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第二章 2.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2014/9/4    热度:1720   

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第二章 2.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你想怎么样对待别人,就应先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从前,子贡问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个法,该是什么?”

  孔子便传授一个“恕”字,告诉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此推己及人,在佛教中也推崇备至,如《入行论》云:“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所以,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千万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也照样不愿意。

  佛教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个儿子,她最疼爱小儿子。

  鬼子母爱吃小孩肉,常到人间抓小孩,活生生地当食物吃。人们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教求教。佛陀于是通过神变,将鬼子母的小儿子捉来,扣在自己的钵里。

  鬼子母回来发现小儿子失踪了,特别着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处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没有找到。后来,她听说佛陀无所不知,就到佛陀那里去哭诉。

  佛若说:“你有一千个儿子,才丢了一个就这样难过。别的百姓只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是独生子,却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听到这番话,鬼子母当下醒悟,在佛陀面前忏悔道:“我错了,只要能让我找到小儿子,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儿子从钵里放出来,还给了她。

  这种换位思考,在国际上也非常重视。以前国际上开了几个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认为:不管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人多半感情冲动,换句话说,头脑不够冷静,不开智慧。从哪里开?从清净心开。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今天烦恼很多,烦恼从哪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心地清净,头脑冷静,这是智慧。用最浅显的话来说,不感情用事,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辨别正邪、是非、真妄;感情冲动的人,不辨是非,不晓得好歹,佛也没法子教他。佛是顺理智。理智是觉,感情是迷。感情用事的人,一切都顺着情欲,这是迷惑颠倒造业的根源!情欲,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转情识为智慧,转情欲为智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