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2014/9/4    热度:546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五)

 

  现在讲的是“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这一科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己一、闻器之差别”前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第二部分。

  己二、所说法之差别分三: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二、明法与非法道之差别;三、以此教诫于取舍处进止。

  这里的所说法,就是无我甚深法。圣天菩萨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到无我甚深法。首先是阐明无我空;其次是阐明与无我空正见相应的正法之道,以及与颠倒我见相应的非法道的差别;最后教诫应进入正法之道,舍离非法之道。

  庚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分二: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二、说证彼之胜用。

  要明了无我空见,首先要明了无我空的自性,其次要明了无我空的殊胜作用。这样就会对无我空有个全面的认识。

  辛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

  《大般若经》中说:欲证声闻等果,也需修学般若。这是说求证声闻阿罗汉果,都需要空性见,当然缘觉果、佛果就更需要空性见了。内道与外道见解上最大的差别,是外道执著有我,内道宣说无我,修证内道的三乘菩提果,都需要空性见。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这也是说,不管是声闻、缘觉、佛、菩萨,都是从般若母中出生的。由此圣天菩萨说: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唐译: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颂文直解

  简略而说,空无我妙理,是进入涅槃不二门之道,能摧坏一切恶见,并且是诸佛的真正境界。

  (唐译:求解脱的人,除了空观妙理之外,没有其余能够证得涅槃的方便;智者欲除掉一切恶见之垢,除此也没有其余的殊胜方便;修此空至究竟,就能证得无上的菩提之果。)

  释义

  本颂归纳出了空无我妙理的三个特点。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传承上师在讲到中观的重要性、般若的殊胜性,以及详细阐述三乘菩提都需依靠空性正见时,都会引用这个偈颂。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对此作了解释,下面我边引用,边按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注释,作适当的讲解。

  首先月称菩萨解释了我与无我的含义。“所言我者,谓诸法体性不依仗他”,这句是认定所破法,不管是人我、法我,所谓的我,就是不依仗他法,能独自存在的体性,这也就是中观宗的理所破。“由无此故名为无我”,这句总说了无我。“此由法与补特伽罗之差别,分为二种,谓法无我与补特伽罗无我”,这句分别说了二种无我。

  “所谓补特伽罗者,乃依于五蕴而假立,以此补特伽罗依于假立而说。若以五相观察五蕴,则彼了不可得。”此句宣说的是抉择补特伽罗无我之理,即补特伽罗完全是依各自相续的五蕴假立起来的,不说是在胜义谛中,连在名言谛中也没有独自存在的自相。按照《中论》,以五相观察五蕴(按照《入中论》,则是以七相来观察五蕴),即观察补特伽罗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的关系等,就知道补特伽罗了不可得。“法者,即所谓蕴、界、处之诸法”,这句说了什么是法,也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这就是缘起法。“是故,于彼诸法及补特伽罗,依仗各自的因与缘而生故,以及依于假立故”,这句说了法与补特伽罗,在总的仅依于假法方面,二者毫无差别。也就是说,不管是诸法还是补特伽罗,都没有独自的自性,纯粹是按照各自的因缘而相应产生的。比如蕴、界、处,都是按照各自因缘而和合产生的,而补特伽罗,也都是按照各自的身心相续而假立起来的。所以说法与补特伽罗,都是名言假立的缘起法、没有独自、自在成立的自性,在这一点上两者毫无差别,完全相同。“我之自体,无有依仗自己,而依仗他故”,这指出了总的抉择一切法空性之理。也就是说,之所以说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一切法自空,就是因为都不能依仗自己而存在,都需要依仗其他的法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都要观待其它法才能假立起来的。“故建立补特伽罗与诸法无自性”,这句说明了,因为所依的有法有差别,而分开了二无我,但这也含摄在总的法无自性的空性中,也就是这二种无我的自性没有差别。也就是说,为什么分二无我呢?人无我所依的有法,是有情各自五蕴的相续,在这上面没有补特伽罗的存在,即人我空。而法无我的所依的有法,是除有情身心相续以外的一切蕴、界、处,包括了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的善法、恶法,一切的轮回法、涅槃法,一切的器世间法、有情世间法。这些法,不管是瓶子、柱子、山河大地、净土,或者说在基、道、果上的任何一个法,都没有自性的存在。这样就明白,补特伽罗与法,并不是说自性上有差别,而只是所依的有法上有差别。在不同的有法上抉择,结果都没有我,就称为人无我、法无我。总体而言,人无我空性也可以归属到法无我空性之中。因此二无我并没有差别,只是在所依的有法上有所不同,所以就分人无我、法无我。下面月称菩萨也会讲到,因为被众生的根机有所差别,所以也可以分为人无我与法无我,修三乘菩提的不同果位。

  如是于基二无我正见,以总及别的方式抉择后,“以自性如实真见修习时”,这说明以证二无我的智慧作为正对治。“于法及补特伽罗二者,将永尽贪爱”,这句说明二我执为所断。“永尽贪爱是能证得涅槃之因”,这句指出,以从二所断中解脱的次第,获得大小乘的两种涅槃。所以《入中论》中也说:“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月称菩萨在《自释》中解释说:“谓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故,说二无我。其中为度声闻独觉,说人无我故;为度菩萨证得一切种智故,说二无我。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这与圣天菩萨在这个偈颂的意趣是完全一致的。

  《四百论广释》中紧接着又说:“除无性见,更无少法,是能如是尽贪之因”,这里的无性,就是无自性、无我。这与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般若品》中所说相同:“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这些都说明了,除了证得二无我智慧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正对治烦恼障、所知障的殊胜方便了。

  “故无自性为相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门趣涅槃城,此乃无等唯一之门。”这是说,总的大小乘的三种涅槃,都依仗证悟无我,所以佛宣说不二寂静门之道。如《般若摄颂》中说:“佛及声闻缘觉等,天及世间安隐法,皆从般若之所生,般若无增亦无减。”

  “涅槃不二门”,是说这是进入涅槃不二的,也就是唯一的一道门。但大家知道,进入涅槃其实有三个门,即空、无相、无愿。那为什么又说空是唯一之门呢?这是因为,其中的空,也就是无我,是三个门中最重要之门。

  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对三解脱门作了这样的解释:“无自性故空,已空何作相?诸相既寂灭,智者何所愿?”即诸法是以因缘而生,所以没有自性,这就叫做空;因为空的缘故,心就无有攀缘,就不会有相;没有相,就不会有愿。或者说,因为法是从因缘中产生的,所以这个法的自性即是无生,因为自性即是无生,所以这个法是空;因为这个法是空,所以这个法中没有相,没有相,所以称为无相;如果没有相,那么在这个法中,心就没有可以依靠之处,因为无依,所以在三界中,心无所愿。[1]

  空无我妙理,同时也是“诸佛真境界”。《广释》中说:“所谓诸佛真境界者,是声闻、缘觉、无上正等正觉诸佛的境界。”就是说,这里诸佛也包括了声闻、缘觉在内,以此说明空无我妙理是总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子之母。月称菩萨解释了这个原因,即:“住于其智慧差别之境故,称为诸佛真境界。”以此说明以证二无我的三种智慧差别,证得三种菩提,或者说三种涅槃。又说:“或者为了宣说一切圆满正等觉所住之境,均与法身无异,故说‘诸佛真境界’。”以此说明圆满证悟究竟法无我,是胜尊圆满正觉的不共佛母。如《般若摄颂》云:“过现未来三世佛,遍十方界亦复然,皆从佛母般若生,众生心行无不摄。”《入中论》中也说:“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空无我妙理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坏众恶见”。恶见是指常见、断见等应被遮遣的见。因为恶见是完全建立在这些被分别出来的相上,而在无我见中,无有一相可得,所以无我能彻底摧毁种种的恶见。

  辛二、说证彼之胜用分二: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二、正明证彼之胜用。

  壬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唐译: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难词释义

  愚:指具有恶见者。

  怯弱:指怯弱的人。

  颂文直解

  如是无我之空法,愚者仅仅听到其名,也将生起怖畏,怎么可能见到怯弱者对大力士不生畏惧呢?也就是说,对于威力极深的法,诸不具智慧者,仅会产生恐惧,决定难以证悟。

  (唐译:具有恶见的愚者,听到空无我的名字,他们的恶见之命就会受到损害。就像胆小的人,听到老虎的名字,会被吓死。空理也一样,威力巨大,会使具恶见的人,听到名字就惊恐怖畏,命根自然损灭。)

  释义

  本颂前两句说明持恶见者害怕听到空无我的正见,后两句用力弱者自然害怕力强者的比喻进行说明。

  无我的见解威力强大,足以颠覆一切的平庸见解。这就像一个力量羸弱的人,自然会害怕一个力量强大的人一样。有的人胆子小,见到力量强大的老虎、狮子,就马上被吓得路都走不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应该慢慢调理,不能一下子吃药性大的药,否则反而加重他的病情。和这些道理相同,对于持有恶见的愚者,直接教给他无我的法理,这只会让他产生畏惧,不能让他走上解脱之道。应该从暇满难得等四个外加行开始,逐渐引导他们归依三宝、信奉因果法则等等,在常见、断见等恶见逐渐减少,根机成熟后,再教给他们空无我的妙理。

  壬二、正明证彼之胜用分二: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二、于他任运生悲之胜用。

  癸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分三:一、摧坏实执之胜用;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自己证得了空无我的不共实相后,能对自己产生下面三个殊胜的作用:首先能摧坏实执,其次不会再被邪见所蛊惑,并且能获得无怖畏之安忍。这三种作用,是依次递进的。接下来一一讲解这三种殊胜作用。

  子一、摧坏实执之胜用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难词释义

  他论:外道所持诸法实有的邪论。

  颂文直解

  如是的无我实相,也就是离一切边的空性法,导师佛并非为诤论而说。尽管如此,太阳升起时,黑暗自然就被遣除。以此空性的殊胜作用,一切其他说有、说无的邪分别,将如火烧薪柴般,都被无余烧尽。

  释义

  本颂前三句指出。空无我妙理能自然摧坏外道的实有恶见,最后一句用比喻进行说明。

  诸佛开演空无我妙理,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从虚幻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而并不是为了与外道辩论。就像烧火,目的是为了煮食物,不是为了烧掉木柴。但是木柴的自性,就是遇火即焚烧,因此在煮食物的时候,木柴也同时被烧掉了。火就如对诸法空无我的观照,煮食物就如修证涅槃,木柴就如同认为诸法实有的各种恶见。把比喻与意义对应起来的话,是说空性的火,在成熟涅槃之果的同时,也焚烧掉了各种邪见的木柴。

  《入中论》也作了相同的阐述:“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自释》中解释说:“龙猛菩萨于中论中广为观察,当知非好诤论,为降伏他而说。《中论》观察显示真理者,谓念云何能使有情无倒通达真实而得解脱耶?故如是说。问曰:汝于论中岂非列举敌者所许而广破斥,故汝造论是为诤论,云何可说唯灭分别为所得果?答曰:此诸观察虽非为诤论而发,然由显示真实义时,他宗本性脆弱,自然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故我等无咎。”这段内容刚刚学过,其中的意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子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唐译: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为余出伪门,故显真空义。)

  难词释义

  正法:此处指空无我妙理。

  能灭门:能灭恶见之门,即能灭除恶见的方便。

  颂文直解

  所有已经悟入了犹如甘露一般甚深空性的正法之人,必定不会被其他见转变,而落入邪宗。是故,于甚深义获得定解后,我(也就是圣天菩萨)见此甚深的空性妙理,如同灭尽一切恶见戏论之门。

  (唐译:有了智慧,自然能简别真伪,遇到了此空性正法,自然就不会喜欢邪宗。所有的外道宗都建立了虚妄的法,远离正法,就像假伪之门,欺骗了有情,使有情失去巨大利益。所以我这里显示佛教真空之理,使外道徒趣向真实,远离虚妄。)

  释义

  本颂前两句讲了空无我妙理不会被恶见夺转,后两句进一步讲了空无我妙理能灭除一切恶见。

  悟入了空无我妙理,就能直接见到我是增益出来的,是虚妄的,具有欺骗性。因此,当他听到邪宗所讲的各种各样的我时,就能直接看到他们的错谬之处,根本不会被他们的见解迷惑。所以圣天菩萨赞叹空无我妙理,能摧毁一切邪见。

  我执是修行人最大的敌人。修行人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敌人找到,并且把它消灭掉。所以大家要精进地闻思《四百论》、《入中论》等讲空无我妙理的法。

  子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唐译: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乖违无厌怖。)

  颂文直解

  如果有人住于佛的密意,即外、内的一切法在真实中无我,则对他说一切法有,他也不会欢喜,他听到一切法无,也不会怖畏。因为已经获得了无畏的安忍。

  (唐译:如果了知佛所教导的空无我理,就能断除了身见(我见)所起的烦恼,看世间犹如空洞的房屋,轮回中一切都仅是虚妄。这样遇到兴盛,不会欣喜,遇到衰损,不会厌弃,从而无忧无喜,泰然无畏。如果有身见,就会认为我会受损或者获益,这样遭遇衰损时,便生忧愁,遭遇兴盛时,则生欢喜,由此就有无穷的怖畏。所以有智之人应当断除我执。

  释义

  这里所说的“知”,不是说对空性泛泛地、一知半解的那种知,那种知连闻慧也没有生起,当然不会产生殊胜的作用。这里“知”,是说能住于空无我的见解中,也就是说,能以思慧,进行修习了。那么这个时候,只要他能住于空无我的正见中,就能看破一切的相,直接了知它们的虚幻不实。实执习气重的凡夫,听到说诸法有就很高兴,但是住于空无我见的人,知道所谓的有,都是虚假的,因此他听到说诸法有时,不会像凡夫那样欢喜。另外,少分知道空的凡夫,他的实执受到了威胁,因此会产生怖畏,但是住于空性见的人,已经是遍知,所以当听到诸法空时,他知道这是诸法的真相,因此一点也不会怖畏。

  或者说,住于空性见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本无自性,所以自然就不会对它们有希求心和厌恶心。这样,当他遇到顺境,得到好处时,他知道其实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所以不会欢喜;反过来说,当他遭遇挫折时,他知道其实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失,所以也不会难受。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很轻松地走向涅槃城了。

  --------------------------------------------------------------------------------

  [1]《菩提资粮论》中对此颂的解释:“以缘生故法无自性,此名为空;以其空故心无攀缘,则是无相;离诸相故则无所愿。又若法从缘生,彼自性无生,以自性无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无相,相无有故,彼是无相;若无有相,彼中心无所依,以无依故,于三界中,心无所愿。”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结果就叫做业。这个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想做一桩好事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折磨很多!这些折磨从哪里来的?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恶业所感。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对比是十比一,那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