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一则原文简析


2014/9/3    热度:222   

  《坛经》一则原文简析

  山东滕州一中 刘释师 277500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课程《思想政治》课中选了《坛经》中的这样一则情节: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禅宗主张对万事万物,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无论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精神中的一切“相”,采取“无诤”的态度。即不分别不争辩,所谓“心斋”,“澄”其“怀”“观道”的境界。要人小事拘泥于既定的概念,善恶是非世人为的观念意识。

  禅宗把人心比作一盆水,长期文化的熏陶带给人的意识观念即杂于水中的尘埃。禅宗认为,只要当这盆水澄清而不再动荡时,才能明澈显示对象的真实面貌;即当心平气静,无成见干扰,尘埃落定时,心才能捕捉到事物的真相,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对象,发现真理,感悟大道。对后天所学的执著会造成“成见”,正是这个“成见”使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

  慧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风动、幡动,外物以它本来的样子存在于那里,一切现成,自自然然,是人类主观地赋予它“动”“静”的概念,风和幡并未告诉人什么叫着“动”和“静”,“动静”的判断是人为的。如果几千年前人类把床称为“魔鬼”不称作“床”的话,那么现在有人把床叫着“魔鬼”肯定没人觉得奇怪。故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描述皆是“心动”所致。世界上所谓好坏美丑善恶皆是“心动”的结果。故圣人曰:“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无识、无成见,如此方能与大道相通,与真理相契。后天所学是水里的尘埃,外界对象如果投影到一盆动荡着尘埃的水中,显示出的影像肯定是不准确不真实的。换句话说,我们平时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往往带有我们的偏见和错觉,常常与其相偏离。

  风幡的故事告诉我们,客观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为描述风幡现象,赋予它“动”“静”的概念,为描述“世界”的存在,赋于万物以各种名称和诠释。另外,文化观念造成的成见又使人很难看到真实的世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往往留于狭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顺境善缘少,逆境恶缘多。尤其是现在,逆境恶缘,在我们人一生当中,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顺境善缘顶多只能占百分之十。古时候读圣贤书有修养的人,大概可以达到一半一半,那修行有功夫的人这比例就要提升了,可能是顺境善缘要占个百分之七、八十。我们特别要细心体会一个事实,那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如果境要不随心转,这比例怎么可以改变?比例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何以能够改变命运,能够离苦得乐?这那要“境随心转”。换句话说,世间苦乐是假相,不是真的,你的意念善,你的意念清净,就能够转变命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