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四)


2014/9/4    热度:449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四)

 

  非法器之过患有三种:一、不住质直之过患,二、不具智慧之过患,三、不具希求之过患。前两种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第三种。

  辛三、不具希求之过患分三:一、失坏涅槃清净因果之理;二、轮回杂染不退之过;三、教诫信解甚深见义。

  一个对圣者的善说之义没有希求心的人,会产生两大过失:首先,他会失坏清净涅槃的因与果;其次对他来说,杂染的轮回不会退失。在讲了这两大过失后,圣天菩萨接着教诫了要信解甚深的空性见之义。

  壬一、失坏涅槃清净因果之理分三:一、于果失坏所得过;二、于基失坏正见过;三、于道失坏进止过。

  癸一、于果失坏所得过

  圣者的善说之义,最究竟的也就是甚深空性见。对此没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一个过失,是得不到殊胜的佛果。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难词释义

  善导:即导师能善巧引导的佛。

  颂文直解

  《广大游戏经》中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吾已得。”如所说般,智者导师佛靠自力证悟甚深实相义,自己进入了寂灭之涅槃,这是极为稀有、难作的事业。但是愚痴的凡夫,即使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善导,而因为没有希求心的缘故,也不会生起随善导而趣入涅槃之心。

  释义

  本颂前两句讲的是佛凭自力而最终获得涅槃,后两句讲的是愚夫即使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导师佛,但因为对甚深空性见没有希求心,也不愿意走向涅槃。

  对甚深空性见有极大希求心的人,不会甘于被常乐我净等种种假相蒙蔽,而会一直求取诸法的实相,最后会发现诸法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世俗真相,直至空无自性的胜义真相。譬如当年悉达多太子走出王宫,经过东南西三座城门时,分别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就认识到了老病死等苦才是人生的真相,而种种享乐只是表面的假相。后来经过北城门,见到了修行的僧人,便激起了出家修行、求得真理的决心。而一般的人,如果生病了,或者亲朋好友去世了,虽然短期内也会产生一些震动,对无常相感到畏惧,但是因为心里缺乏对胜义实相的希求心,没过多久,又恢复到了执着常乐我净的状态。似乎这些生老病死的苦根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样的人,更不可能去精进求取万法皆空的胜义实相了。即使遇到善导的佛,他们也依然无动于衷,不会随佛而闻思修趣入涅槃,这样的人就是愚蒙不化的人。

  希求心非常重要,有了希求心,就会有浓厚的兴趣,这是行动力量的源泉。一个人如果对世间名闻利养有希求心,就会不由自主去投机、钻营;如果他对出离轮回、或者解脱有希求心就会自觉地喜欢修习声闻、缘觉法门;如果对度化众生有希求心,就会精进修习大乘菩萨行法门;如果他对于甚深实相般若有希求心,那就必定会精进闻思修大乘的精要——般若法门。

  在听法的诸位道友,大家想一下,你愿意做这里的智者还是愚夫呢?为了要成佛度化众生,你应该要像智者那样,对诸法皆空的甚深正见产生希求心,而且这个希求心是要越强烈越好,这样就会珍惜和充分利用现在闻思修佛法的善缘。说实在的,现在学习佛法的机会不缺,但是如果你的希求心不强的话,那么你就变成圣天菩萨这里说的愚夫了。

  癸二、于基失坏正见过

  对甚深空性见没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二个过失,是会失坏对空性这一万法之基的正见。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难词释义

  不知:此处指不了知空性之义。

  遍知:此处指周遍了知、完全尽知空性之义。

  颂文直解

  如果对甚深空性之义一无所知,就不会生起怖畏之心,反过来说,彻底了知了空性之理,如实见了空性,怖畏也会彻底退失。所以,可以确定地说:对空性之义仅略知少分,不知道空性真正的意义并且没有希求心的人,会对其生起怖畏。

  释义

  不同的人,因为对空性之义理解不同,而有三种反应。本颂前两句指出了对空性之义不生怖畏的两种人。以此为对照,而在后两句指出了对空性之义生起怖畏的人,是那种一知半解又没有希求心的人。

  对空性之义完全不了解的人,因为不懂得空性、无自性等这些能诠句所诠释的意义,就算每天都在念《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经文,他的心里也不会有丝毫的畏惧,这就是“不知无怖畏”的意思;而如果一个人通过闻思,对空性之义产生了定解,或者通过修习已经如实现见了空性,那么他对空性之义的怖畏就不会产生,这就是“遍知亦复然”的意思;而对空性的意义有所了解,但是没有希求心的人,听说涅槃境界中空无所有,他就害怕失去我与我所,因此对空性产生了畏惧,这就是“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的意思。

  大家想想,就像数论外道发现了许多世俗变异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正确观察了,但是他们心里害怕失去我与我所,不敢按照所发现的事实那样如实的彻底放下,还是去增益、编造出了自性与神我这两个实有的胜义谛。如果他们对甚深空性见有希求心,能够完全如实地去观察,那么他们就不会被我执、我所执这种邪执所误导,而增益出种种的遍计我等等的问题了。

  这就像黄昏的时候,路边有一条绳子,路过的人中,没有见到这条绳子的人,根本不会害怕;已经知道这是一条绳子的人,也不会害怕;而那些见到绳子后还以为这是一条蛇的人,就会禁不住吓一跳。还有,骑上大象,有被大象甩下来受伤的危险。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一点也想不到面临的危险会很冒失的骑上去;训练有素的人,知道如果驾驭大象,骑上去也不会害怕;而那些知道骑大象的危险又没有驾驭经验的人,是怎么也不敢骑上去的。

  所以对甚深空性见有希求心非常重要。像这样的人,就能完全按照如实观察,接受生死轮回的生,只是假苦的生,生死轮回的灭,只是假苦的灭,接受本来无我、诸法皆空。这样对空性、对涅槃一点也不会生起畏惧。

  癸三、于道失坏进止过

  对甚深空性见没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三个过失,是在修道时,功德不会增进,烦恼等过失不会终止。

  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颂文直解

  凡夫对我执等顺生死之流的法,一直在串习没有停止过,而对于逆生死之流的无我之义,却从未修习过,所以对于还灭生死之法——证无我之义,没有希求之心,反而生起怖畏。

  释义

  顺生死之流的法是我执、烦恼、恶业、有漏的善业等等。凡夫在生生世世中一直爱著着我,没停止过计较我的得失,无数次的生起烦恼,因此在不断造各种恶业。当然凡夫偶尔也造善业,但因为没有出离心等的摄持,所以也只能感得轮回中的善趣,无法出离轮回。逆生死之流的法包括出离心、菩提心等,而最根本的是直接对治我执的空性智慧。对这些殊胜的法,凡夫却未曾修持过。

  凡夫顺生死流的习气很重,逆生死流的习气很薄弱,就像猪一样,只喜欢钻到粪秽之中,对干净的地方、洁净的食物反倒没有希求心。这样的人,即使开始闻思修行,他的功德也不会增进,过失不会减退。而如果他具有了求取甚深正见的希求心,那么他就不会满足虚幻的轮回。他的这种希求心,就能抵御顺生死流的习气。这样他的修道功德就会增进,过失就会减退。

  壬二、轮回杂染不退之过

  对甚深空性义没有希求心的人,容易因为障碍他人闻思修空性正见,而不能出离轮回。

  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

  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槃。

  难词释义

  诸有:此处指一切。

  真实见:指对诸法真实性——空性的见解。

  颂文直解

  对于甚深之义,没有希求心,并且因愚痴障蔽了心相续的人,对他人听闻诸法真实性的法等作障碍,则他连人天的善趣都不可能得生,又如何证得涅槃呢?即不可能。

  释义

  真实的空性见是证得圆满智慧之因,也是永灭轮回的涅槃方便,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了空性见功德之后,就能极快地证得佛果,度化众生,给无量众生带来无穷的利乐。所以障碍他人听闻空性见,比伤害千百万人的恶业还要严重。犯此过失的人,连得生人天善趣的希望也没有,更不用说要解脱轮回了。

  修学佛法的人,也可能会犯这样的过失。举例来说,比如在道友辅导《中观四百论》等课程时,听到他们讲的比自己生动,心里产生了嫉妒,而有意无意的作障碍;或者,当道友来求教空性见解的时候,怕他理解后,名声上会超过自己,而悭吝不说,这些都是在“障他真实见”。这一点大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能让烦恼做了主,障碍他人闻思修甚深空性见,而使自己造下了严重的恶业。

  壬三、教诫信解甚深见义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难词释义

  尸罗:梵文音译,即戒律。

  颂文直解

  毁犯了戒律,仅是恶趣之因,而损坏正见,是长时摧坏自他双方之因。因此宁可毁犯戒律,无论如何也不能损坏正见。因为戒律是生善趣之因,而正见,是使自他都决定走进涅槃城的殊胜果位之因。所以对于殊胜之甚深见义,应该一直具有希求心。

  释义

  本颂通过与修行人最为重视的戒律作对比,来突出甚深空性正见的重要性。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这并不是说持戒不重要,可以随随便便毁犯。戒律是佛法修学的基石,基石不牢,闻思修的功德就无法生起,因此修行人应当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护持戒律。戒律虽然如此重要,但是对修行者来说,比戒律更加珍贵的,是甚深空性正见。

  经中说:宁毁净戒,不坏正见。护法菩萨在《广百论释论》中,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一、毁净戒的人,毁坏的是自己的功德,而失去正见的人,自他功德都会被毁坏,使其他众生也遭受巨大的苦果、失去无量无边的利乐;二、毁净戒的人,常怀惭愧、自我责备,而坏正见者无惭无愧、赞成邪见,又常常贡高我慢;三、毁净戒不会增长邪见,而坏正见会使破戒的恶业未生而生、已生增广,而坚固难坏。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这是说,单单的持戒,获得的是生人天的异熟果,但这仍然是在增长烦恼,没有脱离轮回之苦。而甚深空性正见能使人证得三乘菩提,获得涅槃安乐的离系果。这两种功德,就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佛在《般若十万颂》中说:“须菩提,譬如凡所有江河同入大恒河,彼等江河随恒河而入大海。须菩提,如是五波罗蜜多得般若摄持,则往入一切相智。”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般若品》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中也作了这样的开示:“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有的人想,既然甚深见如此重要,能够直达涅槃,那么我只需要持有甚深见就够了,而不需要持戒。这又是歪曲了圣天菩萨的本意。圣天菩萨并不是让大家不持戒律、单单闻思修空性正见就可以了,而是要使大家在严持净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甚深空性正见的闻思修行。

  庚三、结成如是区分之义

  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

  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

  (唐译:

  宁彼起我执,非空无我见,

  后兼向恶趣,初唯背涅槃。)

  难词释义

  一者:指一般的人。

  胜者:指胜过一般的人。

  颂文直解

  在如是了解了法器的差别后,对于智慧不够的普通人,因宣说与我执相应的法,不应该在一开始就向他们宣说无我之义。经中对此有诸多论述,如说:“宁起我见如妙高山,非恶取空增上慢者。”《中论》中也说:“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钝根者由颠倒执持空性,或者舍弃空性等,而堕落恶趣,而向智慧具足的人宣说空性后,他会趣入殊胜的寂灭果位。

  (唐译:宁可劣慧之人生起我执,也不使他们生起空无我见。因为后者可能会以恶取空而堕入恶趣,而前者只是背离涅槃,因由我爱执而不造众罪,广修诸福,脱诸恶趣,不失人天。)

  释义

  本颂前两句指出不能向智慧不够的人宣说无我的空性之理,后两句提出了根据。

  所谓智慧不够的人,是在听闻了空性法后,不知道空性意味着要放下执著,反而在第六意识中想象出了一个空性。在这个想象的空性当中,否定了一切法的存在。没有世俗缘起,也没有因果法则。这就完全颠倒了空性的含义,产生了邪执、邪见。也有的人,因为畏惧而舍弃了空性,对殊胜的空性义进行诽谤。对于这些人,就宁可他们生起我执,而不说无我之理。也就是说,我执虽然不符合正理,但是导致的过失相对较轻。凡夫都有我执,因为爱惜自己,在听闻了十善业道后,他们会积累福德,能够得生善趣。所以经中说:“宁起我见如妙高山,非恶取空增上慢者。”这里的“妙高山”就是须弥山,“恶取空”中的“恶”是不善于的意思,是颠倒执取空性,这与善取空相反。这句的意思是说:宁可生起像须弥山那样高的我见,对见闻觉知的法看不破、放不下,而想象出一个显现之外的断灭空。也不要颠倒执取空性,成为拨无因果的增上慢者。

  “一者向恶趣”,是说智慧不够,而把离一切戏论的空性理解为断灭空的人,会拨无因果,因此所作所为无所顾忌,没有底线,不守戒律,造下各种恶业,而堕入恶道。

  “胜者趣涅槃”,是说具有智慧,能够正确理解空性的人,就能够用空性正见,来直接对治我执,这样就把产生烦恼与业的根源消除了,因此必定能够趣入涅槃之城。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一直用“质直慧求义”这三个标准要求自己,就能在闻思修行中克服一切的违品,最终获得甚深空性正见。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冤亲债主来磨炼,看看你还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有分别执着,没有这些人来磨炼,你怎么知道你心清净、平等?所以顺境、善缘磨炼我,看我起不起贪恋,会不会动这个念头;逆境、恶缘磨炼我,看我会不会起瞋恨心、会不会有怨恨,这些都是磨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