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十
2014/9/4   热度:1438
清净法师:朝圣楞严——《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卷十 本卷提要:世尊在本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末后,佛陀赞叹弘扬《楞严经》的殊胜功德。 一、行阴区宇的十种外道邪见 行阴邪见之一: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wù)寐(mèi)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wǎng)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dān)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yì)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阿难!那些修习三摩地,已将想阴破尽的修行人,这个人平常的梦想已经消灭,清醒时和睡眠时都是一样的清明,觉性圆明,清虚寂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心中不再有粗重的前尘影事,再看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如同明镜映现物像一样,物像来了而无所黏着,物像去时不留丝毫踪迹,觉受虚无,不起分别,只是应物现影而已,已经了脱了过去的宿业陈习,只有纯一无杂的真性。世间一切生灭的根元,从此披露发明,无一遗漏地观见十方世界的十二种类众生,虽然未能通达每一个生命的由来头绪,但是能看到十二类众生共同的生命根元,如同烈日下地面上蒸发的水汽一样,光彩熠熠而又扰动不停,这就是虚浮的根尘色身的究竟枢穴,这种境界叫做行阴区宇。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此人持心平等,常住于性定,一切如梦的想阴都已灭除。 “寤寐恒一”:睡时无梦,醒时无妄想,其心始终清净如一。在修法的时刻,破除了想阴,动念已尽,浮想亦除,和平常人饱睡醒来,梦想全消,与平常心一样。 “觉明虚静”:本觉妙明的心,清虚寂静。心中灵明虚静,犹如晴空万里,充溢了自己的心地。 “犹如晴空”:以想阴尽故,心如晴空,回无云翳。从此以后,这人看见世间的山河大地,好像在镜中看花,来去都没有痕迹,不过是物来照物,物去不随。 “了罔陈习”:完全没有旧时的习气可得。 “唯一精真”:一切虚妄影像皆灭,惟存一识精之真体,指第八本识。行者虽能至此境,然也尚未达于究竟。 “毕殚其类”:“毕”,完全。“殚”,尽。 “见同生基”:明见同分之生死基础,此指行阴,乃七识的种子。 “为浮根尘”:浮根四尘,也就是指一切众生的根身。 “究竟枢穴”:众生的根身是否能转依,即以此行阴能否得破,作为决定的关钥。一切生灭根本的元由和八识含藏七识的微细种子,都是生灭的根源,从此披发显露,见到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情形,仍未能完全通达他们受命原因,但在众同分的基因中,犹如阳焰浮荡幽隐,波动不断。这是众生浮根四尘,究竟转变的枢纽。 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5),是临济宗雪岩祖钦禅师最著名的弟子。苏州吴江人,十五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在禅堂里,一天晚上,原妙禅师梦中偶然忆起断桥妙伦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忽然疑情大发。精进参究三昼夜,目不交睫。后逢少林忌时,原妙禅师随众到三塔诵经,抬头看见五祖和尚的真赞:“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拖死尸的是谁”这一疑情。当时,原妙禅师二十五岁。 坐夏结束后,原妙禅师便前往南明,拜见祖钦禅师。祖钦禅师一见他,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这里?”原妙禅师于是大喝一声。祖钦禅师便拈拄杖要打。原妙禅师遂接住拄杖云:“今日打某甲不得。”祖钦禅师便问:“为甚打不得?”原妙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第二天,祖钦禅师见了原妙禅师,便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原妙禅师道:“狗舔热油铛。”祖钦禅师道:“你哪里学这虚头来?”原妙禅师道:“正要和尚疑着。”祖钦禅师于是便走开。从此以后,原妙禅师机锋竞辩,不让于师。 第二年,原妙禅师前往江心度夏。其间,他礼谒了雪窦希叟绍昙禅师。绍昙禅师问:“哪里来?”原妙禅师没有正面答话,却拖出蒲团。绍昙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上座作么生?”原妙禅师道:“拖出大家看。”绍昙禅师于是站起来,亲自送他回堂中歇息。祖钦禅师后来移住道场和天宁,原妙禅师亦皆随而前往,殷勤执侍。 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纷纷扰扰时还作得主么?”原妙禅师道:“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原妙禅师道:“作得主。”祖钦禅师再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原妙禅师便默然无语。祖钦禅师于是嘱咐道:“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原妙禅师于是谨遵师旨,奋志入临安龙须隐修。他暗自发誓道:“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着子明白!”就这样,原妙禅师默默地修行了五载。 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同室道友睡着了,将枕头推到地上,“咚”的一声,原妙禅师终于豁然大彻。他欣喜地自言自语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原妙禅师悟道后,便留在龙须住山。在这九年期间,其生活极为艰苦。“缚柴为翕,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 南宋咸淳十年(1274),原妙禅师迁浙江武康双髻山,开法接众,一时学徒云集。大元成宗元贞乙未年(1295)十二月三十日早晨,原妙禅师升座辞众云:“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诸人,自领去也。众中还有知落处者么?”说到这里,便沉默良久,接着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半上午的时候,原妙禅师突然说偈云:“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说完,豁然而逝。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如果这个光彩熠熠而又扰动不停的根元性体,入于元本的澄湛寂静之自性,那么一旦澄净了无始以来的生灭习气,就有如波澜平息,化为澄静的止水,这种境界叫做行阴尽。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现象的混浊恼乱,观察行阴的由来,就是以幽隐深微的妄想心为根本。 “性入元澄”:此第七识性入于本元澄净的第八识。 “如波澜灭”:以行阴灭,一切识浪都灭;由于想阴如洪波,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的潜流,真觉体性如湛然止水。 “化为澄水”:以行阴灭,行阴归入于识阴,故行阴之细浪尽化为识阴无浪之澄水。在想阴除后识阴未破的时候,如把这个浮荡幽隐、波动不断的七识枢纽,转入本源澄清时,习气一时净尽,有如波澜变成止水,澄湛的细浪全消,这时叫做行阴尽。 “众生浊”:前面经文中释“众生浊”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超出众生浊,观察行阴的生因,原来是幽深隐微的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你应当知道那些已得正知正定的修行人,心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正心不邪,十种天魔无机可乘,因此才能用功专精穷研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元,于本类中受生的根元显露,观察这种幽隐清扬,遍于十二类众生的扰动根元,此时如果对于这遍于十二类众生,扰动不停的生灭根元,妄起分别计度,就会堕入二种生灭无因的邪见谬论。 “生元露者”:生灭根元的行阴显露。想阴除掉了,明白究竟空的正知见,不会受不正思维惑乱,天王们也无从再考验了,圆通便得发明,修习正定,精心研寻各类众生的生灭根本,一一穷究它是怎样显露出来的,这仍在行阴境界中。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行者此时于定中观察行阴幽隐轻清、而圆遍十二类生的扰动根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将所见到的行阴,计著为已见到一切法的究竟根本。 “坠入二无因论”:堕入两种无因的邪论之恶见。在观察幽隐轻清中,得见各类众生的微细动相,如果看到同分的生基,不起妄计,便可以打破行阴。不过他见到圆遍的生元时,便妄计是根本的生灭,因此陷入两种无因理论中。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一者,修行人误认为一切万物的生灭根元,以前是无因而自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修定人已破尽生机,乘着眼根的八百功德,能见到八万劫内,所有众生的生命业力之流中,如同一湾回环往复的流水,死于此而后复生于彼,只见一切众生,如轮转一样回旋其处,而对于八万劫外,就冥然无所见,完全不知道了。因此便有了这种见解,认为这个世间,十方所有的众生,八万劫以来,都是没有起因而自然就有的。由于这一偏见计度,就亡失了对一切法的正等普遍觉知,堕落外道的无因论,迷失了菩提正觉真性。 “见本无因”:见到此行阴生灭之本;本来无因。 “业流湾环”:随着业行之流,于业湾中,回环流转。 “亡正遍知”:失去了如来所教的正遍知见。 “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于八万劫外之前际,冥然莫辨而无所见。此行者于是以为:在这八万劫外,前无因,后无果可得。 老人因“八万大劫以外善根”出家的故事: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僧团出家。佛陀正好外出了,在场的阿罗汉弟子用神通查看他的前因后果之后,就跟他说:“你不能出家的,因为你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不能收你,你还是走吧!” 老年人一听,只好哭着离开。走了一想,自己这个命运也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就想:“我自杀去好了,不要活着了!”他一念的诚心,佛陀觉察到就赶回来了,对他说:“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这位老年人跟着佛陀回来,佛陀就许可他出家了。 众多的弟子就生了怀疑,说:“这很奇怪,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位老年人,根本就没有善根,佛怎么收他呢?”就请问佛为什么收他出家。 释迦牟尼佛告诉这些弟子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不知道了。这位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是一个砍柴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见老虎,他就爬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咬这棵树,要把树咬断好吃他。正在这棵树要断的时候,他着急了,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树了。等老虎走远了,他就下来回家去,没有被这虎吃了。因此,他现在出家的因缘,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弟子们解除了疑惑。 第一是根本无因:这人想阴已除,行阴生灭机能显露,眼根清净所具有的八百功德,能见八万劫内,众生业行循环情况。在八万劫外,便无所知了,于是认为十方的众生,在这时期中是无因自有,结果亡失正见,不知道有正觉真心。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hú)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者,修行人误认为一切万物的生灭根元,以后也是无因而自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对于受生的根源,自认为已见到它无因而起的根本,明白人本来就生人,了悟鸟本来就生鸟,乌鸦本来就是黑的,白鹤本来就是白的,人与天人本来就站立的,畜生本来就是横伏行走的,白色不是因洗净而成,黑色也不是熏染所造,自从八万劫以来,并没有变移过,即使今天这个形体寿命终了,也依旧还是这个样子,本来我就见不到什么菩提正觉之性,哪里更有什么成就菩提正果之事呢?因此就错认为,现在一切万物形象的生灭根元,都是没有原因而自然就有的。由于这一偏见计度,忘失了对一切法的正等普遍觉知,坠入外道的邪见之中,迷失了菩提正觉真性。这就是第一种外道所立的无因谬论。 “既见其根”:既自以为已见其八万劫之根,系无因而有。 “知人生人”:知人自然生人。 “乌从来黑”:乌鸦从来自然是黑的,没有什么原因。 “鹄从来白”:天鹅从来自然是白的,没有什么原因。 “人天本竖”:人道与天道本来就自然是直立的,没什么其他原因。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众生性中原本不含菩提性。这人既认为十方的众生无因自有,故此也认为无因是众生的根本,见到的是人生人、鸟生鸟、乌鸦是黑色、鹄鸟是白色,白的不是洗白,黑的不是染黑,人和天人都是竖立的,畜生都是横行的,完全是自然没有原因,八万劫内从没有改变过,于是认为十方的众生,在这时期中,是在同类中循环不息。 “云何更有成菩提事”:过去既然不从菩提生,未来如何能成菩提? “一切物象,皆本无因”:一切物象于八万劫前,皆本无因而生(过去无因),劫尽之时,也当无因而一切断灭,故一切都归于无因无果,过去无因,将来无果。 他们从没有由觉性生起,又怎会有成正觉的事呢?因是没有,结果自然是断灭。于是亡失正见,不知道有正觉真心了,这便是两种无因理论。 行阴邪见之二: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那些在三摩地中的修行人,心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正心不邪,天魔无机可乘,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这种幽隐清扬、扰动不停的根元体性,此时如果对于这遍及一切众生恒常扰动的生灭本元,妄起分别计度,就会堕入四种普遍常恒的邪见谬论。 “于圆常中”:于圆遍、相续的常相中。 “四遍常论”:四种遍常的邪论。 1. 类别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这个人穷究内心与外境的本性,两处都是无因自然而有的,通过不断的修习,能够知道两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的生灭现象,都在循环不息,根本不曾散失,所以就妄自推测计度,以为是恒常存在的。 “穷心境性,二处无因”:欲穷究心与境之性,以求一切法之本元为从何而起,然发觉心境二处皆无生因。也就是:心境本身即是源头。 “修习能知”:依其研究心境的修习而得知。 “不曾散失”:能生已灭,灭已又再生,于是生生不息。 “计以为常”:计心境二者以为遍常。由修观时,穷究行阴中的心和境,能知二万劫前,两者都是无因自有,所有生死都是循环不断,没有散失,于是计心和境的性,是遍常的。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这个人穷究四大的本元,认为四大的体性是常住不变的。通过不断的修习,他能够知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的生灭现象,皆依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的体性周遍恒常,不曾散失,所以就妄自推测计度,以为是恒常存在的。 “穷四大元”:研穷四大的本元。 “四性常住”:计四大之性为常住。 “咸皆体恒”:其四大之体性都是恒常。由修观时,穷究四大地、水、火、风的坚、湿、暖、动四种性,是经常存在;不清楚是唯识变现,当体是空的。但在观行中能知四万劫内,十方众生的生灭;本体是周遍和恒常不变,没有散失,于是计四大性是周遍和恒常的。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第三、由修观时,穷究六根中所具有的六识、恒审思量的七识、八识执持的根身、和器界种子等,都是恒常不变的;八万劫内十方众生,生死辗转循环,也是一样没有散失,不知道这是行阴相续相,故此计是周遍和恒常的。 “六根、末那执受”:“六根”,指六根所摄的六识。“末那”,即第七识。“执受”,即为末那所执受为我的第八识。 “心意识”:“心”,第八识。“意”,第七末那识。“识”,前六识。 “本元由处”:本元生起之处。 “性常恒故”:见心意识相续不断,则计以为不坏不灭;以其不坏不灭故是常。 “穷不失性”:穷究此循环不失之性,以为不坏不灭。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这个人既然已经灭尽了想阴的根元,融通的妄想自然没有了再生的道理,流止运转的生灭妄想识心,现在已经永远灭除,因此照理推测,这个光彩熠熠而又扰动不停的生命根元,自然就成为不生不灭,但这仍是妄心的推测计度,错执为恒常不变,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 “既尽想元”:想阴的根元既尽,行阴即显。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想阴既灭,想阴的生灭于理中更不应再有迁流、息止、运行、转变等施为之相出现。 “因心所度”:由于自心计度。 这人想阴除掉了,从前所有的生灭根元,没有流动相、静相和运转相,以为生灭心也灭尽了,在理论上自然成为不生灭的境界。不明白七识中的我执种子,正在很微细不绝流注中,不是真的不生不灭,只是因心理计度,认为是周遍和恒常吧! 2.结语: 堕为外道(圆常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上面四种见解,都是以为自己不是还在行阴境界中,竟认为是周遍和恒常的,所以亡失正知正见,不知道有正觉真心,这样便落在四种不正见的外道圆常理论去。 行阴邪见之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又有些在三摩地中的修行人,心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正心不邪,天魔无机可乘。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这种幽隐清扬、扰动不停的根元,此时如果于自他之间,妄起分别计度,这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的邪见,一部分是无常,一部分是常的谬论。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云恒常扰动,然此行人却误以此为一切生命之根元(源头)。 1.类别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第一、因把行阴当作妙明真心,满遍十方世界,澄湛如止水,就是究竟的神我。由定力能见八万劫内一切事,以外就不知,故此建立冥谛,从冥谛生觉大,从觉大生我心,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五微;从五微生地、水、火、风、空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最后就是神我。冥谛是能生,二十三法为所生;神我能受用,二十三法是所受用;神我遍满十方,无生无灭叫做常。其它一切众生,在我心中自生自灭,叫做无常。 这个修行人观察到自己的妙明真心遍满了十方世界,就非常清楚断然地认为这就是最究竟最彻底的神我,因此就认为我本来就是遍布十方而巍然不动的。所有一切的众生,全部都在我的内心之中自生自死,而我的这个心性,并无生死,就是恒常的;而那些生生死死的众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无常性。 “观妙明心”:观行阴幽清常扰动元,以为即是妙明真心。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将行阴之幽清认作是湛然不动之性,而且把它当做究竟的神我。此行者本来是修行佛法的,竟堕入邪计行阴为神我的外道论,可叹! “凝明不动”:无生无灭,故神我是常。 “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因此众生是无常。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此为计我是常,而在我心中的众生,却是无常的。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这个人不观察自心,只观十方如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世界国土,看见灾劫破坏之处,就错认为是究竟无常的种性,对灾劫没有破坏之处,就错认为是究竟常存之性。 “见劫坏处”:三灾之后,变境成空。 “名为究竟无常种性”:见三界为三灾所坏,就说世界为究竟无常断坏;而不知世界于空劫后,仍有成劫;成、住、坏、空皆不过暂住,各二十小劫,并非恒常。这个修行人,并不关注在自己的真心上面,而是始终关注着外部的世界,那十方犹如恒河沙数无量的国土上面,经过他的观察,他会认为凡是那些会出现劫至坏灭的地方,就是究竟无常的种姓;而凡是那些没有出现劫至坏灭的地方,就是究竟真常的种姓。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这个修行人,还是继续地仔细观察思维自己的真心,发现自己的真心非常精细微密,就好像虚空微尘一样,婉转灵动遍布十方,但是本性却毫无改变,同时还能够令自己的身体出现生生死死的变化。那么他就会认为那不会变化坏灭的性质,就是常我;而种种生死的表现,从常我中所表现出来,就属于无常性。 “犹如微尘”:“微尘”,即外道所计的微细我(微细之我相)。 “流转十方”:此微细我,由于起惑、造业、受报,故于十方世界流转不息。 “性无移改”:然此微细我之性却从无改变,故“我性”是恒常。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此微细我之恒常性,却能维持无常身中的生生灭灭。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这个修行人,因为自己的想阴已经穷尽,已经明白发现了行阴的潜移默化,他就会把行阴的冥冥常流的这种状态当成了真常;而把前面那些已经穷尽了的色阴、受阴、想阴等当成了无常。 “知想阴尽”:知道自己之想阴已破,故色、受、想三阴皆已尽。 “见行阴流”:“流”,迁流;亦即知道行阴仍在运作。 2.结语:堕为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这种虚妄的推测计度,以为一部分是无常,一部分是恒常的缘故,所以就坠入外道的邪见之中,迷失了菩提正觉真性,这就是所谓第三种外道,所建立的一部分是常、一部分是无常的邪见谬论。 行阴邪见之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有些在三摩地中的修行人,心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正心不邪,天魔无机可乘,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这种幽隐清扬、扰动不停的根元,如果于时分方位,妄起分别计度,这人就会堕入四种边见的谬论。 “于分位中”:分位有四种: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四有边论”:此四种邪论,虽然内容都是成对的,双计有边及无边,然而诸外道,并非真已证得无边之理体,故当其计某法为无边之时,只是属于邪计的“边见”而已,故以正教判之,只能称为“有边论”。 1. 类别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第一、由误会行阴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因此见到所有的迁流业用,循环不息,以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生,叫做有边。现在心的相续处,并没有间断,叫做无边。是站在三方面立场,妄计有边无边。 “心计生元”:此行者观见行阴相,而计之为十二类生的生灭之根元。 “流用不息”:此为观见行阴之相,以行阴之相即迁流造作不断故。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以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已灭者,其范围已确定;未至者,只止于仍是一推想的概念而已,故皆是有边。“过”者,范围;“有边”,即有限。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相续心”,即现在心,以现在心乃相续无有间断,故名之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由自己的定力,能见八万劫的事,因看不见劫前有众生,只是寂寂无见无闻,以为没有众生的地方,叫做无边。在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相续不断的,叫做有边。这是站在见闻立场,妄计有边无边。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此行者于其定中观八万劫外,纯是一片寂静,什么都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毫无任何生命的迹象。他不知那只是由于自己的见闻之力不能及于八万劫外而已,因此在八万劫外,他便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正如人为视力、听力所限,于远处之事物便无所见闻一样,所以并非真正在八万劫外没有众生。 “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他依自己的见闻能力所及,观见八万劫内有众生处,便把此有众生的范围称为有边。然而众生所在处实是无量,并非有边(有限),只是他不能全见罢了。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由个人观察自己的行阴,执着只有这个就是真我,现在能够周遍了知,在一切法中得到无边性。其它一切众生,虽然出现在我所知中,但我是不能知他们的觉知性;以为他们得不到无边性,只可以叫做有边性,这是站在自他的立场,妄计有边和无边。 “计我遍知”:这个行者计此行阴的真我能周遍了知。 “得无边性”:以其遍知,故是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其他一切人都是现于我所知的范畴之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这些在我的知性中所现之人,也应各具知性;但是我却不能得知他的知性,这可见他的知性一定很有限,因此他的知性不能达于我的知性,而为我所知。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这人想阴除掉了,见行阴迁流不断,以定力穷究,希望能灭除行阴;在定中的时候,觉得行阴已灭,出定后觉得行阴又生。这是因定力不足,如果充足的话,行阴会灭除的,化作澄湛的止水。现在他所见的,是用妄心测度,便说所有众生的身中,都是半生半灭;众生是这样,世界中任何事物,亦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因为生时觉得有边,灭时觉得无边,这是站在生灭的立场妄计有边和无边。 2.结语:堕为外道(有边论)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上面四种妄计有边无边,不知道有正觉真心,这样便落在四种不正见的有边和无边的外道理论中去。 行阴邪见之五: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有些修学禅定的人,想阴除掉了,坚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动,不会再受不正思维惑乱,天王们也无从再考验了,这时仍在行阴境界中。研究众生的根本,在观察行阴幽隐轻清中,见它不断叫做常,见它波动叫做扰,以为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在所知所见中,不能明了抉择,便会便陷入四种颠倒遍计不死矫乱的理论中。 “于知见中生计度者”:行者于彼定中所得的知见中,不能明了抉择,因而虚计妄度。 “不死矫乱”:外道计无想天为究竟涅槃处,故又称之为不死天;且说修行人一生若不乱答人,死后当生彼天;他们又说,若自己实在不知,而勉强回答,就会造成“矫乱”。因此为了避免矫乱,他们立了一项规矩:如果有人问任何问题,身为本派弟子,你就应回答说:“这是秘密言词,不可明说。”或者含糊其词作不定答。佛对他们这种作法,就呵斥说:“这才是真正的矫乱!”他本来是为了避免矫乱,而模棱两可、含混其词,结果反而成了真正的矫乱,以其言词闪烁不定故。 1•类别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这个人观察生灭变化的根元,见到迁变流转之处,就叫做变;见到相续不尽之处,就叫做恒;能见之性所能见到之处,就叫做生;能见之性所不能见之处,就叫做灭;相续之业因,使相续之性不断之处,就叫做增;正在相续之中,前业渐渐消殒,相续的力量所离之处,就叫做减;一切万物各各相生之处,就叫做有;一切万物互互亡失之处,就叫做无。从这些道理来看,都是这人用自己的心去分别计度而有的知见。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他所证之理时,他就回答说:我现在也生也灭,也有也无,也增也减。在任何时候,他的话语都是混乱不清的,使得别人弄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 “观变化元”:此行者于定中进观行阴,以其为一切变化之根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如果见行阴迁流之处,即称之为无常。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行阴虽迁流变化,却念念相续不断,因此即称此为行阴之常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见所见”,能见及所见,也就是八万劫内。“名之为生”,以其于八万劫内见有众生生起,所以称之为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不见见”,不见如前之所见,也就是八万劫外,彼一无所见,不见有一众生,便称一切众生都归于灭。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表面上好像都是依理来观察行阴及诸法之相;然而因此行者之用心有所差别,故他所见者便不一致。 “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令人听其言后,迷失了正当的言词与义理,从而混乱知见与思惟,以致莫知所从。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二者,这个人详细观察自己幽隐的心念,念念不住,彼此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归于虚无,因此悟得一切都无。所以有人来请问他时,就只有答复一个“无”字,除了无之外,就没有什么话可说。 “谛观其心”:“其心”,其行阴之心。 “互互无处”:于行阴之生与住二相灭时,观见一切都暂无,他便在此暂现之法上互相推衍,以至于无处。 “因无得证”:从“无”证道,所证者也无:于一切,全无所见、无所证,一切都无。 “除无之余”:除“无”一字之外。 “无所言说”:便什么都不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这个人详细观察自己幽隐的心念,念念相生不尽,各自都有它的现象所在,因此悟得一切都是实有。所以有人来请问他时,就只有答复一个“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没有什么话可说。 “各各有处”:此行者于定中观察,在行阴之异相与灭相之后,仍有“生、住”之相继起,他于是下结论说:一切法各各都住于“有”(亦即“一切法有”)。 “因有得证”:他因此妄言他因“有宗”而得证道,也就是证“一切法有”。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jié)。】 四者,这个人既见到了有也见到了无,但对所见之境分为两枝的原因,他的心中也是混乱不定。如果有人来问,他就回答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没有之中,却不是有。一切都是矫乱言辞,使人无法穷究诘问。 “有无俱见”:由于此人于定中观察行阴是,双观其生处及灭处,故变成有无俱见。 “其境枝故”:其所观境现出分歧之象。 “无容穷诘”:“穷诘”,追问到底;也就是说,无法问清楚。这种说法在理则学上称为“套套逻辑”,又译“循环论证”。 2•结语:堕为外道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上这些妄计,矫词乱语、虚妄不实;不知道有正觉真心,这样便落在不正见的四种矫乱说话,周遍计度虚妄理论中去。 佛所讲的上面这些现象,在禅宗各种祖师传记和公案中都有,甚至很受后人的追捧,引为佳话。我们学到这里,千万不要认为祖师们都遭遇魔境。须知,禅宗公案在流传和记录的过程中,或者信息资料不全,或者掺加了记录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或者离开了当时的特定背景、语境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要记住的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究竟境界,菩提路上,不要止步,以无所得之心,继续向前。 《六祖坛经》中,行昌法师大悟,说偈:“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因为有执守无常的心,所以佛说涅槃有常性。不了解方便去除执著,如同春池里捡取石砾。我现在不假任何功用,佛性自然得以显现在面前。证悟不是大师相授与,我自己也无所谓获得。 行阴邪见之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有些修学禅定的人,想阴除掉了,坚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动,不会再受不正思维惑乱,天王们也无从再考验了,这时仍在行阴境界中。研究众生的根本,在观察行阴幽隐轻清中,见它不断叫做常,见它波动叫做扰;以为这是一切众生的生灭根本,在行阴相续无尽,迁流不息中,认作是一切动的根元,将来亦能再生动的。由此类推色阴、受阴、想阴,它们现在虽灭,将来也必生,和行阴一样;这个人由此便误认死后,还有前三阴的心相生起,更发生颠倒的见解。 “于无尽流”:在行阴相续无尽的迁流不断相。 “死后有相”:死后仍会再有色、受、想等诸阴相,再从行阴中生起来。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或者自己固守身形,百般养护,认为这个色身就是我;或者见到我的心性圆融,遍含一切的国土世间,就认为我中有色,四大之色是我的一部分;或者见眼前的色尘境相,都随着我的心而回旋往复,就说这个色相是属于我的,为我所有;或者见我依靠色尘境相的变化,而在行阴中生灭相续,就说我在色里面。所有这些都是妄心分别计度,而认为死后是有相的,这四种有我之总相,辗转循环,共有十六种有我的细相,由此推想就得到这样的认识: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正觉自性)永远是菩提,菩提、烦恼并行,永远也不会相交。 “或自固身”:“固身”,坚持固守其身形。这很类似道家的作法。 “云色是我”:说四大之色皆是我;此为计色是我。 “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他认为,毕竟之烦恼与毕竟菩提,皆是行阴造作所生,故皆如行阴之无尽,因此染净二法之性实在是同时并存、并行不悖。都同认为身体虽死,我仍存在,色阴是这样,其它三阴也是一样,是无尽的,因为同是有相;其它一切万法亦一样,烦恼的染法,觉悟的净法,也是一样;烦恼就是烦恼,觉悟就是觉悟,决定没有更改。由此真妄两性并行不悖,不相抵触的。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上面的执着计度,认定死后还有四种阴相,不知道有正觉真心。这样便落在不正见的六种主张中,执着在五阴身中,死后仍存在的,便自心发生颠倒。 行阴邪见之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有些修学禅定的人,想阴除掉了,坚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动,不会再受不正思维惑乱,天王们也无从再考验了,这时仍在行阴境界中。研究众生的根本,在观察行阴幽隐轻清中,见它不断叫做常,见它波动叫做扰;以为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回观前三阴已灭,以为将来这行阴亦必定消灭的。这人由此便深信,死后什么都是没有的理论,从他的断灭见解中,发生颠倒。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在先前已除灭的色、受、想三阴中。 “死后无相”:死后一切断灭;这是外道断灭论的一种。 “发心颠倒”:由于此外道论,违悖佛教“修因证果”之谛理,而入虚无断灭,故成愚迷颠倒。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到色阴消灭,没有了组成身形的四大之色,身形就无所依存;见到想阴消灭,妄想断除,识心就无所寄托;受阴中知觉的感受灭尽,那么心与境就完全没有连接。色、受、想三阴的性能消散,纵有生灭不已的行阴,如果无受想二阴,就等于是没有知觉的草木,更何况是色阴的形质,尚且无有可得,死后又怎能更有什么形相可见呢?因此就这样勘察校验,而判定人死后断灭没有形相,这样循环推究,每一阴生前死后,皆是无相,则色、受、想、行四阴共有八种无相。再由此推究计度,则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虚名而无实义,实则究竟断灭。 “形无所因”:因为四大之色已灭,故身形无所依。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因见得受阴灭了,色阴的色和想阴的心,便没有连缀。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此四阴(色、受、想、行)之体,现前于定中,尚且不可得。以前三阴已灭,当然不可得;而行阴虽然现在,但它是念念迁流不住的,所以也不可得。 “死后云何更有诸相”:“云何”,如何。“诸相”,诸阴之相。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由于妄计死后便是无,不知道有正觉真心。这样便落在不正见的主张中,在自心中发生颠倒。 行阴邪见之八: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有些在三摩地中的修行人,心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正心不邪,天魔无机可乘,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幽隐清扬、扰动不停的生灭根元,在这行阴尚存,色受想三阴除灭的定境中,既计为有又计为无,计有而复计无,则有不成有,计无而复计有,则无不成无,有无互破。这人就堕入死后非有非无的邪见之中,生起颠倒的谬论。 “于行存中”:“行”,行阴。“存”,存在。 “兼受想灭”:“兼”兼以,再加上。“受想灭”,受想二阴已灭。 “双计有无”:因见行阴现在,而计有:见受想二阴已灭,而计无,故成双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他在色受想三阴之中,见这种生灭的根元好像是有,仔细追寻,又好像是没有;在行阴迁流不息的定境中,见这种生灭的根元好像是没有,仔细追寻,又好像是有,这样循环往复,穷究色受想行四阴境界,形成八种非有非无的邪见,随得任意一种所缘之境,就都说死后既是有相又是无相。又分别计度一切有为法,都是迁流变化不能常住,由此内心认为已经通达了悟,而妄执一切万法都是非有非无,使得虚无与实有都失去了分别的依据。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于已灭之色受想三阴中,相对于现犹存在的行阴之“有”,则那前三阴即成“非有”。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于现存的行阴之迁流内,对观于前三阴之“无”,则此三阴之“无”并非无,而是有;也就是说:前三阴之“无”这件事是“有”的。 “八俱非相”:“有”“无”二法及“俱”“非”排列组合,即衍成四俱与四非,称为八俱非。此八俱非为:①有;②无;③非有;④非无;⑤亦有亦无;⑥非有非无;⑦非亦有非亦无;⑧非非有非非无。这八俱非便成一切外道言说戏论的核心。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又以其所计著一切万法之性,既皆迁离于正理,又讹谬错误故。 “虚实失措”:令虚实皆无处安置,而不能指任何事物为虚或实。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méng)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样的妄自推断计度,认为死后非有非无。因为对于死后之事,迷糊不清,没有正理可说,所以就坠入外道的邪见之中,迷失了菩提正觉真性,这就是第八种外道,所建立的五阴之中,死后非有非无的邪见,这种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的颠倒谬论。 “后际昏瞢”:以其智昏故,所见的未来相也昏矇一片。 “无可道故”:毫无一点道理或实质可说。 “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彼外道即以五阴为题旨,而立众生于死后(其五阴)俱非有非无。 由此妄计,在死后便是前路茫茫,没有交代了,不知道有正觉真心。这样便落在五阴非有非无的主张中,在自心中发生颠倒。 行阴邪见之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有些在三摩地中的修行人,心境凝然不动,觉照常明,正心不邪,天魔无机可乘,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幽隐清扬、扰动不停的生灭根元,如果认为行阴中微细的心念灭除之后,身灭归无,而妄生分别计度,那么这人就会坠入七种断灭的谬论。 “于后后无”:于行阴念念灭处,以为是后后当归于无。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或者认为人死后身体断灭,或者认为欲念除尽断灭,或者认为苦报受尽断灭,或者认为极乐享尽断灭,或者认为极舍终尽断灭,这样循环推测,推穷极尽七种人天之际,现前的一切终归要消灭,灭后必定不会再生。 一是四大部洲,人类众生,身死后即归于断灭。 二是欲界天,六种天人的众生,身死后即归于断灭。 三是初禅天,天人的众生,离欲以后,身即归于断灭。 四是二禅天,天人的众生,苦尽以后,身即归于断灭。 五是三禅天,天人的生命的,乐尽以后,身即归于断灭。 六是四禅天,天人的众生,舍念尽以后,身即归于断灭。 七是四空天,天人舍去色的质碍,以后即归于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由于这样的推测计度,认为死后断灭空无,所以就坠入外道的邪见之中,迷失了菩提正觉真性,这就是第九种外道,所说的五阴之中,死后断灭空无的邪见,这种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的颠倒谬论。 行阴邪见之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修学禅定的人,想阴除掉了,坚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动,不会再受不正思维惑乱,天王们也无从再考验了,这时仍在行阴境界中。研究众生的根本,在观察行阴幽隐轻清中,见它不断叫做常,见它波动叫做扰;以为这是一切众生的根本,这时如见得行阴的后念,念念相续没有间断,便联想到行阴过后,必定有实果。因此生起妄计说,或指人不须待死后才灰身泯智,现在就是处于五处不生灭的涅槃。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观行阴念念相续无间,而计其最终(后后)必有实果产生,且恒常不灭。 “五涅槃论”:五处都得究竟涅槃的邪论。五处为六欲天,以及色界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或者妄执六欲天,为转生死成涅槃之处,因为观见六欲天界圆满遍布光明,超于日月,远离人间的秽浊,所以心生欢喜爱慕,就认为这就是涅槃真境。或者以初禅天,不受忧虑所逼为涅槃。或者以二禅天,不受苦痛所逼为涅槃。或者以三禅天,极大的喜悦心相随为涅槃。或者以四禅天,苦乐双亡,暂时不受生灭轮回的真性为涅槃。就这样迷于有漏诸天,当作是无为的涅槃胜境,错认这五处安隐之所,为殊胜清净的涅槃所依。这样的妄自推断,就是修行人所执着的五处涅槃的究竟。由于这妄自推断的五种现受涅槃,所以就坠入外道的邪见之中,迷失了菩提正觉真性,这就是第十种外道,所说的五阴之中,五种现受涅槃的邪见,这种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的颠倒谬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此人邪计以欲界天为究竟天之转依(究竟果),即有若仙家之计六欲天为长生不死之仙境。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迷于有漏的欲、色界天,计为无漏、无为之涅槃净境。 “五处安隐”:谬以此五处为安稳的究竟归宿。 “为胜净依”:以彼五入为最胜清净、究竟之所依处。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经由这样的循环论证,而谬称此五处都是究竟涅槃之处;此即是以染作净。 “五现涅槃”:此五处皆是现证涅槃处。 “心颠倒论”:因为此人以染作净、以有漏作无漏,故是心颠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阿难啊!这十种禅定的狂妄见解,都是行阴区宇的阴覆将破未破,与智慧心光交互陵夺,所以才有这些事情的出现。而众生向来是冥顽无知,不能自己辨别思量,因此遇到邪见现前,就以这种愚迷作为正知解,还自称已经证得圣果,而成大妄语,以致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应该将如来的开示,在我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传示于一切众生,使所有的众生都能明了这些道理,不使心魔生起,而自造深重罪业,以此来保护庇佑真正的修行者,消除平息他们的邪见,使他们心身开朗,明白真实的义理,于无上佛道之途,不至遭受分枝歧路之误,不使他们生起得少为足之心,并以此作为成就大觉法王之路的清净指南。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这十种于修习禅那时所起的狂解。 “心魔”:以行阴十魔境,皆是行者自心之心魔造作所起,非为外魔所作。 “得少为足”,以稍微有所证得、解得,便生满足,目空一切,以是成狂。 “大觉王”:佛。 “清净标指”:清净妙法之所标指者,也就是直指本心,直标成佛之道。 以上十种修学禅定发生的情况,由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都是在行阴中,被覆盖显现出来的错误见解,人们向来是顽蠢糊涂,不自量力,遇着这些因缘,便说已经成圣了。这样的话说出来,就是自欺欺人,成大不善的口业,是会感得牢狱果报的。你们在将来的末法时代,须依照我说的话,让修学禅定的人知道清楚,不被自己五阴困扰,好好地启导他们正确的知见,明白我教导的真实义,切不要贪小为足,使他们能成就菩提道业。如上循环观察,在七处中,结果都是断灭的,不知道有正觉真心,便落在主张五阴死后断灭的理论中,在自心中发生颠倒。 “狂禅”是指晚明思想界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潮流。据说,禅宗大德中确有呵佛骂祖、烧佛经、劈佛像的狂禅僧,但是: 1、前提:已经开悟,证得空性。(如果未开悟,未证空性,则罪过无量。) 2、目的:为使学禅人破执着。(不是为狂而狂,不是卖弄,不是自命不凡) 3、频率:往往只是一次,并非总是这样。(破执目的达到后,他们照样尊敬佛经、礼拜佛像。) 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怪异典型: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YIN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YIN,福YIN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统统滚蛋。有位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达摩是老骚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禅家发展到清代已难见早期那种超逸卓犖的气象,宗风退坠,“慧命悬丝”。一些无知狂徒只得宗师之唾涕,专以呵佛骂祖为能事,几与市井无赖无异,更有以教外别传相标榜而胡作非为者,一时狂禅流狂,野狐遍野,禅宗的真精神已荡然无存。以上狂禅行为,误导信众,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 直到清世宗雍正皇帝出世,以帝王身份著《拣魔辨异录》,才力挽狂澜,刹住这股禅门邪风。 清朝皇室与佛教因缘颇深。清世祖顺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佛教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召禅僧憨璞性聪,玉琳通琇等到内宫探讨佛法,谈论禅理。他自称“痴道人”,凡请禅师说戒之类的御札,都自称“弟子某某”,与宗门耆旧相见,不令称臣致拜,从容咨访,握手温颜,情逾师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清圣祖康熙帝之第四子,是清朝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1723至1735年在位,年号为雍正,人称雍正皇帝。雍正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内典,对于有为佛事非常重视,曾有“十年兴国,十年兴教”之愿。但是他开始的时候,多从知解的角度来解读禅宗公案,因此对禅宗颇为轻视,认为“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后因得到章嘉呼土克图喇嘛的指点,才重视禅宗,并奋力参究,得透三关,终于契入宗门妙旨。 正月二十日,与数十僧一起打七,仅二枝香功夫。次日晚又随坐,至三枝香时,洞达本来。主持禅七的是当时名望很高的迦陵性音禅师。在打七之前,雍正与其问难甚久,但未能起一疑情,所以甚感失望。而此时迦陵性音踊跃赞叹,谓雍正已彻元微,笼统首肯。雍正自己当时自以为了歇,而数日后又觉不甚洒脱,又去叩问章嘉国师。章嘉大师回答:“若王所见,如针破纸窗,从隙窥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偏见乎?佛法无边,当勉进步。”“针隙窥天”是形象说法,实指初步破参,即参禅者初登解脱之门,悟此七尽之躯,四大和合而成,无有实我。 听了章嘉大师的开示,雍正复于是年二月十一日随众结七于集云堂。至十四日,正经行时,忽出一身透汗,命根立断,桶底脱落,自觉与佛祖众生同一鼻孔出气。乃复问证章嘉。章嘉云:“王今见处,虽进一步,譬犹出庭院中观天矣。然天体无尽,究未悉见,法体无量,当更加勇猛精进。”“庭院观天”指涉过重关。重关又称前后际断,指悟得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非空华幻影。 雍正谛信章嘉大师之垂示,为直达究竟而精进提撕,至次年(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复堂中静坐,无意中踏末后一关,“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雍正再去叩问章嘉大师,国师望见即曰:“王得大自在矣。”雍正心生大欢喜,庆快平生。在《历代禅师后集后序》中,雍正追述了自己的参究因缘,对已故世的章嘉大师深怀感念,“章嘉呼图克图国师喇嘛,实为朕证明恩师也。” 雍正悟道之后,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以禅宗三关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初关:“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重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香味触法者色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破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末后关:“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雍正著有《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等著作行世。雍正编选语录显示出他本人的禅学见地。在《御选语录》的诸篇序言中,雍正阐明了自己选录的原则:对历代禅师,不重虚名浪誉,唯看其是否达真实理地;对历代禅语不迷美词佳句,只看其是否从性地流出。若禅语确实透露本分,禅师有真参实悟,则力求收录无遗。如若不然则“其言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提倡,其人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推崇,朕皆置之不论。”从《御选语录》的内容上,可明显看出与其它语录的不同。 雍正时代,临济宗、曹洞宗最盛,二宗各有一些宗徒著书立说,争长论短,喋喋不休。雍正深感宗派之见炽盛,则正知正见不存,故对宗派之争深恶痛绝。他不仅在编选语录时完全打破宗派界限,为天下宗徒作出典范,而且要求天下丛林古刹,无论何宗何派,在供养本支祖师外,应将从上古德一一设位于堂,以供朝夕礼拜供养,欲以此举,匡正禅林各守门庭的习气。其二是强调修禅者须真参实悟。雍正从自身禅悟经验中认识到没有实际的修持功夫,永远不能断惑证真,即便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不能于日常行止中得到真实受用。 所以,雍正恳切奉劝天下宗徒以担荷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为己任,“参则实参,悟则实悟”,但求觉悟,莫计名利,尤其不可于公案上盲拈瞎颂,强作解事,此不但自绝圣路,而且贻误后人,徒增罪责。 雍正的警策当是有感而发的,雍正帝以帝王之尊,藉个人的影响力,振衰起颓,挽回宗风,其用心可谓良苦。 二、识阴区宇的十种偏差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shū)然隳(huī)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阿难!那些修习三摩地的人,行阴破尽之时,世间一切生灭的本性,幽隐清扬、扰动不停的生命共同生机,忽然隳坏断裂,幽隐深微的妄想,生命延续的纽带,深沉微细的中阴身,酬赏宿业之深细命脉,也会在这时感应悬绝,涅槃之性天,既将迎来彻悟的大明,如同雄鸡报晓之后,瞻顾东方,已经露出精明的曙光(喻精纯的智慧光明)。这个时候六根虚闲寂静,不再向外攀缘奔驰放逸,身心内外澄湛明净,没有了能入之根,也没有了所入之尘,根尘脱节,入无所入。深深通达十方的十二类众生,感受生命根源的由来,观见感受生命的原由头绪,执守心性的本元,不受一切种类业力的感召。对于十方世界,也已经获得了它们共同的根源,精纯的智慧光明不再隐伏,幽隐深秘的妄念被发露显现,这就是识阴区宇。 “诸世间性”:指世间的生灭性。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幽隐轻清而扰动不息众同分的生灭之机。 “补特伽罗”:梵语,义为数取趣。数数不断地由取而得六趣之果报。 “内外湛明”:内六根、外六尘湛然明彻,根尘化为一味,归于一体,而无复内外相隔之相。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已证得十方界都是同一识性,也就是同是唯识变现。 “精色不沈”:其识精元明之色不再沉溺而复现黯冥。 “发现幽秘”:行阴既灭,识阴即显现,故有如开发显现出幽暗隐秘之处。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wǎng)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如果在一切业力感召之中,已经获证它们共同的识性根元,再进一步而销融磨炼六根根性的差别,使六根合为一心,任意一根,都能同时具足六根的功用。虽然它们分位相邻,但见闻觉知的功用相通,可以互相为用,互用自在清净无碍,十方世界与自己的身心,都像透明的琉璃,内外明净清彻,这就是识阴尽,心识的阴覆消失净尽,这人就能超越生命现象的混浊恼乱。如果详细观察心识阴覆的由来,就是以幻妄不实的影像为真实,这种颠倒的妄想为根本。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于十二类生之果报召感,已证得其同一之唯识性。 “销磨六门”:六根隔别之相已经消融,六根便得融通为一性。 “合开成就”:不论是令六根合而为一,或开而为六,此行者皆已得自在成就。 “互用清净”:六根之互通而共用,皆得清净,而全无浮尘与胜义之隔障。 “识阴尽”:识阴尽时即得一念不生,故生灭和合之相俱灭。 “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之体本空寂无相,但以颠倒妄想而令无相而现相,识阴乃得于中生起,此为识阴生起之本。 这时一切众生的因亡果丧了,只见唯一识性,六根消融,体用不隔,开合互用。在有情识和无情识的世间,脱缠离缚,世界身心全是自己的心光,如琉璃一样。山河大地亦变成无上知觉,这时真正的一念不生,已经把和生灭和合的八识生灭部分除去,只留下不生灭的部分,这叫做识阴尽;立即超出命浊,观察识阴的生因,原来是非有非无的颠倒妄想。它出现时,亦有十种不同的情况: ⑴堕“因所因”之邪执——生外道种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啊!你们应当知道,这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只能使自身隔碍的六根合为一心,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具足六根的功用,又能与十方世界各类众生的知觉相通,只有这种相通的觉知,融通会合成一体,没有了人我的隔碍,才能证入圆满的心识本元。如果他对于这个所还归的心识本元,妄执为至真常存、生起一切的本因,并认为这是自己超胜的见解,那么他就会堕入有因所因的妄执(识阴本非真因,而妄执为真因),就等于娑毗迦罗外道。非因计因所归入的冥谛邪说成为外道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一种偏差,因妄立有所得之心,而妄成有所归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生成为外道的种性。 “穷诸行空”:研穷行阴相,而达于空。 “根隔合开”:六根之隔碍已消融,而达六根开合自在之用。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如果于所归的圆满根元,不达即是识阴,而妄立之为真常。 “娑毗迦罗”:黄发外道。 “立所得心”:由于能令此身根隔合开,而立有所得之识心。 “成所归果”:立与诸类觉知通吻,为识阴所归之果。 ⑵堕“能非能”之邪执——生我遍圆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xī)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阿难!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果对于所归的心识本元,览取为自己的本体,尽虚空界十二类的所有众生,都在我的本元心体之中,从我一身变化分流而出,并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此人就会堕入能与非能的妄执(即妄执识体为能生,世界众生为非能生)。等于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罗,能现无边身形,就妄计为我能生起无边众生,而成为他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二种偏差,妄执有为的能生为自心,妄认一切事物为所生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而生成为大我慢天(大自在天)我能遍出一切种类的种性。 “若于所归”:如果于所归托之圆满根元。 “览为自体”:观识心为自体;久久观成,即见识体无边,因此接着便觉一切众生皆是在我识心中生,我成为能生,而彼众生则为我所生;这样便与大自在天所见一般,因大自在天之咎即在于计其身能生无量众生,而彼等众生皆与大自在天之所生者。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也就是自在天魔。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称。在印度教神话中则为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与创生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其形像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骑乘大白牛。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他是如来的守护神,为护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 “成其伴侣”:与天魔成同一类,堕于魔知魔见,而不信众生之生灭为别有因果。 “立能为心”:立能生众生之识阴为因心。 “成能事果”:成就能生众生之事的果。 “生大慢天”:“大自在天”所在之天,大自在天王之形貌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 “我遍圆种”:“遍”遍一切处。“圆种”,圆摄一切种性的众生。 ⑶堕“常非常”之邪执——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果对于所还归的心识本元有所归依,并且自疑我的身心,也是从这个本元中流出,十方虚空也都是他所生起。就将这个生起一切的宣流之地,作为是真实常住、没有生灭的真身,在识阴生灭之中,过早地计为常住无生之解,这样他既然迷惑于不生的实相,也就迷失了生灭的本原,安住在深深的迷惑中,却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非常计常的妄执,同于自在天人的境界,因此就成为自在天人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三种偏差,妄立生起一切、为一切所依的心,成妄执非常为常的虚妄计度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而生成为颠倒圆常的种性。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如果于所归之圆满根元(识阴),觉得有所归依之处。 “自疑身心从彼流出”:自己怀疑我的身心,好像是从他流出的,也就是为他所生。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都”,全。“宣流”,即流出。即于能生起一切法的宣流地(即识元)。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如是既惑于真不生之性,又迷于现有生灭之法。 “安住沉迷”:安心住着于沉堕迷惑之法,不以为咎。 ⑷堕“知非知”之邪执——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sǎn)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有认为这个本元心识所知的一切万物,也都具有普遍圆满的觉知之性,因此而妄立邪解,以为十方草木应当属于有情,与人类没有差别,草木可以成为人,人死还成为十方的草木,不分有情无情,都认为是有知觉,并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人就会堕入有知无知的妄执中,就等于婆吒、霰尼这两个外道,错执一切万物都有知觉的邪说,成为外道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四种偏差,推测计度有情、无情都有知觉之心,形成虚妄不实的谬论。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生成为知见颠倒的种性。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所知”,所观知,指识阴。“知遍圆”,计执此知乃普遍圆满一切法。 “因知立解”:因此遍一切之知而立邪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有觉遍一切,故计草木也有觉知(否则即不遍);草木既也有觉知,故草木也是有情。 “无择遍知”:一切都无差别,有情无情普遍都有觉知。 “知无知执”:有知与无知混淆、混同之执;谓无知之无情能成佛。 “婆吒、霰尼”:都是外道的名字。 “执一切觉”:执一切物皆有觉知;此即所谓“泛知性论”。 “计圆知心”:计圆遍一切有知为因心。 ⑸堕“生非生”之邪执——生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果在圆融的六根互用之中,已经能够随心顺意,六根消磨而四大种性发明,便以这圆融的四大造化万物之理,发生追求火大的光明、乐求水大的清净、喜爱风大的周流、观看地大的成就万物等,种种对四大崇拜奉事之乱行,并认为这四大种性,就是发起造作世界万物的根本主因,并且常住不坏,这种人就会堕入无生能生的妄执,等同于迦叶波外道,以及那些婆罗门教徒,成为他们伴侣。他们勤炼身心,专诚奉事于火,或者崇敬于水,以求出离生死苦海,迷失了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五种偏差,妄自计度执着,崇拜奉事心外之物,迷失了自心而遵从于外物,以四大之外缘,妄立求出生死之因,而希望得到常住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而生成为颠倒变化之理的外道种性。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圆化”,圆融之化理。“一切发生”,一切诸法之发生。 “求火光明”:此行者以虚妄计执发生诸法之功能者为四大种,于是向外寻逐,或求于火的光明之性。 “观尘成就”:或观地大而求其含藏众宝、成众物之性。 “发作本因”:发生造作诸法之本因。 “立常住解”:彼行者由于认四大能生造一切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因此立能造之四大之性为常住。 “诸迦叶波”:为婆罗门之一大姓,共有十八族,如优楼频螺迦叶即为其中之一族。此主指“事四大”(崇拜地、水、火、风)之外道迦叶。 “立妄求因”:建立虚妄理论来求一切法之真因(本相)。 婆罗门之一的大姓迦叶外道,崇拜地、水、火、风等自然现象,这称作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这也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是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这种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 ⑹堕“归无归”之邪执——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果在识阴周遍湛明的定境中(照见十二类生,皆依其变化而有,故曰圆明),妄计圆明之中所现的四大之变化,都是虚幻不实的,非但要灭除幻化的万物形相,而且还要以四大永远的断灭为依存,作为究竟的归依之处,并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无归为归的妄执,等同于无想天中的舜若多神,成为他们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六种偏差,妄执圆明的识心之中,一切虚无为因,而成就断灭空亡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而生成为断灭空的外道种性。 “若于圆明”:如果于已显露的识阴之圆遍湛明之相。 “计明中虚”:虽观见识阴湛明之相,但仍不知其为罔象,而计执此圆明相中之虚无体性,以为究竟。 “非灭群化”:欲灭尽一切群尘所化之身土(依报正报),以达灰身泯智。 “为所归依”:计以空灭有,永归于空,为究竟归依处。 “归无归执”:“归无归”,归于无所归之处,以其虽言“归”,但其所归之处乃灰泯虚无之顽空境界,故实无所归。 “无想天中”:此无想天系摄非想非非想天。以彼计执于无所归之顽空,故来世感得生于外道之无想天及非想非非想天中。 “诸舜若多”:“舜若多”,梵语,空义。此处指趣于顽空之天众。 ⑺堕“贪非贪”之邪执——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果认为心识的本元是圆满常住的,因而固守色身,以求常存永住,同精纯圆明的识心一样,能够长存而不倾颓消逝,并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不可贪而妄贪的执着,等同于阿斯陀等专求长寿之道的仙人,成为他们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七种偏差,执着生命的本元,以固守色身的妄想因心,趣向长寿久住的尘劳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而生成为妄求延寿的外道种性。 “若于圆常”:如果于识体所现湛然之相,计其为圆满常住。 “固身常住”:又见识阴能持身不坏,因而欲坚固此身,令得常住。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欲令此身,与精湛圆明的识阴一样,长生不死。 “贪非贪执”:贪非可贪之计执。以其所贪之长生不死,实非可贪,因为欲令有漏之身达常住不死,实非可得故,故言非可贪者。 “阿斯陀”:阿斯陀仙,即长寿仙人,又作阿私陀。为中印度迦毘罗卫国之仙人。释尊降诞时,阿斯陀为之占相,并预言其将成佛。 依《佛本行经》卷七至卷十所载,此仙人具足五神通,常自在出入三十三天集会之所;曾于南印度增长林中观释迦菩萨托胎之瑞相,后闻太子诞生,遂与其侍者那罗陀至净饭王宫,为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后令侍者那罗陀出家,以待太子成道。 由此可知,即使长寿仙,其命亦有尽期;且长寿仙只得有漏之长寿报,不能成就无漏胜福,故他便与如来出世擦身而过,菩提涅槃失之交臂,滋可惜也。 “执著命元”:执着识阴为受命之根元。 “立固妄因”:立视若坚固,实乃幻妄的色身,以及显现圆常相的识阴,以为其因心。希望坚固目前身躯,使它亦能常住,同识精本身圆明不死的。 “趣长劳果”:趣向长恋尘劳之果报。落在贪着永生,但实际上不能得到永生的不正见中,和阿斯陀仙人贪求长寿一样,不知道有正觉真心,亡失正知正见,这是因执着识阴是受命根元,以坚固幻妄的色身作因心,趣向长期留恋着尘劳的果报,存想固形,妄求延长寿命,远离圆通,背弃不生灭涅槃果了。 ⑻堕“真非真”之邪执——生天魔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观见一切众生的生命互通,都是同一的心识本元所生,便退却留住于尘劳之中,不令尘劳消散灭尽,并于此时,坐在莲华宫内,广泛化现七种宝珍,多多增添名媛美女,无所顾忌地放纵贪欲之心,并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种人就会堕入无真为真的妄执,等同于吒枳、迦罗天魔,成为天魔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八种偏差,以欲染的邪见思维为因,而安立炽盛的尘劳境像为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而生成为天魔的种性。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却留住世间尘劳,只恐怕它全部销尽,则我的身命便无所依托。 “坐莲华宫”:现坐莲华台之宫殿。 “宝媛”:“媛”,美女。 “恣纵其心”:“恣纵”,放任。指放任其心于五欲之乐,却以为是在受最胜妙乐。 “吒枳迦罗”:“吒枳”,爱染。“迦罗”,作、能作,所作。合称爱染所作,为天魔之异名。意思是:天魔以一切世间皆爱染之所作,而爱染本身即是能作、能生一切法。此人以此知见,是故放恣自己于五欲之境,而无所忌惮。 “发邪思因”:发起邪思纵欲,以为因心。留恋着尘劳,恐怕识阴消尽,身命便没有依托处。在他的行阴已除,只有识阴显现一切,变化亦已随心自在;于是化现出庄严华丽的豪宅,化出许多珍宝来点缀装饰,又化现许多女人做侍婢,穷奢极侈,恣情娱乐。 “立炽尘果”:立炽盛尘劳以为果觉。结果落在以命的根元是真常,事实上不是真常的不正见中,和咤枳迦罗认三界是结缚,由我所作一样的见地,不知道有正觉真心。亡失正知正见,这是因发起不正的思维,以纵欲作因心,建立尘劳炽盛的果报,远离圆通,背弃不生灭涅槃果了。 ⑼堕“定性声闻”之计执——生缠空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在所明的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头绪中,分别圣凡的精粗,抉择圣道与非圣道的真伪,明白这些都是因果的酬答,而只求这种因果的感应,背弃了大乘的清净大道,他们见到世间的一切都是苦,而想要断除这些苦的根源,也就是断除烦恼业障的结集,证入小乘的寂灭,以为这就是修道的究竟法门,休止安住在寂灭的境界中,不再向前进修佛果,反而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种人就会堕入小乘根性的声闻罗汉,以及见闻狭隘的比丘、增上慢人,成为他们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九种偏差,圆其精明感应之心,而成就趣入小乘的寂灭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生成为缠缚于空寂的声闻种性。 “于命明中”:对命元的根由了然明白。 “分别精粗”:“精粗”,指凡与圣、分段与变易等的精粗之相。 “因果相酬”:观世间一切都是因果相酬。 “惟求感应”:于修证中,求速得证于实际,速出三界。 “居灭已休”:达到灭谛之后,便停休下来。 “定性声闻”:此种声闻,生性定多于慧,而好沉空滞寂,自取槁木死灰,以为究竟,不能发起大心,进修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而以灰心泯智之自了为足。 “诸无闻僧”:“闻”,闻慧,多闻。无闻慧之比丘,只好空寂,如四禅天之无闻比丘即是此类 “增上慢”:定性声闻于未究竟处却作究竟想,而都自认为“所作已办”,未证谓证,而成增上慢人。以其增上慢故,于一乘深法不能信入;法华会上,五千退席的,都是这类人。 “成趣寂果”:成就趣向沉空滞寂之小果。这个人背弃了正法的宗旨,只知道目前的世间苦乐,不知舍己利群才是大众永远幸福的指往。因此单方面陶醉在好的一面,便感到心满意足;自称什么都已办好了,生死也完全没有问题的。于是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真实体验践行才得结果的。他从此不求上进,得了一个观念便满足;结局是落在不发心的声闻中,和四禅天的无闻比丘,和不肯接近善知识的增上慢人,一样的见地,不知道有正觉真心。 “生缠空种”:生于永缠于偏空的定性声闻种性,亡失正知正见。这是因为单方面要求,得到圆满的理论和方法做目的,再用作因地心,得到沉空滞寂不真实圆满的果报,远离圆通,背弃不生灭涅槃果了。 《法华经》中五千人因“增上慢”退席的公案: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 这时,世尊告诉舍利说:“你已连续三次恳切请求,我怎好不说呢?现在,你就洗耳恭听,仔细思考,我将为你们分别解说。” 就在如来佛说这话时,法会中有部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约五千人立即从其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行礼之后,退出了法会。因为他们前世种下的罪恶之根太深重了,这些人福薄慧浅,毛病很多,尤其是骄傲自满,他们本来没有得到上人法,却说自己已经得到;本来还没有证得某种果位,却自认为已经证得。这些人有如此的过失,所以他们又坐不住了,看来,他们是无缘听法华经的。对此,世尊默然而不加制止。接着,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现在留下的已不再有碎枝杂叶,全是有善根,有真纯信心的人,舍利弗,这些傲慢浅薄的人走了也好,你们喜欢听,我就为你们说吧。”舍利弗连忙说:“太好了!世尊,我们非常喜欢听您说法。” 佛告诉舍利弗说:“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听到的,只有在各种条件成熟时,诸佛如来才宣示它于众生,就好比优昙钵花一样,只是到了一定时间才开放。舍利弗,你们这些人应当相信佛所说的教法,佛说的一切话语都是真实不虚的。舍利弗,诸佛为了显示真实的法旨而以一种权宜之法随机施教,因人说法,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为什么呢?多少年来,我一直以种种方便法和因缘法,并举出许多譬喻的言辞来演说诸法。这种法不是一般的认识所能理解的,只有诸佛才知道这种法的奥妙。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所有的佛都只有为着一件大事才出现于世的。舍利弗,怎样理解诸佛只是为着一件大事才出现于世呢?诸佛见众生为无明所缚,生生死死,轮回受苦不得解脱,为了使众生打开佛知、佛见之门,从而剔除愚昧,洞明诸法实相,证到清净的果位。所以,诸佛才出现于世;为了给众生指示佛知、佛见,使他们明白人人都有佛知、佛见,所以,诸佛才出现于世;为了使众生觉悟自身本有的佛知、佛见,使他们内心深处真正领受,所以,诸佛才出现于世;为了使众生实际证入佛知、佛见,从而证得佛果,最终解脱,所以,诸佛才出现于世。舍利弗,这就是诸佛因为一件大事的缘故才出现于世的道理。可见,所谓大事因缘,实际上就是欲令众生开、悟、入佛知、佛见,从而了脱生死,离苦解脱” ⑽堕“定性辟支佛”之计执——生不化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又有些修禅定的人,已经穷究空尽了行阴生灭流转的作用,还归于心识的本元,虽然已经灭尽了生灭流转的作用,但是寂灭精纯的涅槃妙心,还未圆满成就。如果对于圆融清净的觉明妙心,精研穷究,以发深妙之悟,并以所悟之境为究竟的涅槃境界,而不再向前进修佛果,反而认为这就是自己超胜的见解,这种人就会堕为小乘根性的辟支佛,等同于不肯回心向大乘的缘觉、独觉之辈,成为他们的伴侣,迷失诸佛的菩提正觉,亡失无上的正知正见,这就是第十种偏差,以圆融的觉性合于识心,成就湛然明彻的缘觉、独觉之果。违背远离了圆通的真心实性,与涅槃大城,常乐我净的寂灭场地,背道而驰,生成为觉性圆明而不化度的缘觉、独觉种性。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圆融”,指六根圆融一相、互用。“清净”,以诸尘不染故。“觉明”,以照见命元故。行阴除掉了,识阴显现,七识生灭性已除,在识阴的生灭中,仍未到寂灭的境界,这时如果能够六根圆融互用,六尘不染,照见明察生命根元。 “即立涅槃”:以此妙悟为涅槃,究竟归止之处。 “而不前进”:不再求真如不动之地。 “定性辟支”:“辟支”,辟支佛,即缘觉。不能回小向大,堕于灰定的缘觉乘人。 “诸缘独伦”:“缘”,缘觉。“独”,独觉。诸缘觉与独觉类。都是小乘行人,只求自度,不发大菩提心。发心研究,或寂观变化得到无师自通,或观察因缘了解缘生无自性,这两种人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明白,也会立即将所明白的理境,误认是不生灭涅槃,做归息的处所,不再前进。 “成湛明果”:成就识阴寂湛明彻之果,也就是独觉或缘觉果,而以此为究竟涅槃,得小为足。落在不发心的缘觉中,不知道有正觉真心。亡失正知正见,这是因为和一切众生的觉知性融通,做因地心,得到沉湛洞明的果报,不能彻底透过,远离圆通,背弃不生灭涅槃果了。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说着,便消失了。 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叹为大乘法器了。 三、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阿难!这十种禅定中的情形,都是在修证的中途,所发生的颠狂知见,因为依于这种颠狂的知见,而迷惑无知,得少为足、未证言证,其实皆是识阴的阴覆将破未破,与智慧心光交互陵夺,而产生的这十种心境。众生向来是冥顽无知,不能自己辨别思量,因此一遇到这些情形现前,就随着自己平生所爱好,加上积劫的习染,迷惑心窍,欣然执著现境而停止修证,以为是究竟的安心立命处,还自以为已经圆满证得无上究竟的菩提正觉,未证言证,而成为大妄语。这种情形如果是外道邪见之魔所感,那么等到业果终了后,就会堕入无间地狱,如果是声闻缘觉等小乘之人,就会止住此境,不再增进修证佛道。 “中涂成狂”:“中途”,指在识阴区宇之后,到识阴尽之间的那一段过程。“成狂”,成八种狂解。 “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这是指最后二种,声闻及辟支佛;以此二乘之人系尚未达究竟,而作究竟之想,以此自生满足。由未到圆通中出来的,因为误会走错路,生起妄解但不觉知,多数是未能究竟便认为已经满足,这是由识阴覆盖;由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显现,人们向来是顽蠢糊涂,不自量力,各随习气爱好,和所遇境界相似,便作安身立行所在,满足了求学的心愿,便说已经成圣了。 “所感业终”:所感的有漏禅福之业终了。 “不成增进”:于无上菩提不有增进,永住化城,不诣宝所。在最后的声闻和缘觉,所证得是敷浅的无漏业,是不会受相同果报,但也不能长进成材,距离目标还远得多的。 在经典中,佛陀也曾讲述“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我们在此也一并了解一下,以防修学中妄起我慢,偏离善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我要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要一心谛听,善自思惟。 比丘们齐声称是,专注聆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说道:何谓“恶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为豪门望族而来出家学道,其余比丘皆为卑贱之身而来出家,因而心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极为精进持戒、如法如律,其余诸比丘皆不精进持戒,而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又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修行有功,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心意错乱,不得禅定,并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 此外,若有比丘常念:我智慧第一,其余比丘皆无智慧。若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恶知识法”。再者,若有比丘常念:我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皆不能得此供养。若此人因利养之物而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比丘们!所谓恶知识人,即是行此邪业之人。 佛陀又说:什么是“善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出身豪门望族,其余比丘虽不是出自豪门,然彼此佛性并无不同,此即“善知识法”。或者,善知识不会因自己精进持戒,其余比丘不持戒行,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又或者,善知识不会认为自己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修行无定,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 此外,善知识不因自己智慧成就,其余比丘无有智慧,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心生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善知识法”。再者,善知识不会因自己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无此供养,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名为“善知识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今日,我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应当远离恶知识法,修持善知识法。 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后,欢喜奉行。 “逢善知识开导而悟道”的公案: 崇奉佛教,以居士身嗣黄龙祖心之法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一次参访晦堂祖心禅师,闻到花香,开悟了。晦堂禅师就问他:“你有闻到香味吗?”“好香喔!” 禅师说:“我何尝隐瞒你什么吗?” 意思是说:“你看,这么好的禅、道,不都给你了吗?”其实,这不是晦堂禅师给黄山谷的,是黄山谷自己的机缘成熟了,因此他悟道了。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跟随鸟窠道林禅师学道,一学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鸟窠禅师没有跟他讲过一句佛法,也没有说过一个道理。会通禅师终于忍耐不住,就向鸟窠禅师告假,要到他方参学。鸟窠禅师问:“你要到哪里去?” 会通禅师说:“我要到诸方去参学。” 鸟窠禅师就说了:“佛法何必到别处去学呢?我这里也有一些啊!”说完之后,立刻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说:“你看,这不就是佛法吗?” 会通禅师当下廓然大悟。后来人们就叫他布毛侍者。 “纽舒龙德证悟大圆满”的故事: 纽舒龙德是藏传佛教近代最伟大的禅师之一,曾经亲近他的老师贝珠仁波切达十八年之久。那段期间,他们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纽舒龙德研究和修行极为努力,业障净除,功德累积,功夫成就。他已经准备认证心性了,却还没有得到最后的法。有一个特别的晚上,贝珠仁波切终于传法给他。当时他们住在佐钦寺上方高山的闭关房。夜色很美,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繁星点点交相辉映。万籁俱寂,偶尔从山脚下的佛寺传来狗吠声,划破天际。 贝珠仁波切仰卧在地上正在修一种特殊的大圆满法。他把纽舒龙德叫来:“你说过你不懂心要吗?” 纽舒龙德从声音中猜测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期望的点点头。 贝珠仁波切淡淡地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好知道的!我的孩子,过来躺在这里。” 纽舒龙德挨着他躺了下来。于是,贝珠仁波切问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吗?” “看到!” “你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声吗?” “听到!” “你听到我正在对你讲什么吗?” “听到!” “好极了,大圆满就是这样,如此而已。” 纽舒龙德告诉我们当时发生的事:“就在那一刹那,我心里笃定地开悟了。我已经从它是和它不是的枷锁解脱出来。我体悟到本初的智慧,空性和本有觉察力的纯然统一。我被他的加持引到这个体悟来,正如伟大的印度上师撒惹哈所说:上师的话已经进入他的心里,他看到真理如观手掌中的宝珠。” 在那个当下,一切都各得其所。纽舒龙德多年来的学习、净化和修行终于瓜熟蒂落,证得了心性。贝珠仁波切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特殊、神秘或不可思议。事实上,这些话再平常不过了。但话语之外,传达了别的东西。他所透露的正是万事万物的圆满本性,也是大圆满法的真义。当下他就透过自己证悟的力量和加持,引领纽舒龙德直接进入实相境界中。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suí)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因此你要怀着救世的大悲心,秉承如来度生之道,将这种判别邪魔的法门,在我灭度以后,传示给末法时期的众生,使所有的众生都能明了这些道理,不使邪见之魔事发生,而自己造作堕落的罪孽,以此来保护庇佑、哀悯救助真正的修行者,消除平息他们的邪见之缘,使令他们的身心证入诸佛的正知正见,从始至终,都不遭受分枝歧路之误。这种明辨魔事的法门,先前过去世恒河沙数劫中,微尘一样多的如来,都是乘着这种法门而心开意解,证得无上佛道的。 “无令见魔自作沈孽”:“见魔”,识阴的前七境是“见”,第八境则“见”与“爱”皆俱。第九、第十境为二乘,于三界内之“见、爱”虽尽,而三界外之见爱犹存。其于涅槃,则迷于真境而执相似;于谛理则厌有着空,不达法空,但求自利等,这些都是二乘的分别见。若彻见诸法本不生,则一切诸见之魔自寝。“自作沈孽”,沈孽而言自作者,显非外魔来扰,乃是自心中之见魔所自作。 “保绥哀救”:“保”,保护。“绥”,平安。“哀”,悲愍。“救”,救济。 “销息邪缘”:“消息”,消除息灭。“邪缘”,邪见之缘。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识阴的阴覆如果消失净尽的话,你现在的六根,就可以互相通用,在互相为用的同一体性之中,方能证入菩萨的金刚乾慧之地,圆明精妙的真心,于中发起种种变化,如同晶莹的琉璃之中所含藏的明月。这样一直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等大乘果位,以及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乃至等觉圆明之境,而证入如来微妙庄严的妙觉果海,圆满究竟无上的正觉菩提,归于一无所得的涅槃圣境。 “菩萨金刚干慧”:“金刚”,即金刚三昧。“干慧”,即前所述之干慧地。以干慧地亲依金刚三昧而立,故干慧地菩萨得名为金刚。 “归无所得”:“无所得”,指真如本体,一真法界,本自具足,非有一法从外而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本性中事,故实无所得,亦无所失。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chǐ)魄逃逝,魑(chī)魅(mèi)魍(wǎng)魉(liǎng),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这就是过去的先佛世尊,在奢摩他(收摄、止息攀缘心之定)中,以智慧观照,圆觉妙明,所分析出的微细魔事。如果这些魔境现前,你只要能明白认识,就能使心垢洗除,自然就不落于邪见之中,五阴心魔消灭,天魔的阻扰也会摧碎,大力鬼神等也会丧魄逃逝而去,至于魑魅、魍魉等小鬼,更要销声匿迹,不敢出来作祟,这样直至证悟菩提正觉,圆满佛果,都不会有丝毫欠缺。纵然是声闻、缘觉等小乘之人,对于诸佛的无上大涅槃,心中也不再迷失困惑,而是回小向大,增进修行,进取诸佛的涅槃圣果。如果在末世时期,愚昧暗钝的众生,不能识别禅定中的魔境,不知佛说的辨别魔境的法要,可是喜欢修习禅定三昧,恐怕他们会误入邪魔外道。你要专心一意地劝令他们,持诵我佛顶光明化佛所说的陀罗尼神咒,如果不能背诵的话,就叫他们写在禅堂内,或者佩带在身上,这样一切的天魔外道,就都不能扰乱动摇他们的定心。因此你们应当恭敬钦承十方如来关于究竟的精进修行,最后所遗留下的垂范开示。 “觉明分析”:“觉明”,智觉明了。“分析”,分明辨析。 “微细魔事”:以此五十重阴魔,都是在定中所发生的现象,其相微细,凡夫俗眼无法觉察、了知,所以称“微细魔事”。 “心垢洗除”:“心垢”,若于定中所现之境,而“生胜解者”(自以为殊胜),此即心垢。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内之阴魔若消灭,则外之天魔也摧破粉碎。 “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此为十方一切如来所示究竟修进菩提之法门。 “最后垂范”:“垂范”,垂示轨范。“最后”者,盖一切法尽粹于斯,无过于此者,故名“最后”。 《杂譬喻经》中一则公案: 一位老僧得病。他的一位道友去看望他。 道友问:“老和尚,您证悟了吗?” 老僧回答:“未证悟。” 道友:“您老人家道高名远,怎么还没证悟呢?” 老僧:“我发愿求生兜率内院,在弥勒佛座前听经闻法,精进修行,以期将来在弥勒佛龙华三会二百八十亿人得证时证悟。” 道友复问:“您老这是听谁说的呢?” 老僧:“我是从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知道的。” 道友:“对于生死轮回,弥勒佛有什么法高于释迦牟尼佛的法吗?” 老僧回答:“佛佛道同,都是一样的。” 道友:“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及六度、四摄等讲的不一样吗?” 老僧:“诸佛法无异,当然都一样。” 道友:“既然释迦牟尼佛的法和弥勒佛的法完全一样,您今生已经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法,为什么却要等到弥勒佛时再求证悟呢?” 老僧默言无语。 良久,才说:“您先回去吧,我好好想想!” 道友告辞,刚走到院子里,老僧就喊他回来,说:“我证悟了!” 道友祝贺说:“咄叱之顷已成果证!” 雪窦禅师云: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 何山守旬禅师云: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柴陵郁禅师云: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既然当下具足,当体即是,何故非要等待? 四、五阴的根本与灭除次第 1、重问五阴除灭之顿渐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听完佛陀的开示教诲,立即从座站起来,恭敬顶礼,钦承法旨,忆持于心中不敢忘失。又于大众中再次向佛说:如佛所说,五阴相中的五种虚妄境界,都是以坚固的妄想心为根本,但我在平常之时,没有得到过如来这样详细的开示,再说这五阴境界,现在要灭除,究竟是一并消除呢?还是依次第逐渐灭尽呢?这五阴的五重阴覆,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它们的边际界限呢?唯愿如来发大慈悲心,再详细开示,不但使这会中的大众,得到清净无染的心目,而且也为末世的一切众生,做将来的辩道法眼。 “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五阴相中,有五种妄想以为根本:色阴中之坚固妄想,受阴中之虚明妄想,想阴中之融通妄想,行阴中之幽隐妄想,以及识阴中之虚无妄想。 “诣何为界”:如果欲破除此五阴,须破到什么界限,才已达到其边际?也就是:须修到什么地步才算完成? “作将来眼”:作将来正法之眼目,而能辨识一切邪妄。 2、总答五阴生灭本因:同是妄想——妄元无因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佛对阿难说: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本来就是圆满清净的,并没有生死的根身滞留,以及山河大地等尘境的垢染,乃至于虚空,也都是由妄想心所生起。这个根元的本觉妙明精真自性,因为明极妄动,而发起产生一切情器世间,犹如狂人演若达多,迷惑地认为自己的头丢失了,而错认镜内的影像为实一样。这种妄动,元本就没有实在的起因,在虚幻不实的妄想中,假说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外道迷惑不知因缘假合、体性本空的道理,就认为是自然,尚且不知无尽的虚空,也是妄动的心想所幻生,更何况是幻境中假立的因缘与自然,所有这些都是众生虚妄心的分别计度。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有情本觉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因此一切法,如凡夫生死、圣贤涅槃,乃至无情界的虚空,都因妄想而生起,而现为有。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这些原来都是本觉的妙明精真中,一念妄动之所发生,乃至推究虚空的根源,还是从妄想生的,何况五阴在本觉的真心中,根本就没有五阴的一回事;纵使有五阴,也不过是本觉真心中一真法界的一些妄想罢了,因一念妄动,成为第八识。八识的见相二分,能见能现,便产生有情识世间和器世间。 “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比喻众生因为自己心迷,即使见了自己的本觉,也不认得,而且自以为本觉已丢失,因而到处奔走寻找本觉、求菩提。各种人都只好各从不同途径去“求觉”,例如有从因缘法、或世间法、或四大、六尘、六根,乃至凡外邪小种种妄想中去求“觉”,都是迷头觅头之暴走族,与精神患者演若达多一般失心疯狂。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想”,妄想所生法。“立”,权立。然如来为了接引权小之机,悲智双运,而权立“因缘性”(一切法因缘生),须知这已是方便,非为实谛。当知这个妄是无因的,有因就不是妄,从无因妄生妄想,这个想就是宇宙人生的大秘密,没有办法把它形容出来,于是只有说它是因缘生,故此建立起因缘性。这是方便说的,不是究竟的。 《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衣珠之喻: 世尊,我们常自以为已证得了究竟涅槃的智慧,今天才知道自己毫无智慧可言。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本应得到智慧,然而稍有小得便自以为满足。 世尊啊,比如有人来到亲友家,酒醉而倒卧,这时亲友正好有公事需要外出,便以无价珠宝系在醉汉内衣中,然后才离去。醉汉一点也没有察觉,清醒后就起身漫游他国,为了衣食尝尽了艰难困苦。稍有所得便自以为满足。一天又与亲友相逢,亲友吃了一惊说,嘿,你这堂堂男子,何故为了谋生求食弄到这种地步,我过去曾为了让你得到安乐,色声香味触样样满足,特意在某年月日把无价珠宝系在你的内衣中,今天为何你不知道。勤苦忧愁,谋生活命,不是太痴愚了吗,你现在可用这无价之宝换来生活所需之物,以后称心如意度日,再也不会贫穷匮乏了。 如来也正像这位亲友一样,在菩萨地时就以大悲心教化我们,使我们获得佛的智慧,然而我们自寻废忘,不知不觉竟离开了大乘正法。所以证得阿罗汉小乘果位,还以为进入了涅槃智慧境界,稍有所得便认为满足,幸而求取佛的智慧的心愿,还未丢失。现在世尊启发我们迷途知返,循循善诱地说,各位比丘,你们所证的,并非真正的无上涅槃智慧,纵然我很早就为你们种下佛性智慧的善根,以方便法门教化开示涅槃相。可是你们却误以为真得到了究竟涅槃的无上智慧。世尊啊,今天我们才知道人人的真心本体都是菩萨,我们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授记而成佛,皆是因缘所成,非常高兴得到未曾奢望的正果。 《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因地开始,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依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相信六根的境界,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里所指出“永断无明”的修法,依靠圆觉自性的智光,还照寂灭清净的心体,所以称作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是为永断。在藏密中称此为“子母光明会”,禅宗称作“照见本来面目”,这是实成佛的秘诀,顿悟顿证的妙门,如来因地的法行。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阿难!如果知道虚妄是有所起处,尚且可说虚妄是从因缘所生,但如果是虚妄根本就没有,当体全空,那么所说的虚妄因缘,也就根本不存在,更何况不知道虚妄所起之处,而推说为自然所生的外道,岂不是更加虚妄?因此如来今天才为你们显发指明,五阴的本因,都是虚妄的想象而已。 “本觉圆净,非留死生”:本觉本自圆满清净,从本以来,本觉不曾留滞于生死;以本不生灭故,生死须拘它不得。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但如果妄想连自体都无(妄想本无),则所谓妄想生起的“因缘”,则更加是没有的。 “五阴本因同是妄想”:五阴生起的根本之因,同是妄想。 3、别答五阴根本生因 (1)色阴之生因——坚固之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你的身体最先是因为父母的YIN欲之想而生,但是如果你的心识没有欲爱的妄想,就不能入于父母爱欲妄想之中,而来传续生命。如同我先前所说,心里想到醋的酸味,口中就会感到酸涩而津涎流出,心里想着自己站在高山上,脚底心就会有酸软的感觉生起。但是事实上你并没有站在悬崖上,酸醋也未曾来到你的口中,如果你的身体必定不是与虚妄相通,为同一伦类,那么口水为什么会因为谈说酸醋就流出来呢?因此你应当明白,你现在的色身,就是第一重极其坚固的妄想。 “汝体必先因父母想生”:“先”,最先。“父母想”,父母之欲爱妄想。从人的身体五根来说,当初只因父母亲同时生起爱欲的妄想,互相交媾;而在某人中阴的心,如果没有爱欲的妄想,是不能和有缘的父母发生感应,而传续命根的。 “口水如何因谈醋出”:心想酸味时,口水自然发生;心想登高时,脚底就会酸软一样。由此这两事的发生,说明人的身体也同样是虚妄。所以你们要知道目前的根身和器界,执着有力牢不可破的,叫做色阴的坚固妄想。 (2)受阴之生因——虚明之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就像所说的那样,心想登临高山悬崖,就能使你的身形,真正感受到酸软,所以由于这种虚妄心的原因,而使你感受了生命,又能够动转你的色身之体,于是你现在顺益违损的二种苦乐感受,在身体上奔腾驰驱,这就是第二重虚明的妄想。 “临高想心”:光是听到在悬崖边缘临高而下望,并无实际到悬崖;光是这样凭空的思虑想像之心。 “由因受生”:由想心为因,故受阴生起。 “能动色体”:能触动色阴的形体,令真受酸涩的妄境。心想登高时,就会全身感到酸软,这道理证明受阴是会感受到酸软的。因为从想才有受,由受牵动身体的。 “虚明”:体虽虚妄却如有所明;以受阴无体,乃虚有所明。“明”者,明白,明知。也就是:明明觉得自己心中有某种感受,然而一旦深究起来,则发觉这感受却又很空虚,并不实在,故说受是虚明。 所以在受阴方面,顺的叫做乐受,违逆的叫做苦受,苦乐二受,能操纵人的心,心是由受带动的,不过受阴没有它的本体,这受阴叫做虚明妄想。 (3)想阴之生因——融通之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wù)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由你的思想念虑,役使你的色身,如果你的色身不与思想心念是同一伦类,为什么你的身体会随着心念的役使,而做出种种的动作形像呢?心中产生虚妄的心念,形体就会随之而动,与心念相应。清醒时的思想心念,昏睡时的种种梦境,这些妄想的心念,摇动的虚妄情想,就是第三重心识与色身融通的妄想。 “身非念伦”:身与念非同一类;因为身是色法,念是心法,故不同类。 “种种取像”:根尘相对时,想阴也现可取种种境像。 “心生形取”:心中虽只是想生,而却能以形体去取相。 “与念相应”:如是身形如何与心念相应,而共造一事?想阴的各种取境,全由想念心生,然后对各根形体才能有所取;故此可见精神和物质,是暗中相应的。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想阴于醒时即是想心,而在睡时则现为种种梦境。 “融通”:可知想阴能够融通五根及前五识,因此它在色心二法之间,皆得无碍,而且不论睡时醒时,也都能作业不息。醒时是想,睡时是梦,不但色心互融,同时是醒梦相通,想念能动摇妄情,叫做受阴的融通妄想。 (4)行阴之生因——幽隐之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身体的变化,迁流不息,念念运转,在不知觉中密密地推移,指甲渐长,头发渐生,气力渐消,容貌渐皱,日夜之间,更相替代,你都不曾觉悟了知。阿难!这些迁变的现象如果不是你在变化,为什么你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的迁变呢?如果必定是你在变化,你又怎么会不曾觉悟了知呢?你身体的变化,念念之间,迁变不停,这就是第四重幽隐的妄想。 “化理不住”:行阴迁化之理,念念不住。 “运运密移”:“运运”,运行与运动。“密移”,秘密推移。 “曾无觉悟”:自古至今却无一凡人能觉悟到此行阴的密移之相,此乃圣人所证之境界,非凡夫能知能受。行阴是迁流变化的理体,有运迁密移不停的作用,在念念间暗中渐渐改变。如人初生时爪甲日长,头发渐生,暗中改变,日新又新,直到年老发白面皱,日夜不停,从古到今日,没有几多人能明白清楚的。 “幽隐”:其生灭相,十分幽深隐微,甚难觉察。这个行阴,如果不是每个人自己的,为什么能使人的身体生起各种变化;若决定是自己的,何故人又从来不清楚它;可见行阴念念迁流,全属虚妄,叫做行阴的幽隐妄想。 (5)识阴之生因——罔象之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再说你精纯妙明的心识,根境相对,澄湛不动、不落分别之处,被认为是恒常的,但这种觉明的心识表现在你的身上,就不外乎是见闻嗅尝的觉知。如果你的心识真正是精纯、恒常不变的话,就不容有妄想习气的染着,那为什么你们在多年前,所看到的一件奇异之物,经过多年后,心中对于这个奇物的忆想与遗忘都没有了,后来忽然又看到那件奇异之物时,以前的记忆宛然重现,并不曾被遗失掉呢?因此这个精纯妙明澄湛不动的心识,念念之间,都在受着外界的熏染!这种熏染而成的种子,多得都无法计算。阿难啊!你应当知道,这个清净湛然的识心,并不是你的真心,它如同急流之水,表面看起来好像很平静,其实只是流动太急,你看不出它在流动,并不是没有在流动。这个精纯妙明清净澄湛的心识,如果不是妄想根元的话,怎能容受妄想习气的熏染呢?除非你的六根能够互相为用,六根既合为一心,又能使任意一根,都同时具有其他各根的功用,开合都自由自在,不然的话,这个妄想心,就没有办法获得消灭,所以说你现在六根的见闻觉知,都是一连串微细的习染,那个澄湛明了的识心,仍然是虚无无象的一种境界,这就是第五重颠倒微细的妄想。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对众生身而言,则不出于见、闻、觉、知分别之用,可见此实为“六和合”,并非恒常如一的“一精明”。识阴是最精明的,可以洞照十方,虚浮想若得到消除,便会湛然不动,似一又似常,可以相通如来藏的。但是在身体,仍是不离见、闻、觉、知;若能纯一无杂,真实不妄,它就不会因杂气而至虚妄,犹如纯金没有杂质的成份。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如果这实是一精真实之体,则不应该会串习种种染妄。 “忆妄俱无”:虽没有专门去记住它,也没有故意去忘掉它。 “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其记忆却又能浮现,宛然如昔,就像从来没有忘失过一般。人在过去曾经见过一件事物,就算过了许多日子,似乎忘记了;但在偶然的机会,又见到另一件事物,和从前见过的差不多是一样,便会立刻记忆起来。 “有何筹算”:记忆储藏的能力是没办法去计算的;例如此心中到底能忆持多少年,或多少事。在八识田中已经留下过熏习的种子,虽然八识澄湛,犹如止水,但它是念念受熏,所熏习的种子,多到无办法统计。可见八识未必真正是纯一无杂和真实不妄的。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这妄想就没有能消灭的一天。八识像急流的瀑布,远处望它好像平静,这是因流得太急,所以看不清楚,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比喻来说:如果识阴不是色、受、想、行四阴的根元,就不会被妄习所熏染了,这些微细妄想,直到何时才能消灭呢? “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则于此湛然明了之体内,只是罔象虚无,若无不无,似有非有;因此这第八识之体,凡夫便计之为命根,外道即认作是涅槃之体。除了人的六根能互相使用,不是的话,妄想就永远不会消灭。现在人们的见、闻、觉、知六识,念念受熏,所有微细习气,一串串连在一起。这个湛然了知的八识,有人认做命根,有人认做涅槃,不知道它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颠倒微细到极点。犹如第二月,不是真月,故此不是真心,只是妄识,叫做识阴的微细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妄,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阿难啊!你所受的这五重阴覆,是由五种妄想所形成,你现在想要明白五阴产生的根源与界限的浅深,那就是形色与虚空,是色阴的边际;接触与分离,是受阴的边际;记忆与遗忘,是想阴的边际;灭尽与生起,是行阴的边际。六根分离的澄湛觉性,与证入六根合和为用的澄湛心性,是识阴的边际。这五阴产生的根元,是一重一重相叠,次第生起,生起之时,因为识阴先有,然后才有行阴、想阴、受阴、色阴;所以灭除之时要先从色阴灭除,然后灭除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阴在义理上是可以顿悟的,由此顿悟之念而一并消除,但事实上,这五重阴覆却不能顿时灭除,因为必须要依次第、一重一重地灭尽。我已经告诉过你如何依次第解开劫波华巾之结,为什么你还不明白,又再次提出这样的询问呢? “理则顿悟”:理上则为顿悟,因为悟实无次第;也就是,要悟,也就是一时顿悟,并非慢慢地悟。 “乘悟并销”:如果一念心开,则乘此开悟之力,五阴的五重妄想即一并消除;此即是见道位。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然而事相上则非可一时顿除,必须以次第修断而尽。譬如脱衣入浴,一次只能脱一件,不可能一时内外褪尽。 “劫波巾结”:“劫波巾”,劫波罗天(夜摩天)所奉于如来之华巾。此事为如来在前面第五章中所开示者,以明六根解结;于彼经文中阿难亦说:“是结本以次第绾(wǎn系)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 佛开示阿难: 五阴全是妄想所幻成,浅深粗细各别,但不是本觉真心,这五阴又是十八界的因地,能够出生一切法。你想知道五阴的因界和边际浅深吧! 照色阴来说,有相的叫做色,无相的叫做空,离开色和空,栖身空净,只知扫除色,不知扫除空;还是未能超出色阴的边际,故此一切空忍,是不究竟的。 照受阴来说,在受心所前,是有触心所,若舍去触就是离,触或不触,是在舍和受中。只知扫除触,不知扫除离;还是未能超出受阴的边际,故此一切背舍,是不究竟的。 照想阴来说,有记忆叫做念,没有记忆叫做忘,若舍去诸念,不忘记无念,仍是在静念中。只知扫除记忆,不知扫除遗忘;还是未能超出想阴的边际,故此一切无想,是不究竟的。 照行阴来说,散心行是生相,定心行是灭相,虽定心行,似灭非灭,仍是细迁密移的。只知扫除生,不知扫除灭;还是未能超出行阴的边际,故此一切灭定,是不究竟的。 照识阴来说,有所入是湛入,消除了行阴的急流,回归识海中,以无所入是合湛,内外湛然明朗,入无所入,如流水太急,不见流相,并不是没有流,仍是在识阴中。只知扫除湛入,不知扫除合湛;还是未能超出识阴的边际,故此二乘虽知有法身,是不究竟的。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你应该将这个妄想的根元,以及使内心得到开通的道理,传示给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使他们都能够认识到五阴的虚妄,而生起对妄想的深切厌离之心,又要使他们知道,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圣境,而不再留恋于三界之中。 “令识虚妄”:“识”,识知。令他们都明白五阴体性乃属虚妄。 “深厌自生”:“深厌”,深切的厌离心。“自生”,自然生起。 “知有涅槃”:确知本有不生不灭的无上大涅槃。 “不恋三界”:如果教人不要迷恋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出离三界生死苦难的,也就是佛菩萨、善知识;反之,如果教人贪恋三界生死的,也就是邪魔、恶知识。 至于因界浅深,若只知色是色,不知道空也是色,是只知色界的浅;如果知空与色都是色,是知色界的深。如此类推,如果只知湛入是识,不知道合湛也是识,是只知识界的浅;如果知湛入与合湛都是识,是知识界的深。五阴是十二类众生的根元,是逐步生起的,生时先有识阴,破时先破色阴;在理论上说,唯是妄想罢了。妄性本来没有的,若一念明白,便心开意解,这五阴妄想即一并消除,哪有什么浅深次第;又在事相上,色心各法是有许多微细种子,潜藏在八识田中,是要由浅入深逐步清除,才能净尽的。你又问是一起消除?还是次第消除?我已经把结巾如何得解示范了,还不明白吗?你真的要一一清楚,在未来世启导后学时,使他们了解五阴原是虚妄,知道是虚妄,就要远离它;又知有不生灭涅槃的殊胜,便不会留恋三界了。 韩国富商金宇中的故事: 韩国大宇集团的主席金宇中,在十四岁时,父亲便死于战乱,从此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从卖萝卜、卖报纸开始,一步步开拓事业,最终成为国际巨富。在韩国,金宇中可以算是超级工作狂,三十多年中,不曾休息过一天、休假过一次。他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深夜十二点才拖着疲惫的步履回到家里。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的动向,他经常到国外出差,而且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甚至一天之内在三大洲用餐:早上还在北美洲,中午已到了欧洲,晚上又飞到非洲。 金宇中创立的大宇集团,全盛时期名列韩国第二大财阀,在一百一十个国家雇佣了三十二万人。大宇集团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汽车、造船、航空、机械、建筑、电子、化工、金融、证券、保险等,甚至还为法国的葡萄酒业生产葡萄,在波兰、乌克兰、伊朗、越南、印度等国家建立了多个汽车工厂。金宇中缔造了大宇的神话,被韩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获得无数的国家表彰。在许多国家,他都是受到国宾级的待遇。但是,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了一九九九年十月,这个富可敌国的集团因为负债八百亿美元而倒闭。金宇中流亡到国外,被国际刑警组织发布国际通缉令通缉。五年多之后,他以欺诈、诈骗贷款、贿赂等罪名,而被韩国警方拘捕,锒铛入狱。 我们大家要认识到,不出几十年,你我都将死去,所追求的健康,所营造的名誉,所积累的财产,都将灰飞烟灭。通过金宇中的事例,我们应理性观察生命的轮回过程。金宇中是经济领域中的传奇人物,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最显赫的名声、地位和财富。但结果又如何? 面对轮回,有三种类型的人: 第一种是像金宇中那样,追求轮回中短暂辉煌达到狂热的地步,因贪欲的障碍,没预料到未来的衰败,这是目光最短浅的。 第二种人智慧稍微深一点,能认识到盛极必衰、祸福相倚,所以他们在享福的同时,也会努力为未来种福。 第三种人智慧更为深远,明白轮回的安乐不可依靠,瞬间就有可能乐极悲生,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所以他们最初就能不被轮回迷惑,一心出离三界,求生净土,为自他求证菩提,这才是真正的理智的、有价值的认识。我们要将自己转化成第三种人,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我们应观察,在无始劫的轮回相续中,是否从前的所有生命全都浪费了?我们的精力是否用在追求和享受短暂的五欲上?比如,今生为了追求饮食、财富、功名、异性等受用,昼夜不断地努力。为何我们会将身心虚耗在这上面呢?就是因为认为这里有自己想要的安乐。但是轮回中真有安乐吗?实际上,贪爱只会引起相续的痛苦,并无实义。所以,曾经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得到过任何大义,一切身都是无意义地空耗了。这样一衡量,就能明白以往的路都是歧途。以前是随顺贪欲、放纵贪欲,而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尽自心最大的能力,一心修行净土法门,持念弥陀圣号,求生极乐世界,从而解脱轮回之苦,究竟成佛。 五、流通分:受持楞严经的功德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如果有人,在遍满十方的所有虚空,都装满七宝,用这些珍宝奉献给微尘数那么多的十方诸佛,钦承奉事,诚心供养,没有片刻虚度,你以为怎样呢?这个人以这种布施供养诸佛的殊胜因缘,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虚空是无尽的,珍宝遍满虚空,当然也是没有边际。以前有一个人,以七文钱布施供养佛陀,此人命终以后,尚且获得转轮圣王之位,更何况是现在这个人,用穷尽十方虚空、使一切诸佛国土全都充满的珍宝,来供奉佛陀,这些珍宝任你穷尽劫数去思量议论,尚且不能说尽,更何况是布施所得的福德,又怎么还有什么边际数量可说呢? “昔有众生施佛七钱”:此即无灭尊者,也就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宿世为一穷人,拿七钱去供养一尊佛,舍报之后,获得七生七世转轮王位的福报。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佛陀对阿难尊者说:“诸佛如来从来都不说虚妄的话,如果有一个人,纵使犯了杀、盗、YIN、妄四根本大罪,又犯大乘菩萨十恶重罪,瞬息之间,就要堕落此方和他方的阿鼻地狱,再穷尽所有十方世界的无间地狱,辗转经历,受尽苦刑。但这个罪人如果能一念之间,将这个楞严法门,在末劫之中,传示给未学之人,那么这个人所犯的深重罪障,就会应念之间当下消灭,转变他应受地狱之苦的恶因,成为去向安乐国的福德,此人所得的福报,会超越前面那位施舍珍宝的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甚至于算数与譬喻都不能说得清楚的倍数。” “阿难啊!如果有任何众生,能读诵这部经,或者能持念楞严神咒,如果我广说此人所得的福报,穷尽劫数也说不尽。如果能依照我的教诲,照着这个法门去修行,直接就可以成就无上的菩提正觉,不会再有一切的魔业。” 楞严法门无比殊胜,对于僧众和专修的行者来说,应当以出世间的专修为主。但在座的大多都是居家菩萨行者,则需要处理好世出世间的关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须切记:顺境中别忘了出离心,逆缘时别忘了菩提心,忙碌时别忘了清净心! 一、睡眠:行者晚间不应以贪恋心入睡,应观想自己的卧室即是如来的楞严坛城,心无散乱地安然入睡,修心髓法者要在明空无碍的觉性中入睡。 二、晨起:醒来时由“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将行者唤醒,行者从明觉中如鱼跃出水面般跃起,睁眼即看到本尊、如来,获得殊胜加持。 三、受用甘露:吃饭的时候,应祈请三宝三根本的加持,将食物净化为妙甘露而享用,不应执着食物的色、香、味。应无分别而享用,把所食的营养供养体性佛。 四、行住坐卧:在家居士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吃饭、睡觉、刷牙、洗脸、走路,都可以随时随地地修行,随时观照自己的心。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除了时刻把握自己的心以外,实在没有更重要的事。 五、瑜伽:在生活中,面对一切,时时观修:十方诸佛,天地万物,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一切都是本尊的显现;缁门素众,显密二乘,芸芸众生,情与无情,显现的一切都是本尊。菩提路上,和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恩师;解脱道中,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成佛和觉醒的因缘。 只要我们处理好修行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把日常的每件事都当成修行的方便。若心与法相应,随时随地都在修行,就可以让生活成为我们修行的最佳载体。 在修学中,我建议大家把“念佛圆通”和“耳根圆通”结合起修。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待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说: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陀说完这部经,在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世间一切的天神、人、阿修罗,以及他方世界来的菩萨、二乘的圣仙童子,还有初发心的大力鬼神等,都非常欢喜,一一向佛礼敬后,各自离去。 当时楞严胜会上受持本法的大众有三类:大乘菩萨众;小乘声闻众;金刚护法、天王、鬼王等众。除此以外,还有如是殊胜福报因缘听闻此法的,就是我们在座的诸位。明朝憨山大师曾经说过:“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而《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当今参禅修道之人,必须要熟读及研究此经,因而才能明白五十种阴魔的魔境,禅修才不会得少为足,妄想成障,走火入魔。 须知,我们今天能信受《楞严经》,是诸佛菩萨慈悲愿力所摄受,也是我们累世累劫以来广种福田修来的,也代表我们今生的善根成熟,必将在未来成就无上菩提道业。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以上各类大众听佛说法都生起了大欢喜心,信受奉行,一一向佛礼敬后,各自离去。“奉”是从今以后遵奉楞严密义,一切行为以楞严密义为准则。“行”是按照楞严密义真实地发愿,真实地行持。 我们所学的任何经典,开头都是这样的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说法结束,就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或者“皆大欢喜,作礼而去”,中间的部分都是我们信受奉行的内容。 在本经学习即将圆满的时刻,清净由衷地感恩三宝,感恩佛陀,感恩所有的护法同修!在此,谨以推动利美运动(不分教派运动)的宗萨仁波切的一篇文章供养给大家,这篇文章说出了清净想说的话,也表达了清净此时的心情: 《抚摩袈裟,我仍然会流泪》 我想中国一定是有很大的功德,才能够出现像菩提达摩这种大师,能够把佛法带到中国来。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下,这些以往的大师们是经过了什么样的努力,什么样艰苦的环境,才能够把佛法从印度带到中国来。然后他们在新来到的这个社会里,以什么样的模范,所起的这种的领导作用,他们所具有的这些慈悲。如果我们想到这些的话,我们就会同意,即便是每一个中国人把整个地球都用黄金铺满了,也没有办法报答他们的这种恩惠。 如果我们去任何一个大乘的寺庙或者是出家人那边,你都会看到,即便这个寺庙或者是出家人本身并不真的去修持,但是他们永远讲得出慈悲或者是慈悲的道理让别人知道,要怎么样对众生慈悲,要怎么样去救度众生这些道理,即或他们不修持,他们都会讲这些道理。所以你就知道呢,这边仍然有多么大的功德,才能让这么难得的一个教授仍然流传到今天。 像缅甸或者是泰国这些地方呢,上座部的教法在那边非常兴盛。他们所选择的这条修道的道路,实际上是他们所具有的功德所得到的。 如果我们在像泰国或者是缅甸这种国家,你在一个绿油油的稻田当中,看到一个穿着黄色僧袍的比丘走过去,这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在现代那么长的时间下来,还有这样的比丘活在世界上,还可以呼吸,还可以走路,这对于我们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即便那个比丘晚上偷看电视,这都没关系,因为他所存在的形象的作用,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形象,对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那个时候,你能够两手合掌,放在头上顶礼呢,你一定会造成非常大的千百倍以上的功德。 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净观非常强的人,我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喜欢挑剔,疑心非常重的人,我很少会热泪盈眶,这种情况太少了。但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曼谷,美国大使馆外面,我在等美国的签证。那天早上我去得很早,因为我想排第一位。我很早就去了,结果六点钟的时候,看到有20个非常庄严的和尚走过来,我就想他们这些和尚来这边干吗,美国大使馆也是关着的。突然在这个时候,美国大使馆的门开了,美国的大使出来,跪在地上,供养他们,我看到这一幕,热泪盈眶。 我看到那一幕,我自己觉得有一点不好意思,因为我知道在泰国的出家人,当他们接受人家供养的时候,无论跪下来供养的是美国的大使,或者是泰国的国王,泰国的出家人连看也不看一眼,从来也不会说谢,供养完就继续走他的路。他也不会说留下来问“你有没有名片啊,留下电话号码以后联络,好不好。”。这些和尚和西藏的出家人一比,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同样在台湾,我也去过一些寺庙。我看到这些寺庙,有的也非常宏伟,非常大,寺庙里面有一尊非常高大的金身的佛像,那个寺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组织,里面点着香,放着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些我都没有什么感动。但是那边的出家人,从他们嘴里讲出来的永远都是说,为所有的众生如何如何讲非常慈悲的语言这是非常难得的事。 有的时候,这种情况不太多,但是偶尔你假如去一些藏传佛教的大师那边,他会给你讲净观。也许讲的人本身也做不到,但是这没有关系就算有这个名词存在,就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 因为总有那么一天,这些穿着黄色的,在路上非常安详行走的比丘的形象再也看不到了。也许有一天呢,所谓为众生如何如何这个概念永远不存在了,也许有一天观所有的众生如同本尊的这种净观完全不存在了。当真的有那一天来了的时候,那真的是黑暗时期。 这个词,空性,也许有一天它再也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实际上非常幸运,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修持,但是至少我们在讲,在谈论它。 有人曾经问我,作为一个和尚,你是否皈依僧。我想说,当我在街头看到穿着红色的、黄色的、或灰色僧衣的出家僧人时,我们会相对合掌,在互相微笑的时候,我的心里会涌过一股暖流。有一次,我在巴士上,看见一个藏传佛教的僧人,我在车上向他合掌,他看见了,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也向我合掌,脸上是那种单纯的令人想到西藏纯净蓝天般的微笑。我很长时间都不能忘记这微笑。 我们属于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教法传承,但是一直上溯到佛陀时代,我们共同的导师都是释迦牟尼佛。即使我们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千山万水,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像久别的兄弟。我们甚至可以不用懂得彼此的语言,也不会障碍我们在心底的交流。 透过这样的形象,这样亲切的微笑,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来自佛陀的清净力量,一如佛陀当年所受的启悟。走在街头,我无法判定一个行走着的出家人是持戒抑或破戒,但当他们汇入历史,汇入那不断的传承中,我知道,那就是我永远不变的背景。 当我手摸着袈裟时,我仍会感动。我不是一个好的僧人,过重的习气使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俗人。我的心理与行为,使我在身披袈裟时内心感到惭愧。但我知道,我的染污并不曾改变袈裟纯净的本质,它依然是清净的幢相,是正法的标志,即使只剩下一丝布条,我仍应顶受它。“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它曾披在如来的身上,曾披在迦叶尊者的身上,曾披在阿难尊者的身上,龙树、无著,都曾经顶受过它,为他增添荣耀。抚摩袈裟,想起这些逝去的大师,我仍然会流泪。 至今我还听见一些比丘在各种场合说法。不论他们行持与否,他们所说的法仍使我感动,即使是编出来的故事,我听了也会流泪。或许我过于感性,但这样的说法和故事使我内心柔软,感受到了来自慈悲的温暖。生活中有让自己感动的事总是一件好事,好过让自己的心变得麻木。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总感到很苦难,可是从我自身而言自己觉得相对于我所犯下的过错我感受的一切已经是在享受宽恕。有时候,我也会去给人讲法,当我兴高采烈的时候,我警告自己,其实我只有忏悔的份。所以,对我来讲,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人,还能见到三宝形象,还能听到像我的老师这样的善知识所说的法,还有那些待我亲过兄弟的僧人朋友在身边,这是一个奇迹,绝对只能用奇迹来解释。也许,诸佛、菩萨与善知识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展现他们不舍任一有情的伟大慈悲吧! 有一天呢,我们将不再听到慈悲、智慧、修行这些话,看不见那些黄衣飘飘的僧人,也不再听见悦耳悠扬的诵经声了…… 有一天呢,我们会与所有的善知识告别,直到他们消失在记忆的深处…… 有一天呢,我们不会再为佛法争论,不再批评别人的修行,因为这些概念已经都不再存在了…… 因为总会有这一天吧,我们甚至都不会知道这样的生活其实是真的黑暗。想到那一天,我的心忽然柔软起来,开始原谅别人,也开始原谅自己。对于当下这一切,我真的充满感恩。(完) 愿我生生世世中,了达佛法之奥义, 自心与法永相应,梦中也不害有情。 无论佛说何宗派,皆当修学观净心, 所有大德恒住世,僧众和合增吉祥。 顶礼所有的上师三宝! 顶礼所有具戒和不具戒乃至犯戒的比丘们! 顶礼所有助印过经论乃至接触过经论的人们! 顶礼所有曾经穿着过僧衣和对僧衣塔庙怀着善意的人们! 因为他们的功德能够将佛法的余辉无限延长,为了我们苦难的娑婆! 楞严经赞: 幽清扰动 罔象虚无 涅槃城背向迷途 最后示规模 五阴干枯 高举步天衢 南无楞严海会佛菩萨 这次有幸与大众共同学习《大佛顶首楞严经》所用的讲义,主要根据长水大师的《楞严经疏》、憨山大师的《楞严通议》、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普明法师的《楞严经导读》、王治平先生的《楞严经译解》、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吴宁强先生的《楞严经的秘密》、法雨先生的《楞严经语译》等著作,并参考、引用了各种经论、注释,用初学者容易理解的方式作了编辑讲述,其中有少许文字是编者添加的,作为承上启下之用。 《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了义经典,如来决定境界,被尊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是佛法的顶峰和精髓,内涵极其深广。在讲解过程中,若有疏漏和错解之处,恳请诸善知识不吝赐教,清净在诸佛菩萨、三宝、护法神前发露忏悔! 最后把这次共修的善根回向: 四生九有,同登楞严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辗转流通者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生极乐国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些修行人说他做布施等,是因为贪图有大功德利益,这是用地狱之心来做布施。我们布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为什么?世间的劫难,是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所感得,如果众生都觉悟了,都回头了,都能断恶修善,这劫难自然就化解。我们自己也要知道,在修布施的时候,不贪图自己的利益,全心全力帮助众生、社会,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很有限,微不足道!如果以贪心来布施,这还是种了下地狱的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