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73课
2014/9/4   热度:511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73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教导我们:怎样打破相续中自私自利的作意、生起利他心、生起菩提心。这部论典汇集了这方面的殊胜窍诀和关要,如果认真学习,它对改变我们无始以来相续中固有的自私自利的作意有很大作用,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殊胜的助缘,能帮助我们生起与实相和究竟佛道相应的利他菩提心。 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观修《入菩萨行论》、观修菩提心,其实就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像佛陀、文殊菩萨等一样做广大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准备和积累资粮。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时间讲全部《入菩萨行论》,有些大德会专门宣讲第六品。每个众生相续中或强或弱、或多或少其实都存在嗔恨心,我们不能任嗔恨心自由发展,必须要终止它、减弱它,令它彻底消亡。嗔恨心是菩萨道的直接违品,相续中有嗔恨心,我们就无法全面发展利他的菩提心意乐。不管对谁,哪怕有一点很小的嗔恨心和不高兴意乐,我们就无法对这个有情彻底做到愿他离苦得乐——愿他获得一切快乐、离开一切痛苦、愿他获得最为圆满的佛果。这样,我们的利他心就会大打折扣,但这种情况却经常出现。所以,在修菩萨道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无法完全遣除对众生哪怕是很小的不高兴意乐,要做到无私地、纯粹地、没有条件地利益众生、利益他人是非常困难的。 菩萨道的特性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相续中没有完全产生利他心,就无法产生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是菩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的,菩萨一定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萨,而没有菩提心不叫菩萨,就没办法修持菩萨道。现在,我们还是相合于自私自利的凡夫有情,无法真正和佛菩萨的修行轨迹相适应。因此,将我们的心调伏为一种纯粹无私的利他状态,就是现在要做之事。 在改造自心的时候,的确会有非常大的困难,今天我们会学到这方面的内容。要改变我们的相续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通过了知嗔恨心的过患、修安忍的功德来掌握调伏烦恼的技巧。或者通过学习,我们会有一种坚信:嗔恨心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被调伏的。如果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因缘都聚集了,调伏嗔恨心绝对是可以期待的;就怕我们没有学习明白,或者没有努力去实践。 如果我们不修持安忍,不修持菩萨道,相续中的烦恼没有因缘不可能自动消失。例如:无始以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轮回中已经流转了不可计算的漫长时间,但相续中的贪嗔心仍然非常顽固,这就说明烦恼不会自动消失,我们必须主动去寻找或修持能让它消失的因缘和修法,《入行论》就讲了这方面的教言。 现在讲第三个科判当中所摄的内容: 是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前面略说已经讲完,现在是广说。广说前面也学习了两个颂词,大意是:如果我们在轮回中逐渐修持习惯之后,大的痛苦也可以被我们调伏,或是我们在遇到痛苦、违缘的时候,性情如果太过于娇弱,反而会增加痛苦。今天开始学习新的颂词,在颂词当中讲到: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这个例子非常容易理解。字面意思是:有些人见到自身流出的鲜血,反而增加了勇猛之心;有些人见到他人流血也会惊慌不已,最后昏死过去。这么大差别是什么导致的呢?就是因为一类人非常勇敢,一类人非常怯弱。 寂天菩萨帮助我们分析:导致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人是“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从现在的一些报道、古代历史的描述或者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都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些人自己身上流血,能够更大激发内心的潜能。在没有遇到挫折,没有打架或战争的时候,他看起来和其他人没什么差别,一旦身体受伤流出鲜血,相续中的斗志和勇敢就被激发出来了,反而越战越勇。有些人不要说自己流血,就是看到他人流血都非常惊慌。现代叫晕血症,看到血就头晕,胆子特别小,很怯弱,看到他人流血就离得远远的,根本不敢靠近,既不敢看也不敢去处理,甚至自己闷绝过去;如果是自己流血的话,就更加没有办法承受了。所以,有一类人自己流血的话,不但不被击倒,反而使相续中非常勇敢的潜质被激发出来;而有些人只看他人流血,自己就已经受不了了。二者这么大差别,完全是性格不同所致:一个非常勇敢;一个非常怯弱。 此处以流血为例来宣说勇怯,其实现实中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挫折之后,也是越挫越勇。遇到的挫折越多,性格就越勇敢、坚毅,性情越来越稳固,承受力越来越强,有这样性格的人,遇到的困难再多再大,都可以抵挡面对。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在世间中更容易成就大事业,所思所想更容易成功。我们在世间中做任何一个事情,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没有违缘,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就是在于——当我们遇到这些违缘的时候怎么处理。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勇敢的特质,困难可以一次次把他击倒,但受挫之后他会吸取教训,通过挫折使性格越来越坚强,抗打击能力越来越强。有这种性格作为支撑,更能抵挡各种内、外违缘和障碍,最终取得胜利的机率是非常大的。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的性格非常怯弱,遇到任何小事情都没法面对,就会非常害怕遇到事情,一遇到事情就手忙脚乱,没有办法去处理,导致惊慌、闷绝的情况出现。大多数这种性格的人,要成就大事非常困难,不要说很大的事情,可能连很小的事也没法承办。可以看到,世间中所谓的成功人士,性格都是很坚强的。看看历史伟人的成功史,也有性格坚强的特性;还有那些成名的人,性格也很坚强。所谓的战争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是由于被俘之后被拷打也不屈服等等,反正能够成为英雄的人,都有非常勇敢的气魄;而沦为叛徒往往就是由于性格非常软弱、胆小而导致的,世间中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悉由勇怯致”。 修安忍也一样,修行人和烦恼之间也是一场战争和对抗,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其实我们就是在和烦恼作战、和嗔恨心作战。被烦恼伤害之后,作为一个好的修行者,就能增强调伏烦恼的能力和决心,能越挫越勇,通过无数次挫折,最后使相续中的对治力变得越来越坚固。以坚毅的性格作为基础,成就菩萨道、成就佛果希望非常大。如果性格怯弱,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内心痛苦、外来责难时就会马上放弃。如果遇到违缘就放弃,可以说真是没办法圆满修持菩萨道的。 世间战争和修学佛法对治烦恼二者有类似之处,所以寂天菩萨在颂词中以此为例。为何通过这样的例子进行说明呢?因为世间例子我们特别熟悉,不管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好,还是看历史书描述的也好,或者媒体中的报道也好,我们非常熟悉这些事。而菩萨道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还是比较陌生的一种修持方法,我们还不知道遇到障碍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处理,这时寂天论师很善巧地告诉我们:菩萨道修安忍和世间例子有相似之处,因为我们在处理世间事的时候有这个经验。修菩萨道也一样,在遇到挫折、违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应该坚强。坚强就能够正视痛苦,就不会被它打败;如果遇到违缘很容易放弃,最后就没法成就菩萨道。 寂天菩萨从各方面谆谆教诲后代的修行者,我们对于这些痛苦、问题都应该提前有心理准备,即使遇到了这些情况发生,因为早有准备的缘故,修行受到伤害或退失的可能性就少。此处讲“悉由勇怯致”:一方面是很勇敢的人,一方面很怯弱的人。以世间例子告诉我们,修行人应该有坚毅的性格。第七品讲精进的时候,也强调修行人必须有坚毅的品质,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在修行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可见不可见的障碍——有些是以前相续中曾经累积或隐藏的、让我们倒退的一种习气,今世突然翻出来后对我们的修行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该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调伏呢?如果我们提前学习、演练了,事情出现就不会这么慌乱。这几天在云南某地发生了地震,有些单位或者学校提前有所准备或演练的话,发生地震的时候伤亡就会降到最低。假如平时根本没有做演练,灾害一旦发生,那么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凭着本能自救,成功机率非常低。可以看出来,提前做准备和平时没有做准备,结果大不相同。 修持菩萨道也是这样,在修行路上,精神方面的地震、洪水、山火等灾害都肯定会出现,只不过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哪个地方出现,我们应该在心理上的地震出现之前就有所准备。如果问:这个情况出现了怎么办?别人伤害了自己怎么办?别人辱骂自己怎么办?那么平时就应提前对这些问题有所了知和准备。 其实,我们观修打坐,就是一次次在做这种应急演练——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安忍?应该怎么对治烦恼?如果我们多次演练,已经对整个操作规程很熟悉,训练得很熟练,事情出现的时候不用思维,马上就可以照着以前训练的方法去避险,成功的机率就很高。打坐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去观修、去熟悉。我们一遍一遍观修安忍,一遍一遍观想能够熄灭嗔心的方法,观想得很熟悉,在事情毫无预兆突然出现时,因为提前做了预演,我们就不会惊慌,就能通过所修习过的佛法去应对,不会对修行造成伤害。有时因为观修较多的缘故,可以观到嗔恨将要发生的预兆,这时我们就提前做准备;即便没有什么预兆突然发生,因为以前有训练的缘故,也可以从容面对。 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学习论典和平时观修以对治烦恼,都是一种在灾害到来之前的演练。我们对这个演练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因为它的确关系到真正要使用的时候,你能应对多少烦恼。 比如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学法越深,修行的质量越好,应用的时候效果才越显著。如果学的时候非常马虎,观修也随便应付,平时也没有多去观想,通过这种很随便、松散、应付性的准备,要想在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对真正调伏烦恼、保全法身慧命起到真实的作用是很困难的。没有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 假如世间的军队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只是应付一下,一旦遇到事情就没有能力去抵挡,没有完成任务的实力。世间有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以我们平时观修的时候如果很刻苦,把该做的都做好,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地完成加行,不管是外加行,还是内加行都修好;菩提心的修法也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修好;该忏悔的忏悔好,该祈祷的祈祷好,这些因缘都做好之后,不管什么事情出现,自己都能游刃有余,有一种非常轻松的姿态去应对烦恼,这就是平时早做准备的好结果。以上通过世间的事例来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观修来养成坚韧的性格。 寅三、摄义: 第三个科判是摄义,摄义就是对前面内容的归摄。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故应”那么当然就是归纳了,所以说我们应该轻视一切苦害,不要被一切痛苦所摧毁,有智慧的人纵然经历了痛苦,但是他的心仍然不乱,保持着一种明清的状态,不被痛苦所干扰。我们在对待痛苦时应该达到这种状态。“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在轮回当中,痛苦绝对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不过是痛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是苦苦、变苦、行苦,还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等,在轮回当中痛苦是没办法避免的。 在生活、修行中遇到各种痛苦的时候,我们分析:第一点就是痛苦是我们没办法回避的。每个人都想回避痛苦,但事实怎样呢?我们的所思所想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理想与现实永远有距离。在没办法避免痛苦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操控什么呢?就是我们内心对待痛苦的态度,这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变的。如果我们对这个痛苦非常在意,我们受到的伤害就更重;如果我们轻视一切损害或者正视痛苦,这时我们的抗击能力最强,或者痛苦对我们的伤害就可以减到最低。所以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观修来轻视一切损害,如前所言,应该具有非常坚韧的性格。 如果痛苦来了,第一我们要正视它,不能假装它不存在。如果我们努力绕开这个痛苦,每天都祈祷千万不要让自己遇到痛苦,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心理。有逃避心理的人,战胜痛苦的机率就不高;有心理准备的人,战胜痛苦或解决问题的机率就高得多。 对待痛苦应持什么态度呢?要轻视痛苦。其实痛苦也没什么大不了,被痛苦伤害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世间有言:时间可以治愈伤痛。就说你遭遇到再大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消失。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减少了对他的伤害,而是他的心理改变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转变内心对痛苦的看法,而让痛苦对我们伤害减到最低。 痛苦不决定就是很坏的东西,不决定就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要绕开的东西。当然前面讲了,痛苦可能绕是绕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痛苦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要轻视痛苦。如果有这种决心和心力,我们就可以不被痛苦所毁,不被他所伤害。不被伤害的意思不是否认已经发生了的、已经对你的身体造成的伤害和痛苦,痛苦已经发生了——你的心很忧伤,或者身体很疼痛,这方面的痛苦没办法去改变,但不被痛苦所害,不被痛苦所毁的意思,主要是指我们的修行不要被痛苦所伤害。痛苦已经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了一些伤害,但我们要力争这种伤害不要成为修行佛法的一种障碍。因为有些人在修行佛法过程当中,一遇到痛苦就放弃修行、放弃菩萨道、放弃利他,这就是受到了痛苦的伤害,这个时候,痛苦就真正地变成了修行的违缘。 其实痛苦会不会变成修行的违缘呢?一分为二去看,有些人面对痛苦时不但不成为修行的违缘,反而成为修行的增上缘;有些人就没办法面对痛苦,遇到痛苦就被完全击垮,完全丧失了继续修行的一种决心和信心,所以这个方面我们必须要注意,修行不要受到痛苦的伤害非常关键。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有智慧的人虽然经历了痛苦,因为他有很强的对治能力、抗打击能力,所以遇到痛苦的时候内心能够保持不被所乱,保持很明清的状态。一般的愚者或没有修行的人,遇到痛苦往往就会方寸大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或者完全没有应对的措施。 有时我们看到遭受了很大打击的人,比如听到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在车祸中遇难了;或者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很多人听到噩耗就方寸大乱,不知道该做什么,除了哭泣之外连话都说不清楚。这个时候必须由其他人来帮助处理这些后事,他自己已经没办法自拔。方寸大乱之后,怎么能保持清净的状态呢?根本没有办法。所以战争中有时使用攻心战让对方心乱,心一乱就没办法冷静思考,做出的方案、战术都没有合理的章法。在人和人交往的时候,也有这样故意让对手心乱的方式来获得胜利,这方面的事例非常多。 我们要表述的意思是,一个人遇苦的时候心乱了,就没有办法保持冷静的思维;一个智者虽然同样经历痛苦,但他内心的控制力很强,他的心能够保持镇静,能够保持不乱。在此基础上可以去想对策,应对当前的情况。心冷静就可以思维,修菩萨道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遇到违缘生起嗔恨心被烦恼所乱,就没办法去想最好的应对策略。我们学了很多法,但心乱的时候内心一片空白,什么都浮现不出来,所学的法就没法派上用场,只有随烦恼而转,做出很多不符合菩萨道的发心和行为,也为以后受苦埋下了伏笔。 而有智慧的人,因为训练过的缘故,能够做到即使面临很大的痛苦和打击,内心也能完全保持冷静,所学的法都能够自主驾驭,以正法应对痛苦,保持清净不被烦恼所扰,痛苦能成为增上善法、利他意乐的一种增上缘。 归纳一下我们对待痛苦的态度:平时我们祈祷千万不要遇到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一切都要安乐、不要痛苦。这个祈祷对不对呢?其实前面我们也分析了,离苦得乐的心每个人都有,但这也是一种逃避心理,经常处在这种心理中,就会不对痛苦做正确的分析,也不做正面应对痛苦的准备。就好像世间人很避讳死亡,就避讳谈论死亡,思维死亡的意义,大家都心照不宣尽量避开不正面讨论,正因如此,就导致在死亡真正到来之时手足无措,只能够毫无准备地面对死亡。我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也一样,如果平时我们都在选择逃避,从来没有正视痛苦的本质,不做任何准备,那么痛苦一旦出现的时侯,我们就没办法应对了,这个时侯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痛苦是存在的,正视它的存在,肯定它的存在,我们肯定会碰到痛苦。如果我们提前做些准备——如果碰到痛苦的时侯应该怎么办?当它出现的时侯我们就不会那么慌张。 佛弟子和修佛法的人对死亡并不回避,佛经论典中都是再再地正面提出来,肯定死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佛陀没有要求我们去避让它,佛陀让我们去正视它、面对它。首先,死亡是绝对会到来的,每个人总有一死。观修无常的时侯道理很明显:首先从正面提出死亡,然后告诉我们死亡不知什么时侯会来,也许今天、也许明天,乃至下个刹那就会到来,让我们知道原来死亡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再告诉我们,死亡到来的时侯我们用什么去抵挡。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去思维、观察的时侯,就知道死亡肯定会到来的,我们要为死亡的到来做准备。如果我们天天观想死亡很熟悉了,或者为死亡做了很多准备,有一天死亡突然到来了,就如《西藏生死书》所言,死亡突然到来,就好像我们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很亲切,不会有任何惊慌的心情——天天观修你,天天思维你,现在你终于出现了。他的内心会全然接受死亡,就好像迎接一个老朋友的心态,完全不会为其所乱。因为平时做过很多准备的缘故,死时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对痛苦的态度也一样,要正视它、观修它,然后想怎样面对它,肯定它的存在等等。在噶当派《修心七要》中有一个断除希望、怀疑、恐怖的祈祷文,内容是:如果生病对我更有利,就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病;如果死亡对我更有利、对众生更有利就加持我死亡;如果活着修法对众生更有利就加持我活下来;如果病愈更有利就让我病愈;如果生病更有利就让我生病;如果痛苦对我更有利就让我痛苦。这是怎样一种态度呢?其实这种态度就是完全放弃了自我的一种主张,完完全全就是正视这一切:如果对自已修行佛法有利——伤害也可以,痛苦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其实这不是一种逃避的心态,而是一种正视它、面对它的心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痛苦。如果痛苦出现了,反正早已做过心理准备,也不会为它所苦,被它所毁。佛法中有很系统的修行方式,让我们平时去观修、锻炼自己的承受程度,如果修好之后,痛苦出现、不出现都没什么,出现有出现的一种应对;如果痛苦不出现,安乐有安乐的应对,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已经演练过了,在这种前提下,就能保持我们这个心以比较平稳的方式向前运作,修持菩萨道有颗明清的心和冷静的头脑非常重要。 世间最恐怖的对手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保持冷静头脑的对手,这是最要命、最恐怖的。如果对方思维混乱或者没什么远见、遇事不冷静,虽然显现上可能有枪有炮,人马众多,其实并不真正可怕,真正可怕的对手是头脑非常冷静的对手。我们和烦恼作战也一样,虽然我们看似修了很多资粮,如果不能经常保持冷静,嗔恨心的敌人也不会害怕我们;如果我们经常保持头脑冷静、心态澄清的话,嗔恨的怨敌就会非常害怕,因为他不管使用什么伎俩都会被识破,都会有对治,所以被击败绝对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对冶烦恼,就要保持自己的头脑非常冷静,保持明清的心态不受干扰,这对菩萨道的修行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摄义的含义。 丑四、作意功德: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贪嗔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我们和烦恼作战一定会产生很多苦害,但我们应该轻视这种苦害,而力克贪心、嗔心等敌人。“制惑”就是能调伏烦恼,如果能够制伏烦恼,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勇士;如果不能调伏烦恼,虽在战场上杀死敌人也只是“弑尸者”——杀尸体的人,谈不上真正的英雄。第四品讲调伏烦恼也有类似的颂词。调伏烦恼是真勇士,其他不算是真勇士。这是提前告诉我们: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和烦恼作战的时侯,还会遇到很多的伤害。 我们在奋战诸烦恼的过程中,在和烦恼作殊死搏斗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伤害和痛苦:比如来自内心的一种痛苦,来至外界的痛苦,乃至来自非人、魔王波旬等的伤害都会遇到,怎么体现的呢?比如我们内心的自私自利、贪欲和嗔恨心都很自在,盘踞在我们心中的时间非常长,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现在我们要去挑战它,这个调伏烦恼的善心力量是新生的,本来是和佛性相应的,潜力很大,但在当前的显现上,这个善心、决心、信心的力量还很弱,还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就如抗日战争初期,虽然中国军队有广大人民作为后盾,潜力非常强大,但装备力量很弱;而日本国土面积小,基础肯定相对薄弱,但在显现上他们的军队装备强大、训练有素。所以刚开始作战的时候,中国军队累战累败,一退再退,最后大半个中国都被占领了。中国军队肯定会遇到很多伤害,但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潜力和后盾,有不言败、不放弃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力量逐渐强大,在长久的消耗战中,慢慢占了上风,最后通过内因外缘获得了胜利。 我们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也一样,善心的潜力很大,也有很好的基础,就是佛性。而烦恼属于客尘,它和实相是不相应的,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因为烦恼存在的时间很长,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力量很强大,而善心虽然基础好,但毕竟从来没有训练过,所以在作战初期的力量对比很悬殊。就是说,刚开始对治烦恼的时候,遭受打击、违缘、损害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首先要把形势认清楚。我们要知道:坚持观修、坚持对治,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虽然我们有基础,但是刚开始就放弃了,或者遇到打击就完全溃败,最终还是没办法取得胜利。 奋战诸烦恼会产生多害苦:比如贪欲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要对治贪欲,就要知道什么是贪欲——不管是人是物还是名,我们对很喜欢的东西,就有一种想获得、占有的心态,认为如果得到了它,我会非常快乐、非常安全。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心态,而要让我们不贪,就相当于强迫让我们抛弃很喜欢的东西,已经到手的东西不要去拥有,可想而知我们内心有多不愿意,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伤害。 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会有伤害,我们就觉得受不了。很多人觉得修佛法这么困难,要干脆放弃所喜欢的东西,慢慢就不愿意修行佛法了,这就叫产生了害苦。有多少贪心,放弃的痛苦就有多少,有多少种类、数量都会有相同的苦出现。 嗔恨心也一样,以前发怒时觉得自己很英雄、很勇敢,如果要求你不能发火,不能生嗔心,也不能对对方怎样,这时就觉得很难受。为什么修安忍这么困难?因为它的的确确和我们长期以来养成的性格完全相反,我们习惯了这个套路,习惯了这种模式,现在让我们从反方面去克制,当然非常困难了,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多害苦。愚痴心表现如睡惯懒觉,现在让我们早起也会觉得很痛苦,这是和烦恼作战中痛苦的一种体现。 不单是内心的痛苦,有时痛苦可能来自于外部,比如我们修忍辱可能会有人说:这人没有骨气,遇到打击不敢说话,不敢还手,当缩头乌龟,外界的压力很大。正准备安忍时,有人说些煽风点火的话,怂恿我们去报复,有时我们就克制不住了。伤害、违缘会来自种种方面。 修佛法是和我们心中固有的习惯作对抗。观察当前在轮回中的人,我和他们之所以成为轮回众生,是因为他们的习性和我是相似、相近的,所以我的想法习惯和其他人都是同类。一旦我要修持佛法对治烦恼和习性作斗争的时候,因为和绝大多数人的习惯不一样了,就好象站在了众人的对立面,可想而知:众人看到我们修行佛法会投以奇怪的目光,或者不理解我们的修行方式和理念,其实这很正常。整个环境就是这样:绝大多数人不修行,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众人完全不一样就会被视为异类,这种情况会出现,此类害苦、损害也会出现。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此处讲“然应轻彼苦”。 我们应该清楚,这些痛苦都会出现,但我们要轻视它们——“力克嗔等敌”。不管现在怎么痛苦,我们调伏贪欲心、嗔心就是要克服这种伤害、调伏自己的习性,想方设法摧毁贪欲、嗔恨等烦恼仇敌。如果通过长时间战斗,能把贪心、嗔心调伏了,这就是真勇士。其他勇士不是真勇士,只是杀尸体的人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或怨敌,不管你杀不杀,最后他自己都会自然死亡,所以你把他杀了,就相当于杀尸体一样,不算真正的勇士。而烦恼不是如此,你不杀它,它不会自己死亡,会万寿无疆。所以能把隐藏在内部的、力量非常强大的烦恼调伏了,可称为真正的勇士。 调伏烦恼的人就是拥有真正神通的人。能调伏自己的相续、调伏自己的烦恼,这是真勇士也是具真神通者。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我们要作意这个功德啊。在遇到痛苦的时候,应该去斗争。按世间的话来讲,在战略上要轻视它:要知道烦恼就是个客尘,就是一种虚妄分别念;在战术上要重视它:该调伏就要调伏,烦恼生起之后要重视它,然后想怎样去调伏、制定调伏的方法,或者平时多学习、多训练、多串习,培养对治力。 第一个烦恼产生就对付,第二个烦恼产生又对付;贪心产生的时候要去对治,嗔心产生的时候也要去对治。我们在战略上要轻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每一个烦恼都认认真真去对待,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就可以在调伏烦恼的战争中,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最究竟的成功。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颂词告诉我们苦害也有很多功德。前面提到,有些痛苦已经伤害了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我们很厌烦痛苦,想要永远离开痛苦。但在佛菩萨智慧眼里,苦害其实具有两面性,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苦害也是双刃剑,它可以伤害我们,让我们感受很大的一种痛苦;但苦害也有功德,到底有什么功德呢?这个地方讲第一是厌离,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厌离心;第二是除骄慢,能够打破我们的骄慢心;第三是悲悯生死众,让我们对飘流在轮回中的生死众生产生悲悯心;第四是羞恶,就是对恶业产生一种想断除、厌恶或羞于造恶业的心态;第五乐善行,痛苦会让我们对修善法产生真正的兴趣。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从哪些方面体现它的功德。 第一个功德的体现是:帮助我们产生厌离心。为什么呢?假如我们的生活、身体或者方方面面都心想事成的话,我们就想不到轮回有什么可厌离的,觉得很舒服,很快乐,就不会想到出离的必要。如果遭遇痛苦,就会让我们发现轮回的真相。虽然我们也许只是在众多的安乐中受了一点点苦,但是这点苦有可能会变成我们认真思考人生、思考轮回的一种契机,就好像是一个突破口,从此开始思考人生。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王宫做太子的时候,父王非常疼爱他,把太子的衣食、宫殿、妻子等照顾得很好,但佛陀在出四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病人、老人、死人,通过观察就觉得轮回的自性就是如此,离不开生老病死的痛苦,总有一天会老,总有一天会病,总有一天会死,就开始对轮回产生厌离心,想要解脱轮回。 其实我们现在也是一样,通过思索轮回的痛苦,可以产生厌离心。我们自己会感受痛苦,对感受不到的痛苦就通过思维的方式体会。佛菩萨在《大圆满前行》、《广论》等经论中,对我们看不到的地狱、饿鬼、天人、修罗的痛苦或者某些看不到的旁生痛苦、自己没有体会到的人的痛苦等一系列痛苦都有宣说,都要去思维;或者我们思维已经感受到的痛苦,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对轮回的正确认识,之后我们会想:怎样才能摆脱现状?才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最要命的,就是整个轮回都充满了痛苦。在轮回中,并不存在这个地方有苦而其他地方没有苦的现象。比如我们可能认为富人的生活更好一点,或者美国等其他国家非常好,没有生痛苦的对境。如果真是这样,脱苦只要摆脱当前的环境就足够了,我们生到天界去,或者想方设法移民到富裕的国家去,那就没有痛苦了,其实并非如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不同痛苦。天人非常安乐,其实也有痛苦,经论中对这些情况介绍得非常清楚。而且,这种痛苦的自性并不是一生一世,如果只是苦一生一世,我咬牙坚持过来,后世能安乐也可以。但是,只要我们没有离开轮回,不管再转生多少世,都是在痛苦的圈子当中,都是在苦的自性当中没办法脱离。这就是最要命的:这个痛苦是反复的、周而复始的痛苦,你怎么挣扎都没办法摆脱。了知它的自性,就能够让我们彻底对轮回失去兴趣,彻底厌离轮回,就想怎么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环境,所以这时就产生了厌离心。有了厌离心就好办了,有了之后,我们就会思维:有没有出离之道?这时佛陀告诉我们有出离之道,以获得涅槃或者以解脱苦因的方式来出离,引导我们去修法。所以痛苦能够帮助我们产生厌离心。 很多人入佛门的因缘,是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或走投无路,有人就怀疑学佛的人都是受到什么打击才学佛的,走投无路的人才去出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其实不止有穷人、走投无路的人学佛,还有很多知识分子、成功人士也在学佛。即便是走投无路、受到打击而入佛门,这也不是丢脸的事情,因为毕竟通过痛苦的因缘,让我们认识到了轮回的自性,让我们真想要摆脱它。这个地方讲苦害让我们厌离,苦害让我们清醒,有了苦害之后,我们就会思考怎么改变,怎么摆脱这种困境,最后想到去修法。 第二是“除骄慢”。有些人财富多很骄慢,身体很好很骄慢,地位很高很骄慢,如果这个时候被痛苦打击了,比如破产了或者生了很重的病,一下子从高位上掉下来了,这个时候就能遣除自己的骄慢心,感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骄慢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好像飞在空中一样没有脚踏实地,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实际的情况。遭到痛苦就好像从天上落到了地上,这时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每个众生的业惑都是非常深重的,相续中充满了痛苦烦恼,如果处在骄慢的状态,就会对这些真相视而不见;遭受痛苦,他就会反观自己的实际状态,遣除傲慢心,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其实这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清净自心的方法。 第三是“悲悯生死众”。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具有很强烈的慈悲心,那么怎样对其他众生产生这样的慈悲心呢?思考痛苦就可以。比如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发愿解救众生的苦难,怎样解救他们呢?我们就要思维地狱等众生是怎样痛苦的,种种痛苦思维到位,这时就可以产生一种悲悯心;或者自己感受到切肤之痛,就知道别人生病也是这样痛苦,别人遇到打击也是如是痛苦,了知痛苦之因后,对其他众生的悲悯心就能够真实生起。思维轮回痛苦有两个明显作用:一是帮助自己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心;二是利益众生、生起悲心。 第四、第五是“羞恶乐善行”。我们经常遭受痛苦打击,就会坚信业果不虚,知道如果想要摆脱痛苦,就不能够造恶业,因为所有痛苦都是恶业形成的,也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取舍业果了。其实以前我们对于业果方面的认知,只是浮于表面,停在口头上,现在自己真正承受痛苦,就会对恶业产生痛苦产生很强烈的认同,就会想:要摆脱这种痛苦,我必须终止恶业,对造恶业产生一种羞愧心,羞于作恶的心态就会产生。 最后一种是“乐善行”,如果想获得快乐,就必须修善法,善法和安乐之间,是一种正因果的关系。所以羞恶和乐善行,就是苦害对修道能够产生的一种很大功德和功效。 我们要正确面对苦害,让苦害能够转为修道之用。菩萨道中,有很多痛苦转为道用的修法,把我们认为唯恐避之不及的违缘、障碍都能够转为修道之用。对于苦害,平常人的想法是怎样避免,不要让自己受到,遇到就拼命反击——如受到辱骂就会回骂、生嗔心,其实是想努力摆脱这种不安全感、痛苦而反抗、挣扎。对修道者来讲,怎样面对这样的痛苦呢?其实这种痛苦对修道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进行负面思维,痛苦的伤害会更深;如果进行如理思维:第一,苦害对我们的伤害程度能够减低,第二,苦害本身可以成为修道的一种助缘,变成功德的显现。如果能够转为道用,遇到苦害、违缘、不高兴都能作为修道的助缘,成为我们积累善根、积累资粮的因。如果能够这样,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能如理如实地修行佛法。如果能够这样思维,苦害对我们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作意功德而让我们安忍。 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这是在搞贪嗔痴,就是在搞六道轮回。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的,更何况是佛菩萨?修念佛法门,你信心清净,阿弥陀佛保佑你,观世音菩萨保佑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诸佛护念,护法神保佑,一切鬼神不敢靠近你身边。真正修行人,心中没有一个恶念。这样的修行人,一定得到诸佛菩萨和龙天善神的护佑。迷惑颠倒的人,心中恶念一个接一个。这样的人,善神远离,妖魔鬼怪就会跟着他。我们做错了事情,在佛门里修点供养,想佛菩萨就保佑我,赦免我的罪了,那是打妄想!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开悟,你要认真努力修学,才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