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缘起
2014/9/4   热度:1709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缘起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3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西方的平安夜,也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圣诞,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沙门释清净作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世传人,非常欢喜和大家一起学习无比殊胜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以此方式来纪念祖师的丰功伟绩和深恩厚德。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能幸遇《大佛顶首楞严经》,完全是蒙智者大师的缘起和恩德。智者大师(538—597) ,南朝陈、隋时代的高僧,后人尊称为东土释迦,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佛教传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藏在龙宫,龙树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为利益阎浮提众生,便将全经默记在心,出龙宫后,将此经记录下来,呈给国王,国王视之为稀有法宝,珍藏在国库中,禁止传到外国。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智者大师,谈到天台止观中“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经》倍感渴仰,于是便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在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竭诚地礼拜了十八年。遗憾的是,智者大师在公元597年往生时,也没有见到这部经。 后来,印度天竺国有一位叫般剌密谛的法师,听说东土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不畏寒暑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般剌密谛法师为之深深地感动和钦敬。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因此决定把《楞严经》带到中国。般剌密谛法师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不许他出境,反而更坚定了他的弘法心愿,并且更加精进。法师想到了一个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的方法: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割开自己的胳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疮口平复之后,又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得以航海东来,般剌密谛法师成功渡海来到中国广州。时值武则天罢政后,唐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公元705年)。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值事。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历后很重视,将般剌密谛法师请到制止寺。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之时,白布已经血肉模糊,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就在大家忧虑之时,奇迹发生了,旁边有一位哑女忽然会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皆大欢喜。 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译《楞严经》。般剌密谛法师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译语,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罗浮山南楼寺怀迪法师证译。因房融宰相学养渊博深厚,故使《楞严经》的文字十分典雅优美。译事完毕,般剌密谛法师便速回本国。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疾回国,愿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大师如此艰辛冒险,乃至不惜荣辱、身命,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等大众,均沾历代祖师法施之益。 本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共十卷,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久远。 我们这次共修《楞严经》,主要以经文直译、注释、讲解、引申的形式,使之进一步通俗化、明朗化,适应初学者的需要。特别会有助于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务外、著相、媚俗、求有所得的流弊,使作为佛法心髓的禅学易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和掌握。此次学习为僧团四众弟子和合共修,本人所述错谬和不当之处,敬请大众批评指正。 请大众双手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众所周知,《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经典,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更是充实、圆满:包括发心、解、行、证、悟,也都详尽剖析开示——从教导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细讲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让行者于菩提道上明了目标和趣向;最后更广为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最终于菩提道上不致得少为足,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在丛林中,僧众每天早课必诵楞严咒。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由此可见本经在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部经译出后,宋代子睿以后的注释家对其出处曾有所怀疑。近代更有人疑为中国人的撰述。对此,我们引用成观法师的解答: 问:“请师父慈悲开示:有人说《楞严经》是一部伪经,为什么?又,讨论《首楞严经》真伪之辨的文章或论文,可参看哪些刊物或书籍?” 成观法师答:“首先,为何近代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一部伪经?因为这是一部专门破魔的大宝典,令修行人得以辨魔、远离魔事,修行没有障难。而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故魔力令愚痴邪妄之人,谤此法门,令人不信,即无所依怙;此法门即被谤、被毁,众生不信此正法,魔于是肆无忌惮,放心大胆地大造魔业,大成魔事,于是一切修行人不能出于魔掌,堕于三途,更遑论明心见性、修行菩提;故可知毁谤此经,即是毁去末法时期修行正法之人的最大靠山,窍取一切正修人士的护身符、以及破除魔事的无上法宝。因此,毁谤此经之事实,即末法一大魔事之肇端——魔尚未被破,已然先发制人,抢先出招了。恶心、邪心之人为魔所用,而发如是破法邪言,而一般大众,愚昧无知,不知轻重,也盲然随之应合。 其次,《首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大全的宝典,是诸魔的克星,有人说它是末法时期的一面照妖镜;一切佛法修行人,欲免于魔事,必须参究《楞严经》。又,末法时期,法欲灭时,这部《首楞严经》最先灭;因为《楞严经》一灭,诸魔横行,即无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师邪说便能肆无忌惮,横行无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经法将灭时,即有邪心人,为魔所用,因而自疑经谤法,且令人疑经谤法;众生疑经谤法既久,共业成就,经法即灭,这世间便再也找不到这部经书了——法如是故,众生业报如是故:因为众生共谤如是经法,便再也无福见闻、领受如是经法。话说近世最先起来倡导疑谤《首楞严经》的,是民国初年几个白衣,后来亦时有所闻;有人在注解《楞严经》时,也自己主动提到,说:“有人说《首楞严经》是伪经”,但作者只提这么一笔就罢了,并非加以任何的评论或驳斥,是故徒启读者之疑窦,且又像是在“默认”或默许其说,于是更令读者心中狐疑不决,因而于此上妙法门即有障难:不能解,更不能悟入,遑论悟而后修。因此鄙人希望末世一切讲经注经者,若遇有人谤经毁法,应善为众生释疑、破疑、解惑,普令众生于如来正法生起正信、正解、正修行。这是讲解正法者的职责,这也才能达到讲经的目的,否则讲经何为? 前述“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中所引之诸经论,便可用来作为“以经证经”的最佳例证,故知《首楞严经》不但是一部佛口亲说的真经,而且是一部极为完备,圆满殊胜之经。隋代天台智者大师,即已闻说西天有此殊胜经法,便期盼此经赶快传来中土。其期盼之切,乃至造了一座“拜经台”,天天都是亲自去西向拜经,盼其早来。然而尽智者大师一生,竟无缘亲见此经。因为印度的国王,深以此经为国宝,不听其外传他国。后经般剌密谛法师千方百计,在唐时偷渡传来,汉土众生才有缘得闻如是妙法。不过此宝典最后之所以得以传来中土,可能智者大师拜经的诚心也是一个增上缘。 东晋的高僧法显(西元337——424年),于其所著《佛国记》(或称《高僧法显传》)中云:“佛昔于此说《首楞严》,法显生不值佛,但见遗迹处所而已,即于石窟前诵《首楞严》,停止一宿。” 由此可见古人于佛、于法的信心之一斑,近世人根钝,且不知惜福,不知经法之可贵,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乃至依于世见、慢心,轻法慢教,疑谤正法,谓非真经,或曰非是佛说。试想:如是清净、胜妙法门,一字一句,读之都遍心清凉——如是智慧、妙法,除了佛的一切智外,还有谁能说得出?又,佛弟子不同于世间儒者或学问家,佛弟子或菩萨,若有所说、有所作,绝不会、也不须妄语假托是佛所说,因为他们不须像孔子有“托古改制”的需要。他们没有什么“制”可以改、或需要改。诸菩萨、祖师大德,皆是承佛之教,弘传如来正法,其所作也都名正言顺的称为“论”,而为三藏之一,与佛所说的经藏一样受到尊重,受历代弘传。这些如来的贤圣弟子实在没有必要犯戒,欺诳如来及众生,而“伪造经典”——再想:如果菩萨或祖师大德,已修到了能造出如是上妙经典、能开悟度化无量众生的境界,他还会去造这样的欺诳之业吗?他心中还会有如是欺诳的杂染心吗?连一般受五戒的居士都不会轻易妄语,更何况有如是智慧与修行境界的菩萨或祖师大德,会去犯这最基本的戒律?再说,如果菩萨已达到能宣说如是清净上妙之法的境界,他一定不会犯戒、伪造佛经,一定会按照正途而造“论”,且于其论中推仰如来,推尊如来修多罗教,宣扬如来修多罗之教旨,(这是一般论藏的通途),而不会“假装”自己是佛,而“假藉佛的名义”来说他自己的法,这种事,菩萨是干不出来的。 再者,我已如是称扬赞叹此首楞严法门,亦引诸经论加以称扬——我讲这么好的经给你听,你却来问我此经是真是假?!若是伪经,我干嘛费这么大的工夫为你讲? 身为佛弟子,深受佛恩,不知宝爱佛经之可贵,却听从恶知识来疑它、谤它,辜负如来。譬如有人被父母养育成人,一朝忽听恶人造谣,说他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于是起疑,乃至不信亲父,甚而忘恩绝义,听信恶人谤法者亦如是,若因此疑而不信正法,忘佛深恩,即断绝善根,成一阐提人。 经中说:佛初成道时,魔王波旬即来见佛,劝请如来速入涅槃。他说:“世尊所作已办,已证一切法无生,可以速入涅槃。”佛对波旬说:“我诸弟子尚未成就,我不宜入涅槃。”波旬说:“那么待世尊弟子皆成就时,应即入涅槃。”佛默然应承。于是魔王波旬欢喜踊跃。波旬又对释尊说:“世尊,世尊灭度后,于末法时期中,我将化为比丘僧,于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诵佛经典,而破坏佛法。”于是世尊落泪。 最后我再说一句话:如果连信根都没有,如何堪受如是“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的大法?《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有善根,闻即信受;或有障重,久化方归。” 愿您坚信,佛不妄语,菩萨不妄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大”为如来之性德,修饰“佛顶”,用以表示如来所证的功德。 “佛顶”:梵文为“乌瑟腻沙”,又称“无见顶相”,这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其深密之义则是:见不到如来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最高境界是如来自证,其深秘奥。而这部经所呈现的境界、力用与法门,正是从这至高、最极秘奥的大佛顶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经的法门也是至高、奥妙的。 “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 “密因”:“密”是秘密。“因”是本修因,也就是因地修行之根本。 “修证”:“修证”是承上面“密因”而来的。有了修行的秘诀,就依之而修,入如来地。 “了义”:“了”是完全、圆满、究竟、通达的意思。“义”是道理的意思。“了义”也就是说佛在本经所阐发的道理是究竟、圆满、通达第一义谛理的。 “诸菩萨”:“菩萨”为梵文之音译,全称应为“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 “万行”:菩萨须依六度而修万行,自利利他之万行圆满后,方成菩提。 “首楞严”:又译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解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如果以本经而言,则为依于如来秘密之本修因(真如本性、或如来藏性)而起修,历六十阶,证二十五圆通,而契入如来觉性大海,坚固不动、不生不灭,从而从体起用,称为“首楞严三昧”,乃自利化他、一体成就的大定。 “经”:梵文修多罗,贯串、契合的意思。 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无见顶)相上所现出的如来之秘密,依于因地本心修证,而达到的“了义”境界,及如来教敕六十阶位“诸菩萨”,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万行”,使大众全部证得究竟坚固“首楞严”的契“经”。 下面我们将开始进入《楞严经》经文的学习。 《楞严经》的义理层层深入,环环紧密相扣,学习其经文会令初学者感觉很吃力,很辛苦。因此,我们按照东晋道安法师所使用的科判的方法研读,先将佛经划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再进一步分判章节,使经文的脉络鲜明,再用“析疑”、“甄解”,对于难懂的字词章句,加以分析推详,使“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而得妙尽经文之深旨。如此有序的学习和研究,则如同抽丝剥茧一般,依次深入,慢慢进入波澜壮阔的大楞严海。按照前面的科判,本经可分成八大部分解读。其中第一部分内容,相当于道安法师所说之“序分”,即叙说圣教发起的因缘;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为“正宗分”,即叙说一部经的宗旨,正显圣教所说的法门;第八部分为“流通分”,即叙说受持弘传本经的功德利益。 为了便于学习,现在就正宗分的内容,略作导读,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佛说本经的因缘。 本经的序分,主要叙述了佛陀六十二岁那年,夏安居圆满之日(七月十五),国主波斯匿王,为祈福超荐先王,特地选择这一天,到祇桓精舍,延请佛陀及诸大菩萨、阿罗汉,到王宫应供。当时阿难因受善信的邀请,远游别地,不及参加集体应供的行列,回来时无饮食可用,便独自到城中托钵乞食,途经一家YIN舍,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YIN席,YIN躬抚摩,即将破毁戒体。如来应供始毕,立即返回精舍,从佛顶上放光说咒,敕文殊师利菩萨,将所说神咒,携往救护阿难。文殊菩萨于是提携劝勉阿难及摩登伽女,一同回到佛陀座下。因阿难请法,而发起了一段圣教流传的大事因缘。 南怀瑾老先生在《楞严大义今释》里说:佛说诸经,大体皆有缘起,举众所周知而言,如《金刚经》,但从人本位之穿衣吃饭、平平实实之人生日常生活说起。人生日常生活当中,离不开穿衣吃饭,而穿衣吃饭中,正具有人生无上之大智慧,故不得不说。如《维摩经》,首标佛国心地境界,而以维摩诘之卧疾说起。人生必有老病之苦,于老病卧疾之中,更有人生无上之大问题,故又不得不说。《楞严经》中,首先从吃饭说起,因为吃饭,才发生阿难到城中乞食,途中遇上摩登伽女,一见倾心,几乎双双坠入情波欲海之中。只此轻轻几笔,明明白白指出“食色性也”,的的确确为人生之一大苦恼。我佛慈悲,故又不得不说出此中奥妙,如此如彼,乃有此一本经流传之大因缘。 第二部分: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 阿难见到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殷勤祈请如来开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阿难因为不知佛定总名,故将平日所闻三定别名,加一“妙”字以问佛,要如来开示,十方如来成佛的大定。 如来一听,便知阿难不知佛定总名,故应阿难所请,先答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这段文字之原文,在“执心身内”文中,前后文意,全无接续。经圆瑛老法师审定,当在阿难请定之后,使请答相应,啐啄无违。 经过对《楞严经讲义》科判的比较研究,将此请答相应之文,划为一处,同归在第二部分“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名下,然后下文三、四、五部分内容,再逐段回答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这样就使一经之脉络,更为简洁明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第三部分: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一、说空如来藏 (一)斥破妄心以开奢摩他路 一切众生,莫不有心,而常住之真心难悟;一切修行,莫不有定,而自性之妙定难明。阿难欲请如来开示成佛妙定,如来即从阿难因地之发心问始。阿难答佛,因睹如来三十二相好,心生爱乐,因此发心出家,愿意舍离生死。阿难不知此爱乐之心,即是妄想分别、生死之根本。佛即感叹地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 破妄识无处 如来于是征问阿难:当初发心出家,既是缘于见到如来三十二相好,而产生渴仰爱慕的心情,那你阿难是以什么来见?见了之后,产生爱乐之情的又是谁?阿难回答说:是因“眼”见如来胜相,而“心”生爱乐。佛告阿难:从始以来,使你不断流转生死的,即是心和眼睛的过咎;如果不知心眼之所在,即无法降伏扰乱本性的尘劳烦恼。我现在问你,你可知道心和眼睛在什么地方?阿难于是婉转答出七处:初执心在身内,次执心在身外,三执心潜眼根,四执心分明暗,五执随合随有,六执心在中间,七执一切无着。一一皆为如来所破斥,欲求识心之处所,而了不可得。 2. 斥妄识非心 阿难进而求佛开示真心的所在,如来先为阿难开示真妄二种根本: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随后举拳,再次征问阿难:到底以什么为心,而能知道如来拳相?阿难回答说:这个能推究寻逐的,即是我阿难之心。佛于是呵斥阿难说:这不是你的心!这是当前的尘境,在你的心中所投射的虚妄相,而引起之种种分别心想。就是这个妄想心,迷惑了你阿难的真正本性。由于你从无始以来,一直到今生,都认贼为子,以致遗失元常不变的真性,枉受生死轮回之苦。 3. 推妄识无体 阿难于是争辩说:如果此能推理思维分别、能修善造恶的不是心,我阿难岂不成了没有心之人,同于土塑木雕的偶像了吗?佛于是开示阿难:一切诸法所生,皆是由真心随染净诸缘所起之幻相,相妄性真,若推究它们的根源,其实皆以真心为其体性。假若此推理思维分别之心,离开六尘境界,别有能分别的自性存在,就是真心了;若此分别性离尘无体,这就是缘尘分别影事,若执此以为真心,则当尘境变灭时,法身同于断灭,还有谁去修证无生法忍呢? 阿难至此,方知一向所执皆非,但又不知真心之所在,与诸大众皆默然自失。 (二)显示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阿难舍妄求真,进求如来开示寂常妙明之心性。如来首从胸前卍字放光,以表显真之相,然后以种种善巧方便,为阿难开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1. 带妄显真 若就众生份上,实在无法指出个纯真无妄的真心来,而如来有善巧方便,明知见性带妄而不说破,就六根门头,十番直指见性为真心,令阿难亲验不动之本真。 一、显见是心:借盲人虽无眼,而仍能见暗,显能见的见性是心非眼。 二、显见不动:借主人常住而客不住,虚空常寂而尘动摇,显见性常住不动。 三、显见不灭:借色身虽有老少之别,而观河之见无别,显见性一向不生不灭。 四、显见不失:借手臂首尾互换为正倒,而臂无增减,显见性虽颠倒而不失。 五、显见无还:借明暗、通塞、同异、清浊八种尘相之可还,显见性无往无还。 六、显见不杂:借物象虽有千差万别,而见性则朗然一照,显见性不与物杂。 七、显见无碍:借器有方圆大小内外,而空无形量,显见性转物则自在无碍。 八、显见不分:阿难疑身、见各体,如来明万法一体,显见性一真绝是非之分。 九、显见超情:就见精非因缘自然,离四句绝百非,显见性超情不堕外道权宗。 十、显见离见:见精虽离缘,而尚未离其自相,显真见犹离自体中一分见妄。 关于见性与三番所破妄识的区别,如下文中所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根尘相对,一念未生之际,但如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无别分析,即六根中不动之性;一落入分别,标名指姓,即属识心。 2. 剖妄出真 接着,如来进一步指出,前来所指的见性,乃带别业、同分二种颠倒分别见妄,二种见妄若除,则能断除分段、变异生死之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又进一步开示,本觉妙明真心,性非和合及不和合,密示万法一体的根本。 交光大师说:上文之带妄显真,如指璞说玉,虽珍贵非虚,而粗石未剖,美玉未莹。剖妄出真,则如剖璞出玉,精莹焕发。前文之破识,破至无体,是为真破;此处之剖妄,实体反露,所谓不毕竟破,似破而实显。 3. 会通四科 接着,如来更进一步指出,所指真心不但近具根中,实则远赅万法。故剖析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一诸法,相妄性真,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即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由本如来藏,常住不动,体恒无变,故非因缘;由本如来藏,妙明周圆,用恒随缘,故非自然。 4. 圆彰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是为七大。七大即前四科之总相,四科为七大之别相。法本无殊,所阐明的义理则有浅深之别。前四科是约藏中已发现者而说,属于事造之七大,一一会归藏性,故称其“本如来藏”,以明即事即理。七大是约藏中未发现者说,属理具之七大,一一含具藏中,故称其为“如来藏中”,以明全性全相。 四科方谈一一诸法,相妄性真,全事即理,悟此能入理事无碍法界。 七大则进一步指出,一一诸法皆周法界,圆满十虚,尘刹普融,故总名为大,如每一星之火,皆有洞烧之极量,悟此能入事事无碍法界。 (三)阿难明心生信 阿难大众,闻佛开示至此,各各自知,真心自性涵容周遍十方世界,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十方虚空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了然自知,悟获本有妙心,原自常住不动。于是阿难说偈,赞大定之稀有,发愿早登无上觉道,广度众生。 二、说不空如来藏 富楼那疑问: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为何会忽然产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此疑众生因性有始) 佛答: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从细至粗,故有世间诸相;惑业苦三,相续不断,故有世界、众生、业果,迁流不息。 富楼那问佛:众生心与如来究竟觉心,平等无二,众生既能迷真起妄,则诸佛如来,证得妙空明觉后,何时复起无明,而生出世界、众生、业果等有为法?(此疑如来果德有终) 佛举四个譬喻,回答富楼那所问:(1)迷方喻,说明方向若悟,即不重为迷,且此迷本无因,喻指无明本空。(2)空花喻,说明空本无花,但由翳目妄见,喻指万法现无。(3)金矿喻,说明矿炼成金即不重为矿,喻指诸佛如来,既转烦恼,得成菩提智德,究竟不变,更不再有烦恼。(4)木灰喻,说明木烧成灰即不再为木,喻指诸佛如来,既转生死,得成涅槃断德,究竟无生,更不再受生死。 三、说空不空如来藏 又,富楼那问佛:地、水、火、风、空等,本为相生相克,为何如来说五大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不相陵灭? 佛举虚空体非群相,而不碍明、暗、动、清、浊、霾、映等诸相发挥。又举如人水中观于日影,百千人同观,各自行走,则各有日随其人而去,而日影原本虚无,故说一说异都不正确。说明一切诸法,循业发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性相圆融无碍,以答五大圆融之难。 如来次依“迷悟心”对辨二种缘起,依染缘起执成有碍,依净缘起而融成无碍。又依“本来心”圆彰空、不空、空不空三如来藏性。显理至此,可谓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大定,诚为自性天然之本定。必当圆悟此理,依理起行,方成了义之修证。 富楼那又疑:一切众生,何因会有无明,自蔽三如来藏之真心? 佛举城中演若达多,以一日照镜的因缘,忽爱镜中人头眉目清晰可见,瞋则己头不见面目,迷头奔走,然狂起狂歇,头本自如,以说明“无明无因”的道理,但能放下执著之心,则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不从他人而得。 阿难转疑:佛前既排因缘、自然,而今回答富楼那,又语带因缘,疑佛自语相违。 佛则示以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则因缘自然,皆为戏论。 第四部分: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一、因果相同选根直入 阿难请示修门,求佛不舍大悲之心,开示会中的迷昧大众,毕竟获证如来无余涅槃的根本发心之路。 (一)分门以定二义 佛即告诉阿难: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1)修因同果:决定以不生灭性为因地心,旋转五浊虚妄之灭生,脱粘内伏,还复本元之觉性;得此妙明本觉,无生灭之性,为因地心,然后再圆成果地上的修证。(2)从根解结:六根奔尘趣境,发业润生,乃烦恼之根本所在;六根返元,脱离尘妄,即是解脱根本。故佛教阿难,不要随着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尘相,奔逐流逸;但依六根门头,选择一圆通根,一门深入,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则其他五根粘尘之妄,应拔圆脱,自能速成无上正觉。 (二)验证以释二疑 阿难闻佛说,六根若离明暗、动静、通塞、恬变、离合、生灭等十二诸有为相,即心境脱节,就没有根结的体质存在,却误作离开尘境,完全没有性体(根性)。佛因此令罗睺罗击钟,以验闻性不灭;引梦验常,以验闻性不昏。 阿难求佛进一步开示结元之所在,如来引十方诸佛来证,但指六根即是缚结之元。且六根之中,从细到粗,含有六个缚结(所谓六结,是指五阴生时,从细至粗,识阴先起到色阴为终结。前四阴,每阴一结,色阴有二结,共成六结,详见经中所示)。若欲解除六根中的缚结,必须选择一圆通根,深入而修,六个结若都解除了,则一结之名亦亡。 (三)绾巾以示伦次 阿难求佛开示“六解一亡”的真义,以及解结的伦次。如来于是绾巾六结,以示结之伦次。结既次第绾成,当依结心次第而解。解末三结(6.5.4),先得人空;解次二结(3.2),得证法空;解第一结,则俱空不生。六结若总解除,则一结之名亦亡。这就名为菩萨从三摩地得证无生忍。 (四)冥授以选本根 阿难求佛冥授圆通本根,佛敕诸圣各陈得入圆通方便妙门。前二十四圣皆为略说,末后观音菩萨广陈耳根圆通,次第解结修证过程,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佛敕文殊菩萨拣择圆通,文殊菩萨拣二十四圣,而独选耳根圆通,为浅深同依、三世同修的至妙行门。 二、末世修学道场加行 (一)请安立道场 阿难请佛开示:末世修行,欲摄其心,入三摩地,如何安立道场,方能远离魔事?佛示阿难:当依戒定慧三无漏学而修,严守诸佛四种清净明诲,诵咒以除宿习,于道场中,六时行道,三七不寐,自能得佛现身,摩顶安慰,令他开悟,成就戒定慧三学。 (二)请建立道场 阿难请佛开示:末世修行,如何建立道场,合佛世尊清净轨则?佛示阿难道场建设坛仪,及修证节次等。 (三)请宣说神咒 阿难请佛宣说楞严神咒,令诸修行,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佛示阿难五会神咒,并说神咒利益,诸佛要用,及众生利赖等。次述天龙八部、金刚藏王菩萨发愿护持等。 第五部分: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阿难请佛开示:修证佛三摩提,从干慧地,历三贤十圣,至等觉、妙觉的位次。 如来开示阿难:先示依染缘起,而成十二类生颠倒之相;次释依净缘起,立三渐次,除灭十二类生,虚妄乱想之本因,以此为基,再上历菩萨五十七圣位。束三渐为干慧;开初住为十信;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十行,广六度而作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依中道而趣佛果;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谓禅那修证圣位,但明其复还本体,出其本有家珍,非从外得。 第六部分:如来通示全经名目。 阿难问定三,如来答定三,一经问答,界限层次分明,具示妙定始终,如观手中掌指。正修问答,既已圆满,故大智文殊菩萨起立白佛,请示经名,以结一经要义。故如来通示五名,以说明一经的归趣。 第七部分:助道别详护定法要。 一、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 阿难请佛开示:地狱、恶鬼、畜生、人、仙、天、阿修罗等七趣,是真如体中本来自有?还是众生妄习生起? 佛示阿难:此七趣之果报,皆是众生由无始一念无明不觉辗转发生而来,并非心外实有之境,亦非真如体中本有,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无处可以探寻穷究。七趣之升沉,皆由虚妄情想而生。由于众生不识本心,随顺杀盗YIN故,即循业感,而成三恶道报;无杀盗YIN业,即生成人天善趣,有无互相倾夺,故起轮回之性。如果不断除三业,就会各各有私造的别业,在众多私造的别业里面,彼此业感相同,所形成的同分业中,就会有一定受报之处。如来一一详细剖析,判决邪正,欲令学人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此以戒而助成正定。 二、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如来无问自说五十阴魔境。此是过去诸佛的辨魔法门,亦是修习大定,增进圣位的心要。此五十阴魔境,乃修习奢摩他自性本定,微密观照中,所显现的微细魔事,或遭外在天魔鬼神、魍魉精魅所扰乱;或为心魔、见魔所惑乱。当魔境现前时,惟恐初心之人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故如来再三叮咛,欲令行者得正知见,以护堕落邪见海中。又因阿难所请,如来重明五阴同是妄想成就,次示五阴因界浅深,三示五阴灭除之顿渐,此以慧而助成正定。 第八部分:赞叹流通的功德。 末后,佛陀赞叹弘扬《楞严经》的殊胜功德。设若有人身犯四根本重罪(杀、盗、YIN、妄),及犯大乘十恶重罪,若能以一念发愿之心,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令末法众生,皆能依法修行,不入邪道。这人的罪障,就会应其弘经之一念,而得消灭,变其所将招感地狱恶报的苦因,而成安乐国;其福德,远超用遍满十方所有虚空七宝,供养微尘数诸佛如来,所获福德之千万亿倍! 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显密齐修;如佛教敕,遍令众生,得闻此经,如教行道。自他两利,必能直趣无上菩提,永离一切魔业! 南无阿弥陀佛!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你修财布施,是叫你断悭贪,而不是叫你把钱财都布施掉。何况,有些布施,不需要花钱!佛法里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另一种是内财布施。财布施是外财布施,内财布施是什么?做义工。你们这里需要帮忙,我到这里来帮忙,这是用我的体力,用我的能力,用我的智慧来布施,这个比外财布施的功德还大。内财布施,人人都可以修。除此之外,别人在精神上感到痛苦、有很多疑虑解不开,我们去教导他、去劝勉他,把他心里面的痛苦和疑虑解除,这是属于法布施。别人处在危难之中,我们帮助他脱离,这是属于无畏布施。由此可见,布施的范围很大很深,如果你只想到钱上面去,那你就错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