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碑”纪事


2014/9/3    热度:304   

  “放生碑”纪事

  潘江涛

  磐安县安文镇双坑村有一块《放生谕碑铭》,不是新近才听说的。放生碑在天台国清寺、新昌大佛寺等佛门胜地都曾见过,况且这块碑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才立的,距今只有108年,文物价值不是很大,所以也就没当一回事。

  春节期间,一帮文友围在一起神侃时,又一次聊到了这块放生碑。镇里负责生态工作的朱君忽然对我说:“这块碑就丢弃在东(阳)仙(居)线公路边,雨淋日晒,再不采取措施,要不了几年就会成为一块烂石了。”于是,翌日一早,我们便驱车赶往离安文镇9公里的双坑村。到那里一看,只见高2.7米、宽0.7米、厚0.15米的放生碑果真斜放在村口的水沟边。前几天下过大雨,碑石触地面溅满污泥,没有污泥的上头青苔斑斑,字迹已漫漶不清。我们只得猫着腰,歪着头,用纸巾擦拭石面,一字一句地辨认。

  听说我们是县里来的,附近的村民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讲起碑石的来历。一个村民端来了清水,还拿来了涮子。经过清洗,碑文渐渐显出了它的原貌,全文如下:

  钦加五品衔署理金华府永仙分防厅兼管水利事务汪,为出示严禁事:案据四十七都九保双坑、石下等庄林蓬头、朱茂成、应守贵、应凑、丁开禄、李炳至等禀称水族放生。

  爱物大功,现因合义永禁。放生自第一渡重升桥起,左至大盘岭黄庄,右至石坑岭,禁止网钓,为鱼鳖生蓄之所。讵有忍心之徒不遵设禁,屡有钓饵罟取,甚至狠用毒药绝其种类,实堪痛恨。禀请出示谕禁,并请立碑以图久远。

  等情到厅,据此拟合,准其立碑,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地方大小人等一体知悉。自示之后,务须遵禁,以广好生之德。毋得视为具文,倘敢仍蹈故辙,许即来厅禀报,随时饬差拿获,按律惩办,决不姑宽。其各懔遵毋违,切切特示。

  铭文末尾还刻着37位村民的姓名,估计是参与管理放生事务的人员,负责人是双坑村的林如意。这块石碑原先立在龙头岩的凉亭里,到那里歇脚、躲雨、乘凉的山民都会读一读上头的铭文。铭文中的黄庄、石坑、石下、黄弹口等地当时均属于永康郡,“第一渡重升桥”以下则是安文的属地,归东阳郡管辖。1938年,当时的政府为加强对浙中山区的管理,从东阳、永康、缙云、仙居、天台各划出一隅,组建成“五平县”,即现在的磐安县。

  磐安山高谷深,是婺江、瓯江、灵江、曹娥江的发源地,清流潺潺的花溪流经双坑村村口。想当年,农家妇女到埠头洗衣时,溪里的鱼儿总是闻声而聚,一点也不惧人。据当地的林志奇老人回忆说,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到花溪洗澡,一下水大大小小的鱼儿就立即围了过来。有一回他想吃鱼,父亲脱下汗衫往水里一裹,就将一尾斤把重的鲤鱼拎回了家。这种事情上一辈的老人都曾经历过。

  但在“大跃进”时期,花溪两岸的原始森林树木一棵一棵地倒下,化作了一缕缕青烟,留下了一堆堆钢渣。渐渐地,溪水少了,鱼儿不见了,放生碑也就成了摆设。“文革”后期,村里要建氨水池,放生碑便被当作现成的池盖子,还被浇上水泥。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拆掉了氨水池。一位村民知道这块碑的来历,小心地凿去碑面的水泥,终于让碑铭重见天日。遗憾的是,谁都没有在意这块笨重的石碑,便一直遗弃在公路边。

  “贫穷不是生态,发展不能破坏”,这素来是磐安“生态立县”的理念。虽然磐安是我国首批3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但是如果不绷紧“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两根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再好的生态也会恶化。靠近双坑村的墨林、窈川两个乡,古人用“墨”、 “窈”两字就生动形象地加以概括,然而如今墨林无“林”、窈川不“窈”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花溪有水无鱼,要想再现当年天人合一、人鱼共欢的和美景象,实属不易。放生碑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近,欣闻县文物办的人员已把这块历经沧桑的放生碑运到了县城。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建个亭子,将其立于亭中,从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磐安县委宣传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不杀生和素食,是最殊胜的“无畏布施”!你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不和众生结冤仇,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这一生就能得健康长寿。有果,一定有因;修因,一定得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