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以禅、丹道与密为主


2014/9/3    热度:609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以禅、丹道与密为主

  发表人 熊琬 华梵大学教授兼佛教学院院长暨主任

  【提要】本论文借禅、丹道、密 (兼采瑜伽、太极、医理)的修行方法,参照、互见,乃理解修行乃是借此身、心,包括身体中以及六根的善用,其中深藏生命的奥秘。而无论哪家下手入门修持,不能忽略从呼吸入手,其中调身、调气与调心的关连。丹道所谓精、气、神三者,密宗的脉、气、明点等,以揭发宇宙的奥秘。而生命的科学与生死学即在其中。

  前 言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一文中说:“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禅那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当然也在内;今讲之禅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禅宗之禅的意义来得宽广。禅那,即静虑之意。”该文首先根据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说“安般禅”,说:“专明禅定,成为汉、魏、晋初习禅定之禅法。此经明数息修禅法。亦摄其余种种禅法,但最重的在调息。(守意即摄心)”。《安般守意经》是最早讲禅法最为完整的禅法,它可摄其余种种禅法,其禅法之重点,在以数息法为主。今从起字源说起:

  安般,全称anapana安那般那,即指出入息念。梵语ana(安那)即入息(吸气),apana(般那)即出息(呼气)。本经是借数息观(默数出入息,令心随息而定)修禅,以之收敛身心。如要以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修禅的精神与意义,则为禅,梵语dhyana者,静虑,乃借呼吸及内心的观照等方法,以开发内在之无限智慧、潜能与功德,可以控制情绪,升华欲望,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它又可以帮助超越自我的拘限,心灵的自在与解脱。但根据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分禅为: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出世上上禅等[1]。而禅宗之最终目的在“明心见性”。

  一、 禅的生命哲学:

  从二则公案说起 :

  甲、慧海“自家宝藏”公案:大珠慧海初参马祖,《景德传灯录》卷6:“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遮(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2]

  《景德传灯录》卷12:“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诸人面门出入。”[3]

  乙、临济禅师“无位真人”公案:《景德传灯录》卷28:“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发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4]

  《楞严经通议》卷1:“古德所谓有一无位真人在汝等面门放光动地。奈何诸人自昧。所以日用但认妄想。六根隔越。六尘障碍。今佛放此一光照破根尘识界一一本真故云普佛世界。光明顿现翻破无明故云六种震动。根尘门头了无障碍故云合成一界。如此照用现前则不劳动步即澄道场,故光中菩萨皆住本国合掌听法。且此一光佛即密示大定全体矣。向下破妄显真。而所显者此一段光明境界而已。若人了此光相又何别求佛法哉。阿难不悟故须次第一一开示。由破妄之初阿难重请奢摩他路。如来先以光相密酬也。”[5]

  试分析以上公案:

  甲. 大珠慧海初参马祖,马祖示之以“自家宝藏”,而勿在外作活计。当慧海问那个是慧海的“自家宝藏”?答以“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而此“即今问我者”又是何物?而所谓“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所指为何?此近在我们身上的“自家宝藏”,舍此“六根门头”还有何物?自然是“何假向外求觅”,也是“一切具足更无欠少”,要能善用,始能“使用自在”。

  乙. 所谓“五蕴身田内”的“无位真人”,在“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诸人面门出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这正是所谓的“六根门头”。

  《楞严经》卷5:“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6]此段叙明使我们轮转生死的,就是我们的六根;而欲知无上菩提,速证解脱的也是六根。所谓成败都是萧何是也。

  《楞严经》卷4:“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6]伏(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7]六根的见闻觉知,依不生灭性为因地心,此乃生死的根本,然后能圆成果地的修证。《楞严经》卷4:“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8]《楞严经》卷4:“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9]

  《楞严经》卷4:“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10]

  今就道功静坐,《玄机口诀 导引术》曰:“收视收听,回光返照。谨闭五贼,恐怕盗驰。谨于眼,则目不外视,而魂归于肝。谨于耳,则耳不外听,而精归于肾。谨于口,则口合不谈,而神归于心。谨于鼻,则鼻不外嗅,而魄归于肺。谨于意,则用志不分,而意归于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耳目口鼻意,攒簇各归其根,各复其命,则天心自见,神明自来。”《金丹四百字》:“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曰五气朝元。”同样在六根门头下功夫,但道功在六官上下功夫,最终在复命归根,五气朝元,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与佛家在六根门头,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以出离生死,明心见性为目的。二者有同趋一条路,但是似而非。

  二、丹道的生命哲学--从身体奥秘中探讨生命:

  (一)丹道属道教之一支。道教起源于道家,以老庄为根源,而成立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与我们的身体本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的。人在天地之中,犹如鱼在水中,本为一体。人自为胞胎处母体中,即与母体为一,本属先天。逮至脐带一经剪断,呱呱落地,脱离母体,而独立成人,即属后天。后天则属人为在作用,与大自然渐相乖离,身体受天地阴阳之交相贼,历经岁月六YIN(风、寒、湿、暑、燥、热)侵其外,七情、六欲攻其内,则精气体力日就衰竭,则老病死必不能免。至于道教修练,先通本身体内之气--“小宇宙”,进而与外在的大自然-- 大宇宙 ,结合为一体,即是所谓“天人合一”之境界。其所谓“小周天”:即是借运转河车,以打通任督二脉(前任、后督),使上半身能畅通无阻。所谓“大周天”:则是使全身之气畅通无阻。“窃天地之机”、“夺造化”者,由天人合一,而能夺取宇宙间源源不断无限的能源。[11]如是乃能使人与宇宙合而为一,庄子所谓“独与天地往来”即是此意。可以得道,可以长生,甚至不死不生之目的[12]。

  因此道教的修练,是借后天的修炼,以开发先天的本能,达到与大自然的母体结合为一。故借吾人的身体为鼎炉,鼎炉者,本是烹饪、煮药的工具。今借以喻吾人的身体作为修道的器具,如所谓采小药、大药等,小药为小周天、大药为大周天。换言之,即在借着这鼎炉(身体)煮药[13],以开发内在的潜能(包括生命力、潜力、心力、心灵等),即在自身,不假外求。盖以我们身体本具有无穷之能源与宝藏,正如金矿、油矿,若不知开采、挖掘,则不异任令废弃于无用之物,甚或恒加摧残,何等可惜!故所谓道之奥妙,不待外求,即具备在此身中。道家内丹学修炼,不出精、气、神三宝。有所谓修命功与修性功。性,指神;命,指气(气)。命功,以生理(包括精、气)为主,故注重元精(先天的精)与元气(先天的气)。性功,以心理、精神为主,故注重元神(先天的神)、意念,以调和身、心。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二)、身体的奥秘与能源之开发:

  开发先天气:丹道家注重元精、元气、元神。《拳法·精气篇》:“拳家三宝,精气神存亡之机,生命之本。”又云:“内有所本,外自然强;内失所恃,徒具外壮。”太极拳既称为内家拳,自不外于内丹之学。而斯三者,皆藏于后天精气神之中,为常人所不知。必借虚静、涵养、温煦、烹炼乃能发动真机。令后天杂染不纯的凡精、凡气、凡神(属医家),净化、升华成先天纯净的元精、元气、元神(属修道)。刘一明《修真辨难》:“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后天之精)自不泄漏;炼先天之气,而呼吸之气(后天之气)自然调和;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后天之神)自然静定。”即是其升华后天之精气神,为先天的精气神之原理。其中分“小周天”与“大周天”的过程:

  甲、.气、血与修道的关系:

  中医讲气、血,“血”与“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毌。”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血相依,“气血瘀阻,病由之生;气血通则病自愈”。从切脉看病,是从脉博的跳动所谓脉象,即可测出人的病征。即是从切脉的知道人体气血周流的状态是否中常。而且情绪也与气血有关,如:医书上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结滞不舒畅)。”[14]至于气,无论从形而下的气,以至形而上的气。在医学、哲学等[15],都是很重要的。表面言之,气只是有形呼吸的气(形而上的)。实则,也可与无形的(形而上的)气与生理、心理、精神,包括人格、修养、修练等,无一不与气有关连。今修道与禅谈“心息相依”者,息即指出入之呼吸;心,指心念。倘若“息调则心调,心调则息调。”则为“心息相依”。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6]初入禅调息法中,息有四种相:即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风相,是鼻息出入有声;喘相,是出入结滞不通;气相,是出入不细。而息相,是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其心神,是神态安隐,情抱悦豫。如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难以入定。若能细其心,令息微微然,则为息调,其心易定。总之,修禅或修道,气息(常人叫呼吸,而能善用呼吸的才叫吐纳)与心念(包括意念、心理、情绪等)是有关密切关连的。

  就“气”而言,它有几种作用:

  (1)、推动的作用:气可以推动血运转各脏腑与经络,遍于全身。(2)、温煦作用:血以气的推动、运转,则在涵煦、滋养中,产生温度。(三)、防御作用:气有宗气、正气,可防外邪,如六YIN(风、热、湿、火、燥、寒)之气。(四)、固摄作用:气可收摄、凝聚,以固摄血不外溢,且帮助推动有力。(五)、升华气化作用:如炉借火沸腾出蒸气,就是升华之作用。道教练精化气,即是借此作用。以上前三种系属医理,修道建立在医理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故曰:“百病生于气”。气之作用大矣哉!

  气之与血之间:血,犹如火车;血管,犹轨道;气,犹如电气、煤气、蒸气等;而心、意念,犹如火车的司机。换言之,由人(意念)借着电力(行气)操作火车(血)在轨道(血管)上走(行血)。气,它应是一种能量、磁场、热能,是介乎精神(意念)与物质(血)之间的媒介。中国人讲气,气与吾人之关系,从身体、生命,以至修道,外而至于宇生、人生都是着密不可分的。所谓人活着一口气,殆有深意存焉。盖仗着这口气(呼吸),关乎生理、心理、精神,即可以掌握身体、生命,以至生死。生命的哲学从此入手,可以揭开宇宙之无限奥秘与宝藏。所不同者,丹道,注重“性命双修”。性,指(心)神;命,指(元)气。禅,相对而言,较着重在修心的“性功”,所谓“以心传心”、是也。丹道,较偏重“命功”,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类。而禅在“明心见性”、“见自本来面目”。丹道在长生不老,以至成仙。但在修禅定或静坐时,调息、调心是不可少的,而往往心调则息调,息调则心调,二者之关系密切。调息时,风、喘、气、息四种现象,而以“心息相依”为息调之相。其中,有关身、心、灵三种层次,亦可说生命哲学的精髓所在。修道过程,盖不外于此。

  乙、修道的过程:

  修道,就是要将借后天凡精(YIN欲、体液)、凡气(口鼻呼吸之气)、凡神(思虑之神),修先天之元精(身中净化之液-如纯净的油)、元气(先天元阳之气—如电气)、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乃一念不生,清净虚灵之念-如优良的鴐驶)。而此元精、元气、元神,都藏于后天凡精、凡气、凡神之中,未修炼者不自知,经过静极恍惚虚灵之际,真机才会发动。刘一明《修真辨难》说:“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炼先天之气,而呼吸之气自然调和;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自然静定。”简言之,借着后天来开发先天。而先天本潜藏在后天之中,如开矿般,不经发掘不会出来。而宇宙、人身的奥秘,正在吾人身体之中,必经开采始能发现。

  1.“小周天[17]”工夫:第一阶段借“炼精化气”以运转之,亦即丹书所谓“百日筑基”工夫。有所谓“九层炼丹”之法。分几个步骤如下:

  (1).“炼已”:即是“炼心”集中精神、排除杂念,注意下丹田--“气穴”。呼吸由粗至细,就有“风相”(呼吸有声)、“喘相”(呼吸不顺)、“气相”(呼吸不细),至于“息相”--“心息相依”。如是杂念不生,心不散乱了。此即“拟神入气穴”工夫也。

  (2).“调药”。久而久之,依所谓“水火相济”之理,精气满足,于是可以“产小药”(即是所谓打通“小周天”)。此乃“炼精化气”之验,其理如下:

  以吾人丹田作鼎炉:五谷之精,属水;心之意念,属火。“丹田”,即是鼎炉。今以意守丹,即是于炉下生火,火不能太强,或太弱;太强则焦燥,太弱则温不滚。而丹田为生气之原,今意守(专注)丹时,不能不着意(鼎火蕉爆),亦不能太着意(鼎火微弱)。太极拳所谓“有则执着,无则落空”之意。当静其心,宁其神。《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盖借精神集中于丹田,即是以意念温煦涵养之,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如是以意之火,渐渐温养鼎炉,久而久之,功夫火候一到,炉中之水自能由温煦而滚沸,而气自蒸腾而鼎沸。此即由火(意念)烹炼,令鼎(丹田)内之水(精)煮沸,成“气化”、“升华”之法,是水火既济之效验。即所谓“练精化气”者,乃由下而上“炼形化气”,升华、净化自我之初步功夫也。总之,修道之要,不外借后天之精、气、神,以返回先天之自然(元精、元气、元神),妙契道旨。《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回归先天,则后天之身、心、灵,自然由“变化体质”(形)以至“变化气质”(身心)。所谓“顺则生人,逆则成仙”者。所谓“顺”者,顺常人生理之自然,则其精可以生儿育女。反之,“练精化气”,乃将五谷之精华及生儿育女之浊精(凡精),借由气(元气)之运转、提升,而将人之身、心、灵不断净化。此是“逆则成仙”之初步。

  (3).“产药”之现象:据《金丹四百字》:“泥丸风生,…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立正酣,精神如夫妻之欢合,魂魄于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非譬喻也。”至于开关启窍时,至要者尤在“阴跷”(又名死户、死生根、复命关等)一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果能凝神入于气穴,则天门与地户接通,内外呼吸相合,息息归根矣。然就医家言,则不知有此一穴。自然无从开发此中奥秘了。

  “练精化气”是“小周天”,走任督二脉,以上半身为主。其次,则走奇经八脉,以全身为主,是“大周天”。“大周天”时,百汇穴接天气,涌泉穴接地气。更有所谓“三关修炼”说[18]:“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上关炼神还虚。”此即所谓“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19],至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20]。“小周天”注重在从炼精而化气,至于“大周天”,则注重在从气到神,神又影响到精。成为互相循环,交互为用的关系。如:“神全则气旺,气旺则精足。”“神凝气聚,气聚精生。”“妄心死则神活。”“澄其心,则神自清。”“神得气有养,气得神有归。”“以神驭气,以气养神。”总之,不外精、气、神的相结合、互动,是气化、升华、淘涤心灵的作用。所谓:“精满不思YIN,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而在性命双修的结合上,从体内能源之开发,并吸取天地之精华;使内在生命与心性之净化、升华,以至与天地融合为一体。达到“炼神还虚”--与天地合其德之境界。此所谓“夺造化”、“窃天地之机”之功于焉完成。

  丙、道功中的教外别传--“中黄正脉”之说:据《中华仙学》髯道人论“中黄直透”:“中黄之道盖在人身之正中,与冲脉风马牛不相及也。”此法纯以修性为主,属“无为”的修法方式,与一般道功以意“引导”,由大、小周天,走任督、奇经八脉不同。而直接走中脉--所谓“中黄直透”,一举通彻上下,而达“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境界。其修法不用意念,若用意念导引谓之“闯黄”,是为险道。它以无为之方式,能直截借先天气而行,不经过“小周天”、“大周天”之“渐法”过程。它是一窍通,而窍窍通。在虚极静笃时,即可由精而化气,由气而化神,神则自然还虚。是仙家的“顿法”。谓之“中黄直透”。颇似禅宗的一超直入的方法,属于“道外别传”之修炼法。

  丁、太极拳与修道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解》:“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忘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绕,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亡(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日日行之。无差无间,….炼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过十年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此言任督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升,静乃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元,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21]其中如“水中火发”乃丹道中“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炼精化气”之现象。太极拳不外以丹道修炼原理为之依据,其终极目的也是以修道为根本。

  太极拳从调身(姿势—立身中正)、调息(呼吸--调息绵绵、守丹)、调心(意念--扫除妄念、操固内守)由此三调,先从调养血气入手,而身心神无不配合。如就“松净”二字:[22]杨澄甫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太极拳放松,讲求松透、松静、松净,自能调和气血,练拳也能达到“轻灵变化,圆转自如。”由松净,至轻灵,不论练拳,发劲,不在外形,而在意、气、神。故曰“心神宜内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周身无处不松净,即在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气之所至,身即动焉。如是气血流注全身,毫无停滞。所谓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就丹道而言,即是性命双修,不外乎精、气、神的变化作用。太极拳经所谓“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元,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此乃从心性修养,为修道之基本,由是而循序渐进,始能进于道,则与丹道所言并无二致了。其关键在以意念发动真气,以至于通关启窍,使内在的能源与外在的能源连通一气,与宇宙结合。故有“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此言任督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洎乎群阴化尽至于纯阳之体,则是从太极返乎无极;所谓“群阴剥尽大丹成”之境了。

  三、密宗的即身成佛

  甲、瑜珈与密宗:

  密宗出于印度,有“即身成佛”之说,盖与丹道中以此身为鼎炉,为成佛修道的功具,义正相同。密与瑜珈有密切的关连:

  密教所以认为即身可成佛:盖以此父母所生之身,本业报之肉身;但若能善加转换,即可变为法、报、化三身。宇宙构成之要素为六大[23],为法界之体性。佛、众生以及六大,互不障碍而能融即相入,均具足四种曼荼罗(四曼[24])之相。密教主张六大、四曼、三密称为体、相、用三大。佛与众生之三大互无差别,且其三密互融,故佛与众生平等,此称“即身”。众生以手结印,口持真言,心住三摩地,即可与大日如来相应。故在众生肉身上,即可证众生本来具有之佛之法身而成佛。

  据南怀瑾在《印度瑜伽术 前言》云:“瑜伽之学,源于印度,为彼士上古学术之巨流。…自释迦文佛印现彼邦,汇原有百家之说,删芜刈繁,归于无二,瑜伽之术,亦入其宗矣。“瑜伽”之义,旧译为相应,新译为连合,皆指会二元于一体,融心物而超然之意。与此土之天、人合一,性、命双融之说意颇相似。稽之内典,凡栖心禅寂,依思维修,由心意识至解脱境,皆于《瑜伽师地论》中。复次,从有为入手,修一身瑜伽而证真如本性,则密宗胎藏界三部中之忿怒金刚、军荼利瑜伽等法尚焉。西藏密宗传承无上瑜伽之部,内有修气脉、明点,引发自身之忿怒母火(原注:又曰拙火,或灵力、灵热等)融心身于寂静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刚之修持也。凡此受授,皆经佛法陶融,因习利导,而入于菩提性相中,是乃佛法之瑜伽,志在解脱也。[25]”此段说明释迦汇原有百家之说,删芜刈繁,将印度瑜珈术融入其中,与吾国道家天人合一之思想,性命双修之说相似。

  《印度瑜伽术》云:“军荼利母kunda,法界之大力,藏于各人身内者,即是大黑天母,…大妙音天女等类名称甚多。亦显然为宇宙万有之生命气、电力、强力、磁吸力、结合力、重心力。整个宇宙在汝怀抱中…唤醒在眠之真大力(即拙火)令贯穿六轮之脐中,至头上,与顶轮之至尊大自在会合。”[26]军荼利,义为火炉,意谓以智慧火烧烦恼障。

  密教修法,乃建立在瑜伽的基础上。以军荼利明王为本尊,为祈请调伏、息灾,或增益之修法。密教的“即身成佛”,在无上瑜伽之部,内有修气脉、明点,吾人身中具有明点(精液、血液、津液)、脉(经络、气脉所以通气者也)、与气。如何净化脉、气、点,借起拙火来通关启窍——通过所谓三脉、七轮,化业劫气为智慧气,引发自身之忿怒母火,融心身于寂静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刚之修持也。简言之,即是开发吾人体内之能源,使与宇宙之能源相通。最后,冀求复归于空性,如此才能与吾人之本性[27]相合,使心、性与法界之体合而为一。不仅可以出轮回,得大自在,以至于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大圆满境界。

  乙、密宗修拙火:

  1.道家注重精、气、神,密法注视脉、气、点[28]。所修者三脉(左脉、右脉、中脉)、七轮。修行乃是将“生所成脉、气、点”转成“修所成脉、气、点”。拙火起时,可将明点净化、升华,使业气转为智慧气。“修所成脉”,有左、右、中所谓“三脉”。“修所成气”,一、即持命气(六根保持命根之气)、二、下行气(能将精液、血液,向下运行之气,如大小便利,排泄向下者。)、三、上行气(运行上半身之气,掌吸收、饮食、言语)、四、平住气(消化、吸收,分出精华或渣滓)、五、遍行气(遍行四肢之气)。而行者必需离欲、无念,超越贪念、愚痴、忿怒等不净行,令身心清净时,乃能醒此拙火[29]。从“海底轮(阴跷穴)”而上,“生殖轮(“生殖轮”,在生殖根处,海底与脐轮间。)”、“脐轮-下丹田”、“心轮(膻中-中丹田)”、“喉轮(重楼)”、“眉间轮(即眉心轮-上丹田)”以至“顶轮(*百会)”等所谓的“七轮”。拙火至顶轮与明点相合,即可得大成就。[30]

  2.、密宗的中脉修法:

  修行注重在生起“拙火[31]”:借此拙火,打通“三脉”、“七轮”。“三脉”是指左脉、右脉与中脉。而以中脉最为重要。它是摄取宇宙能源的最佳通道。中脉上,从下而上有“七轮”。中脉之位置,下起密处(会阴区),上至“顶梵穴”(百会区),经两眉间;纵贯七轮(包括三丹田)。是人体摄取宇宙能量的最佳通道。“七轮”中:最重要者为“根本四轮”:“密轮(玄阴穴)”、“脐轮(*下丹田)”、“心轮(膻中)”、“顶轮(*百会)”,另有“海厎轮”(阴跷穴)、“喉轮”、“眉心轮(上丹田)”等,正与道家所谓“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等相类似。密法修气、脉、明点。即将与生俱来之“生所成脉、气、点”,净化升华成“修所成脉、气、点”。即借“拙火”(拙者,谓固守本位不妄动;火者,谓人身中之能源、能量。瑜伽曰蛇火,盖取其形似。若将此能源开发,人身潜能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可得大成就。)将明点(五谷所化之精华,相当于道家之精)提升。“拙火”(相当于命门火)本眠伏在身体内“海底轮”(阴跷穴)中,依“生法宫”(下丹田—脐下四寸)而生起。它一旦稣醒,则可将体内无限神秘的潜能,次第开发出来。密宗大圆满修法即是以“拙火”会合五气(修所成气)--持命气(命根气)、下行气、上行气、平住气(平行气)、遍行气等带入中脉。可以速即成就--可得神通、自在与解脱。上焉者,化虹光身化去;其他,或缩小身体,成为全身舍利等。

  案:宁玛(红教)的修法,分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修气、脉、明点,属于圆满次第。但生起次第(次第者,即是有阶段、有层次)与圆满次第之先后阶段,是不可乱其序的。

  丙、太极拳的中脉修法

  太极拳亦属修“中脉”之法。如《太极拳经》云:“中气贯脊中”“中气上自百合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由上可知太极拳之内修法,与道功“中黄直透”之理相合。宜属直捷疾速成就之道法也。

  陈鑫《大极拳论》云:“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原,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于肾,肾又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气自和。…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间,气所出入之门,故曰命门。”“命脉者,肾也,中气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出肾入肾是真诀。”太极依据中医之理从修命功着手,而性功于焉乃可以成功。其与密法会五气入中脉似较相近。至于“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然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所图者皆太极中自然之机。”此修性功之要也,但必而性命双修,然后乃始可以底于成。

  结 论

  总之,无论养生、修道,身、心、灵三者缺一不可,要在兼顾而转化之。丹道以身体为鼎炉,(太极拳亦建立在丹道的原理上)认为是修道煆炼的工具。禅法以:“身安道隆”(包括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注重六根门头。密宗强调“即身成佛”,即此身具有修道之资粮,即在从业力的根身转化成为佛的法、报、化三身。丹道注重性、命双修;其修道乃是转凡精、凡气、凡神为元精、元气、元神。要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瑜伽、密宗有拙火与气、脉、明点之说,将身上的业劫气转为智慧光。以上任何一种,都不外是身、心、灵的升华过程。在心、神方面,丹道所谓“心死则神活”,禅所谓“念头死,则法身活。”丹道在祛除后天,以开发先天,即是天人合一,与宇宙结合,则能借到宇宙的无限能源。禅则在死去妄心,以显现真心,与佛性、法性合一,以开发本性中本具之无限潜能、智慧与德能。其中生命的科学及生死学即在其中。

  作者简介:熊琬 政治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曾任:玄奘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暨宗教系所主任 现任:华梵大学教授兼佛教研修学院院长

  --------------------------------------------------------------------------------

  [1]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压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10](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CBETA, T48, no. 2015, p. 399, b12-20)

  [2] (CBETA, T51, no. 2076, p. 246, c11-16) 《大正新修大藏经》与《卍新纂续藏经》的资料引用是出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简称 CBETA) 的电子佛典系列光碟 (2008) 。 引用《大正新修大藏经》出处是依册数、经号、页数、栏数、行数之顺序 纪录,例如: (T30, no. 1579, p. 517, b6~17) 。引用《卍新纂续藏经》出处的记录,采用《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 X: Xuzangjing 卍新纂续藏。东京:国书刊行会)、《卍大日本续藏经》( Z: Zokuzokyo 卍续藏。京都:藏经书院)、《卍续藏经.新文丰影印本》( R: Reprint 。台北:新文丰)三种版本并列,例如: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

  [3] (CBETA, T51, no. 2076, p. 290, c18-19)

  [4] (CBETA, T51, no. 2076, p. 447, a1-4)

  [5] (CBETA, X12, no. 279, p. 540, a17-b3 // Z 1:19, p. 51, c14-d6 // R19, p. 102, a14-b6)

  [6] (CBETA, T19, no. 945, p. 124, c1-4)[6]登=证【宋】【元】【明】。

  [7] (CBETA, T19, no. 945, p. 122, b24-28) [6]伏=复【明】。

  [8] (CBETA, T19, no. 945, p. 123, a5-6)

  [9] (CBETA, T19, no. 945, p. 122, b27-28)

  [10] (CBETA, T19, no. 945, p. 122, a29-b3)

  [11] 犹如电视及网路,有天线、地线,及可与全球网路、电路连线相通。

  [12] 《庄子 大宗师》记载修道的过程,从外天下(先疏远天下,超乎世外)--外物(次将近身之忘掉)--外生(忘掉生命)--朝彻(通彻清明)--见独(独立物表,超然无待)--无古今(超越时空)--不死不生(超越生死)。

  [13]庄子所谓真正成道的人,或天人(天人合一的人)、真人(真正悟道的人)、神人(超越凡人神而不可测的人)、圣人(人格达于最高的人,最为圆熟的人)至人(至于绝顶的人,亦即人上人)等不一而足。故其药并非专对吃五谷杂粮而生的病而言。

  [14] 《素问 举痛论》

  [15] 气,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无所不在。如:脏腑之气,有营气、卫气、胃气,又有宗气、邪气等。如对宇宙在易卦则有干、坤二卦表天地,孟子则以“其为气也,…则充塞于天地之间”,文天祥则以“天地有正气”;对修养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人格上讲气质、气势、气度、勇气。道教也有先天气、后天气等说。心理上讲喜气、怒气,运势上讲运气、晦气、人气,文学上讲文气,其他,如地理、风水无不谈及气。

  [1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1:“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CBETA, T46, no. 1915, p. 466, a1-14)

  [17] “小周天”,即是指气通即上半身任、督二脉。《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18] 《性命圭旨全书 顺逆三关说》“炼精化气”,即小周天,也称初关,约一百天。“炼气化神”,即大周天,也称中关,约四年左右。“炼神还虚”,也称上关,约要九年。

  [19]YIN泆所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乃后天者,是外药;而元精、元气、元神,乃内药,亦即内丹。

  [20]道家则在练通任、督,以至奇经八脉通畅,达到“三花(精气神)聚顶”、“五气(心肝脾肺肾之气)朝元”之境。上丹田(泥丸宫),藏神之府;中丹田(绛宫);藏气之府;下丹田(关元),藏精之府。下丹田,练精化气;中丹田,精气化神;上丹田,练神还虚。太极拳是动中静功夫,注重心神内敛。而所谓“五气朝元”者,盖以:“谨闭五贼:谨于耳,则耳不外听,而精归于肾;谨于眼,则目不外视,而魂归于肝;谨于口,则默契不谈,而神归于心;谨于鼻,则鼻不外嗅,而魄归于肺;谨于意,则用志不纷,而意归于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肺、脾、肾各有所归,各复其命,而天心自现。”禅门注重六根门头:降服吾人之心猿意马,如龟之藏其六(四足及头尾)。所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20]”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正是吾人下功夫之处。密教亦然。

  [21] 《陈氏太极拳图解》136页 华联出版社

  [22] 《太极拳全书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十要〉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23]六大,密教以其为构成有情无情世间之要素,且遍满一切法界,故称为大。密教以此六大为万有之本体,而立“六大缘起”说。即六大遍满全宇宙,一尘一色皆具六大,万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每一大皆具其他五大而互遍。此六大互具、互遍不碍,是为“六大无碍”。

  [24]依《大日经》之说,四种曼荼罗含摄三种秘密身,三身各具威仪、事业则为羯磨曼荼罗。四种曼荼罗,论体、相二大之别。谓体大曼荼罗,虽万德轮圆,然举一全收,而绝相对;相大曼荼罗,则一尘一法如存在,必有四方、上中下,具足众相之差别。

  [25] 圣喜发难陀着 超悟译《印度瑜伽术》自由出版社 1990年

  [26] 同注23 页5~6。

  [27] 佛门之本性根本于心,心体周遍无所不包,即宇宙亦在此心中。佛法之所谓心,所谓“横遍十方,量周沙界。”不仅三千大千世界,即便是十法界亦不在心外。其所谓心之广大浩翰,出乎吾人现存之宇宙多多矣。

  [28] 明点,五脏精华、血液、津液,相当于丹道的精。气,是内气(此气较细微,非呼吸之粗气)相当于丹道之气。脉,是气脉,在三脉、七轮中有气脉。相当丹道据医书而修的任脉、督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

  [29] 此相当于道家之修性。如寡欲、清心,清静无为等。据《大日如来经》密法以“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道亦有积功累行,广修阴德作为助缘。

  [30] 以上主要参考刘锐之《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

  [31] 密宗曰“拙火”,印度瑜珈曰“蛇火”,或曰“军荼利”,乃人身体内潜伏的宇宙力、灵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冤亲债主来磨炼,看看你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有分别执着,没有这些人来磨炼,你怎么知道你心清净、平等?所以顺境、善缘磨炼我,看我起不起贪恋,会不会动这个念头;逆境、恶缘磨炼我,看我会不会起瞋恨心、会不会有怨恨,这些都是磨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