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三)


2014/9/4    热度:592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三)

 

  以下正辨生业,即显示修因的方法。首先总说三辈往生: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释迦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里的所有人、天等众生,凡是有至诚心,欲求往生的人,都能如愿生到彼阿弥陀佛的国土。具体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辈。”

  其中,“十方世界”代表空间上的无量世界。也是承接上文说的“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由诸佛赞叹劝导的缘故,在每尊佛的世界都有众生求生极乐净土,因此说到“十方”。

  “诸天人民”,表示这里着重针对凡夫宣说。

  “至心愿生”,讲到往生极乐的基本条件。同时承接上文说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凡有三辈”,是略摄次第。即进一步对于往生者的情况,大略分为三种,由此开显往生者因地行法的种类、差别,以及果地的不同品类。

  本经说到“三辈往生”,实际上,往生的品类有百千万亿种。就像《弥陀疏钞》[1] 所说:本经在无量的种类当中,以最略的方式说了三种情况。如果三辈里再各各分三,就成了九类。九类当中还可以再各各分九,这样就有八十一类。像这样辗转推演,有无量无数种情况。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总的来说,信愿念佛是往生的根本。就像上文所说,具足真信切愿都能往生。但是,众生闻名后,由于其信愿的深浅,发心的大小,持诵的多少,修习的勤惰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且,宿世的根性也有无量差别,福德因缘个个不同。像这样,因地的行持有无量差别,那么随因感果,果上自然也有无量品类。

  要知道,弥陀愿海法门极其广大,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因为弥陀本愿普摄一切圣凡有情。所以,下至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无量圣凡都能得到弥陀愿海的摄受,而同生净土。也因此,它被称为是一切皆成佛的法门。而且,无量凡圣有情,都能随着自身的信愿,配合不同的善根,以及心上的各种修行差别等等,而感得相应的果位。

  下面分别阐述三辈往生的具体情况。首先是上辈往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上辈往生的人,首先要舍弃家事欲染出家为僧,并且发大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并修持各种善法功德,还要把这一切功德回向于往生彼极乐国土。

  凡夫能否上辈往生

  在上辈往生的行列当中,凡夫是否有份,这是净宗的一大问题。

  善导大师出世前,古德诸师 [2] 认为:“大乘习种以上名为上品。其中四到七地菩萨为上上品。如《观经》所说:‘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也就是一往生即得无生忍的缘故。一到三地的菩萨为上中品,因为,如《观经》说:‘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也就是过一小劫得无生忍的缘故。大乘菩萨种性到初地以下的菩萨为上下品,因为‘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的缘故。小乘人中,从持戒的外凡夫,到阿那含果之间为中品。其中预流果以上为中上品,‘应时即得阿罗汉道’的缘故。加行道暖位以上的内凡夫为中中品,‘闻法欢喜得须陀洹’,也就是一往生即得预流果的缘故。持戒的外凡夫为中下品,‘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的缘故。而下辈三品,才是大乘始学凡夫,随造罪轻重分为三品,不随地位划分。”这样看来,一般凡夫最多能达到中品下生。

  但是,这样判的话,就显示不出弥陀大愿的无比殊胜,西方佛国的超胜独妙,持名法门的简便易行,以及速证往生的利益不可思议等等。也因此,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海法门,就成了可思议的通途法门了。

  为此,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破斥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大师直接说:“看《观经》里讲的前十三观的定善义,以及三辈九品往生的散善意,会通上下文就知道:佛涅槃后,五浊恶世的凡夫,由于因地时遇到的缘有差别,行法有所不同,致使果位上出现九品的差异。而不是针对圣人在说。具体怎么讲呢?《观经》讲到的上品三种人,都是遇大乘法的凡夫,中品三种人,是遇小乘法的凡夫,下品三种人,是遇恶法的凡夫。下品生人纯粹是造恶众生。以平生造恶的缘故,临终时各种恐怖恶相现前。但由于他当时遇到善缘,得蒙善知识开导,忏悔罪业,回心求生。这时,仰仗阿弥陀佛大悲拔济的力量,当下就能往生净土。一生入极乐国土,莲花开了之后,他才开始发菩提心。又怎么能说下品生人是大乘始学凡夫呢?”

  大师在这里直接讲到,极乐九品,都是浊世凡夫往生的地位。只因在世间遇到的法有大小之别。从而使得遇到大乘法者因大,所以他直接生入上品。遇小乘法者因小,所以直接生中品。而且往生后,佛直接给他宣说四谛法,让他先得到跟阿罗汉同等的果位。但他并不是定性小乘,所以之后就会转入大乘。对于遇恶法凡夫来说,由于先前造下很深重的恶业,非常畏惧地狱苦报,所以一遇善知识,听到劝诫后,就能发愿求生。这样跟佛力相合之后就能往生。这样就破斥了古德诸师所说,中中品以上都是圣者,以及下品是大乘始学凡夫的说法。

  大师又说:“如果作这样的见解,那不仅耽误自己,还耽误了别人,危害极大。”意思是说,不要抹杀弥陀愿海的大威神力。像第十八愿明显说到,除了五逆和诽谤正法,其余一切众生,只要至心信乐,下至十念都能往生。也就是说,只要没造五逆和谤法罪,即使有其他罪行,忏悔之后,仍然能够得佛摄受,可以往生。《观经》也讲到,造五逆罪的人,临终时地狱相现,这时如果能够至心念佛,于念念中,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后他心前的境相会发生转变,会现前如日轮般的金莲花,随后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大悲愿海的力量,也是弥陀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殊胜之处。如果说,下品生人全是大乘始学凡夫,那很多造恶众生就没希望了。但这明显跟佛的发愿不符。

  再分别解释,如果上品往生者都是大乘种性位以上的菩萨,会有哪些过失: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说:“如果上上品人是四到七地的菩萨,那么《观经》明确讲到:‘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又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前来迎接,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和大势至菩萨到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这段经文要说明的是,佛涅槃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虽然修行时日较少,但由于修行时勇猛精进,所以可以凭一日乃至七日之善而得以往生。怎么判成四到七地的菩萨呢?因为四到七地的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功用力,哪里需要凭借一日到七日的善法,佛菩萨执金刚台授手、迎接,才能往生?”大师在这段文之前,引《华严经》的经文证明,登地菩萨已经功用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他们住在报土,常常以大悲化现十方,须臾遍满。既然他们已经身在报土,能够随愿化现十方,就不是还要修三种善法一到七天,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才能往生。

  “而且,如果像古德诸师所说,上品中生的都是一到三地的菩萨,那么《观经》说的:‘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又说‘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就明显不符合。就像《华严经》所说,一到三地的菩萨,自身功德已是不可思议,哪要借助韦提希夫人请问佛,才得以往生净土?这段经文是说,佛涅槃后,遇大乘法的凡夫,行业稍弱,致使临终时迎候有异,得果有别。”

  “上品下生也一样。《观经》说:‘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意思是说,佛涅槃后,发大乘心的众生,由于行业不强,致使临终时迎候有异,得果较上中品为低。种性以上的地前菩萨,也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哪里需要这种方式往生?”

  另外,如果只有种性位以上的菩萨才能生上品,那佛给凡夫宣说就没必要了。但是,我们人间流通的净土经典的内容,主要针对凡夫宣说。比如,本经讲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这就能够看出,本经的所化主要是生死凡夫。另外,《观经》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还有“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以及“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像这样,善导大师引用观经十句,证明佛为常没生死的众生宣说此经,而不是为了大小乘圣者。

  那么,上辈往生,尤其上上品,一往生就登地,得无生忍。到底是指登初地还是八地?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意思是说,上上品人,一往生就能获得一到八地之间的菩萨果位。

  总之,一个凡夫具足一些大乘的善根、因缘,即生通过信愿念佛,得佛力加被后,很快就能高登上品,证入圣流。也就是说,弥陀愿海法门,能够使得一个凡夫,以自力根本无法完成的事,在短时间内就能成办。这样才能显示出法门的超胜,才叫做“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弥陀净土法门的特点。佛的愿海普被一切众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圆顿、广大的教法,的确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造恶凡夫可以由此解脱恶趣之苦,转地狱猛火为净土莲台。已经开了圆解,开悟见性的人,能够借此迅速登地成佛。

  当然,就法门的广大来说,还应拓展到地上菩萨,乃至等觉之间。像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诸大菩萨,由于早已入圣流,他们往生的情形,自然跟凡夫不同。就像佛经所说,登地菩萨一往生净土就能迅速成佛。

  元晓大师在《游心安乐道》中说:“又四十八大愿,初先为一切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意思就是,法藏菩萨发的四十八愿,首先为了一切凡夫,然后兼为三乘圣人。就本经而言,三辈全部指凡夫,并没说到菩萨声闻等。所以首重凡夫。同时,经中也兼为圣人。像本经后面,也是举了十四个佛刹当中,众多菩萨的往生情况。最后释迦佛也说:“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在十方世界的无量佛国当中,往生极乐净土的菩萨,也是多得不可计算。”可见,弥陀净土法门深广如海。圣人往生就像是大海的中心,他们能够直接证得甚深的境界,速疾证入究竟寂光。而大海的边缘就好比各类凡夫往生,也能渐次证果。这样也能看出,此法门可深可浅,摄大摄小。平等普度不同根性的众生,让他们同归净土,共成佛道。

  --------------------------------------------------------------------------------

  [1] 《弥陀疏钞》:“三辈之中,复三辈之,则成九辈。九品之中,复九品之,则成八十一品。辈之无穷,品之不已,则成百千万亿辈品,故曰复应无量。”

  [2] 《无量寿经义疏》:“大乘人中,习种已上,名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含,以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名为下品。细分九者,前上品中,细分为三:所谓上上、上中、上下。四地已上,名为上上,生彼即得无生忍故。初二三地,名为上中。生彼国已,过一小劫得无生忍。彼国日长,故一小劫得无生忍。若于此界,经无量劫方得无生忍。种性解行,名为上下。生彼国已,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于初地。故知地前,亦以彼国时日长远,故经三小劫得到初地。若于此界,经无量劫。中品之人,亦分为三:所谓中上、中中、中下。见道已上,名为中上,生彼即得罗汉果故。内凡之人,名为中中,生彼即得须陀洹故。暖等四心,名为内凡。外凡持戒,名为中下,生彼国已,经一小劫得罗汉故。下品人中,亦分为三:所谓下上、下中、下下。彼约作罪轻重以分,不随位分。”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仔细观察,人是一天比一天老,实在讲,不是一天一天,而是刹那刹那在那里老。所以佛菩萨在一切法里面,积功累德,成就无上菩提,普度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凡夫不知道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在《地藏经》上讲的。为什么会造罪?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干这种事情。这种事干多了,果报在三途。念念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至多只能在佛门里面修一点痴福。为什么说修痴福?贪嗔痴慢没断,所修的福就叫痴福。福报他会在六道享,六道里头决定不是人天两道,多半都是在畜生道、饿鬼道去享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