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承派中观宗的二谛观


2014/9/3    热度:422   

  应承派中观宗的二谛观

  在佛教经典理论中,胜义和世俗二谛。很多人说话时把二谛混淆起来,这是佛教内部概念混乱的最主要的原因。

  “谛”就是真实、真理的意思。世俗谛也称假谛、事谛、名相谛;胜义谛又叫真谛、理谛、实谛、第一义谛。

  简单说来,胜义谛即圣智观察所得的对象。所谓“圣智”就是开悟见道以上的圣人的见解,他的智慧所证得的境界。“实谛”的“实”不是指物质的实有,而是指真实。如“实相般若”的“实相”便是指真实情况,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有。

  世俗谛是以世俗智慧为标准建立的世间学问,也就是世人眼中的真实情况或科学认为的真实的存在。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人,大家也都能看到这个人,这就不是一种幻觉,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这样的真实存在就叫做世间真谛。

  了解二谛义,首先必须了解二谛的划分对象、划分标准、概念的含义等等。

  首先,二谛义划分的对象,其范围是知识。知识包括能知的识和所知的境。作为自己来说,自己的识是主观的,别人的识、别人的存在都是客观的。从整个人类来说,人的认识是主观的,所有认识的对象都是客观的。能知的识(即中观的第六意识)和所知的境(色、声、香、味、触这些客观对象)都是知识。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从四个方面说明了了解、掌握二谛义的重要性:

  1、佛说法不离二谛义。

  2、若不懂得二谛义,就不懂得佛经的真实义。

  3、胜义谛是在世俗谛的基础上建立的,不了解世俗谛就无法了解胜义谛。

  4、不了解胜义谛就无法证得涅槃。

  应承中观的二谛观是中观理论里最精深、最难理解的部分,印度论师中能解其义者也只有少量的几个人,藏地佛教中属于应承派的人也不多,可谓稀有而珍贵。是否应承派,只能从言论上来分辨。比如印度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是应承派的观点,阿底峡尊者、萨迦三祖、萨迦四祖、玛尔巴大师的言论以及《密勒日巴道歌》中都能反映出是应承派的观点,只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

  在哲学上自称是应承或中观的不足为凭,自称中观者未必是中观,自称应承派未必是应承派,自称是大中观未必就是大中观。特别需要了解的是,现在藏地佛教里很多自称大中观者,其实是自续中观,因为自续中观在藏地的影响非常深远。

  到了后弘期,中观应承派的观点被介绍入西藏,但由于介绍得不如法、不圆满,导致很多观点有漏洞或者有错误,这些理论叫旧应承或叫旧中观。有些萨迦派自称是应承派,实际上他们是旧中观,对应承派《入中论》的解释有很多错误。

  直到宗喀巴大师出世,他在研究了旧中观理论之后,感觉矛盾重重、漏洞百出,所以“忧心如焚”,后来经文殊菩萨显现现量身指导纠正,最后才形成了宗喀巴新应承派。

  世俗观察见对观察实相有效,对观察实性、理性无效。所以不能以世俗智的观点来看胜义谛的境界。同样,终极理性观察智见只对观察实性、理性有效,而对观察实相构不成有效观察。所以胜义上的空说明不了世俗的空,世俗不空。

  两种智见所观察的对象不同,分别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现象与本质或相和性。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一有一空,结果相反,但互不妨碍。如性空不能否定事相的存在,事相的有也不能否定性空。因为理性、世俗性两种观察,只在其各自的观察范围内有效。

  胜义谛的“胜”指与真实情况相符的圣地智慧,“义”为终极义、实义。在对世俗谛的看法上,自续中观和应成中观有本质的差别。

  自续中观认为在正常的官识中所呈现的事相是真实的存在,不依赖正常官识的客观真实是虚构的实执、法执。它们承认名相事物在世俗谛中有自相,是真实存在。“自相”归根结底是一种实性,即真实性。如魔术师变魔术时,把一块木头或石头变成牛、马等,牛、马是假的,但它变换的基础——木头或石头是存在的,这就叫做自相,是一种真实存在。因此,应承派认为自续派堕入了“有”的窠臼。

  对世俗智确定的实相,也包括名相性的“自我”,原封不动;对实相的自性丝毫不留、彻底否定,这就是不堕空有二边的中观见。世俗谛范围的“我”是存在的;胜义谛范围的“我”是不存在的,这是在“我”的问题上的二谛观。

  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关系是同体异相的关系。

  胜义、世俗二谛若非“同体”,就会产生四过:(“过”即逻辑上的过失,逻辑上没办法解释。)

  1、若非同体,见瓶的空性,无法破除对瓶的自性的实执。

  2、若非同体,瓶的空性,不会成为瓶的法性。

  3、若非同体,瓶不会成为瓶自性的破除对象。

  4、若非同体,在圣者的智境中,瓶和瓶的性空不会同时显现。

  若胜义、世俗二谛同相,也犯四过:

  1、若是同相,见实相的世俗智,应该同时见到空性。

  2、若是同相,世俗实相产生烦恼,胜义也应产生烦恼。

  3、若是同相,见世俗实相就应见空相,何必修见性智慧。

  4、若是同相,胜义也应和世俗谛一样,有形有色。

  所以,二谛是同一体中的两种并行不悖的性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辩证的统一。每一种事物都是辩证的统一,既是性空又是相有。在无自性这一点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叫“法性平等”,所有事物的法性就是空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 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今生相逢便是缘分,何苦去怨恨,何苦去仇视。每个人所见的、所遇到的都早已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