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65课


2014/9/4    热度:407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65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一起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是教导我们如何发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殊胜窍诀纲要。每次我们在修善法之前,或者我们刚刚念完祈祷文之后,我们都要一起发菩提心。实际上,在嘴里说一下发菩提心,或在心里面想一想“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比较简单,要从内心深处生起菩提心,就不是特别容易了。

  怎样生起菩提心呢?必须要依靠正确的方法。《入菩萨行论》就是和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来生起菩提心的一种殊胜的修法,我们首先要学习里面所讲的内容,然后要进行思维,思维之后懂得了怎样发菩提心的窍诀,从而生起定解没有怀疑。第三步,我们要去串习,或者缘其他的如《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等窍诀书所讲的修法,通过里面的引导文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或者直接依靠《入菩萨行论》中的颂词,自己把它们做一个归摄,作为每天观修菩提心所缘的修法。

  无始以来,我们很少接触过菩提心的修法,有些人根本没有接触过,或者有些人接触得不是很深,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至少可以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种下菩提心的种子,以前已经种过种子的,要想方设法让它成熟,已经成熟的,要想方设法地让它变得更加清净,变成解脱的一种强有力的助缘。我们能够在一起学习发菩提心的颂词,思维发菩提心的意义,观修菩提心的窍诀,确确实实是无始以来所做的最殊胜的事情。在这一世当中,我们做了其他一些世间合法、不合法的很多事情,进入佛门之后,也做了一些其余的、相似的法义的修行,实际上在所有佛法法义的修持中,真正对菩提心的学习生起欢喜、产生定解,来串习菩提心、生起菩提心,这在整个世间的一切所为当中,的确是最为殊胜的一种机缘。

  我们在遇到这样一种善法的时候,不要认为随随便便可以遇得到,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善缘成熟,我们才有了今天能够拿着《入行论》的法本,一起学习里面所宣讲的菩提心窍诀教义的机会。或者说,我们有了这种机缘之后,还要想怎样让这种机会延续下去?怎样让这种机会转变成真正让我们相续中产生更深、更广菩提心的机缘。否则的话,今天我们也许有了手捧《入行论》的听闻机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再接再厉去提高修学的时间、质量等等,可能我们这种善缘就只限于能够看到《入行论》,能够听闻《入行论》的词句,而没有把它转变成一种更加深入的机缘,趋入到《入行论》所诠菩提心的深广意义中去。

  第一我们已经有缘学习了,第二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地深入它的意义,力争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尽早地生起菩提心。《入行论》是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殊胜指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生当中必备的、能够辅导我们的心灵、增进我们心灵修行的殊胜窍诀之书。

  我们在《入行论》当中学到了第五品,学习生起正知正念。在这一段内容当中,讲到了饶益他众之利,分略说和广说,现在讲的是广说,也分两个科判:通过财物饶益,通过法饶益。现在我们学习到第一个问题,分为施衣食之方式,第二个施身之方式。第一个科判已经学完了,怎么样布施自己的食物,怎么样合理分配自己的食物、衣服等等,或者说我们应该在修法当中抱持一种什么态度。

  在经典、论典当中,也鼓励我们去做财物、食品、衣服的布施等,但是我们也要了知当中的意义。有些时候我们认为,既然鼓励我们做广大布施,那我们就用很多精力去寻找衣食用来布施。一方面,作为菩萨的确需要圆满资粮、利益众生,所以需要衣服、食物做布施,但经论中也讲到,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大量的衣食来做布施,实际上我们还应该做到知足少欲,如果能够知足,也是一个殊胜的布施,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讲的。

  我们如果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做广大布施上,就有可能为了寻找这些东西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作为凡夫人,如果在寻找衣食的过程中没有调伏自心,很有可能最后就演变成对食物、衣服的耽著。在知足少欲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有多余的食物、衣服,或者我们能够无勤获得很多衣食,就可以把这部分拿来做布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专门为了布施去寻找很多衣食,只有修心成熟的大菩萨可以这样做。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看到众生为了寻找衣食经历痛苦、造下很多罪业,菩萨就专门去寻找如意宝和很多财富来布施给众生,这是作为菩萨的一种专门修行,另当别论。

  作为初学者,我们更应该注重调心的修行,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修持知足少欲上,如果有知足少欲的修法,或者自己没有自私自利的耽著,又有其他的机缘,我们就可以去专门寻找衣食等做布施。我们看经论当中的所诠,应该分清两种情况:作为初学菩萨的重点是什么?作为已经修行有素的菩萨是怎么做的?佛经中的这些典故、公案,有些是讲修行很长时间的菩萨的行为,有些是针对初学菩萨所做的行为,所以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应该分清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根据实际情况做取舍,这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讲完了财食的布施之后,我们讲第二个科判:

  巳二、施身之方式:

  施身就是布施身体。初地菩萨才真正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作为初学者,布施身体也需要看机缘是否成熟。第二个科判正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布施身体,布施的机缘什么时候成熟,必须做仔细的观察,如果不仔细观察,非常莽撞就把自己的身体做供养、布施的话,不但得不到真正的法义,还很有可能因此心生修行的违缘,没办法继续修行。

  修行佛法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细水长流的方式,如果只是三分钟的热度,或者只凭一时的血气之勇,做一些其他人难以做到的、或者佛经中所说的菩萨的高层次的修法,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持续保持。如果只是一下子或者两三分钟可以做到,我们咬咬牙就行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修行的关键是要调整心,外在的行为是帮助我们成熟心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只看到表象,没有知道它的真实意义,就无法真实了知佛经的密意,正确地去修持佛法。此处所讲的施身,虽然在经典当中也告诫过菩萨,这是最终要进行修持的,初地菩萨的确也有这样的能力,但是针对初学者来讲,刚开始就冒冒失失地去施身,的确是一种鲁莽作法。

  经典、论典当中所讲的施身,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判定:一个方面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他的大悲心已经非常清净,证悟了空性,布施波罗密多已经串习得非常纯熟,这时他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身体做供养、做布施,这样可以大大增长修行的资粮;还有一个方面,作为初学者或者悲心还没有清净的菩萨,可以通过观想的方式来施身。比如在密法中有古萨里修法,就是观修施身法,通过仪轨的观想,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其他的鬼神和众生。对于很多初学的菩萨,或者还没有到达修行圆满的菩萨来讲,这是可以实行的一种方式。

  布施有一种由外而内,或者由易而难的次第。对一般的世间人来讲,都认为如果有了衣食,人生就会幸福,如果缺乏资具,就认为人生非常贫穷困苦,所以人们追求的就是这个衣食。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衣食和身体比较,人们肯定对身体的执著更强烈。所以修布施的第一个步骤首先就是布施衣服、食物等等,如果修得比较纯熟了,就要开始逐渐去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的执著比财物衣食的执著重得多,所以施身是能够快速圆满自己修行的一种殊胜方法。

  虽然前面再再分析,施身可以很快圆满资粮,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身体也是一般众生最难以割舍、最难放弃、最执著的所缘和对境。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就不能够把最难割舍的东西首先布施出去,或者凭着一时的血气之勇,把身体布施掉、毁坏掉,最后自己得不偿失,这方面我们必须进行考虑。佛法的修持,是属于智慧、悲心的修行,大乘的本体就是智慧和大悲,做任何修法都需要具足这样的要素。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悲心,一方面也要培养自己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后,我们才可以分辨得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时候该做,把这些分析得清清楚楚,就真正掌握了修行的扼要。颂词当中讲: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颂词告诉我们,修行正法的身体,不要为了一些很小的因缘去伤害它,如果我们能够保护身体行持佛法,众生的愿望也会很迅速得以圆满,这是字面意思。

  下面分析“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首先我们的身体是暇满人身,暇满的人身是可以修持殊胜佛法的,可以修持小乘、大乘、密乘的修法,所以身体是修行正法的一个所依,是修行正法的一个工具。

  前面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因为身体是佛法的修行所依,我们要长期依靠,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的因缘去伤害它。怎么理解呢?比如有些众生没有饭吃,就请菩萨布施手脚给他,满足他的饮食,这样菩萨即便是满足他,也是很小的利益。虽然在经典、公案当中,也有很多菩萨这样做了,为了众生很小的利益布施了自己的身体。但是实际上,这些众生不必真正以菩萨的肉作为食物,因为现代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其他清净的肉类、蔬菜、饮食非常多,菩萨可以布施其他东西来满足他的饮食需求。

  还有一个问题是,菩萨为小利益布施身体之后,有可能对以后的修行造成伤害,自己的修行没有办法得到很广大的增长,所以不要为了很小的因缘伤害自己的身体。我们把身体布施给对方以后,也许对方的心愿暂时得到了满足,虽然看起来似乎也是在利益众生,满足众生的心愿,但我们真正从它的利弊作衡量的时候,对自他来讲,都是弊大于利。

  所以我们要把很多因素考虑进去——虽然这样可以满足众生的愿望,也是善法,但这和中止一个菩萨发菩提心、中止菩萨修持善法比较起来,这样施身的确是很小的利益。自己得到了很大的伤害,对修行也没有什么上进,对对方也没有大的帮助,有可能因此退失或者妨害了菩萨的修行。所以,看似一种善法、一种殊胜的修法,但是如果它的必要不大,必要不大的缘故,所以佛陀遮止不要在这种场合、这种阶段开始布施自己的身体。

  施身还有其他方式,比如燃指供佛,或者把自己的身体焚烧去供养佛等。在一些很了义的、宣讲殊胜修法的经典、论典中,也有这种讲解和宣说。但我们必须知道,并不是所有人一进入佛法的修行就要施身,也不是所有的初学者都要这样做。这是针对一些修行很长时间的人,为了有所突破,或者依靠这种大精进、大毅力可以圆满殊胜资粮的缘故才可以开许。一般的人资粮没有圆满,心力没有达到坚强殊胜,做这个修法的确是非常不合理的。

  “行持众生愿,迅速得圆满”。“行持”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要爱护奉行正法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奉行正法的身体,并不是造罪的身体,也不是虚耗人身、虚耗时间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就成为了一个修行正法的所依,保护这个身体,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正法的延续。虽然所有的法都是安立在心上,但如果没有身体的话,我们单靠心也没有办法完成很多佛法的修持。

  一些经论当中说,我们这颗心应该有个所依。比如到了中阴身的时候,因为粗大的肉身已经舍弃了,漂流在中阴界的心识因为没有一个所依的缘故非常不定,很难安住在一个地方。离开粗大肉身之后,心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去,除母胎和金刚座之外,其他地方都可以随便穿越。因为没有身体所依的缘故,这个心特别不定。而我们修法应该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心态,如果没有身体作为所依,我们的心就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就没有办法安住在法义中,所以身体是让心安住的一个所依。

  我们前面讲,法依靠于心,身体是一个心的所依,我们修行善行必须依靠身体。比如听闻、打坐、顶礼、供养等很多善法,都必须依靠身体来完成。身体奉行正法,我们就要爱护它。爱护身体,依靠身体来行持善法,就是第三句“行持”的意思。

  “行持众生愿,迅速得圆满”。这样行持,众生的心愿很快就可以得到圆满。“众生愿”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释,第一个方面,众生就包括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发了离苦得乐或证悟殊胜法义的愿,假如我们保护身体的话,相续当中的这些善愿都可以迅速得圆满。还有一个方面是指其他众生的愿望,依靠我们保护修行正法的身体的缘故,也可以迅速得以圆满。如果我们依靠这个身体获得了菩萨果、获得了佛果,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无勤任运地去利益众生,就可以满足众生的一切心愿,所以这方面的利益是非常大的。

  如果把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的意思作个比较,这个意思就更明显。第二句当中讲“莫为小故伤”,前面提到这也是满众生的心愿,但是这里给众生的满足,不是圆满的、长久的,只是满足了众生一点点的心愿。因为一点点众生的利益,失去修行正法的人身,伤害长时间积累正法的身体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看第三句、第四句,如果保护身体,让身体持续去累积资粮,当我们获得证悟的时候,就可以给众生提供长久满足心愿的机会。都是满足众生的心愿,但一种是伤害自己的暇满人身,暂时满足众生的一点心愿,满足之后就难以为继了;还有一种是我们现在保护人身、依靠人身修持,将来就可以永久地、恒常不断地去满足众生的愿望,而且是满足众生的一切心愿——不管是在轮回中获得安乐的心愿,还是获得觉悟的心愿,作为成佛的人来讲,这些心愿都可以迅速满足。

  按照显教的讲法,迅速满足是指三个无数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三个无数劫难道是迅速吗?我们说三个无数劫肯定不迅速,但我们如果把眼光放远再来观察,实际上三个无数劫应该是很迅速的,现在只需要三个无数劫了,而我们以前流转轮回的时间是无始的,没有开头,已经过了无数个三个无数劫了。再往后,如果现在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解脱,往后流转的时间还是会没有终结。所以,我们把眼光往前放到无限远,往后放到无限远,再去观察中间这个三无数劫,它在整个轮转过程当中,的确可能就是一眨眼的时间。迅速得以圆满可以从这个方面来解释。

  当然在了义的经典当中,三无数劫实际上是不了义的说法,在很多经论中讲,实际上菩萨根本不需要三个无数劫。三个无数劫的时间,主要是以最初发心的速度去计算的。有些地方把三无数劫解释为三大恶行、三大恒河沙一样多的烦恼。所以三无数劫就是时间很长的意思。在很多了义的经典或者密法窍诀中说,实际上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修行正法的身体,保护好之后,可以实现圆满众生一切究竟心愿的事情。

  这里告诉我们以智慧、理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施身。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知道:为长久利益众生而保护身体,或者为了让自己享受世间的快乐而保护身体,二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大德们、上师们告诉我们,对待这个问题不能走入极端,不能为了让身体享受而保护它,也不能为了修行正法一定要摧残它,两方面都要制止,然后行于中道。一方面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修行正法的所依,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这个所依要保护。

  比如说我们坐船到大海的彼岸,大海无边无际、很宽很大。我们要从此岸到彼岸,必须要依靠轮船。轮船一方面只是一个所依,正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时候,那我们能不能说,我们不管这个所依了,反正最后也不需要它,干脆把它弄烂了!不能这样。虽然它是个所依,但我们正航行在大海中的时候,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去保护它,如果哪个地方坏了有漏洞,我们马上要去修补,我们要保证到达彼岸之前,它能够正常地发挥它的效用。我们对待身体的态度也是一样,它有它的使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护它。如果它完成使命,比如这一辈子完结了,我们就把这个身体抛弃,然后再去选择一个人身,通过善业再去投一个人身继续修行。要把这个问题看清楚,既要保护它,也不能过度地去纵容它。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颂词讲到了布施身体的时机,在怎样的必要之下布施身体。前面讲不要为了很小的因缘就伤害自己的身体,那么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布施身体呢?在我们的大悲心还没清净前,就不应该布施身体,反过来,如果悲愿清净了,我们就可以布施自己的身体了。在今生或者他生当中,如果对众生利益很大的情况下,才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字面意思是这样的。分析这个颂词,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句、第二句作为第一部分,第三、第四句作为第二部分。

  我们布施身体的第一个因缘必须要悲愿清净,“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反过来讲,悲愿清净了“乃可施此身”,悲愿清净之后就可以布施身体。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利大乃可舍”,即便是悲愿清净,还要看利益大小。如果真正对众生利益非常大,这个时候就可以舍弃身体,如果利益不大,就不要舍弃身体。所以我们可以把颂词解读成布施身体的两个要素、两个条件,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已经具足,你就可以布施身体。如果不具足,那布施身体的时候必须慎重了。

  我们看“悲愿不清净”,那什么是“悲愿清净”呢?在讲义和很多注释当中,都讲到初学者的大悲和意乐都没有清净。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发一个悲心或者利他心。我们认为:我发了利他心,发了大悲心,因为我的发心很清净,我是想着利他,我就可以去布施身体。或者因为有些时候在菩萨戒中,可以开许做一些在其他经论中遮止的身三语四的行为,如杀生,偷盗等等,有的人就说:我发的心是利他心,我发的心是好心、善心,所以我可以伤害众生、可以去杀人。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管是自己布施身体也好,还是我们去做一些身三语四的开许也好,必定要让自己的悲心非常的清净。因为有时我们的发心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善心,但其实夹杂了自私自利,而这个方面我们通过现在的分别念是观察不到的,或者这种悲心是一时冲动,时间长了就会后悔,也是不清净的。在意乐没有清净之前,因为第一很有可能夹杂了我们的烦恼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的心不稳定,第一刹那、第二刹那可能发的是清净心,但在第三刹那、第四刹那就可能开始产生后悔了,就是说不可靠。

  我们观察施身与否的时候,必须要悲愿清净。一般来讲,证悟了大乘的初地之后,菩萨的意乐是比较清净的。一方面他证悟了空性,压服了粗重的烦恼,他的悲心通过很长时间的串习,非常广大、深切,的确没有夹杂自私自利的作意,他的悲心是清净的。这种悲心是很稳定的,不是一两分钟产生悲心,然后就慢慢退失了,初地菩萨的相续当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的悲心一方面很稳定,一方面很清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第一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悲心很清净,第二因为他有殊胜的证悟,布施身体之后不会后悔。

  布施身体,毕竟是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移植或者毁灭,这样就少了一只手、一只脚,或者少一只眼睛、一个耳朵。一般众生对身体的执著是最严重的,我们这么执著的身体,在少了一块或者不具圆满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懊悔,很容易产生一种后悔心。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凡夫人都会产生后悔心,但是普遍来讲,绝大多数的人如果自己的手脚少了一块,以后修法做事不方便了,这时就会想当时如果不布施就好了,如果不布施的话,我现在的身体是健全的、齐全的,就开始产生后悔心。按照因果的法则,如果做了善法产生后悔心,就会灭掉自己所造的善根。这样的话,善根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也残缺了,对自己的身心没什么大的利益,对众生和自己的确都没有产生很大的效果,所以悲愿没有清净的话,一般来讲是不开许施身的。

  如果达到了悲愿清净,因为菩萨有稳定的大悲心、稳固的禅定,也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他不认为身体很重要,而把身体看成菜叶一样的卑微之物,把菜叶布施给众生是不会有后悔心的。菩萨通过长时间的修炼,对待身体的态度已经到达意乐很清净的状态时,就可以布施了,没有丝毫的问题,也不会有丝毫的后悔心。所以悲愿清净就可以布施身体,悲愿不清净就不能布施,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利大乃可舍”。为什么要把颂词分成两个部分来讲呢?因为即便悲愿清净,有时也不一定要布施身体,还要看一个要素——利大否。布施身体利益到底大不大?虽然菩萨有这个能力,但是如果利益不大,也不会布施。如果利益非常大,他就可以布施身体,不管是今生还是他生,都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布施自己身体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利益很大,很多菩萨也是这样的。虽然很多初地菩萨的悲愿都清净了,都有布施身体的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菩萨,只要得了初地之后,都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呢?这个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不一定要布施自己的身体,还要看有没有大的利益才行。这么多初地菩萨,真正布施自己身体的不是全部,也有一部分没有布施,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会观察、分析利益大不大,如果利益大才会做布施。所以我们再次说,佛法的确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并不是说我顶了一个初地菩萨的头衔,顶着这个初地菩萨头衔之后,这个头衔成了我的束缚之因——既然我是初地菩萨,我不布施身体不好意思,好像布施身体成为了一种压力——没有这样的压力。一方面菩萨的确有这种能力,第二个方面菩萨布施不布施自己的身体,他必须要做观察,一定要做智慧的观察。如果真正有大必要他做布施,如果没有大必要他不做布施。他的身体不做布施,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广大利益众生。

  我们看佛因地修行的公案,有时会产生一些疑问,什么疑问呢?比如在《贤愚经》或其他公案里多次提到:帝释天化成乞丐,或者魔王变现成一个人,去索要菩萨的手脚、脑髓、眼睛、器官、身体或生命,那时菩萨的身份是国王或导师等等,他的手下有很多臣民和眷属。当他要布施自己的头或身体的时候,手下有很多眷属劝他说:你布施身体是满足了一个人的心愿,那么我们怎么办呢?这么多眷属都依靠你生活,这么多的众生怎么办?经常有这样的描述。

  我们会想:是啊,菩萨布施生命去世了,这么多人的利益谁去负责呢?不是说布施身体要能够有大利益吗?这不是为了一个人的小利益而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吗?表面上是这样,其实我们分析的时候,菩萨的确做到了“利大乃可舍”,他把“利大乃可舍”的意义已经做了非常圆满、非常完美的诠释。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从眼前来看,的确只是为了一个众生而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从长远看来,有时是菩萨在即将要登地之前,他要做一次这样的大布施。他的悲愿已经接近圆满、清净,但就是差了一点点,关键一步迈出去之后,他就可以到达一个新的境界。这是菩萨从凡夫到初地,或者从地上地的时候。从这种情况看来,如果这个修法一旦圆满完成了,他就可以登地的。比如月光菩萨在布施自己头颅的时候,他就说在这棵树下我已经第一千次布施自己的头了。当他把自己的头布施给讨要头颅的婆罗门的时候,这时空中传来一个声音:月光国王(就是月光菩萨)因为布施头颅而登初地了。菩萨因为布施自己的头而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因为这个因缘已经登了初地,所以这是很大的利益。看起来好像是把其他眷属——这些王妃、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满足了一个人的心愿,而且对方拿这个头也没什么用,只是去换一点赏金而已,但是菩萨因此登上了初地,一旦从凡夫到了初地之后,菩萨利益众生的能力、发愿力和功德一下子就增长了无数倍,所以这是很大的利益,像这样就可以舍弃身体。

  而且菩萨发愿:我要依靠这样的布施来圆满成佛的资粮,依靠这样的功德,我成佛之后一定要度化你们。菩萨通过布施自己身体的善行,以菩提心、大悲心摄受了这些眷属,成为了他们长远的安乐之因。从这方面观察,的的确确利益很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一个众生伤害了很多众生的利益,但从更长远、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分析,其实菩萨是观察到:通过这个方式,自己的修行将迈进一大步,而且通过这个修行,将摄受很多的众生于未来的利益当中,成佛之后,他可以更加圆满地利益众生。

  佛陀的公案当中有很多此类描绘:当时佛发了菩提心,说谛实语,然后布施身体、大地震动等等。这些佛陀因地布施自己身肉的公案,能长久地启发后学者。这个善举不单是布施自己的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或者布施自己的肢体器官只用几分钟时间,这种菩萨行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从开始一直影响到现在,而且还要影响以后的很多众生,这才知道佛陀的教法真正很伟大,不单影响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而且还影响其他世界的众生,这些公案在启发众生的善心、启发众生对佛道、对菩萨道的向往之心方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非常巨大。

  如果全方位观察,的确菩萨布施的时候做到了“利大乃可舍”,我们就能够完全理解为什么佛陀当年要这样做布施了。所以悲愿清净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是利大才布施。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安住世间的很多上师、菩萨,虽然功德已经到达了初地,但他们是不是布施自己的身体,也要看利益是不是很大,如果利益很大的话,他就可以布施身体。如果布施身体而导致其他众生的慧根、慧命中断,这样虽然满足了少部分众生的愿,但因此伤害其他众生的法身慧命,菩萨不一定会做这种布施。

  这个颂词主要是针对初学的人,因为众生的思维不是很清晰,容易冲动。他看到这个问题之后,要不觉得必须要布施自己的手脚,要不就产生一种畏惧心:菩萨道太恐怖了,趁早退出去,否则不知道哪一天佛陀或者菩萨要我们把自己的手和眼珠献出去,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退出,这样考虑肯定就不敢进菩萨道了。还有一些初学者比较莽撞——既然佛要求我们布施手脚,那我赶快砍下来去布施,这样是会后悔的,也不必要。

  对初学者要把问题交代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然后在什么时间可以做,通过什么方式做。菩萨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要具备条件的。现在我们再看菩萨的行为,就可以作为一种我们以后圆满的榜样。我们发愿以后当我的悲愿清净了,对众生有很大利益的时候,我一定奉献自己的身体去救度众生、去帮助众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愿,通过发愿引导去逐渐积累六度的资粮,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愿力成熟,就可以布施身体去利益有情。

  上面是讲以财饶益,下面是讲以法饶益。

  辰二、以法饶益: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以法饶益和以财饶益,都是菩萨在修法过程当中的必修之法。在家菩萨主要以财施去利益众生,出家菩萨主要是以正法利益众生,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在家菩萨一定就不能以法饶益,出家菩萨一定就不能以财饶益,是以主要、次要而分的。

  通过正法饶益众生,是一个更直接、更殊胜的利益众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讲过:在一切饶益众生的手段当中,以正法饶益众生是最直接的。因为法就是道,什么道?趋向于涅槃的大道。有了大道就可以趋向于涅槃、趋向于觉悟。而其他如饮食等令身体获得利益是间接的,而法是直接的。

  以法饶益众生是佛陀出世利益众生最殊胜、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菩萨所做的饶益当中最殊胜的方式。因为法很重要的缘故,我们学法修法得到的利益非常大。在学修过程当中,要去观察、分析,这样听闻佛法的利益很大。在缘法方面,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非常注意。听法有很多规矩、规律,一方面我们要从法当中得到利益,一方面我们还要如理如法地听闻,否则我们虽然听闻到了正法,但如果没有如理如法,得到的利益就不大了。

  颂词当中讲了一些听法的规矩:“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仗,不敬勿说法。”必须要有一种恭敬的心态和行为,才可以真正做到如法而听,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功德利益。比如经典当中讲,听闻正法可以了知殊胜的意义、殊胜的所为;听闻正法可以断除无义的行为;可以断除大的罪业;可以得到殊胜的涅槃,这些功德都是通过听闻正法而得到的。我们要知道听闻佛法的一些方式。

  第一,无病而覆头。如果我们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或者上师没有开许的情况之下,听闻佛法时不能够覆头。比如出家人用披单把头盖住,在家人用布或围巾把头覆住,这就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缠头是古印度的习俗,很多人头上缠着头巾,按规矩来讲,应该把头巾解下来。

  戴帽子听闻佛法也是一种不恭敬、不如法的行为。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听法的规矩。一般来讲现在都在室内听法,并不需要撑伞,但如果是在室外听法,有时举办一些露天的法会,或者在露天听闻佛法的时候,就不能够撑伞。如果讲法的上师、善知识开许了,撑伞就是无过失的,如果不开许,就不能撑伞,撑伞就是一种不恭敬说法的行为。如果讲法者明明看到下面的人戴帽子、撑伞,还给他们宣讲佛法,会有一些过失。

  “手持刀兵仗”,手里拿着刀、兵刃或者手仗听法也是不恭敬的。总而言之,如果态度不恭敬,就不能给他们说法。为什么要很恭敬呢?因为讲法能够直接利益众生,是直接饶益众生的一种殊胜方便之道。而且法本身的教义很珍贵、很殊胜,为了体现对法的尊敬,必须要做出一些恭敬的姿态。如果把头盖住,或者撑伞、拿刀兵仗等等,都是不太恭敬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不能说法。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法规矩:比如在中国,法师进经堂之后,所有人都要站起来;外国也有在下面恭恭敬敬地合掌的;有的地方是跪着迎接。上师、法师进来之后,所有人都站立起来其实是对法的一种恭敬。讲法者坐于高座代表什么?代表法本身很珍贵,因为法很珍贵,所以讲法者坐于高座。还有对讲法者作供养、承侍,也是因为法很珍贵的缘故。我们在听闻正法的时候,应该有这种规矩。

  上师要求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不能坐得比讲法者还高。不管是在法座下听法,还是在电视面前听法,讲法者应该置于高处,听法者应该处于低处,这样就体现出法的尊贵。在听闻正法的时候,为了打破傲慢心尽量坐于低处,这是很重要的。

  从讲法者来讲,别人恭敬你,给你顶礼、站立等等,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法。因为你在讲法的缘故,你代表法,你在宣讲正法,别人才对你恭敬,而不是因为你自己证悟了法性,或者本身怎么样了不起,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不注意觉得我了不起,你看别人都恭敬我,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讲法,别人也不会恭敬你,如果你不修法,别人也不会恭敬你,是因为这个法而尊贵的。

  不管是讲法的人受到恭敬,还是听法的人恭敬讲法的人,都是因为法非常殊胜的缘故。有些地方讲,如果听者置于高处而法师置于低处,不能讲法;如果法师站立,下面的人坐着的话,也不能讲法;法师在后面,听法者在前面,也不能讲法等等。有很多不能讲法的注意之处,因为处处要凸显一种法的尊贵。

  如果讲法者坐于很低的地方,或者大家都不恭敬讲法者,就会对法本身失去恭敬心,如果对法不恭敬,我们怎么能够从法当中得到利益呢?不能够得到。所以我们不单对法要恭敬,对法本也需要恭敬。法本虽然是书本,虽然文字是纸张和油墨组成的,好象没有什么好恭敬,但它是正法的一个载体,正法的法义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法本也要恭敬,应置于高处和干净的地方。我们不能从法本上跨来跨去,不能随便染污、损坏法本,这都是因为法本身的殊胜性。所以法本是很殊胜的,甚至于《金刚经》说,法本在的地方就有塔,“皆为是塔”。所以我们要知道,因为法传递了实相、传递了信息,所以本身就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如果不恭敬法,就不能给他讲法。有些人很傲慢,为了打破他的傲慢心,有时候讲法者故意首先不给他讲法,让他再再劝请,再再祈祷之后才讲——“在你这样的大智者面前我怎么敢讲法呢?”这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傲慢,要不要打破傲慢,自己必须要持一种很恭敬的姿态。有了恭敬才会有法义,才能得到利益,不恭敬就得不到法义。恭敬一方面是内心的恭敬心,一方面也要表现在行为和语言上,语言要恭敬地祈请,行为要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有了这些,传法的缘起才成熟,缘起成熟了,传下去才有意义。大家知道恭敬正法,正法的地位才能凸显,大家才会恭敬法、尊重法,才愿意去接近法、修持法。如果大家对法都不恭敬,随随便便,也没有人会知道法的尊贵性;如果大家不尊重法,就没人愿意去修持正法,它里面有很深的缘起。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下面在法方面给我们做一些开示。“莫示无伴女”是指除了一些特殊的必要性之外,一般来讲,尤其是出家的法师,在开示正法的时候,不应该在寂静的地方给一些单独的、没有助伴的女人讲法,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就是“慧浅莫言深”,对一些智慧比较浅薄的初机者,不要宣讲过于甚深的法义。“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对于一切浅法、深法,都应该平等恭敬,逐步地修习。

  里面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就讲到了“莫示无伴女”。如果讲法者是凡夫,单独和女人独处的话,刚开始可能讲的是法,时间长了之后,就有可能生起贪欲心,毁坏正法和人的相续。如果讲法者、听法者都是凡夫,就容易对修法产生障碍。即便讲法者是菩萨,没有任何不清净的念头,但是其他没有智慧的人看到之后,认为一男一女在寂静处可能是做非法的行为,也会对菩萨、对法作诽谤,这样的过失也很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要尽量避免在寂静的地方单独为女人讲法。

  第二是“慧浅莫言深”,讲法的时候,应该观机而逗教。如果是佛陀、圣者,他们以智慧或神通直接就可以观察听法者的相续,给他传一些他能够接受的正法。凡夫人直接这样观察可能有点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交谈、试探,大概知道他的习气所向,他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法,或者通过由浅而深的方式去引导也可以。首先讲简单的、能接受的,再讲稍微深一些的,接受之后再讲最深的,这样逐渐来教导、串习。否则,如果给智慧浅薄的人直接讲很深的空性、密法窍诀,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利益,他们接受不了,也没有办法生起信心和修行。随随便便这样去传正法,有可能就失坏了法的价值,调服不了众生的相续,乃至于让听法者觉得佛的教法莫名其妙,或者故弄玄虚,有可能对法产生诋毁和邪见,所以对浅慧者一开始不要直接讲甚深的法。但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人虽然是初学,但他有接受的能力,有些人虽然学了很长时候,但没办法接受的也有,主要是看智慧的深浅,如果智慧很深就可以传深法,如果智慧很浅,首先传浅法再传深法。

  第三个问题,“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对比较浅的法如入门的法、小乘的教法,比较深的法如大乘空性、广大菩提心的修法、密乘的修法,都要“等敬”——平等恭敬,因为它们都属于佛法的范畴,能够调服众生的烦恼,对众生都有正确的引导作用,所以应该平等恭敬。“渐修习”,对于浅法和深法,一方面自己要平等恭敬,一方面自己也要由浅而深地去修习,也要引导其他人去修习,这两句话主要是教诲我们不要因无知而谤法。

  在讲闻法必要的时候说过,听闻佛法可以断除大罪业,大罪业是什么?大罪业就是谤法罪业。听闻佛法就可以断除大罪业,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听闻了佛法,就知道佛讲每一种佛法的必要和密意,它是对不同根基的人的不同宣说和不同观照,佛对这种根基的人讲这个法,对那种根基的人讲那种法,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都是有利益的。我们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能够利益众生的真正佛法,就不会因为这种佛法适合我而赞叹它,那种佛法不适合我,就要诋毁、舍弃它。如果智慧不深,很容易谤法,谤法在佛法当中是最重的罪业,甚至于比五无间地狱的罪业还要重。如果没有谤法,造了五无间罪可以依法而忏悔,如果谤法之后,忏悔的对境没有了,能够忏悔的法都诽谤了,那么通过什么来忏悔呢?所以这个罪业就不能清净或者很难清净。

  往生极乐世界的两大障碍当中,一个是五无间罪,一个是谤法罪。尤其是谤法罪非常微细,很难认清和忏悔清净。我们听闻很多佛法之后,知道了佛讲法的原则,就是针对五浊众生的根基而传法,每个众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教法得救,这时我们就能对一切佛法能够平等恭敬,然后逐渐修习。

  上师法王如意宝给我们讲过一个窍诀性的教言:一切佛法不管是南传的、北传的还是藏传的,我们都要平等恭敬,但在修学的时候,我们选择其中某一支、某一个传承就可以了。比如在对其他佛法都平等尊敬的前提之下,我选择净土;或者我对所有佛法都不诽谤,我选择修持禅宗,选择修持藏传佛法、选择修持宁玛派的修法。自己既平等恭敬了佛法,而且又学到了其他的佛法。在修学的时候,不至于因为对所有的法我都有信心,所有的法我都要修。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没有条件去修这么多的法。只有在平等恭敬所有的法、有机会尽量听闻佛法的基础上,我选择某一个法一门深入,这样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是以法饶益的其中一部分。

  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念佛成佛的原理,就是《观经》这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真的明白这个道理,是心是佛,是心就作佛;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是心是人,是心就作人。什么是人?五戒十善是人,你在十法界里,那个心就变成人,就作人。是心是鬼,是心就作饿鬼。鬼是什么?贪心。人贪心重,我们都说他那个人鬼头鬼脑,这个心已经作鬼了,将来他到哪一道?饿鬼道去。如果这个心要有嗔恚,嫉妒嗔恚,是心是地狱,是心就作地狱。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佛给我们说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