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考辨


2014/9/3    热度:389   

  “天台”考辨

  徐永恩 徐三见

  古籍中出现的“天台”,涉及一些古人的籍贯或地望问题时,一般都把它理解为天台县,此实为大谬。

  今人所说的“天台”确指今“天台县”,可是古人所说的“天台”,并非确指天台县,而是“台州之通称。”(1)

  “天台”一名最早见于《内经山纪》。据支道林的《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纪》:‘剡县东南有天台山。’”(2)由于地处东南海隅,交通闭塞,久不为人所知。晋章安(今台州临海)令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揭示了“天台山”命名的奥秘,“顶对三辰,或曰当牛女分野,上应台宿”(3),故名天台。而天台县名,则出现得较迟。天台立县,始自三国吴初,称南始平县(或作“始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始丰。唐代又改名唐兴,直到五代吴越天宝元年始以天台名县,盖因境内的天台山而得名,后世皆沿袭之。

  “台州”原属会稽郡,三国时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直到唐武德五年改名台州,亦“因天台山为名。”(4)

  从上可见, “天台”与“台州”的起名同出一源。那么,以源代流,用“天台”代“台州”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古来撰述之家,籍隶台州,多题天台”(5)的现象呢?这要归功于孙绰,他的《游天台山赋》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英,穷山海之环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此赋一出,风行江左,天台山的名声亦与日俱增。尔后,山之上下寺观相望,地之远近释道争?,骚人墨客无不为之神往,“缁流羽人,游览??者屐齿相接”(6)。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莅临天台的诗人就有四、五十位,如李白、孟浩然、刘长卿、元稹等。且天台集仙道佛于一炉,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仙的故事(7)千古流传;唐司马承祯开创的桐拍崇道观(8)是我国东南道教的祖庭。道教南派的鼻祖、号称“紫阳真人”的张平叔居此。后来有不少名人如朱熹、陆游等还主管过该观。智?大师创建的天台宗的发祥地――国清寺,更是名扬宇内。而台州地区在五代前,经济文化不发达,统治者常常把这里作为贬官的场所。如唐玄宗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贬为台州司户,与柳宗元同时被贬的八司马之一陈谏即为“台州司马”。到了南宋一代。台州地区日渐兴旺,方出了一些著名的官宦文士。然而,台州的名气毕竟比不上“天台”。由于天台山座落在台州境内,它既如此为人们所仰慕,因而,一些文人士大夫凡言台州,无不涉及天台,或遂以“天台”来称谓台州。宋舒?《寄台州使君》诗有云:“闻说天台太守家,全家日日在烟霞。”(9)又贾收《送友人赴天台幕》诗亦云:“天台仙籍上,又见姓刘人。……太守乡儒丈,何妨婉画频。”(10)宋台州公库本《颜氏家训》沈揆有云: “比去年春,来守天台郡。”(11)洪适《分绣阁记》云:“天台郡践山作郛。”(12)王廉清《修东湖记》云:“天台为郡,负山带江……。”张奕的《台州兴建记》云:“天台郡,在越绝东南隅丛山沓嶂 中。”李宗免的《重修台州通判听(厅)事》云: “天台东浙名郡。”王谦之的《州学教授题名记》云: “天台为浙下州,而人物之盛,出为名卿士大夫者,项背相望。”元至治间台州总管赵风仪尝聘请章?编修过一部台州方志,亦以《天台郡志》名之。(13)这种以“天台”作为台州的地望称谓法,在明清两代的文献史料中依然随处可见。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乃台州黄岩人,自称“天台陶九成。”(14)而时人叶盛在《水东日记》卷六谓之“天台陶九成”(陶宗仪,字九成)。其友孙大雅为其《辍耕录》所作的序中亦称“余友天台陶九成”。明谢铎撰的《赤城(新)志》也载天台人。又如明初宋濂《銮坡集》中有一篇《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表文则云:“府君讳嗣寿,字得臣,姓朱氏,世居台之临海。”又晚清平步青的《霞外捃屑》卷一“天台三杰”条有云:“雍正、乾隆时,天台有三杰之目。一为齐(召南)息园少宗伯、一为侯(嘉?)夷门征君,一为秦(锡淳)沐云大令。”然而,查诸方志,唯齐召南为天台县人,而侯、秦二人俱系临海县人。类似例子甚多,不胜枚举。更有趣的是,凡台邑文人,不管是否天台人,若谓籍贯,十有八九皆作“天台人。”不仅“天台”可以称代台州,有的甚至借用天台山的局部――“赤城山”来指代台州。如临诲人陈克自号“赤城居士。”宋嘉定间撰的台州府志亦名《赤城志》。《四库全书提要》解释说:“此为所撰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宁海五县……。其曰‘赤城者’,《文选》孙绰《天台山赋》称赤城霞起以建标,……。赤城山,天台之南门也。”宋代林表民、元代杨敬德、杨大中、明代谢铎等撰的台州志也名为“赤城。”此外还有《赤城诗集》、《赤城论谏续录》等均如此。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以“天台”称谓台州,由来已久,已成习惯。久而久之、指代台州的“天台”与“天台县”名杂揉在一起,使人难以分辨。哪怕是一些著名的文史学家亦难辨真伪,将错就错,贻误他人。“天台”既属县名,又为一郡之通称或别称。名称虽同,而地望实异。自明代以来,一些学者即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如康熙《天台县志》卷十五《备考》引明《赤城新志》云:“郡人而不言某县,意亦以郡该天台也。’清戚学标《风雅遗闻》卷二载:“《录水亭杂识》:(明)天顺间玉堂赏花会,赋诗者四十人,大学士李贤序之。其中翰林五经博士鲍相、翰林院侍书谢昭,皆黄岩人、相称天台人,犹从古号。”民国《台州府志》卷一百O四则明确指出:“天台乃一郡之统称。”李光益、褚传诰编纂的《天台县志稿》凡例也曾明确强调:“天台为六邑共称久矣。”虽然如此,近今出版的一些工具书和其他论著,并未给予应有的注意,往往把泛指台州的“天台”理解为县名的“天台”。即以胡三省的籍贯为例:宋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胡三省注本《资治通鉴》的署名是“后学天台胡三省”,其《新注资治通鉴序》的落款为“天台胡三省身之父书于梅?蠖居”。然而,查阅《天台县志》,却始终未见胡传。复稽查《台州府志?胡三省传》,则谓其为宁海人。光绪《宁海县志》不但有胡三省的专传。在第二十卷《艺文志》七还收有胡三省的墓碑全文(其四子胡幼文所撰)。碑文云:“先君讳三省,字身之,旧字景参,姓胡氏,世居台之宁海。”但新版《辞海》和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等皆谓天台人,新版《辞源》谓之为元天台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谓其为天台人,一作宁诲人;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则谓之为南宋时天台人,今属浙江宁海县。又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有一段“已而得舟避诸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永嘉。”(15)文中的“天台”。历来的学者均注作“今天台县。”(16)实指台州。类似例子还可举出一些,这里不再赘笔。

  因此,对古代称“天台”者,必须仔细分辨:不要把古代台州的“天台”与今“天台县”等同起来,造成不必要的讹误。

  (1)民国《台州府志》卷100。

  (2)《宋文(选):游天台山赋》,李善注。

  (3)清张联元撰《天台山全志》卷二,引《十道志》明释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上应台宿,故以名焉”。

  (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5)近人项士元《台州经籍志》。

  (6)汪?《天台山全志序》,见张联元《天台山全志》。

  (7)千宝《搜神记》。

  (8)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

  (9)(10)《天台续集》。

  (1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附录《各本序跋》。

  (12)宋林表民辑《赤城集》,清临海宋氏刻本。

  (13)是书已佚,见民国《台州府志》卷六十九《艺文略》六。

  (1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15)见《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

  (16)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冯其庸等编的《历史文选》注为:“天台、天台山,在四明山以南,主峰在天台县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为:“现浙江省天台县”。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天台,今浙江省县名”。人民文学出版让出版的四川大学中文系编的《宋文选》注为:“天台,今浙江天台县”。

  原文刊于《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能化解是怨恨深了,我们要有耐心,这要有定功,不能着急,我们始终以真诚心来相待,时间久了,自然有感应,我们每天将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业障早一天消除,他就能觉悟,就能回头。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