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发心决定修行的结果
2014/9/4   热度:343
希阿荣博堪布:发心决定修行的结果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做?动机是什么?我们对这件事的基本态度是什么?这就是发心。发心对修行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修行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见解和修行途径。 为了获得人天福报而修行,发善心,做善事,自然会修得善果,这一套思想和修行的体系可以称为下士道人天乘。下士道非常强调做人要正直善良,因为这是获得人天福报最关键的要素。 为了自己能脱离六道轮回的痛苦而修行,是中士道声闻缘觉乘的发心。为了一切众生究竟解脱而立志成就佛果,是上士道大乘的发心,也称为菩提心。 我们作为大乘佛子不要因为自己发心更殊胜,遵循的思想体系见解更高卓,而看不起声缘乘、人天乘的修行人。一般世间有德行的人都值得恭敬,何况天人,他有他的善果。声缘乘修行人发愿不伤害众生,谨言慎行,想想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精密严格地持戒,而我们很多学大乘的人却经常轻易就伤害别人,真的应该惭愧呀! 其实,法无大小,人心自有等差,所以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别。我们只需时刻检视自己的心,确定自己的修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就好了,不要枉自在行持上分别我是大乘、你是小乘、他是不求解脱的愚夫愚妇。众生的意乐根机不同,我们只是比一些人更有热情、更有勇气、兴趣更广而已,相信不仅是自己而且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 菩提心可分成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两种。广大意乐菩提心有两个必要条件:悲,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智,成就佛果,圆满无上正等觉。如果只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而没有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想法;或者只是想成就佛果,而没有利益众生的意愿,都不能算是广大意乐菩提心。 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是不是避免了上面讲到的过患呢?一般世间意义上的爱心、公正就属于前一种情况。希望丰衣足食,免受匮乏之苦;享受平等、关爱,免受歧视、孤独之苦等等。有这种爱心,相当不错了,但还不够究竟,因为衣食资具会穷尽,内心的感受会变化,真的很难面面俱到,让人们长久地幸福下去。所以在救济眼前的疾苦之外,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教人们取舍因果的道理,长远的丰足、安乐只有靠改变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行为才能实现。 后一种过患:只是想成就佛果,而没有利益众生的意愿,恐怕是我们这些佛教徒要特别注意的。有些人想自己独自成佛。按照声缘乘的戒、定、慧三学精进修行,一定能成就阿罗汉果位,但是,没有众生成佛的愿心绝不可能成就佛果。 只想自己圆满觉悟、不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种念头只是一种不合理的假设,因为圆满觉悟(或说成就佛果)意味着智、悲、力三者圆满,其中,悲指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悲心,若在因地修行时没有此悲心,果地也就不会有悲心,没有悲心是不叫圆满觉悟的。 面对穷人、病人、流浪猫狗、以及其他需要帮助、抚慰的众生,你也许会说:“我的目标是众生成佛,不是帮他们解决一时之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怎样呢?还是无明。”有时候我甚至怀疑大家是不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吝啬和冷漠找借口。 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并且成就佛的果位,这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也是我们一切身语意行为的基本动机,是修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经上说“财色名食睡”,这是五盖,五种烦恼,本性里头没有的。“盖”是比喻,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盖住了;“盖”就是“障”的意思。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