参究。 虚云法师在针对一位徘徊于禅净二门的一位居士开示:“居士既徘徊于禅净之门,则何妨合禅净而双修?于动散之时,则持名念佛;静坐之际,则一心参究念佛是谁。如斯二者,岂不两全其美?……”[[15]]这种动中持名念佛,静中参究念佛为谁的方法被虚云法师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这个方法针对不同的时空点应用不同的方法。。 3.虚云法师在开示念佛的方法上特别强调一心不乱。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16]]这里非常强调修净土时的一心不乱和绵绵密密,不管佛来魔来都不为所动,念到风雨不入才算功夫得力。 念佛用功也是需要很深的定功,念佛最终要使得“能念之人与所念之佛,无二无别。须要长久用心,精练纯熟,打成一片。或口念,或心念,或有念,或无念,念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向这里参究,若能得个入处,通一消息,始知禅定(净)不二,庶几念佛有益,方不负一七辛苦。”[[17]] 虚云法师还给出具体修习念佛的方法,虚云法师认为“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18]]还是强调念佛时要信心坚定,念念不忘,心坚事成。 参话头亦是一心不乱,绵绵密密地做工夫,“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象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19]]这种不生二念、一心不乱的看话头参禅方法与一心念佛甚为相同。 4.动静一如。 虚云法师倡导动静一如的参禅悟道,认为“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20]]真正用功修行者只要能持之以恒,动静一如的用功行持,终有证悟得那一刻。特别是他住锡过的云居山特别提倡动中禅,农禅并重,农忙之劳作中亦不忘修行办道。 虚云法师曾经讲了铁匠打一下铁,念一句佛号最终成就和具行法师念佛苦作,密行成就,自焚表法的故事,都证明动中的功夫是真正的高功夫,这两位成就者都是在劳动中修行的成就者,而且都是以念佛号得证的,从中也可以窥出虚云法师对于动静一如的提倡,和对于驰名念佛的推崇和赞叹。 一、 证 禅净修行最终境界:念佛法门证得佛境现前,参禅法门证得桶底脱落亲见本来。最终达到无修无证。 在修行得力最终的证悟之后,虚云法师认为证悟的境界是一样的。“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21]]而悟道仅仅是修道的开始,悟后还要持续不断的修行。证到净境现前后达到理事圆融,心佛无别。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的修行思想说明作为禅宗泰斗的他,没有丝毫门户之见,对于净土法门也极其推崇,有许多禅净并修、一心念佛的开示,也强调最终境界的一致。他也不排斥密宗,对于诵咒的人一心持咒,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与参禅和念佛工夫到家也没有区别,甚至当他需要请人来做寺庙的主持时,有人推荐学习密宗的能海法师,他也积极邀请他来主持,只要在配殿修密法就可以,这种包容的胸怀和和圆融的见地十分令人赞叹,也只有佛教界内部摒弃门户之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当今佛教的发展。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的修行思想的提倡对于佛教在当代的发展有启迪的作用。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的印度,在西汉末传入中国流传至今已经两千余年,在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交流中,不断与儒道融合和冲突,隋唐时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而禅宗与净土宗又是目前在当今社会中信众最为庞大的两支。佛教的现代化发展是当今时代不能回避的课题,当今社会发生剧烈转型,信息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变成为地球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发地紧密,各种形态各异的文化冲突和交流也愈加丰富,那么以禅宗为代表的汉传佛教究竟往何方发展?云居山真如寺要建立国际禅修中心,以利益更广泛的众生。回溯历史,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适应传统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伦理等,结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宗派,而在当今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即信息爆炸的地球村时代,是否能够适应更多种类型的文化而产生出多元化的佛教呢? 佛教的修行方法本身并没有宗教的限制,它是对于人生、宇宙真相的觉悟,佛法能够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净化内心,提升自己道德修养、增加处理事物的智慧,最终彻底解脱自己和他人痛苦。佛法的修证是个体体验式的,经过一代代祖师大德验证也是可以重复的具体方法,那么剥掉文化的外壳,拿出具体的方法,佛教是否可以为基督教信仰的人修习行持最终有所彻悟?是否可以为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人练习而解脱痛苦,这涉及到佛教是否能够以法的真实内核来摄持不同文化背景众生的问题,但前提是佛法的特质不能丢,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和三法印的衡量标准必须坚持。虚云法师作为禅宗泰斗可以用宽容的心包容和接纳净土、密宗的修持方法,在当今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的地球村时代,我们可否设想用纯净的法来摄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觉悟人和宇宙的真理呢?祈愿方家指正。 [1],《老实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2。 [2]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1。 [3] 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45卷,页509中。 [4]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二十七年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0。 [5]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23。 [6] 《参禅与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4。 [7]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322。 [8]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322。 [9]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330。 [10] 《念佛将终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76 。 [11]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18。 [12]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1。 [13]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二十七年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河北禅学研究所,页6。 [14]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38。 [15]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00。 [16]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6。 [17] 《念佛将终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76。 [18] 《老实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3。 [19] 《参禅法要》,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60。 [20]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01。 [21] 《老实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3。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经》到最后给我们说,“无智亦无得”,几时你到无智亦无得,你的真如本性就统统现出来。也许有人说,无智亦无得,那我学佛干什么?学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智”,指的是邪知邪见,“无智”是讲无一切邪知邪见。“得”是什么?得是你那得失的心。你有得的心就有失,得失是所有烦恼的根源,你能够把得失心丢掉,烦恼的根拔掉了,那就恭喜你,你永远不再有烦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